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9343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水稻种植农机具设计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
【背景技术】
[0002]施用水稻的分蘖肥是夺取大田水稻较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栽培措施,其目的主要是增加分蘖期水稻植株体内的氮素营养水平,增强水稻的分蘖和发根能力。但是,施入分蘖肥的效果与肥料施入的土壤部位有着密切联系。当肥料施在稻田的表层土壤时,会出现由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而产生的氮素养分的损失,其损失可高达30%以上。而将肥料直接施入还原层就可以大大减轻这一损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产生了肥料的深施器、施肥后进行稻田土壤中耕等一系列技术。深施器的经费投入较大,使用有一定的局限。中耕器有大田机械和单人轮式的。大田机械的中耕作业对田块及地形有一定要求,还会增加能耗,适应性有限;单人轮式的比较灵活,但是使用的工作面较小,一般只有一行,且制作较复杂。在许多地方,人们的稻田中耕采用的是人工徒手法。生产中另一个方法就是人工操作,这种方法不需要什么设备,精确度也高、适应性广,但劳动强度较大,效率低,一个人工一天只完成100m2左右。在不少的地方,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不少稻田施肥后没有中耕,只是将肥料简单的施入稻田了事,以至于施入田间的速效氮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申请号为ZL200620134250.5的公开了一种中耕器,人工操作该中耕器能够提高水稻的中耕效率。但是,这种中耕器的工作面比较固定,对不同行距的田块存有差距。当水稻的种植行距发生改变时,这种中耕器便不能够适应生产需要。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稻田中耕器进行改进,提供一个能够改变中耕耙齿间距的水稻田间中耕器,使中耕器能够适应不同行距的水稻田间中耕的需要。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包括把杆、耙杆和安装在耙杆底部的若干个耙齿,所述把杆安装在耙杆的顶部,其特征在于,在耙杆背离把杆方向的侧壁上刻有标尺槽,所述耙杆侧壁还设有若干组销孔,所述每组销孔与耙齿一一对应、且每组内的销孔呈倾斜设置,与销孔相配合的定位销共同对耙齿进行固定,所述耙杆的上下表面设有与耙齿一一对应、能够供耙齿横向移动的通孔,所述通孔与销孔相连通。
[0005]优选的,每组销孔中位于外侧的第一销孔高于位于内侧的第二销孔。
[0006]优选的,每组销孔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α为15°?35°。
[0007]优选的,所述把杆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与把杆形成三角结构。
[0008]优选的,耙齿与把杆之间的夹角β为100°?110°。
[0009]优选的,所述耙齿的数量为四个。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适应性广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中耕器耙齿能够在耙杆上进行相应的移动,使中耕器适应不同行距水稻中耕的需要,可以适应广大的农村。这对目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地区,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0013]2、提高肥效
[0014]由于本中耕器的耙齿工作面约为水稻禾苗的1/2行距,两个耙齿的间距为水稻禾苗的种植行距,耙齿的高度能够容纳水稻禾苗的植株,耙齿在运行中能将施肥的表层泥土分流堆积在水稻禾苗的根部,产生一个壅蔸的过程,且能将工作面的杂草一并除去。壅蔸将施有分蘖肥的表土集中于秧苗的茎基部,这是水稻新根生长最集中的部位,这样就将原来分散于表土上的肥料集中到根部,缩短了新根与肥料的距离,提高了水稻吸收肥料的效率。
[0015]3、提高工效
[0016]该中耕器设有四个耙齿,有四个工作面,可以同时处理四行秧苗的中耕。此中耕器为单人徒手操作设计的,重量为2500g—3000g,比较轻,而且操作也比较灵活。耙齿与把杆之间100°?110°的夹角是考虑到运行方便和操作者弓腰程度:该夹角可以使让运行的中耕器工作面在与稻田表面泥土的摩擦中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中耕器飘浮表土层之上,操作起来显得更轻巧;同时可以使操作者的腰身以比较伸展的状态进行中耕,其弓腰的程度大大减小。按照设计与常规操作,应用该中耕器一个工作日可以中耕稻田2500m2—3500m2,其工效是徒手人工效率的3倍,而且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0017]4、节省成本
[0018]该中耕器是以木结构为主,亦可以用铝管型材代替。整个中耕器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很低,一般的农家均可以承担。这与其他的器械、机械和徒手相比,均可以大大节省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耙杆与把杆的角度示意图。
[0021 ]附图标记说明:I把杆、2支撑杆、3耙杆、4标尺槽、5销孔、6定位销、7耙齿、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包括把杆1、耙杆3和安装在耙杆3底部的若干个耙齿7,把杆I安装在耙杆3的顶部,把杆I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2,两个支撑杆2与把杆I形成三角结构。在耙杆3背离把杆I方向的侧壁上刻有标尺槽4,耙杆3侧壁还设有若干组销孔5。每组销孔5与耙齿7—一对应、且每组内的销孔5呈倾斜设置,且每组销孔5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α为15°?35°,每组销孔5中位于外侧的第一销孔5.1高于位于内侧的第二销孔5.2。与销孔5相配合的定位销6共同对耙齿7进行固定。耙杆3的上下表面设有与耙齿7——对应、能够供耙齿7横向移动的通孔8,且通孔8与销孔5相连通。
[0024]在适应不同行距的秧苗中耕时,可以在通孔8内,将耙齿7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再用定位销6通过销孔5对耙齿7进行固定。这样,中耕器能够通过耙齿在耙杆上的横向移动而适应不同的水稻种植行距,比原有的水稻田间中耕器适应性更广。
[0025]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耙齿的数量不宜太多;同时也兼顾所插秧苗的行距不太一致的问题,把齿7的数量优选为四个。此外考虑到运行方便和操作者弓腰程度,如图2所示,耙齿7与把杆I之间的夹角β设为100°?110°,优选为110°。采用此设计,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让中耕器的工作面在与稻田表面泥土的摩擦中产生一个向上的力,使中耕器操作起来显得更轻巧;二是该夹角可以使操作者以比较伸展的状态进行中耕,其弓腰的程度大大减小,劳动强度也大为减轻。
[0026]操作时,将耙齿置于水稻禾苗株之间,耙齿在运行中能破坏表层泥土的氧化层,将施肥的表层泥土分流堆积在水稻禾苗的根部,产生一个壅蔸的过程,且能将工作面的杂草一并除去。对于株间(穴间)生长的杂草,需要人工拔掉。应用这种水稻田间中耕器的效果是:①中耕3亩左右的稻田,普通人工需要3?4个工作日,且劳动强度较大;采用本中耕器操作只需要一个工作日,因为躬腰频率减少,劳动强度也减轻许多,工效提高3?4倍。②此中耕器的壅蔸过程将施肥的表层泥土分流堆积在水稻禾苗的根部,缩小了施入的肥料与根系的距离,使肥料能够更好的为作物所吸收,提高了肥效。③使用本申请的中耕器,可以促进水稻分蘖肥施用后的中耕面积扩大,使一些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地区的施肥不中耕现象得以收敛,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水稻生产中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0027]说明书中未阐述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该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等价置换等修改均认为是落入该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包括把杆(I)、耙杆(3)和安装在耙杆(3)底部的若干个耙齿(7),所述把杆(I)安装在耙杆(3)的顶部,其特征在于,在耙杆(3)背离把杆(I)方向的侧壁上刻有标尺槽(4),所述耙杆(3)侧壁还设有若干组销孔(5),所述每组销孔(5)与耙齿(7)一一对应、且每组内的销孔(5)呈倾斜设置,与销孔(5)相配合的定位销(6)共同对耙齿(7)进行固定,所述耙杆(3)的上下表面设有与耙齿(7)—一对应、能够供耙齿(7)横向移动的通孔(8),所述通孔(8)与销孔(5)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其特征在于:每组销孔(5)中位于外侧的第一销孔(5.1)高于位于内侧的第二销孔(5.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其特征在于:每组销孔(5)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α为15°?35°。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杆(I)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2),两个支撑杆(2)与把杆(I)形成三角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其特征在于:耙齿(7)与把杆(I)之间的夹角β为100°?110°。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7)的数量为四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水稻田间中耕器,包括把杆、耙杆和安装在耙杆底部的若干个耙齿,把杆安装在耙杆的顶部,在耙杆背离把杆方向的侧壁上刻有标尺槽,耙杆侧壁设有若干组销孔,每组销孔与耙齿一一对应、且每组内的销孔呈倾斜设置,与销孔相配合的定位销共同对耙齿进行固定,耙杆的上下表面设有与耙齿一一对应、能够供耙齿横向移动的通孔,通孔与销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中耕器耙齿能够在耙杆上进行相应的移动,扩大了中耕器的适应性,提高了工效,且操作简单,成本低。
【IPC分类】A01B39/12, A01B39/18
【公开号】CN205305359
【申请号】CN201620054905
【发明人】邢丹英, 金明珠, 楼有根, 徐琴, 徐建龙, 胡慧, 邱先进, 陈火云, 王加冕, 姜汉峰, 杨隆维, 石垒, 刘晨, 欧小雪, 代名笠, 李旭升, 赵滢, 汪欢, 徐印印
【申请人】长江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