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柑橘脐黑病雾喷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8441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柑橘脐黑病雾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柑橘脐黑病雾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2010年11月底,秭归脐橙销售不久,局部地区的挂树果后开始腐烂,烂果率在5%-15%;烂果部位仅为果实脐部,烂果面积在1.0-12.Ocm 2之间。因腐烂症状、烂果部位为常年 所不见,所以当地柑农称此烂果为脐黑病或黑鼻子病,本文称柑橘脐黑病。随着极端低温天 气的出现,这种受害症状越来越重,且发生面积越来越大。特别是2011年1月下旬仍未销售 的柑橘,烂果面积急速增长,烂果率高达30%以上,烂果总量达6.6万吨之多。
[0003] 柑橘脐黑病:外部症状,初期,在果脐四周出现褐色斑块状或不规则型油泡下陷; 随后病部逐渐生长扩大,形成以脐点为中心的圆形环圈。环圈干涸下陷,与健部形成清晰、 整齐的分界线,犹如茶褐色印环。后期,印环颜色逐渐加深成黑色,所以柑农形象称之谓脐 黑病和烂鼻子病。
[0004] 内部症状,以小刀轻拨受害果脐部外皮层,病部能被整块揭起,且内皮层完好无 损,不见受害症状。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柑橘脐黑病雾喷装置,能 有效防治柑橘脐黑病,以减经济损失。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柑橘脐黑病防治方法包括在柑橘脐挂果至采摘期间,四十 八小时内平均温度下降超过10°c,在柑橘树冠局部或整体覆盖薄膜。
[0007] 进一步讲,方法还包括在柑橘脐挂果至采摘期间,日平均温度低于8°C时,用麦草、 枯草、玉米秸杆、薄膜等覆盖于果树行间。
[0008] 进一步讲,方法还包括在柑橘脐挂果前,日平温度底于25°C时,对果树进行增施基 肥。
[0009] 进一步讲,方法还包在柑橘脐挂果至采摘期间,日平温度底于5°C时,在果树园内 释放烟雾。
[0010] -种柑橘脐黑病防治装置包括固定框,薄膜覆盖在固定框上,薄膜边缘设有固定 孔。
[0011] 进一步讲,固定框上设有固定槽,支撑杆前端设有固定头,固定头能穿入固定槽。
[0012] 进一步讲,固定框中间设有橡皮带。
[0013] 进一步讲,一种柑橘脐黑病防治雾喷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将Al2(SO4)3液体,转动 轴设在箱体上部、并与箱体外部的驱动电机机械连接,转动轴内部中空、其表面设有通孔, 转动轴内部设有NaHCO 3粉未,驱动电机驱转转动轴在箱体内旋转,使NaHCO3粉未落入箱体内 的Al2(SO 4)3液体中产生C〇2气体;
[0014] 所述的箱体表面设有热抽风机,热抽风机能将箱体内的气体抽出。
[0015]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找出了柑橘脐黑病的发病原因,根据柑橘脐黑病的病征、 病症及发生发展特点,表明该病为一种非浸染性生理病害。柑橘脐黑病仅局限于表皮层,且 天气变冷发病重,天气变暖受害轻或不受害,说明其与低温相关;根据树冠覆盖试验(实用 新型内容中具体说明)和室内外病果对比测试试验,进一步证明柑橘脐黑病与低温相关密 切;柑橘脐黑病与发病季节的5日积温关系说明其发病程度与低温增加值正相关;分离培养 和镜检结果,进一步肯定了该病发生无致病性菌源。综上所述,柑橘脐黑病是一种生理病 害,是由极端低温和突变天气造成冻害症状。
[0016] 具体分析如下
[0017] 受害品种:最早出现柑橘脐黑病症状的品种是伦晚脐橙,也称晚林脐橙。随时间推 移,从先到后依次出现受害症状的品种为纽荷尔脐橙、罗伯逊脐橙、红肉脐橙、塔罗科脐橙, 最后表现受害症状的是夏橙。
[0018] 1、危害损失率调查
[0019] 2012年2月下旬,在柑橘脐黑病基于稳定时期,对留树保鲜果园按海拔分品种进行 危害损失率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方法:总果数=留树果+该树树冠以内的地面落地果,病 果数=具有柑橘脐黑病症状的留树病果数+该树树冠以内的具有柑橘脐黑病症状的地面病 果数。
[0020] 表1柑橘脐黑病损失在各脐橙各品种间的差异性调查表
[0022]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无重复双因子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2:
[0023] 表2对表1中数据进行无重复双因子方差分析结果
[0026] 表2中行卩值7.090656,行?1311^值0.001004,行?(^^2.866081,表明行间差异 即柑橘脐黑病在不同海拔上差异性是呈极显著的;列F值5.832675,列P-value值0.001763, 列F crit2.71089,表明列间差异即柑橘脐黑病在各品种间的差异性亦呈极显著关系。简而 言之,柑橘脐黑病不仅在海拔上表现出极显著性,而且在各品种间也表现出极显著性。
[0027] 2、柑橘脐黑病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规律
[0028] 为弄清危害损失的变化情况,针对柑橘脐黑病发生比较严重的伦晚和罗脐两个脐 橙品种,进行了系统定点调查。即11月30日在海拔450m的供试果园中各选择6株树,定期调 查,每5天调查一次,共调查17次。每次调查全树统计单株总果数和病果数,分次计算各品种 危害率,结果见附图1。
[0029] 图1显示,针对同一品种,柑橘脐黑病危害损失率在时间轴上有变化,除个别节点 变化幅度突出外,其余节点都比较平缓。其中以2011年1月1日至5日增幅最大,其次为2011 年1月15至1月20日,2月以后,该病危害率趋于平衡状态。
[0030] 3、危害原因调查与分析
[0031] 3.1受害果室内常温下观察
[0032] 12月1日于受害果园挑选12个受害果,分别量取其受害面积与干涸印环半径,并以 红色珠芯笔圈出受害部位;其中6个受害果置于室内自然状态下,6个果置于室外露天阳台 上,以后10天观察1次,测量受害面积增加值As,连续观察9次。以各处理受害面积增长值为 数据,作涨跌折线图,见图2。
[0033]从图2可以看出,室外受害果受害面积增幅远远大于室内受害果,而且以元月上中 旬增量最为显著,2月下旬后,受害面积基本不变。这与果园危害损失率在时间轴上分布趋 于一致。
[0034] 3.2病源菌检查
[0035] 2010年12月上旬,对脐黑症病果的表面及病组织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切取发 病典型的病健交界组织,用70 %的乙醇消毒30s,0.1 % HgCl 2表面消毒30s,无菌水漂洗3-4 次后,将已消毒的组织进行无菌保湿培养,放置于含有润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25°C条件下 培养2-3天后镜检观察组织表面病原物情况;同时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无菌条件下接 种到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上,25°C下培养5-10天,检测病原物及其致病性。上述观察 及分离培养结果均未发现致病菌源。
[0036] 3.3病害损失率与温度关系
[0037] 3.3.1 2011-2014年冬季气温差异分析
[0038]将脐黑病发生后的冬季气温进行统计分析,即对2011年-2014年冬季气温以5日为 单位进行统计,求出每5日积温(°C)。并以5日积温做折线图,如图3(由秭归县气象局提供)。 [0039]图3显示,脐黑病出现后的4个冬季,以2011年冬季温度落差最大,2010年12月1-5 日积温65.3°C,2011年1月1-5日积温-4°C,最大5日积温落差69.3°C;同时短期内温度起伏 最大,2010年12月26-31日积温40.8,2011年1月1 -5日积温-4°C,1旬内5日积温温差44.8°C。 和2011年冬季气温相比,2012-2014年气温起伏小,最高5日积温62.9°C,最低5日积温7.8 °C,整个冬季5日积温落差55.1°C。无明显骤冷骤热天气现象。
[0040] 3.3.2脐黑病危害损失率与5日积温关系
[00411 为研究分析脐黑病损失率与气温变化关系,以2010年11月30日-2011年2月20日的 脐黑病危害损失率为主坐标,以2010年11月26日-2011年2月20日的5日积温为次坐标,做 折线图,如图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