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和监测茶尺蠖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424031阅读:来源:国知局
捕陷阱,该诱捕器规格为27cmX21. 4cmX14cm,诱捕 器的底部设有可更换的粘板,上端设有可调式拉杆,将引诱剂缓释诱忍塞入船型粘板式诱 捕器的拉杆上的圆孔内,调整聚乙締缓释瓶的顶部距诱捕器上缘为1cm; 4)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茶尺暧时,每月更换一次引诱剂缓释诱忍,并针对茶尺暧在 田间条纹聚集分布的特点,根据田间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防治: a、 在越冬蛹羽化前,每亩茶园挂放10套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即在茶园中每 间隔10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周调查一下并更换粘板; b、 当茶尺暧在田间轻度发生时,在成虫羽化前采用"挑点"挂放的方法,即W发虫中屯、 为原点,距离发虫中屯、5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放置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一 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隔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C、当茶尺暧在田间中、重度发生时,茶尺暧在田间扩散范围较广,在成虫羽化前采取大 面积挂放的方法,每亩挂放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40套,即在茶园中每间隔3m-5m挂 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3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5)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监测田间茶尺暧发生动态时,于越冬蛹羽化前每亩挂放步骤3)制 得的诱捕器和诱忍5套,即在对接线的四个方向即及交叉点各放置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 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3-7d调查一下并更换粘板,每半月更换一次诱忍。
[0014] 实施例4 1) 配制引诱剂:取顺-3-己締醋酸醋120份、顺-3-己締下酸醋40份、苯甲醇120份、 顺-3-己締醒240份、2,6-二叔下基对甲酪0. 02份、2-径基-4-甲氧基二苯甲酬0. 02份 混合; 2) W聚乙締缓释瓶作为缓释载体,二氯甲烧作为分散剂制备引诱剂缓释诱忍; 3) 采用船型粘板式诱捕器作为诱捕陷阱,该诱捕器规格为27cmX21. 4cmX14cm,诱捕 器的底部设有可更换的粘板,上端设有可调式拉杆,将引诱剂缓释诱忍塞入船型粘板式诱 捕器的拉杆上的圆孔内,调整聚乙締缓释瓶的顶部距诱捕器上缘为1cm; 4)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茶尺暧时,每月更换一次引诱剂缓释诱忍,并针对茶尺暧在 田间条纹聚集分布的特点,根据田间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防治: a、 在越冬蛹羽化前,每亩茶园挂放10套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即在茶园中每 间隔10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周调查一下并更换粘板; b、 当茶尺暧在田间轻度发生时,在成虫羽化前采用"挑点"挂放的方法,即W发虫中屯、 为原点,距离发虫中屯、5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放置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一 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隔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C、当茶尺暧在田间中、重度发生时,茶尺暧在田间扩散范围较广,在成虫羽化前采取大 面积挂放的方法,每亩挂放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40套,即在茶园中每间隔3m-5m挂 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3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5)采用挥发物引诱剂监测田间茶尺暧发生动态时,于越冬蛹羽化前每亩挂放步骤3)制 得的诱捕器和诱忍5套,即在茶园中每间隔3m-5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 距离为1cm,每3-7d调查一下并更换粘板,每半月更换一次诱忍。
[0015] 试验例1 :采用实施例4制得的引诱剂,准确量取引诱剂10W滴加到经过处理的袖 式娃橡胶载体中,并滴加二氯甲烧2化/诱忍,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顺-3-己締醋酸醋对已有专利配方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引诱效果与虫害苗相当。结果 详见表1-2。
[0016] 表1顺-3-己締醋酸醋对原有配方的增效作用(Y型嗅觉仪)
0.05;林 K0.005;n.s.,A0.05. 表2引诱剂配方与虫害苗的引诱效果比较(Y型嗅觉仪)
x^test: 0.05;林 0.005;n.s.,0.05. 同样,对实施例1-3中的引诱剂进行与试验例1相通的试验,其最后均能表现出显著增 效作用。
[0017] 试验例2 :越冬蛹羽化前的防治试验 选择初春作为消灭越冬代成虫的有利时机,在越冬蛹羽化前每亩茶园挂放10套步骤 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即在茶园中每间隔10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 离为1cm,每周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调查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减少当年茶尺暧造成的50% W上的产量损失。
[0018] 试验例3 :茶尺暧在田间轻度发生时的防治试验 在茶尺暧偶有发生且程度较轻的茶园,观察茶树叶片上的茶尺暧为害状,W发虫中屯、 (叶片缺刻最多的地方)为原点,距离发虫中屯、5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放置步骤3) 制得的诱捕器和诱忍一套,诱忍采用实施例4制得的引诱剂,准确量取引诱剂300W滴加到 经过处理的聚乙締小瓶中,并滴加二氯甲烧200化/诱忍。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 1cm,隔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调查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消灭85%W上的茶尺暧成虫,从而 有效减少下一代茶尺暧幼虫的取食为害。
[0019] 试验例4 :茶尺暧在田间中、重度发生时的防治试验 选择茶尺暧中、重度发生的茶园(茶尺暧发生量为4000头-5000头/亩),采用实施例 4制得的引诱剂,准确量取引诱剂300W滴加到经过处理的聚乙締小瓶中,并滴加二氯甲烧 200化/诱忍。在成虫羽化前每亩挂放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缓释诱忍40-50套(即在茶园 中每间隔3m-5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3天调查一次并更 换粘板。每30天更换一次诱忍。试验地田间布置详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消灭 70%W上的茶尺暧成虫,从而有效减少下一代茶尺暧幼虫的取食为害。
[0020] 试验例5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监测田间茶尺暧发生动态时,于越冬蛹羽化前挂放步骤 3)制得的诱捕器和缓释诱忍5套/每亩,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1cm,每3-7d调查 一下并更换粘板,每半月更换一次诱忍。该方法可有效监测田间茶尺暧成虫的羽化动态, 从而指导茶农及时进行科学防治。试验调查结果详见图2 (x^test: 0.05; **K 0. 005)。
【主权项】
1. 一种利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和监测茶尺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配制引诱剂:取顺-3-己烯醋酸酯1. 5-120份、顺-3-己烯丁酸酯0. 5-40份、苯甲醇 1. 5-120份、顺-3-己烯醛0. 5-240份、2,6-二叔丁基对甲酚0. 001-0. 02份、2-羟基-4-甲 氧基二苯甲酮0. 001-0. 02份混合; 2) 以聚乙烯缓释瓶作为缓释载体,二氯甲烷作为分散剂制备引诱剂缓释诱芯; 3) 采用船型粘板式诱捕器作为诱捕陷阱,该诱捕器规格为27cmX21. 4cmX 14cm,诱捕 器的底部设有可更换的粘板,上端设有可调式拉杆,将引诱剂缓释诱芯塞入船型粘板式诱 捕器的拉杆上的圆孔内,调整聚乙烯缓释瓶的顶部距诱捕器上缘为Icm ; 4)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茶尺蠖时,每月更换一次引诱剂缓释诱芯,并针对茶尺蠖在 田间条纹聚集分布的特点,根据田间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防治: a、 在越冬蛹羽化前,每亩茶园挂放10套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芯,即在茶园中每 间隔IOm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lcm,每周调查一下并更换粘板; b、 当茶尺蠖在田间轻度发生时,在成虫羽化前采用"挑点"挂放的方法,即以发虫中心 为原点,距离发虫中心5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放置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芯一 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lcm,隔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c、 当茶尺蠖在田间中、重度发生时,茶尺蠖在田间扩散范围较广,在成虫羽化前采取大 面积挂放的方法,每亩挂放步骤3)制得的诱捕器和诱芯40-50套,即在茶园中每间隔3m-5m 挂放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茶蓬上缘距离为lcm,每3天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 5) 采用挥发物引诱剂监测田间茶尺蠖发生动态时,于越冬蛹羽化前每亩挂放步骤3)制 得的诱捕器和诱芯5套,即在对接线的四个方向及交叉点各放置诱捕器1套;诱捕器下缘距 茶蓬上缘距离为lcm,每3-7d调查一次并更换粘板,每半月更换一次诱芯。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和监测茶尺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1)中取顺-3-己烯醋酸酯10-100份、顺-3-己烯丁酸酯5-30份、苯甲醇5-60 份、顺-3-己烯醛5-120份、2,6-二叔丁基对甲酚0. 005-0. 01份、2-羟基-4-甲氧基二苯 甲酮0. 005-0. 01份混合。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和监测茶尺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1)中取顺-3-己烯醋酸酯20-60份、顺-3-己烯丁酸酯10-20份、苯甲醇10-30 份、顺-3-己烯醛20-60份、2,6-二叔丁基对甲酚0. 005-0. 01份、2-羟基-4-甲氧基二苯 甲酮0. 005-0. 01份混合。
【专利摘要】一种利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和监测茶尺蠖的方法,属于利用化学信息物质进行害虫绿色防控的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配制引诱剂;制备引诱剂缓释诱芯;采用船型粘板式诱捕器作为诱捕陷阱;采用挥发物引诱剂防治茶尺蠖;采用挥发物引诱剂监测田间茶尺蠖发生动态。本发明的引诱剂可用于监测茶尺蠖成虫种群发生动态、大量诱杀和干扰交配等多个方面,持效期可达30-50天,诱集效果好;将引诱剂与船型诱捕器相结合实现对茶尺蠖大量诱杀和种群监测的目的;针对害虫的不同发生密度,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提高了茶尺蠖的诱杀率;本发明能有效监测田间茶尺蠖成虫的羽化动态,可预测下一代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从而指导茶农及时进行科学防治。
【IPC分类】A01M1/02, A01M1/10, A01N37/06, A01P19/00
【公开号】CN105145515
【申请号】CN201510530069
【发明人】孙晓玲, 李喜旺, 辛肇军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