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0476586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包括:杂交水稻“稀、足、早”高产栽培技术“稀”指稀播;秧田播种量10kg/亩以内,培育带2个蘖以上壮秧;“足”指施足底肥,插足基本苗,每亩施肥总量:N 12.0kg、P2O5 6.0kg、K2O 9.0kg;早晚稻插足基本苗15?16万/亩,中稻插足基本苗12?13万/亩;“早”指早追肥、早晒田;在移栽返青后立即追肥、促早发、早晚稻苗数达20万/亩左右开始晒田,中稻苗数达16万/亩左右开始晒田,均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经多次试验示范,该栽培方法比现有技术增产10%以上;该方法实用性强、操作简便,农民容易掌握。
【专利说明】
_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的栽培方法,特别是涉及到红壤土水稻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红壤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山地和台湾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4.5?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水稻单产不高。为了充分发挥杂交水稻品种的增产潜力,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急需与红壤土特征特性相配套的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而据目前所有资料查新,现有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大都是针对一般水稻土,少量在红壤土中种植水稻有研究,但没有与红壤土特征特性相配套,并且技术指标不一,不利于杂交水稻高产。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红壤土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方法。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杂交水稻“稀、足、早”高产栽培技术
“稀”指稀播;秧田播种量I Okg/亩以内,培育带2个蘖以上壮秧;
“足”指施足底肥,插足基本苗,每亩施肥总量:N 12.0kg,P2O5 6.0kg,K2O 9.0kg,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80%作底肥,20%作追肥;
早晚稻插足基本苗15-16万/亩,中稻插足基本苗12-13万/亩;
“早”指早追肥、早晒田;在移栽返青后立即追肥、促早发、早晚稻苗数达20万/亩左右开始晒田,中稻苗数达16万/亩左右开始晒田,均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
[0005]该方法与现有栽培技术相比:1、稀播。比现有栽培技术每亩少播种子2.5kg以上,每粒谷带2个蘖以上,大田每亩节约用种量0.5kg左右。2、施足底肥。红壤土粘重肥料不易流失,氮肥70%、磷肥100%、钾肥80%作底肥,比现有栽培技术氮钾60%作底肥重,有利于水稻前期营养生长。3、插足基本苗。穴插2粒谷苗,每穴含蘖5?6苗,比现有栽培技术每穴多3?4苗,主穗与分蘖穗抽穗时间间隔小,分蘖穗营养生长时间长,产量高。4、追肥早。氮肥在返青后一次性追施,比现有栽培技术的分2?3次追施,有利于秧苗早发,并防止后期贪青迟熟,影响产量。5、提早晒田。红壤土粘重,干水速度慢,在苗数没达到最高峰时开始晒田,既没影响继续少量分蘖,又较好地控制了无效分蘖,浪废营养少,节约水资源,比现有栽培技术当苗数没达到最高峰时才开始晒田,无效分蘖多,浪废营养多,控制无效分蘖效果好,有利于增产。6、经多次试验示范,该栽培方法比现有技术增产10%以上。7、该方法实用性强、操作简便,农民容易掌握。
【具体实施方式】
[0006]实施例1:杂交早稻品种两优287
土壤特性:土壤为红壤,土壤有机质1.10%,碱解氮119卩卩111,速效磷2.2ppm,速效钾69ppm,土壤 PH 值 5.2。
[0007]品种来源:HD9802S(湖大51/红辐早)XR287(鄂早17父桂农07?6)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选育。
[0008]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两系杂交水稻,湖北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7天左右。株型紧束,分蘖较弱,叶色浓绿,叶姿挺直,芽鞘、叶鞘、叶舌、叶耳、稃尖均为无色,抗倒性较强,米质优,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97.7厘米,穗长20.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4粒,结实率80.5%,千粒重24.1克,谷粒长10.4毫米,长宽比3.7。米质:糙米率81.3%,整精米率61.2%,长宽比3.3,垩白米率12%,垩白度1.8%,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2%;人工接种抗性:苗叶瘟4级,穗瘟6级,穗瘟损失率30%,综合抗性指数6.0,稻瘟病的抗性评价为中感;白叶枯病9级。
[0009]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薄膜保温水育秧,秧田播种量9.5kg/亩,大田用种量1.0?1.5kg/亩,培育带2个蘖以上的壮秧。2、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32天以内移栽,插植规格13.3cm X 20cm,穴插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15-16万。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以上施肥总量为:N 12.0 ,P2O5 6.0 ,K2O 9.0kg/亩,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分蘖肥,促早发,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80%作底肥,20%作追肥。在苗数达20万/亩左右开始晒田,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为宜。4、病虫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0010]产量表现:2015年在湖北咸宁该技术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496.8kg,比应用现有一般栽培技术亩产448.6kg增产10.7%。
[0011]
实施例2:杂交中稻杨两优6号
土壤特性:土壤为红壤,土壤有机质1.12%,碱解氮117ppm,速效磷2.3ppm,速效钾65ppm,土壤PH值5.1。
[0012]品种来源:广占63-4SX扬稻6号,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001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茎杆粗壮,长势繁茂,稃尖带芒,后期转色好,株高120.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7.5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0014]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9kg/亩,大田用种量1.0?1.5kg/亩,培育带2个蘖以上的壮秧。2、移栽:一般秧龄35天左右移栽,适宜栽插密度1.8?2万穴,穴插2粒谷苗,插足基本苗12-13万/亩。3、肥水管理:一般中等以上施肥总量为:N 12.0 ,P2O5 6.0 ,K2O 9.0kg/亩,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分蘖肥,促早发,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80%作底肥,20%作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在苗数达16万/亩左右开始晒田,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为宜。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
[0015]产量表现:2015年在湖北咸宁该技术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625.36kg,比应用现有一般栽培技术亩产565.98kg增产10.5%。
[0016]实施例3:杂交晚稻岳优9113
土壤特性:土壤为红壤,土壤有机质1.09%,碱解氮119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68ppm,土壤 PH 值 5.2。
[0017]品种来源:岳4AX岳恢9113,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选育。
[0018]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湖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天左右。株高92.7厘米,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剑叶短而窄,抗倒性强,较易落粒。每亩有效穗数22.6万穗,穗长22.7厘米,每穗总粒数107.8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0.3%,长宽比3.4,垩白率23%,垩白度3.8%,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8%。
[0019]栽培技术要点:1、培育壮秧:6月20?26日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9.7kg/亩,大田用种量1.0?1.5kg/亩,培育带2个蘖以上的壮秧。2、移栽:秧龄控制在28天内,插植规格13.3cmX 20cm,每穴2粒谷苗,每亩插足基本苗15-16万。3、施肥:中等肥力田块施肥总量为:N 12.0 ,P2O5 6.0 ,K2O 9.0kg/亩,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分蘖肥,促早发,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80%作底肥,20%作追肥。4、水浆管理: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在苗数达20万/亩左右开始晒田,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为宜;后期干湿壮籽忌脱水过早;5、防治病虫: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0020]产量表现:2015年在湖北咸宁该技术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506.14kg,比应用现有一般栽培技术亩产459.27kg,增产10.2%。
【主权项】
1.一种红壤土杂交水稻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杂交水稻“稀、足、早”高产栽培技术 “稀”指稀播;秧田播种量1kg/亩以内,培育带2个蘖以上壮秧; “足”指施足底肥,插足基本苗,每亩施肥总量:N 12.0kg,P2O5 6.0kg,K2O 9.0kg,其中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80%作底肥,20%作追肥; 早晚稻插足基本苗15-16万/亩,中稻插足基本苗12-13万/亩; “早”指早追肥、早晒田;在移栽返青后立即追肥、促早发,早晚稻苗数达20万/亩左右开始晒田,中稻苗数达16万/亩左右开始晒田,均晒到泥不陷脚、有裂纹、露白根。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5830832SQ201610198163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发明人】沈其文, 黄志谋, 姜华
【申请人】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