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9925746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有65%的人以大米 为主食,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平均单产达到6.9吨,稻谷产量 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我国水稻生产在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世界21.4%的 水稻种植面积获得了世界35%的稻谷产量。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0003] 建国以来,我国水稻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历经了长足发展。水稻矮杆品种和杂交 水稻的成功选育和应用,使水稻单产提高了50%,近年超级稻在生产中的普及,推动了水稻 大面积丰收;水稻栽培从育秧、移栽到高产稳产技术,实现了一次或多次更新,对发挥水稻 高产潜力、提高水稻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0004] 但我国水稻生产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特别是盲目追求高产,化肥、农药投入 过多,肥料利用率低,导致水稻病虫害重,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增加,面源污染严 重。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氮素利用率只有3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5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施肥 量和用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水稻生产在我国近90%的水面受到不同程度、其中40% 受到严重污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化肥农药的增加并不能使水稻单产相应提高,相反, 确带来了病虫害重、大面积倒伏、品质下降和品质安全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持续增产、面源污染减轻、生产成本降低 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基于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可表述为根据水稻高产稳 产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构建、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水稻营养 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
[0007] 其中,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稻高产稳产对产量结构三要素的 高度协调性要求以及群体、形态、机能发育与产量结构三要素形成的内在规律,把群体、形 态和机能构建作为高产栽培的首要目标,并通过减少无效分蘖实现对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 生长、个体和群体、数量与质量的统筹和调控,使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最终达到相对理 想状态。其中,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构成,高产是产量结构 三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水稻产量结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带来其他要素值的变化, 当某一要素超过一定范围时,另一个或两个要素会表现异常,导致产量三维结构体积变小。
[0008] 群体构建是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后期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能否有效实施 的基础。群体构建的目标是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合理分蘖数量,其关键是通过适量氮素实 现对群体的有效调控,而减少对水分调控的依赖。因为水分调控在氮素过多和自然降雨的 情况下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氮素肥料对群体调控起关键作用,通过控制氮素肥料的使用来 实现适宜群体构建目标,改变长期以来高产目标与氮素肥料挂钩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解 决水稻群体过大、田间郁闭、病虫害重、后期早衰是两段栽培技术基本原理的核心。群体构 建主要是通过上述整地施肥和移栽的步骤实现的。群体构建需氮量理论上可通过下述方式 确定: 群体构建需氮量=(有效分蘖终止期吸氮量-环境供氮量)/氮素利用率 有效分蘖终止期吸氮量可通过茎蘖苗生物量及其氮素百分比获得。环境供氮量指土 壤、降雨和灌溉供氮总和。氮素利用率一般取35%~60%。
[0009] 确定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一般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通过不同基蘖肥用量处理观 察水稻分蘖消长,在有效分蘖期终止期群体分蘖数量能够达到目标数量的最低氮素处理量 即为最佳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提前达到群体目标数量的为用量过大,延后达到群体目标 数量的为用量不足。减少氮素用量,分蘖明显不足;增加氮素用量,在有效分蘖期分蘖速度 不增加或增加有限,而在有效分蘖期后仍然大量分蘖,导致群体过大。群体构建施肥方法采 用基肥一次施入,不施分蘖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整个生育期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 : 0.45~0.55 : 0.65~0.75;优选的配比为1:0.5:0.7,磷肥全部作基肥。其中,本文中的所 涉及的肥料均是指其有效成分。
[0010] 形态构建是在幼穗分化期前,通过提高水稻氮素营养水平,促进幼穗和上部叶片 发育,增加颖花数和功能叶面积,改善植株形态,实现扩库增源。
[0011] 机能构建是通过植物营养、水分调控和生长调节等方法,保障水稻营养水平,促进 稻田养分转化,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效率,防止后期早衰。
[0012] 简言之,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产量结构三要素的形成规律,按照 水稻高产群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要求,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栽培任务和阶段数量、形 态和生理机能目标,突出氮素用量和群体发育控制两大技术环节,实现水稻整个生长发育 进程的有效统筹和调控。
[0013] 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发育规 律,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减少分蘖期氮素用量,有效控制分蘖群体;在生殖生长阶段,通过 肥、水和激素调控,促进颖花和功能叶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建立高产形态, 防止后期早衰。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整地施肥:向田地施入基肥,使整个田地中的秧苗在生育期中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 比为 1 : 0.45~0.55 : 0.65~0.75; 移栽:按照杂交籼稻或杂交粳稻每亩2.6~3万粒中苗或4~5万蘖大苗、常规稻每亩4~ 4.5万粒中苗或6~8万蘖大苗的标准向所述田地中移栽基本苗,其中,当播种期晚时,所述 田地中移栽的基本苗的数量相应增加; 水肥管理:在水稻叶龄余数3.8或拔节初期,向每亩杂交籼稻田地施入2.3~3.5公斤氮 素肥料、每亩杂交粳稻田地施入3.5~4.6公斤氮素肥料、每亩常规粳稻田地施入4.6~5.9 公斤氮素肥料; 防止早衰:在水稻抽穗扬花前5~7天至扬花结束后,向水稻的叶面喷施1~3次植物生 长调节剂或营养物质,灌浆期根据叶色酌情追施氮肥,扬花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
[0014] 基于上述,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当所述田地为中等肥力田地时,当该田地为 杂交籼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3.5~4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杂交粳稻田时,该稻 田的氮素需要量为4.5~5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常规粳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 5.5~6公斤/亩。当所述田地的肥力水平不到或超过所述中等肥力田块的肥力时,施肥量在 10%内增减。简而言之,在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中,施肥数量以满足水稻最佳分蘖群体构建 需要为标准,视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类型确定。
[0015] 基于上述,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当所述田地为中等肥力田地时,向所述杂交 籼稻田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向所述杂交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或 向所述常规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5公斤作底肥;当采用机插秧时,所述杂交籼稻田、所述 杂交粳稻田和所述常规粳稻田的亩施肥量分别增加5公斤。
[0016] 基于上述,在所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