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

文档序号:8909988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小龙虾养殖技术,更具体涉及一种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小龙虾发源于北美,俗称淡水小龙虾,从分类上讲,属甲壳纲节肢动物门。近年来,小龙虾养殖有全国范围内增长迅猛,特别是在湖北的四湖地区,稻田养殖小龙虾已经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目前,稻田养虾分为开围养沟和不开围养沟两种,由于开围养沟的方式小龙虾产量高且易于捕捞,推广效果更好。围养沟是指稻田四周开挖深I 一 1.5米,宽3-4米的主要用于养虾的沟。在不筑内围埂时,由于沟和田间水面是相通的,容易造成稻田土壤向围养沟淤积,特别是在水稻耕整期间,大量的泥土从稻田涌入围养沟,不仅引起淤积,而且对沟中鱼虾的生长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使养殖沟水面与稻田水面实现人工隔离控制,有利于稻田农事操作和水肥管理。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步骤如下:
A、在有围养沟的稻田里沿围养沟筑埂,埂高25-35cm、埂底宽40-50cm,绕稻田一周,埂的外沿距围养沟内边缘40-50cm ;
B、筑埂的泥土来自埂外侧,在外侧田面取20-30cm厚的表层土壤用来筑埂;
C、水稻生长季节需要晒田时,在内埂上开排水口,并通过排灌设备使围养沟中的水面低于田面20cm以上,在水稻施肥时,必须将内埂上的排水口堵住,以免肥料流失到沟中;
D、在中稻或晚稻收割后灌深水,使水面高于内围埂1cm以上,整个田面均可养殖小龙虾,次年在下季水稻移栽前将内围埂加固一次,防止渗漏。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不筑内围埂时,由于沟和稻田水面是相通的,容易造成稻田土壤向围养沟淤积,特别是在水稻耕整期间,大量的泥土从稻田涌入围养沟,不仅引起淤积,而且对沟中鱼虾的生长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0006]通过在稻田内靠近养殖沟的地方筑围埂,使养殖沟与稻田水面实现人工控制隔离,有利于稻田农事操作和水肥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且能为小龙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0007]具体实施方法
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步骤如下:
在有围养沟的稻田里沿围养沟筑埂,埂高25-35 cm、埂底宽40-50cm,绕稻田一周,埂的外沿距围养沟内边缘40-50cm ;
筑埂的泥土又主要来自埂外侧,在外侧田面取20-30cm厚的表层土壤用来筑埂; 水稻生长季节需要晒田时,在内埂上开排水口,并通过排灌设备使围养沟中的水面低于田面20cm以上,在水稻施肥时,必须将内埂上的排水口堵住,以免肥料流失到沟中;在中稻或晚稻收割后灌深水,使水面高于内围埂1cm以上,整个田面均可养殖小龙虾,次年在下季水稻移栽前将内围埂加固一次,防止渗漏。
【主权项】
1.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步骤如下: A、在有围养沟的稻田里沿围养沟筑埂,埂高25-35cm、埂底宽40-50cm,绕稻田一周,埂的外沿距围养沟内边缘40-50cm ; B、筑埂的泥土来自埂外侧,在外侧田面取20-30cm厚的表层土壤用来筑埂; C、水稻生长季节需要晒田时,在内埂上开排水口,并通过排灌设备使围养沟中的水面低于田面20cm以上,在水稻施肥时,必须将内埂上的排水口堵住,以免肥料流失到沟中; D、在中稻或晚稻收割后灌深水,使水面高于内围埂1cm以上,整个田面均可养殖小龙虾,次年在下季水稻移栽前将内围埂加固一次,防止渗漏。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内围筑埂方法,在有围养沟的稻田里沿围养沟筑埂,埂高20-40cm、埂底宽30-50cm,绕稻田一周,埂的外沿距围养沟内边缘40-60cm;筑埂的泥土来自埂外侧,在外侧田面取15-25cm厚的表层土壤用来筑埂;水稻生长季节需要晒田时,在内埂上开排水口,并通过排灌设备使围养沟中的水面低于田面,在水稻施肥时,必须将内埂上的排水口堵住,以免肥料流失到沟中;在中稻或晚稻收割后灌深水,使水面高于内围埂,整个田面均可养殖小龙虾,次年在下季水稻移栽前将内围埂加固一次,防止渗漏。本发明使养殖沟水面与稻田水面实现人工隔离控制,有利于稻田农事操作和水肥管理。
【IPC分类】A01G16/00, A01K61/00, E02D17/18
【公开号】CN104885975
【申请号】CN201510124198
【发明人】袁家富, 彭成林, 贾平安, 刘军, 符家安, 佀国涵, 熊又升, 赵书军, 徐大兵, 赵保平, 邹涛
【申请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