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

文档序号:9292851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涉及梨木虱若虫分泌的蜜露对中国梨木虱若虫的诱集作用。
【背景技术】
[0002]中国梨木虱是一种专食性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梨产区,主要以梨树叶片及果实为主要危害对象。危害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刺吸叶、嫩枝梢和果实的汁液造成直接危害或间接危害(传播病毒);另一种是其分泌的蜜露,会导致大量病菌滋生,从而招致大量霉污产生,并导致早期落叶,落果,影响树势。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梨产量和品质。
[0003]目前对梨木虱的防控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大量的化学农药的使用已导致梨木虱抗药性、大量天敌被误杀、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出现。为了减少这些问题,急需寻找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来代替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其中信息素在许多害虫防控中已得到了认可和大量应用。梨木虱信息素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尤其在聚集信息素方面,虽然已大量报道证明梨木虱若虫属聚集分布型,但其聚集机制或具体影响因素还未明确(参考文献:赵坚,淡慧丽,赵胜花,等.梨木虱若虫空间分布型初报.内蒙古林业科学,2001,增刊:35-36.和王立如,徐绍清,徐永江,等.中国梨木虱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植物保护,2004,30(1):69-71.)。此前,有研究推测其聚集习性可能与产卵有关(参考文献:王彩敏.梨木虱若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河南林业科技,2010,30 (4):31-33.)。已有大量报道昆虫的蜜露会将蚂蚁吸引过来并供其取食,而蚂蚁会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攻击(参考文献:王思铭和陈又清.蚂蚁与排泄蜜露的同翅目昆虫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效应.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183-190.)。那么,梨木虱的蜜露除蚂蚁外,是否还会对同类具有聚集作用,从而共同防御外来的威胁,还未见有报导。
[0004]因为聚集作用一方面可以用来进行害虫动态监测(高长启,徐桂莲,张晓军,等.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纵坑切梢小蠹.中国森林病虫,2004,23 (2):31-32.),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饵剂对害虫进行集中毒杀(参考文献:姜勇,雷朝亮,张钟宁.昆虫聚集信息素.昆虫学报,2002,45 (6):822-832.)。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人首次发明了利用梨木虱的蜜露诱集若虫的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研究,这一发明将为我国梨木虱的防治开拓一条新的生防途径。
[0006]—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所述诱集物为梨木虱蜜露。
[0007]所述诱集物放置于梨树叶片上。
[0008]所述诱集物离梨木虱若虫的距离不超过25cm。
[0009]所述梨木虱蜜露为被诱集梨木虱若虫自身分泌的。即:将梨木虱成虫和/或若虫置于试管中用沾有蒸馏水的医用棉签擦拭干净的梨树叶片上,之后置于25°C人工气候箱中饲养,24小时后剪下叶片上有大量蜜露的部分备用。
[0010]所述若虫为1-3龄的低龄若虫或4-5龄的高龄若虫。
[0011]本发明首次发现并提出用梨木虱蜜露吸引和诱集梨木虱若虫。
[0012]所述结果显示:梨木虱若虫对蜜露具有明显的趋性,其趋性与龄期无显著相关性,但会受到距离的限制,所以梨木虱若虫仅对附近叶片上的蜜露具有趋性,当大于一定距离后,趋性不再明显。
[0013]本发明的意义在于:可将蜜露对梨木虱若虫的聚集作用应用到化学防控中,可极大程度的提高防控效果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可利用蜜露的聚集作用进行梨木虱诱捕防治。
【附图说明】
[0014]图1中国梨木虱若虫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测试装置示意;
[0015]图2中国梨木虱低龄若虫的趋性测试图;
[0016]图3中国梨木虱高龄若虫的趋性测试;
[0017]图4不同龄期中国梨木虱若虫对蜜露的趋性率对比;
[0018]图5中国梨木虱若虫对叶片的趋性测试;
[0019]图6中国梨木虱若虫对不同距离处蜜露的响应测试装置示意图;
[0020]图7不同距离处中国梨木虱若虫对蜜露趋性反应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发明是在室内实验条件完成的,初步明确了梨木虱蜜露对其若虫的诱集作用,同时还为其他同类昆虫的聚集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现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实施例1、中国梨木虱若虫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0023]I材料与方法
[0024]1.1试验材料
[0025]中国梨木虱若虫田间采集方法:将有中国梨木虱若虫的梨树叶片采回实验室内,进行饲养。采集地点在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沙河村梨园中,主要梨树品种有黄金、圆黄和丰水。
[0026]室内饲养方法:将田间采集到的中国梨木虱成虫饲养于20-30cm高的梨苗上,使其在上面产卵并孵化,从而获得中国梨木虱若虫。
[0027]蜜露的获得:将有中国梨木虱若虫的梨树叶片采回实验室后,饲养于25°C的人工气候箱中,第二天将叶片上含有大量蜜露的部位用剪刀剪下备用。
[0028]霉污的获得:新采回的叶片用剪刀将含有霉污的部位直接剪下备用。
[0029]对照叶片的获得:对照用叶片均取自于与处理同一叶片上的中脉部位,而且放入试管前用沾有蒸馏水的医用棉签擦拭干净。
[0030]1.2试验方法
[0031]试验设在一个铺有湿润滤纸、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处理分别为装有叶片+蜜露(霉污)和干净叶片的两个小玻璃试管中,并紧贴培养皿内壁置于以培养皿中心为对称中心的位置,试虫(10头/皿)放置于培养皿的中心位置,最后用已扎气眼的保鲜膜将培养皿盖严(图1)。每10个皿作为一个重复,按低龄(1-3龄)和高龄(4-5龄)分别设5个重复。12个小时后分别观察两个试管中若虫的数量。
[0032]1.3计算方法
[0033]试验结果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其对处理和对照的趋向率,所得趋向率用SPSS20.0进行T检验或Duncan单因素方差分析。
[0034]趋向率=Q/(QT+QC) X 1
[0035]Q =处理或对照试管中中国梨喀木虱若虫数量;
[0036]QT =处理试管中梨木虱若虫数量;QC =对照试管中梨木虱若虫数量
[0037]2.结果与分析
[0038]中国梨木虱低龄若虫对不同气味源的选择性试验表明:中国梨木虱低龄若虫选择叶片+霉污的数量和对照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t = 11.320 ;df = 19 ;P = 0.531>0.05);同样选择叶片和空白的数量亦无显著性差异(t = 6.571 ;df = 19 ;P = 0.449>0.05);但是,它们选择叶片+蜜露的数量显著高于选择对照的数量(t = 5.295 ;df = 19 ;P =0.000〈0.05)(图 2)。
[0039]同样,中国梨木虱高龄若虫选择叶片和叶片+霉污的数量与对照相比亦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3.424 ;df = 19 ;P = 0.136>0.05,t = -14.583 ;df = 19 ;P =0.260>0.05);而选择叶片+蜜露的数量明显多于选择对照的数量(t = -6.164 ;df = 19 ;P = 0.000〈0.05)(图 3)。
[0040]同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梨木虱高龄若虫对叶片+蜜露的趋性(75.82%)略低于低龄若虫(84.73 % ),但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 = 3.490 ;df = 1,38 ;P =0.069>0.05)(图 4)。
[0041]而对比选择空白处理和仅叶片处理的数量,可看出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 =8.361 ;df = 19 ;P = 0.302>0.05, t = 8.104 ;df = 19 ;P = 0.662>0.05, t = 8.699 ;df =19 ;P = 0.861>0.05),说明它们对叶片没有明显趋性,从而排除了叶片对若虫的影响(图
5)ο
[0042]实施例2、中国梨木虱若虫对蜜露的趋性评价
[0043]I材料与方法
[0044]1.1试验材料
[0045]中国梨木虱若虫的田间采集、饲养以及蜜露和叶片的采集方法均同实例一。
[0046]1.2试验方法
[0047]试验装置是由一个硬卷纸筒连接两个长玻璃试管(15cm)组成,其中叶片+蜜露和干净叶片分别放置于两个试管的底端,装置的中心位置放试虫(10头/装置),测试距离通过抽拉两个试管来控制试虫和蜜露的距离(图6)。测试距离为15cm和25cm,观察时间分别为12h和24h后,观察内容为处于两个试管底端若虫的数量。每10个装置作为一个重复,共设5个重复。
[0048]1.3计算方法
[0049]结果分析同实例一的计算方法。
[0050]2结果与分析
[0051]明确了中国梨木虱若虫对蜜露的趋性,进一步实验发现:不论是12h还是24h,中国梨木虱若虫对15cm处蜜露的趋性均明显大于25cm处的(F= 11.410 ;df = I, 4 ;P =0.028〈0.05,F = 9.081 ;df = I, 4 ;P = 0.039〈0.05)。但是当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 25cm远时,梨木虱若虫的趋性不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F = 2.217 ;df = 1,4 ;P =0.211>0.05)(图7)。由此可知中国梨木虱若虫对蜜露的响应距离是有限的,即蜜露仅对附近叶片上的若虫具有诱集作用,但是当超过一定距离后,蜜露对梨木虱若虫的作用逐渐减小,这一结果为田间在有效距离内利用蜜露诱集梨木虱若虫提供了参考。
【主权项】
1.一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所述诱集物为梨木虱蜜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诱集物放置于梨树叶片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诱集物离梨木虱若虫的距离不超过25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梨木虱蜜露为被诱集梨木虱若虫的自身分泌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若虫为1-3龄的低龄若虫或4-5龄的高龄若虫。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诱集梨木虱若虫的方法。本发明首次发现并提出利用梨木虱蜜露诱集其若虫的一种方法。所述结果显示:梨木虱蜜露对其若虫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诱集程度与龄期无显著相关性,但会受到距离的限制,它们对15cm和25cm处若虫的引诱率分别为:在12h时为67.86%和60.82%;24h时为74.56%和63.30%。所以梨木虱若虫仅对附近叶片上的蜜露具有趋性,当大于一定距离后,趋性不再明显。蜜露将来可与化学农药混合施用,起到诱杀作用,这一措施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此发现还在某方面为梨木虱若虫的聚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IPC分类】A01N63/02, A01P19/00
【公开号】CN105010400
【申请号】CN201510390875
【发明人】刘奇志, 田宝良, 石旺鹏, 刘志龙, 周海鹰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7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