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

文档序号:9848862阅读:853来源:国知局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松苗立枯病是松树苗木培育过程中主要病害,由于致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常造成 严重危害,罹病苗床上的苗木成片枯死,有时甚至会造成绝产,所以在松树苗木培育过程 中,必须对该病进行预防。目前对松苗立枯病的防控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方法
[0003] ①适宜的苗圃地选择及轮作:要求苗圃地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避开低洼、粘 重的土壤。前茬不可培育松类苗木。由于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这些措施只可能缓解或降低 松苗立枯病的发病程度。
[0004] ②种子处理:一般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min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 子。
[0005] ③土壤消毒:用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 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 5g/m 2,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用。
[0006] ④苗期预防:苗期施用30%的苏化911乳油300 X~500 X,或1:1:200波尔多液,或 5%明矾水喷洒。
[0007] 上述几种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土壤或苗木,但每种杀菌剂都有自 己的杀菌谱,如五氯硝基苯对由丝核菌引致的松苗立枯病防效较好,而对由腐霉、镰刀菌引 致的松苗立枯病防效较差;而恶霉灵对丝核菌引致的松苗立枯病防效较差,所以有时使用 一种甚至两种杀菌剂都可能没有防治效果;再者,所有杀菌剂都有有效期,要想达到防控效 果,必须经常用药,这样就会使苗圃地药物积累、土壤污染,无法达到育苗要求。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目的是解决使用化学药剂控制松苗立枯病存在化学药剂污染土壤、以及效 果差的问题,而提供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
[0009]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0010] -、当地若有产血红铆钉菇的林分,则在产血红铆钉菇的蘑菇圈中,选取长势好、 将要开伞的子实体,以它为中心,挖出l〇cm~15cm见方、带有菌根的土块,厚度依据菌丝的 厚度而定,获得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
[0011] 二、按常规育苗方法选择育苗地、整地作苗床,处理松树种子,并在苗床上挖出同 样大小的方洞,把步骤一中挖来的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放进去,各菌块间距lcm~3cm,然 后条播或撒播松树种子,上覆盖lcm厚的松针或松树地的腐殖质土,并按常规育苗方法进行 遮阴、浇水、除草,及时采收苗床中长出的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即完成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 松苗立枯病。
[0012]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0013] -、当地若无产血红铆钉燕的林分,则需制备菌种:
[0014] 松针斜面培养基:30g松针、10g蔗糖、20g琼脂和1000mL水组成,选取新鲜的血红铆 钉燕菌柄与菌盖结合处,用接种刀割取长宽各40cm~60mm,厚15cm~25mm的菌块,接种到松 针斜面培养基上,于25 °C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菌丝长满松针斜面培养基后备用;
[0015] 二、将步骤一中的菌丝接种到三角瓶内的液体基本培养基中,每个松针斜面培养 基内的菌丝接种8瓶~10瓶容量为500ml的三角瓶,然后放置于25°C的恒温摇床内,180r/ min培养7d,获得液体菌种;
[0016] 三、选3a~5a生细根多的松树幼苗,用水洗净根部,剪去部分细根,留7cm~8cm长, 并剪去一半枝叶,将步骤一中的液体菌种用无菌水按体积比1:25稀释后,对松树幼苗进行 蘸根,获得感菌苗木;
[0017] 四、按常规育苗方法选择育苗地、整地作苗床,处理松树种子,然后将感菌苗木,按 30cm X 30cm的密度栽植在苗床上,培养la~2a后,获得布满血红铆钉菇菌丝的苗床,然后去 掉苗木的地上部分,再条播或撒播松树种子,上覆盖lcm厚的松针或松树地的腐殖质土,并 按常规育苗方法进行遮阴、浇水、除草,及时采收苗床中长出的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即完成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
[0018] 本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松树育苗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剂难以控制松苗立枯病发生 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使松苗立枯病得以高效安全持续控制,同时,其副产品一一血红铆钉菇 又是一种名贵食用菌,一举两得。
[0019] 本发明中所用血红铆钉菇的菌丝能够拮抗和吞噬引致立枯病的病原菌菌丝,即凡 是有血红铆钉菇菌丝的地方就不发生立枯病,可从根本上防止立枯病的发生,是一种无公 害、持久性强、兼具经济效益、工省效宏的新方法。同时可节省人工防治成本,产出的血红铆 钉菇又可产生经济效益,目前市场上血红铆钉菇的价格200元/kg左右(干品),按亩产30kg/ hm2计算,即可增加产值6000元/hm2。
[0020] 以前对松苗立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用化学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土壤消毒、化学 防治等,以求用化学药剂消灭病原菌,但往往受化学杀菌剂杀菌谱及病原菌抗药性的影响, 即使使用超量的药剂进行防控,其效果也往往不佳。再者若不轮作,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也 会土壤中某种化合物或金属超标,造成土壤污染,影响苗木生长。
[0021] 本发明使用血红铆钉菇菌丝防治松苗立枯病可完全克服上述缺陷,具体地说,就 是利用血红铆钉菇菌丝对丝核菌、镰刀菌、腐霉等立枯病致病菌菌丝的拮抗作用和能分解 利用的特点,在使立枯病病原菌菌丝死亡的同时,血红铆钉菇自身菌丝得以加密加粗,从而 达到防控松苗立枯病的发生,增加珍贵食用菌血红铆钉菇产量的目的。
[0022] 本发明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可防除所有致病病原菌,疏松、肥沃土 壤,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防控效果明显。促进苗木生长。且不需要轮作,还可连 带收获名贵食用菌血红铆钉菇。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 任意组合。
[0024]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按以下步骤 实现:
[0025] -、当地若有产血红铆钉菇的林分,则在产血红铆钉菇的蘑菇圈中,选取长势好、 将要开伞的子实体,以它为中心,挖出l〇cm~15cm见方、带有菌根的土块,厚度依据菌丝的 厚度而定,获得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
[0026]二、按常规育苗方法选择育苗地、整地作苗床,处理松树种子,并在苗床上挖出同 样大小的方洞,把步骤一中挖来的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放进去,各菌块间距lcm~3cm,然 后条播或撒播松树种子,上覆盖lcm厚的松针或松树地的腐殖质土,并按常规育苗方法进行 遮阴、浇水、除草,及时采收苗床中长出的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即完成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 松苗立枯病。
[0027]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中的播种方法保证了活的菌根和菌丝能长到种子萌发的根上, 并且子实体落下的孢子也能萌发后形成菌丝,并生长侵入到松苗的细根中。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二:本实施方式与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挖出12cm见 方、带有菌根的土块。其它步骤及参数与一相同。
[0029]【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步骤二中菌块间距 2cm。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0030]【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处 理松树种子:采用质量浓度为0.3 %~0.5 %的高锰酸钾浸泡松树种子2min,然后用清水浸 泡24h。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31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松 树种子来自油松、樟子松、长白松、赤松、黑松或高山松。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 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六:本实施方式与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若 采用容器育苗,则将步骤一中挖来的带有菌根的子实体土块捣碎,装入容器袋中。其它步骤 及参数与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七:本实施方式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方法,按以下步骤 实现:
[0034] -、当地若无产血红铆钉燕的林分,则需制备菌种:
[0035]松针斜面培养基:30g松针、10g蔗糖、20g琼脂和1000mL水组成,选取新鲜的血红铆 钉燕菌柄与菌盖结合处,用接种刀割取长宽各40mm~60mm,厚15mm~25mm的菌块,接种到松 针斜面培养基上,于25 °C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待菌丝长满松针斜面培养基后备用;
[0036]二、将步骤一中的菌丝接种到三角瓶内的液体基本培养基中,每个松针斜面培养 基内的菌丝接种8瓶~10瓶容量为500ml的三角瓶,然后放置于25°C的恒温摇床内,180r/ min培养7d,获得液体菌种;
[0037] 三、选3a~5a生细根多的松树幼苗,用水洗净根部,剪去部分细根,留7cm~8cm长, 并剪去一半枝叶,将步骤一中的液体菌种用无菌水按体积比1:25稀释后,对松树幼苗进行 蘸根,获得感菌苗木;
[0038]四、按常规育苗方法选择育苗地、整地作苗床,处理松树种子,然后将感菌苗木,按 30cm X 30cm的密度栽植在苗床上,培养la~2a后,获得布满血红铆钉菇菌丝的苗床,然后去 掉苗木的地上部分,再条播或撒播松树种子,上覆盖lcm厚的松针或松树地的腐殖质土,并 按常规育苗方法进行遮阴、浇水、除草,及时采收苗床中长出的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即完成 利用血红铆钉菇防控松苗立枯病。
[0039] 本实施方式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