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文档序号:9402769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人工生态诱导下的植被恢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河滨带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是一个特殊的水文、土壤、植被交错区,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河滨带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生态价值,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固岸护坡、水质净化、景观改善等生态功能。河滨带植被恢复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依据河滨带的生境状况,合理选择恢复物种、适宜的植被配置模式,采取适宜的植被建植工程技术,进而实现对河滨带的植被恢复。
[0003]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治理中尤其是针对河滨带的生态恢复治理采取人工干预式的人工植草模式,对于减轻河滨带水土流失、生态退化起到积极作用,还可改善河流景观作用显著。由于人工高密度全面播种植草的恢复模式使得河滨带所恢复的植被具有人工干扰痕迹明显、工程造价高、河滨带生态系统不稳定、植被后期退化,维护成本高等现象。
[0004]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0005](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在河滨带植被恢复中人工植草模式人工干扰痕迹明显、工程造价高以及由于河滨带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植被后期退化,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0007]( 二 )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9]SI,在平行于河流流向方向,且与河流主风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布设多条种植带,相邻的两种植带之间布设空闲带;
[0010]S2,在种植带内播种河滨植物物种;
[0011 ] S3,对空闲带土地进行穴状整理,经过河滨植物物种成熟期,在空闲带中形成种子富集穴;
[0012]S4,对空闲带进行浅式旋耕。
[0013]其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4]S5,待种植带和空闲带经过预定植物生长期后,对种植带和空闲带的植物进行间伐。
[0015]其中,在SI步骤中,所述种植带的布设方向与所述河流主风向所成的角度为20°至30。之间。
[0016]其中,在S3步骤中,所述种子富集穴的布设形式为沿河流方向多排设置。
[0017]其中,S3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一年夏天。
[0018]其中,S4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二年春天。
[0019]其中,S5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四年。
[0020]其中,在SI步骤中,所述种植带的宽度为2米。
[0021]其中,在SI步骤中,所述空闲带的宽度为1.5米。
[0022]其中,在S2步骤中,所述植河滨物物种为波斯菊、石竹或鬼针草。
[0023](三)有益效果
[002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将种植带布设于与河流主风向成一定的角度的方向,借助河流风力,对种子进行传播,减少人工干扰恢复的痕迹;布设空闲带为种子创造适宜的种子富集穴,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对空闲带的种子富集穴进行浅式旋耕,扩大河滨植物生长范围,更有利于种子传播,实现对河滨带重新更新和密度控制的目的。
[0025]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可变惯量减振器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种植带布设图;
[002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种子富集穴布设图。
[0028]图中:1:种植带;2:空闲带;3:种子富集穴。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SI,如图1所示,在平行于河流流向方向,且与河流主风向成20°至30°的角度的方向布设多条种植带1,相邻的两条种植带I中间预留一条空闲带2,利用河流风力,对种子进行传播,减少了人工干扰恢复的痕迹;
[0032]S2,在所需要的河滨带植被恢复土地上按照设定的种植带I播种适宜于河滨带的河滨植物物种;
[0033]S3,如图2所示,在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一年夏天对空闲带2 土地进行穴状整理,经过河滨植物物种成熟期,借助种子风力传播的特点,形成种子富集穴3,种子富集穴3的布设形式为沿河流方向多排设置,工程造价相对较低;
[0034]S4,在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二年春天对空闲带2进行浅式旋耕,达到河滨带植被自然恢复的目的,扩大河滨植物生长范围,更有利于种子传播;
[0035]S5,待种植带和空闲带经过预定植物生长期后,优选的,在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四年对种植带和空闲带的植物进行间伐,扩大河滨植物生长范围,使得河滨带植被得到重新更新和密度的控制。
[0036]优选的,在SI步骤中,布设种植带I的宽度为2米,布设空闲带2的宽度为1.5米;在S2步骤中,河滨播种植物可为波斯菊、石竹或鬼针草,这类植物物种的种子易于传播,有利于稳定河滨带的生态系统。
[0037]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将种植带布设于与河流主风向成一定的角度的方向,借助河流风力,对种子进行传播,减少了人工干扰恢复的痕迹;布设空闲带为种子创造适宜的种子富集穴,待第二年对空闲带的种子富集穴进行浅式旋耕后,达到河滨带植被自然恢复的目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待种植带和空闲带经过预定植物生长期后,对种植带及空闲带的植物进行间伐,扩大河滨植物生长范围,更有利于种子传播;结合河滨带的生境特征,结合所种植植物具有适宜于传播的特点,有利于稳定河滨带的生态系统,实现对河滨带重新更新和密度控制的目的。
[00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I,在平行于河流流向方向,且与河流主风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布设多条种植带,相邻的两种植带之间布设空闲带; S2,在种植带内播种河滨植物物种; S3,对空闲带土地进行穴状整理,经过河滨植物物种成熟期,在空闲带中形成种子富集穴; S4,对空闲带进行浅式旋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S5,待种植带和空闲带经过预定植物生长期后,对种植带和空闲带的植物进行间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I步骤中,所述种植带的布设方向与所述河流主风向所成的角度为20°至3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步骤中,所述种子富集穴的布设形式为沿河流方向多排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S3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一年夏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S4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二年春天。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S5步骤的实施时间为植物物种播种下的第四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I步骤中,所述种植带的宽度为2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I步骤中,所述空闲带的宽度为1.5米。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所述河滨植物物种为波斯菊、石竹或鬼针草。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人工生态诱导下的植被恢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滨带生态诱导下的植被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平行于河流流向方向,且与河流主风向成预定的角度的方向布设多条种植带,相邻的两种植带之间布设空闲带;S2,在种植带内播种河滨植物物种;S3,对空闲带土地进行穴状整理,经过河滨植物物种成熟期,在空闲带中形成种子富集穴;S4,对空闲带进行浅式旋耕。将种植带布设于与河流主风向成一定的角度的方向,借助河流风力,对种子进行传播,减少人工干扰恢复的痕迹;布设空闲带为种子创造适宜的种子富集穴,工程造价相对较低;扩大河滨植物生长范围,更有利于种子传播,实现对河滨带重新更新和密度控制的目的。
【IPC分类】A01G1/00
【公开号】CN105123187
【申请号】CN201510456822
【发明人】刘培斌, 刘永兵, 沈来新, 李翔, 邓卓智, 程言君, 王惠萍, 臧振远, 王国青, 任大朋, 李梓涵, 姜思华, 罗楠, 宫晓明
【申请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