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67499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捕鱼单元,所述每个捕鱼单元包括捕鱼网、引导墙、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渔网一侧与引导墙连接,一侧与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配合形成鱼类进口。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充分利用了鱼类的习性,通过鱼类自主进入鱼篓而勿需人工操作,防止捕鱼人员发生危险,提高了捕鱼的安全性,实现了捕鱼的自动化。
【专利说明】
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鱼装置,特别是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鱼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活动范围,就是在一天里它有活动地点也在不时变更,这里面有食物、水温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不容忽视,因为有些人水域钓鱼人多、旅游的人也多,鱼在此环境生存,抗钓本能增强。同时也变得异常警觉。
[0003]总之,鱼类在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同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迀徙活动习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洄游。洄游是一种现象,鱼类正是凭借这种活动满足它在某个生活时期需要的外部条件,使它的种群繁衍得到可靠的保证。鱼的洄游主要有四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趋暖洄游、越冬洄游。我们在钓鱼中经常发现,春天鲤鱼、鲫鱼、鲇鱼等鱼种从深水来到浅水交尾;夏季雨后水库里的鲤鱼会溯流到上游进水口附近觅食;仲秋以后鱼又从浅水来到深水越冬。以上这些现象都在鱼的洄游习性范畴之内。
[0004]现有的捕鱼装置如一种捕鱼器(ZL2015203692979),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其采用主要包括横向固定杆、网兜、捕鱼单元、渔网,所述的捕鱼单元由进鱼口、防逆转管、锥形敞口、配重块组成,防逆转管的一端设置有呈倒锥形结构的进鱼口,另一端设置有锥形敞口,防逆转管上设有配重块,进鱼口、防逆转管和锥形敞口为连通结构,进鱼口、防逆转管和锥形敞口上设有网孔;所述的捕鱼单元两两之间通过横向固定杆连成一排,每排捕鱼单元上设有一个网兜,所述的渔网设置在捕鱼单元的进鱼口一端,且每个进鱼口均在渔网内,渔网的开口方向与进鱼口开口方向相同。此种技术方案通过在两端的网,一个网能够限制一片区域内的鱼类走向,使之能够通过锥形敞口进行捕鱼的专用网内,另一个网则为捕鱼专用网,但是采用此种技术方案,鱼在捕鱼专用网内挣扎会造成鱼类受伤/死亡的问题,并且需要人工专门进行收网操作,无法在一个区域内进行多次捕鱼。

【发明内容】

[0005]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在的传统捕鱼一般采用手工撒网/收网方式进行捕鱼,并且捕到的鱼存在伤鱼/死鱼,无法长时间在同一区域捕鱼的问题。
[0006]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捕鱼单元,所述每个捕鱼单元包括捕鱼网、引导墙、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鱼篓组,弓丨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渔网一侧与引导墙连接,一侧与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配合形成鱼类进口。
[0007]作为优化,所述引导室包括第一引导室、第二引导室和第三引导室;所述引导墙贴靠第一引导室的一侧墙面并与第一引导室的隔墙配合,形成从第一引导室外向第一引导室内两墙面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通过的引导室进口,所述第二引导室设置于第一引导室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二引导室出口与第一引导室出口朝向相反,第三引导室设置于第二引导室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三引导室的出口与第一引导室出口朝向相同,鱼篓组设置于第三引导室出口。
[0008]作为优化,所述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设置于深水区,并且鱼类进口设置于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隔线上。
[0009]作为优化,所述引导室内设有沿引导室走向并且出口朝向鱼篓组方向的只进不出的单向网叶门。
[0010]作为优化,所述鱼篓组为若干单个鱼篓串联而成,并且相邻鱼篓间有能够容纳鱼身穿过的通孔。
[0011 ]作为优化,所述单向网叶门上设有声呐装置,声呐装置与能够控制单向网叶门开合的控制器连接。
[0012]作为优化,包括至少两个捕鱼单元,采用一个捕鱼网、至少两个引导墙、两个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两个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渔网两侧分别与两个引导墙连接,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
[0013]作为优化,包括至少四个捕鱼单元,采用两个捕鱼网、至少四个引导墙、四个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四个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每个捕鱼网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引导墙连接,每个捕鱼网连接的两个捕鱼单元构成一个捕鱼组单元,两个捕鱼组单元的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均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
[0014]作为优化,所述两个捕鱼组单元的一侧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的延伸区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另一侧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的延伸区连接。
[0015]作为优化,引导室顶部设有遮阳板。
[0016]工作原理:
[0017]待鱼类迀徙,会从浅水区进去深水区,并且长居与深水区,本申请中的捕鱼单元开口朝向浅水区,故鱼类会想本申请的网内进行迀徙;
[0018]本申请的捕鱼网充当圈养的功能;能够使得鱼类在多数情况下长居于此,夏季排卵会离开此网去往浅水区排卵,结束后回归此网内,实现鱼类的可持续捕捞;
[0019]通过引导室配合的引导墙,以及捕鱼网的配合,使得鱼类在进入网后会根据网的走向,朝向引导室进行游动,进入引导室后由于引导室入口仅容一个鱼身通过,使得鱼类进入后较难再回到捕鱼网内;
[0020]引导室内单向网叶门上的声呐装置通过侦测鱼类密度,当鱼类密度达到特定值,打开单向网叶门,使得鱼类进入第二/第三引导室,直至进入鱼篓组;
[0021]采用单向网叶门是为了防止鱼类逆溯;
[0022]当鱼进入鱼篓组后,通过了起重机等抬起鱼篓组即可完成鱼类的捕捞。
[0023]有益效果: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
[0024]1、通过引导室配合的引导墙,以及捕鱼网的配合,使得鱼类在进入网后会根据网的走向,朝向引导室进行游动,满足鱼类的趋流性,进入引导室后由于引导室入口仅容一个鱼身通过,使得鱼类进入后较难再回到捕鱼网内;
[0025]2、采用捕鱼网圈养而非直接捕鱼,防止鱼类挣扎,并且采用鱼篓组的设计,鱼类仍可在鱼萎内进彳丁游动,所以捕上的鱼活体率尚;
[0026]3、将捕鱼单元的开口朝向浅水区,满足鱼类的基本习性,春季/夏季去往浅水区排卵,排卵结束后回到网内深水区内,实现鱼类的可持续捕捞;
[0027]4、通过在单向网叶门上安装声呐装置,能够对在引导室内的鱼类密度进行侦测,并且当密度达到上限打开再进行捕鱼,也是对于鱼类族群的限制,防止密度过大造成鱼类死亡的问题,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律。
[0028]5、只需通过起重机抬起鱼篓组即可完成鱼类的捕捞,勿需人工下水作业,提供了捕鱼的安全性,减少了捕鱼人员实施的危险性,满足人道主义要求。
[0029]6、本发明仅在声呐处和单向网叶门处需提供少量电力,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生态环保。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发明的单个捕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位本发明的两个捕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发明的四个捕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同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0034]实施例1
[0035]如附图1所示,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包括一个捕鱼单元,所述每个捕鱼单元包括捕鱼网1、引导墙2、引导室3及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的鱼篓组4,引导墙2设置于引导室进口 5处,贴靠于引导室3—侧墙面并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3外向引导室3内的引导墙2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5,鱼篓组4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渔网I一侧与引导墙2连接,一侧与引导室3远离鱼篓组4 一侧墙面延伸区6配合形成鱼类进口 7。
[0036]所述引导室包括第一引导室8、第二引导室9和第三引导室10;所述引导墙2贴靠第一引导室8的一侧墙面并与第一引导室8的隔墙11配合,形成从第一引导室8外向第一引导室8内两墙面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通过的引导室进口 5,所述第二引导室9设置于第一引导室8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二引导室9出口与第一引导室8出口朝向相反,第三引导室10设置于第二引导室9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三引导室10的出口与第一引导室8出口朝向相同,鱼篓组4设置于第三引导室10出口。
[0037]所述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设置于深水区,并且鱼类进口 7设置于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隔线上。
[0038]所述引导室3内设有沿引导室3走向并且出口朝向鱼篓组4方向的只进不出的单向网叶门12。
[0039]所述鱼篓组4为若干单个鱼篓串联而成,并且相邻鱼篓间有能够容纳鱼身穿过的通孔(未图示)。
[0040 ]所述单向网叶门12上设有声呐装置(未图示),声呐装置与能够控制单向网叶门开合的控制器(未图示)连接。
[0041 ] 实施例2
[0042]如附图2所示,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包括两个捕鱼单元,采用一个捕鱼网1、至少两个引导墙2、两个引导室3及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的两个鱼篓组4,引导墙2设置于引导室进口 5处,贴靠于引导室3—侧墙面并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3外向引导室3内的引导墙2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5,鱼篓组4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渔网I两侧分别与两个引导墙2连接,两面引导室3远离鱼篓组4 一侧墙面延伸区6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7。
[0043]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0044]实施例3
[0045]如附图3所示,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包括四个捕鱼单元,采用两个捕鱼网1、至少四个引导墙2、四个引导室3及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的四个鱼篓组4,引导墙2设置于引导室进口 5处,贴靠于引导室3—侧墙面并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3外向引导室3内的引导墙2与引导室3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5,鱼篓组4设置于引导室3出口,每个捕鱼网I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引导墙2连接,每个捕鱼网I连接的两个捕鱼单元构成一个捕鱼组单元,两个捕鱼组单元的同向的两面引导室3远离鱼篓组4 一侧墙面延伸区6均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 7。
[0046]引导室3顶部设有遮阳板(未图示)。
[0047]其余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0048]实施例4
[0049]待鱼类迀徙,会从浅水区进去深水区,并且长居与深水区,本申请中的捕鱼单元开口朝向浅水区,故鱼类会想本申请的网内进行迀徙;
[0050]本申请的捕鱼网充当圈养的功能;能够使得鱼类在多数情况下长居于此,夏季排卵会离开此网去往浅水区排卵,结束后回归此网内,实现鱼类的可持续捕捞;
[0051]通过引导室3配合的引导墙2,以及捕鱼网I的配合,使得鱼类在进入网后会根据网的走向,朝向引导室3进行游动,进入引导室3后由于引导室入口 5仅容一个鱼身通过,使得鱼类进入后较难再回到捕鱼网I内;
[0052]引导室3内单向网叶门12上的声呐装置通过侦测鱼类密度,当鱼类密度达到特定值,打开单向网叶门12,使得鱼类进入第二 /第三引导室,直至进入鱼篓组4;
[0053]采用单向网叶门12是为了防止鱼类逆溯;
[0054]当鱼进入鱼篓组4后,通过了起重机等抬起鱼篓组4即可完成鱼类的捕捞。
【主权项】
1.一种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捕鱼单元,所述每个捕鱼单元包括捕鱼网、引导墙、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渔网一侧与引导墙连接,一侧与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配合形成鱼类进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室包括第一引导室、第二引导室和第三引导室;所述引导墙贴靠第一引导室的一侧墙面并与第一引导室的隔墙配合,形成从第一引导室外向第一引导室内两墙面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通过的引导室进口,所述第二引导室设置于第一引导室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二引导室出口与第一引导室出口朝向相反,第三引导室设置于第二引导室的出口位置,并且采用回型设计,第三引导室的出口与第一引导室出口朝向相同,鱼篓组设置于第三引导室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设置于深水区,并且鱼类进口设置于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隔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室内设有沿引导室走向并且出口朝向鱼篓组方向的只进不出的单向网叶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篓组为若干单个鱼篓串联而成,并且相邻鱼篓间有能够容纳鱼身穿过的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网叶门上设有声呐装置,声呐装置与能够控制单向网叶门开合的控制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捕鱼单元,采用一个捕鱼网、至少两个引导墙、两个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两个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渔网两侧分别与两个引导墙连接,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四个捕鱼单元,采用两个捕鱼网、至少四个引导墙、四个引导室及设置于引导室出口的四个鱼篓组,引导墙设置于引导室进口处,贴靠于引导室一侧墙面并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配合,形成从引导室外向引导室内的引导墙与引导室另一侧相对的墙面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引导室进口,鱼篓组设置于引导室出口,每个捕鱼网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引导墙连接,每个捕鱼网连接的两个捕鱼单元构成一个捕鱼组单元,两个捕鱼组单元的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延伸区均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9.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化生态捕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捕鱼组单元的一侧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的延伸区配合形成从捕鱼单元外向内入口逐渐变小直至仅容一个鱼身的鱼类进口,另一侧同向的两面引导室远离鱼篓组一侧墙面的延伸区 b
【文档编号】A01K69/08GK106035256SQ20161057357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9日
【发明人】祝宏伟
【申请人】无锡财富古运河酒店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