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大螟防治效果的方法

文档序号:10598675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大螟防治效果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水稻或茭白害虫大螟防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把诱虫植物成行种在水稻或茭白田的田埂上,诱虫植物的丛间距3?4米,诱集大螟雌蛾在诱虫植物上产卵;把性诱剂设置在稻田(茭白田)中,其中,性诱剂放置在诱捕器中诱捕大螟雄虫;大螟性诱剂与诱虫植物平行距离为10?15米。诱虫植物和性诱剂以特定方式组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香根草对大螟雌虫的诱集效果及性诱剂对大螟雄虫的诱捕效果,降低稻田(茭白田)中大螟成虫种群数量及下一代幼虫田间种群数量,提高对水稻(茭白)的保苗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大螟防治效果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业害虫生态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利用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控 制螟虫的方法。尤其涉及利用诱虫植物香根草和大螟性诱剂协调应用控制水稻或茭白害虫 大螟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更替、气候变化及抗药性上升等 原因,水稻主要害虫大螟Sesamia inferens种群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目前使用化学杀 虫剂仍是螟虫防治的主要手段,施药频次高、用药量大。不合理的用药大量地杀伤了天敌, 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失去了自然控制能力。大量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还 引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甚至造成无药可用的局面。同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造 成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螟虫多属钻蛀性害虫,为害隐蔽,只有 少数内吸渗透性强、对鳞翅目昆虫有特效的杀虫剂才适用于螟虫的防治,防治效果不佳。而 且由于药剂直接进入水体会对水生态系统及其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通过运用简单易 行的农业生产措施,发展和完善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作物 的可持续生产已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利用一些对靶标害虫有特殊引诱能力的诱虫植物(作 物)并结合性诱剂的使用,引诱靶标害虫雌虫在诱虫植物上产卵,同时应用性诱剂诱杀靶标 害虫雄虫,通过两种技术的优化组合达到害虫生态控制的最优效果。具体方案为:在作物田 边种植、布局能够强烈吸引靶标害虫的诱虫作物,使作物害虫被诱集到诱虫植物上而被方 便地消灭,阻止害虫到达主栽作物,同时在作物田中按特定布局放置性诱剂诱杀靶标害虫 雄虫,从而使主栽作物得以保护。
[0004] -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水稻或茭白害虫大螟防 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把诱虫植物成行种在水稻或茭白田的田埂上,行长30米以上, 诱虫植物的丛间距3-4米,诱集大螟雌蛾在诱虫植物上产卵;把性诱剂设置在稻田(茭白田) 中,其中,性诱剂放置在诱捕器中诱捕大螟雄虫;大螟性诱剂与诱虫植物平行距离为10-15 米。
[0005] 优选的,所述的诱虫植物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诱集大螟雌虫在香根 草植株上产卵。
[0006] 优选的,诱虫植物距离水稻或茭白的距离为0-2米。
[0007] 优选的,性诱剂为大螟性诱剂,引诱大螟雄虫。
[0008] 诱虫植物和性信息素两种技术配合,可以显著提高二者的引诱能力,而且距离成 为关键因素。
[0009] 在一个实施例子中,当主栽作物为水稻或茭白的时候,在技术应用的前一年在作 物田埂上种植香根草种苗,当年发棵快速生长,到第二年即能发挥诱集螟虫的作用,用于螟 虫的生态控制。
[0010] 在另一个更具体的例子中,按以下步骤进行对水稻或茭白大螟进行生态控制,它 包括:(1)香根草移栽与管理:第一年的4-6月份,整理好稻田或茭白田埂,并中耕除去其它 植物残留物,同时浅施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选择的诱虫植物是香根草,以分蘖移栽,每丛 分蘖5-15株,深挖浅种压实,移栽后定期浇灌。移栽30天追施复合肥10-20g/丛。(3)香根草 种植的第2年,可执行香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水稻螟虫技术。技术应用的适宜时间为 各代大螟成虫发生至结束。具体技术方案为稻田(茭白田)田埂种植成行香根草,行长30米 以上,香根草丛间距3-4m,在稻田(茭白田)中放置诱捕器,并在诱捕器中放置性信息素诱 芯,诱捕器下端高出稻株5-10厘米(茭白田中诱捕器下端距离地面0.8-1.2米),诱捕器间距 15m,让诱捕器与香根草的平行距离为10-15米。(4)大螟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 绝大多数在香根草上孵化的二幼虫在3龄前即死去,但会造成香根草枯心,若枯心过于严 重,则会影响诱虫效果,因此当枯心率超过15%时,应酌情喷施高效低毒杀虫剂(如氯虫苯 甲酰胺)以保护香根草,使香根草可以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发挥作用。
[0011] 有益效果
[0012]诱虫植物和性诱剂以特定方式组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香根草对大螟雌虫的诱集 效果及性诱剂对大螟雄虫的诱捕效果,降低稻田(茭白)中大螟成虫种群数量及下一代田间 幼虫种群数量,提高对水稻(茭白)的保苗效果。显著提高了防治效率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 使用,降低了药本、工本。
[0013] 说明书【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性诱剂和诱虫植物在稻田(茭白田)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其中水稻(茭白)40 种植在田里,在稻田(茭白田)田埂上种植成行的诱虫植物20,在稻田(茭白田)里设置性诱 剂30,让性诱剂与诱虫植物之间的平行距离10为不同的距离,优选的为10-15米。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本实验针对水稻或茭白主要害虫大螟危害日益严重、滥用化学杀虫剂引发的害虫 抗药性、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生态和社会问题,提出一种简单易行并容易推广的 大螟生态控制方法,即在稻田或茭白四周的田埂上种植一定比例的诱虫植物并结合性诱剂 的使用,诱杀大螟成虫及幼虫,降低稻田中大螟的种群数量和危害水平,减少农药使用。这 些试验仅仅是一些具体实施例子的体现,并不能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任何限定。
[0016] 试验1,香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稻田大螟的效果
[0017] 材料:香根草;大螟性诱剂(购自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芯形状为毛细管 状,诱捕器为干式诱捕器)
[0018]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的稻田进行,单季稻品种甬优1540。试验设置如下:1) 香根草+性诱剂:田埂上种植成行的香根草,丛间距4m,香根草为种植第2年,香根草行长30 米以上。在稻田中平行于香根草行放置大螟性诱剂和诱捕器,诱捕器之间距离为15米,每一 田块放1行诱捕器,诱捕器和香根草的距离设5米、10米、15米、20米、25米、30米;2)性诱剂: 性诱剂和诱捕器的设置同1);3)香根草:香根草种植同1),没有性诱剂;4)空白对照,没有香 根草和性诱剂。每小区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亩,稻田各小区肥、水管理一致,且不喷施任何 杀虫剂。防治对象为第2代大螟,6月20日按试验设置在稻田内放置诱捕器与性诱剂(图1所 示,距离按照表1中的不同距离)。从6月25日开始每5天调查1次各小区香根草枯心率,诱捕 器中的诱捕到的雄虫数量及由大螟幼虫钻蛀造成的水稻枯心率,最终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调查期间不喷施任何杀虫剂。实验结果如下表1
[0019]表1.香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稻田大螟效果
[0021]结果表明,性诱剂放置在与香根草不同的距离,各个处理之间效果不同,特别的, 当性诱剂与香根草的平行距离为10-15米之间的时候,性诱剂诱到的大螟雄蛾显著高于其 它处理,香根草上由大螟幼虫钻蛀引起的枯心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另外,水稻枯心率显著 低于其它处理(经过方差分析,具体分析过程略)。
[0022] 试验2,香根草+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茭白田大螟的效果
[0023] 材料:香根草;大螟性诱剂(购自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芯形状为毛细管 状,诱捕器为干式诱捕器)。
[0024]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琅琊镇的茭白田进行,茭白品种为象牙茭。试验设置如下:1) 香根草+性诱剂:田埂上种植成行的香根草,丛间距4m,香根草为种植第2年,香根草行长30 米以上。在茭白田中平行于香根草放置大螟性诱剂和诱捕器,诱捕器之间距离为15米,每一 田块放1行诱捕器,诱捕器和香根草的距离设5米、10米、15米、20米、25米、30米;2)性诱剂: 性诱剂和诱捕器的设置同1);3)香根草:香根草种植同1),没有性诱剂;4)空白对照,没有香 根草和性诱剂。每小区茭白的种植面积为20亩,茭白田各小区肥、水管理一致,且不喷施任 何杀虫剂。防治第2代大螟,6月20日在按试验设置,茭白田内放置诱捕器与性诱剂(图1所 示,距离按照表1中的不同距离)。从6月25日开始每5天调查1次各小区香根草枯心率,诱捕 器中的诱到的雄虫数量及由大螟幼虫钻蛀造成的茭白枯鞘率,最终取平均值进行比较。调 查期间不喷施任何杀虫剂。实验结果如下表2
[0025] 表2.香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茭白田大螟效果
[0027] 结果表明,性诱剂放置在与香根草不同的距离,各个处理之间效果不同,特别的, 当性诱剂与香根草的平行距离为10-15米之间的时候,性诱剂诱捕到的大螟雄蛾显著高于 其它处理,香根草上由大螟幼虫钻蛀引起的枯心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另外,茭白枯鞘率极 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经过方差分析,具体分析过程略)。
[0028] 实施例子3:苏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稻田大螟效果
[0029] 材料:苏丹草;大螟性诱剂(购自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诱芯形状为毛细管 状,诱捕器为干式诱捕器)
[0030]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的稻田进行,单季稻品种甬优1540。试验设置如下:1) 苏丹草+性诱剂:田埂上种植成行的苏丹草,播种前充分整地,深耕20-22厘米,并及时耙压。 种植前施足底肥。在3月下旬播种,条播,行距为30厘米,种两行,用种量2-3kg/667m 2,播种 深度2-3厘米,播后填压。在分蘖、拔节、孕穗期后,各进行追肥一次。苏丹草行长30米以上。 在稻田中平行于苏丹草行放置大螟性诱剂和诱捕器,诱捕器之间距离为15米,每一田块放1 行诱捕器,诱捕器和苏丹草的距离设5米、10米、15米、20米、25米、30米;2)性诱剂:性诱剂和 诱捕器的设置同1);3)苏丹草:苏丹草种植同1),没有性诱剂;4)空白对照,没有苏丹草和性 诱剂。每小区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亩,稻田各小区肥、水管理一致,且不施任何杀虫剂。防治 第2代大螟,6月10日按试验设置,稻田内放置诱捕器与性诱剂(图1所示,距离按照表1中的 不同距离)。从6月15日开始每5天调查1次各小区苏丹草虫伤株率,诱捕器中的诱捕到的雄 虫数量及由大螟幼虫钻蛀造成的水稻枯心率,最终取平均值进行比较。调查期间不喷施任 何杀虫剂。实验结果如下表3
[0031] 表3.苏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稻田大螟效果
[0034] 从以上结果看出,当采用苏丹草作为诱虫植物防治水稻大螟时,苏丹草+性诱剂不 同距离组合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对性诱剂的诱虫量、苏丹草的虫伤株率和水稻枯心 率都没有影响。
[0035] 同样的方式,采用苏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茭白大螟效果,与稻田获得类似 的结果(具体实施过程和数据略)。这说明,苏丹草+性诱剂不同距离组合间没有显著性差 异,表现为对性诱剂的诱虫量、苏丹草的虫伤株率和茭白枯心率都没有影响。
[0036] 本文中用来描述方法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并不是唯一不变的,并且我们没有任何意 图使用这些术语和表达方式来排除描述本发明的方法或者特征的任何相同意义的表达方 式,我们认同在本发明声明的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在本文中 本发明已经用各种具体方案和任意的特征描述清楚地展示出来,但是改变本文中揭示的设 计的表达方式还要求助于那些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士,并且这些改变要与本发明附带的声 明一致。
[0037] 文章、专利、专利应用和所有其它文档的内容以及本文中提到的和引证的有用的 电子化信息是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来参考,发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 要特别指明这一点。申请者具有将任何和全部的这些文章、专利、专利应用或其它文档的信 息和材料合并入该申请书作为本专利说明书揭示的一部分的权利。
【主权项】
1. 一种诱虫植物和性诱剂协调应用提高大螟防治效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把诱虫植 物成行种在水稻或茭白田的田埂上,诱虫植物的丛间距3-4米,诱集大螟雌蛾在诱虫植物上 产卵;把性诱剂设置在稻田或茭白田中,其中,性诱剂放置在诱捕器中诱捕大螟雄虫;大螟 性诱剂与诱虫植物平行距离为10-15米。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诱虫植物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诱虫植物距离水稻或茭白的距离为0-2米。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按以下步骤进行对水稻或茭白大螟进行生态控 制,它包括:(1)、香根草移栽与管理:第一年的4-6月份,整理好稻田或茭白田埂,并中耕除 去其它植物残留物,同时浅施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选择的诱虫植物是香根草,以分蘖移 栽,每丛分蘖5-15株,深挖浅种压实,移栽后定期浇灌。移栽30天追施复合肥10-20g/丛; (3)、香根草种植的第2年,可执行香根草和性诱剂协调应用防治水稻螟虫技术,技术应用的 适宜时间为各代大螟成虫发生至结束;具体技术方案为稻田或茭白田的田埂种植成行香根 草,行长30米以上,香根草丛间距3-4m,在稻田中放置诱捕器,并在诱捕器中放置性信息素 诱芯,诱捕器下端高出稻株5-10厘米(菱白田中诱捕器下端离地面0.8-1.2米),诱捕器间距 15米,让诱捕器与香根草的平行距离为10-15米;(4)、大螟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 史,绝大多数在香根草上孵化的二幼虫在3龄前即死去,但会造成香根草枯心,若枯心过于 严重,则会影响诱虫效果,因此当枯心率超过15%时,应酌情喷施高效低毒杀虫剂以保护 香根草,使香根草可以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发挥作用。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5960979SQ201610298486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5月5日
【发明人】郑许松, 鲁艳辉, 朱平阳, 张发成, 何晓婵, 徐红星, 吕仲贤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