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

文档序号:10628473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
【专利摘要】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红壤山丘区选择直线型陡、急坡梯土,将梯面施基肥、翻地、平整;(2)点播玉米;(3)红薯扦插期,梯面内侧和外侧各扦插1行红薯;或者和玉米同期播种西瓜,西瓜只在梯面外侧种1行;(4)作物田间管理。本发明选择红壤山丘埂坎足够高的直线型陡、急坡旱耕地梯土作为实施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的对象,使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田种农作物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真正实现难利用土地资源化和高效利用,可以改变当地土地利用率不高和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的局面。
【专利说明】
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尤其涉及一种红壤 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
【背景技术】
[0002] 关于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的【背景技术】,首先要弄 清楚两个概念,一是陡、急坡,二是水平梯田(土)断面优化参数。
[0003] 坡度是反映旱耕地陡峭程度的一个重要因子。农业施策、土地经营(如作物种植与 施肥、种植制度、退耕还林等)与坡度关系密切。因此,旱耕地按坡度大小一般划分4个等级, 平坡(〈8°),缓坡(8°-15°)、陡坡(15°-25°)、急坡(>25° )。据调查,红壤山丘区旱耕地陡坡所 占比例最大,达51.32% ;缓坡次之,占31.47% :急坡居第三位,占15.82% ;平坡所占的比例 小,为1.39 %,反映出山多坡陡的特征。陡坡、急坡旱耕地占67.14%,占2/3,可见,陡、急坡旱 耕地是红壤山丘旱耕地的主体,因此,要重视提高陡、急坡红壤旱耕地的利用技术水平。
[0004] 所谓水平梯土就是成等高梯面地块,它的修建是要根据原坡地坡度来确定梯土土 面宽度和埂坎施工线(坎高)的,要求沿等高线放线,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实际施工中,宜根 据地形选择经济合理的土面宽和土(石)坎高,以确保坎的稳固、土面平整、埂坎占地少、土 地利用率高、筑坎和回填用工少、耕作管理方便等。埂坎高、土面宽与坡度的关系,即水平梯 田(土)断面优化参数如表1 (谢庭生,2008)。
[0005]
红壤山±n陡、B坂早趼地是王体,?安照水干柹田(土)断囬优化参数,柹田(土)囬苋2-5m,埂坎高1.5-2.0m;梯田(土)面宽虽有2-5m,但梯面内有沟,外有埂,实际梯面就所剩无几 了,或者说与埂坎高面积相差不大,只是一个平面,一个是竖面,平面可以种作物,但现有技 术中,竖面未能加以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利用土地竖面,扩 大种植面积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
[0007]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 两匍匐行种植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在红壤山丘区选择直线型陡、急坡梯土,将梯面施基肥、翻地、平整; (2) 点播玉米(优选3-5行)(一高带); (3) 红薯扦插期,梯面内侧和外侧各扦插1行红薯;也可以种西瓜,如果种西瓜则要和玉 米同期播种,只在梯面外侧种1行即可;(二匍匐行) (4) 作物田间管理。
[0008] 所述第(1)步,所述在红壤山丘区选直线型陡、急坡旱耕地梯土,一是直线型,二是 陡、急坡,只有以上2个因素具备的坡地成梯,埂坎才足够高;当然,岗地也有陡、急坡坡面, 由于岗地整个地势平缓,垦殖率高,徒、急坡地一般未垦殖,更不会成梯。
[0009] 本发明试验时,在湘北宁乡县丘陵区选的陡坡梯土,原坡度17.9° -22.6°、坡向(南 坡)、坡位(中坡)、坡形(直线型坡)、梯面土层厚度50_70cm、埂坎均高(斜面)1.94m。
[0010] 所述梯面施基肥、翻地、平整就是将半腐熟有机肥施于土表,每公顷施37.5t-45t、 钙镁磷肥750 - 760kg、氯化钾75 - 80kg,然后深挖20-25Cm(尽量挖深,以增加蓄水容积),平 整梯面呈外高向内倾斜,挖竹节沟。
[0011] 所述第(2)步,所述点播玉米(一高带)的方式有多种,等行距、小行距、高密度种 植、大小垄间作等;平地种玉米,等行距、小行距、高密度种植,不利于通风透光,故多采用大 小垄间作;本发明的土地是梯土,3-5行玉米为一梯,梯梯相差2m以上,通风透光好,故均采 用等行距方式,株行距〇. 3-0.36 X 0.6m,密度为4.5-5.5 X 104株/hm2。如果梯面较宽,种玉 米5行以上,还是采用大小垄间作为好,大行距80 - 100cm,小行距40 - 50cm,密度为(4.5 - 4.6)X104S/hrrf。
[0012] 所述第(3)步,所述梯面内侧和外侧各扦插1行红薯(二匍匐行),扦插应掌握一定 的扦插方法,因为红薯的产量与栽插节位、节数和密度有着密切联系。规范化栽培技术试验 结果表明(鲍菊,2014),各因素对产量的决定程度为扦插节位(A)>密度(C)>扦插节数(B), 各因子水平的最佳组合为ABC,即扦插节位为12,扦插节数为3,密度为8.125 X 104株/hm2 (5417株/667m2),该条件下脱毒紫云红薯的产量最高,为28.512t/hm2(l 900.79 kg/667 m2。因此,建议各地实施该发明时,首先要作红薯扦插方法方面的试验。本发明由于是利用 埂坎(梯壁)的竖面,故红薯行距充裕,所以将密度改为株距;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组合为扦 插节位8-10,扦插节数为3,株距为10-15Cm;另外,西瓜具有怕连作、怕涝、怕旱、根系发达等 特点,对土地立地条件要求较严,要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的 田块。如果土地条件欠缺,优选种红薯,种红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行土地全覆盖,可减少 水土流失。
[0013] 所述第(4)步,所述作物田间管理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红壤山丘土壤含钾量普遍 偏低,而玉米、红薯又是喜钾作物(玉米田缺钾得不到有效治理减产可高达50%),因此,必 须把好施肥关,应该施用够量的钾,从源头避免玉米出现缺钾症状。二是红薯适宜的扦插密 度,这里再提起讨论,是因为密度大时,小薯多,大薯少,产量较高;密度小时,小薯少,大薯 多,但不一定高产。因此,在种薯时,必须作密度试验,主要作株距密度试验,因为行距不存 在大小,1梯只种2行,有充裕的空间任藤蔓攀爬。
[0014]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效益分析,对这一发明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作一综合性分析,以期为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 依据。
[0015] 进一步改进的优选方案。
[0016] 为了更好达到土地全覆盖,宜在梯壁种龙须草,梯壁底部种1行,间30-40Cm再种1 行,直到梯壁最上部,形成龙须草被,一是起覆盖作用,二是有利藤蔓固定,不至于被风吹成 堆,影响光合作用进行。
[0017] 本发明从另一个途径提高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的士地贡献率,它既是扩 大种植面积(土地竖面的利用),又是作物农艺性状的巧妙利用(藤蔓植物攀缘只要有空间 就成,无论是平面或是竖面)],提供一种既适合丘岗直线型陡、急坡梯田(土),又适合红壤 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田(土)的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方法,以充分利用红壤山丘陡、急坡梯 田(土)的埂坎,发展特色农业,缓解红壤山丘区的人地矛盾,振兴当地经济。本发明对竖面 加以利用,种作物,提高土地产出。
[0018] 本发明选择红壤山丘埂坎足够高的直线型陡、急坡旱耕地梯土作为实施一高带两 匍匐行种植法的对象,并采取深翻整地、多施有机肥,多施钾肥、挖竹节沟、适时移栽、改进 种植方式(玉米大小垄间作,红薯合理的扦插节位,扦插节数,密度)、肥水管理等措施,使红 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田种农作物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真正实现难利用 土地资源化和高效利用(与单种玉米比较,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额外收获红薯30-40t/h m 2),可以改变当地土地利用率不高和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的局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 实施例1 1.选地。
[0021 ] (1)坡型的选择。坡地的坡型一般可分为直线型坡、凹型坡、凸型坡、台阶型坡和混 合型坡等5种;这些不同坡型坡面成梯后的梯面:梯坎之比各不相同,数直线型坡较一致,相 似性好,本发明选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作为实施时象。
[0022] (2)茬口的选择。梯土种玉米、红薯,茬口选择不限,但如果种西瓜,一是要选能合 理轮作(不连作)茬口,二是选收获较早,休闲期较长的禾谷类作物,忌选豆类茬、花生茬(因 其枯萎病发生重)。
[0023] (3)地势的选择。旱地作物均是忌湿、怕涝的,应选地势高,干燥爽水的土地,这一 点,任何一块梯土都具备,只是要开好沟,沟沟相通,不渍水。
[0024] (4)灌溉的选择。梯土应有一定的灌溉能力,特别是种西瓜等需水多的作物时,灌 溉更显重要,但是,陡、急坡梯田配有灌溉设施,能自流灌溉的很少,解决灌溉的唯一办法就 是在梯田里侧或易积水的地方挖较大的坑(蓄水池),以蓄积雨水、雪水,并用引水沟将若干 个蓄水池连接起来,以便积存更多雨水供作物利用。
[0025]整地: (1)整地试验设计。2007年,在宁乡县楓木桥乡进行了整地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施基 肥+深挖地(20-25Cm)+挖竹节沟(处理1)、不施基肥+深挖地+挖竹节沟(处理2)、施基肥+浅 挖地(10-12Cm)+挖竹节沟(处理3)、施基肥+深挖地(20-25Cm)+不挖竹节沟(处理4)。均是小 区试验,小区面积10x20m=200m 2,不设重复;试验区四周设1.2m宽保护行,每小区建1个径 流池;测定径流泥沙、玉米测产、红薯测产。
[0026] (2)整地效应比较。4个整地方法比较,径流量,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 较处理2、处理3、处理4减流率分别为15.8%、45.5%、50.7%;而玉米、红薯产量则是处理1>处 理4>处理3>处理2,玉米产量,处理1较处理4、处理3、处理2增产率分别为5.6%、19.8%、 98.5%,红薯产量,处理1较处理4、处理3、处理2增产率分别为7.8%、24.3%、87.3%(表2)。
[0027]
*红薯产量指鲜薯,未折原粮。
[0028] 2.点播玉米。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种玉米属旱地玉米,实践证明,抗旱 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旱地玉米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稳定增加产量的重要手段。
[0029] (1)播期。红壤山丘规律性的秋旱对旱地玉米威胁很大,要减轻秋旱的威胁,只能 提早播期;然而,在红壤山丘区,玉米适播期为4月中旬(比红壤丘岗区晚半个月),如何提早 播期,营养钵育苗是个好办法,试验表明,它可以提早播种期1个月,提前生育期12-16天,单 位面积产量提高9.7%(指正常成熟值)。
[0030] (2)密度。密度是栽培水平的综合体现,它受土壤、降水、施肥、光照等多种因素的 制约。本发明密度试验结果,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玉米密度为(4.5-5.5) X 104株/h m2为宜,紧凑型、生育期较短的玉米密度为5.5 X104株/hm2,平展型、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密 度为4 · 5 X 104株/hm2,土壤肥力高的玉米密度为5 · 5 X 104株/hm2,肥力低的玉米密度为4 · 5 X 104 株/hrrf。
[0031] (3)施肥。重施基肥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本发明将全年应施氮肥的60-70%、全 年应施磷钾肥的全部作基肥,剩下的30 - 40%的氮肥作追肥。
[0032] (4)化学除草。玉米裸露土面大,杂草生长快,即使中耕,草荒威胁仍然大,应化学 除草,一可免闹草荒,二可免中耕用工,三可减少机械伤苗,四减少草消耗土壤水分;应用除 草剂试验,每公顷可增玉米穗2250-4500穗,0-20Cm 土层含水率提高1.7%-3.5%。
[0033] 3.扦插红薯。
[0034] (1)扦插红薯试验概况。试验地点-湘北宁乡县楓木桥乡;试验品种-双万2号(高产 高淀粉红薯);试验土壤-花岗岩红壤,肥力中等;试验时间-2008年6月7日扦插;10月25日收 获。
[0035] (2)扦插红薯试验设计。以扦插节位(A)、扦插节数(B)、扦插株距(C)为考察因素; 各因素均设3个水平,因素、水平设置如表3。
[0036]
3个因素(A、B、C)加3个水平,按照L9(34)正交试验设计,共9个因子水平组合(处理), AiBiCi(处理 1) JiBKd处理2) 处理3) 处理4)、A2B 2C3(处理5) J2B3C!(处理 6)、六疋1(:3(处理7)^.(:1(处理8)^出3(: 2(处理9),3次重复,共27个小区,小区长5 111,宽2111, 面积10 m2,随机区组排列;处理间留1.0m走道,重复间相间50 cm,每穴单株种植,收获时测 单株产量(g),换算成单位面积产量。
[0037] (3)扦插红薯试验结果。各处理平均单产变幅为13296.6-29874.9 kg/hm2,产量 从低到高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5〈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9〈处理8;以产量最 低的处理3以18303)为基数(0),各处理之间比较,处理8以3 82(:1)比处理3提高124.7%,提 高1倍还多,即扦插节位为10,扦插节数为3,株距为10Cm的因子水平组合最好;产量稍次的 是处理9(A3B3C2),比处理3提高114.8%,也是1倍还多,即扦插节位为10,扦插节数为4,株距 为20Cm的因子水平组合次好;第3位的是处理7(A3B1C3)、处理6(A2B3C1),比处理3提高 70.1-78.1%;处理1 (AiBiCi),比处理3增产率仅4.2%,之间差异不显著,即扦插节位为2,扦插 节数为2,株距为10Cm的因子水平组合与扦插节位为2,扦插节数为4,株距为30Cm的因子 水平组合相当,都不好,同时说明在扦插节位相同时,扦插节数和株距互为制约的关系(表 4) 〇
4.田间管理。
[0038] (1)钾肥试验概况。2008年,在湘北宁乡县楓木桥乡进行了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 坡梯土玉米(1高带)红薯(2匍匐行)钾肥用量试验。设N2〇P5K1Q(处理1)、Ν2〇Ρ 5Κ7.5(处理2)、 N2〇P5K5(处理3)等3个处理;均是小区试验,小区面积20xl0m=200m2,不设重复;2008年4月9 日移栽玉米营养钵苗,6月3日扦插红薯;玉米、红薯测产。
[0039] (2)钾肥试验结果。玉米、红薯产量则是处理1 >处理2>处理3;玉米产量,处理1较处 理2、处理3增产率分别为11.6%、19.7%,红薯产量,处理1较处理2、处理3增产率分别为 16·1%、34·4%(表 5)。
[0040]
*红薯是鲜薯,未折原粮。
[0041 ] 5.效益分析。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行种植法,既能挖掘土地 种作物的生态潜能(竖面的利用),又能增加地面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比较传统种植法,作 物产量高,产出率高;同时可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劳动效率提高,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的新出路。
[0042] (1)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最明显的是增加地面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前面阐述了红 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实施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时不同整地方法的减流效益,施基 肥+深挖地+挖竹节沟处理比不施基肥、不深耕、不挖竹节沟减流50.7%,45.5%、15.8%(见具 体施实方式整地部分);而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实施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和传统 种植方法比较,由于增加了两匍匐行红薯,地面覆盖率提高了 62.7%(红薯覆被,无论是覆盖 厚度,还是覆盖时间都优于玉米),地表径流经过地面覆被,除一小部分被吸收外、绝大部分 被拦截,分散流出,冲刷力大大减弱,从而减轻梯土地的水土流失。据2008-2009年试验资料 分析,在一次降雨47.2_(6月21日)的条件下,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比传统种植法减少径 流量33.1 %,土壤冲刷量减少47.5%;在一次降雨51.3mm(7月22日)的情况下,减少地表径流 88.7%,减少土壤侵蚀量94.3%(前后2次减流减沙差异完全是红著的覆被差异)。一高带两匍 匐行种植法,能提供水土保持的优选条件,它一是覆盖度高,其覆盖度在秋季红薯未收获前 可达80%以上,可有效地拦截降雨,避免雨滴对地表的直接打击,有利保持水土;二是根系 增多,据调查,平均根重比传统种植增加132.7%,根系可以起到固结土壤、增强土壤抗蚀性 的作用。第三,由于红薯会有少量落叶(玉米基本没有),每年都为地表提供一定量的枯枝落 叶,平均每年落叶干重为32g/m 2,落叶一方面可减缓地表径流,另一方面也为地表提供丰富 的有机质来源。提高活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这就是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的生 态效益。
[0043] (2)社会效益。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讲,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是土地的再利用,因 为梯土的竖面(梯壁)坡度太大,过去很少农用,只极少部分种草防蚀;本发明将竖面农用, 用作匍匐作物滕蔓攀爬空间,这既能起到增加覆盖防冲的作用,又能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 这对耕地少的山区无疑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发明,也是综合治理环境,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 重要举措。
[0044] (3)经济效益。整体而言,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使梯土立地条件趋于优化,增强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奠定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玉米、红薯产量提高,保证粮食的 产量。据试验,同一块地,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比玉米单种,玉米不减产(差异不显著),额 外收获红薯30-40t/hm 2(折合每667m22000-2700kg),扣除成本,年增加纯利润4500-5000 元/hm2,与单种玉米年纯利5700元/hm2相当,这也就是说,1公顷梯土单种玉米,如果实施一 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可以创造2公顷地的价值(粮食产量、产值、纯利润等)。
【主权项】
1. 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在红壤山丘区选择直线型陡、急坡梯土,将梯面施基肥、翻地、平整; (2) 点播玉米; (3) 红薯扦插期,梯面内侧和外侧各扦插红薯;或者和玉米同期播种西瓜,西瓜只在梯 面外侧种; (4) 作物田间管理。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1)步,所述梯面施基肥、翻地、平整就是将半腐熟有机肥施于土表,每公顷施 37.5t-45t、钙镁磷肥750 - 760kg、氯化钾75 - 80kg,然后深挖20-25cm,平整梯面呈外高向 内倾斜,挖竹节沟。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点播3-5行玉米。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3-5行玉米为一梯,梯梯相差2m以上,采用等行距方式,株行距 (0.3-0.36) X 0.6m,密度为(4.5-5.5) X 104株/hm2 ;如果梯面较宽,种玉米5行以上,采用 大小垄间作为好,大行距80 - 100cm,小行距40 - 50cm,密度为(4.5 - 4.6) X104株/hm2。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3)步,所述梯面内侧和外侧各扦插1行红薯,扦插节位为8-10,扦插节数 为3,株距为10-15cm。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4)步,所述作物田间管理,施用够量的钾。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壤山丘直线型陡、急坡梯土一高带两匍匐行种植法,其 特征在于,在梯壁种龙须草,梯壁底部种1行,间30-40cm再种1行,直到梯壁最上部,形成龙 须草被。
【文档编号】A01G1/00GK105993475SQ20161034659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4日
【发明人】谢庭生, 魏晓, 许波, 杨安琪
【申请人】谢庭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