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61933阅读:693来源:国知局
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架、进水管、养殖盒和地面排水槽,所述养殖盒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养殖盒分层设置在养殖架上,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最上层养殖盒的上部;所述养殖盒倾斜设置在养殖架上,且养殖盒的后侧壁高于前侧壁;所述养殖盒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带滤网的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上连接有出水管,相邻两层养殖盒通过出水管连通,最下层养殖盒通过出水管与地面排水槽相连通;所述养殖盒的底部设置有与带滤网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上连接有带阀门的排水管。本实用新型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实现水循环,提高养殖效率,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的室内规模化人工养殖。
【专利说明】
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养殖器具,尤其涉及一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该装置主要是针对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的生活习性而设计的一种规模化室内立体人工养殖器具。
【背景技术】
[0002]萤火虫作为一种观赏昆虫,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但目前萤火虫几乎还处于较初级的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养殖器具。一般选用普通塑料盒,在盒开口面加上纱网盖,作为常用的萤火虫幼虫养殖器具。
[0003]这种养殖器具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但也具有较多的缺点。一、使用普通塑料盒作为养殖器具,一般只能将养殖盒放于地面,不能有效的利用养殖空间,养殖效率较低。二、每个养殖盒为独立的养殖空间,在清理食物残渣,加水、换水是操作繁琐,浪费人力。三、半水生萤火虫在养殖中需要养殖盒兼有水、陆两地,现有养殖器具操作比较麻烦,养殖效果不好。四、水流无法循环和重复使用,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如下技术:
[0005]如中国专利号为“201420601117.0”的现有技术在2015年3月18日公开了一种萤火虫循环水养殖器具,其技术方案为所述养殖器具包括四根立柱管、筛网和水槽,所述筛网固定在四根立柱管的上部形成无底的养殖框,所述水槽固定在四根立柱管的下部,并与养殖框配合形成萤火虫养殖空间,所述养殖框上设置有喂食窗,所述养殖框背面的其中一根立柱管上部外接进水管,所述养殖框下部固定设置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通过该背面的立柱管与进水管连通;所述养殖框正面的其中一根立柱管外接排水管,所述水槽底面固定连接有出水管一,所述出水管一通过该正面的立柱管与排水管连通,且出水管一与水槽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该养殖器具虽然实现了水的循环和规模化的养殖,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养殖盒固定在养殖架上,养殖盒不能取出,当有养殖盒损坏时,其更换工序非常复杂;二是养殖盒由钢化玻璃和筛网组成,整个养殖盒的重量较重,存在着成本高昂和养殖架容易跨塌的危险;三是养殖器具中的管道较多,整个养殖器具的结构复杂O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实现水循环,提高养殖效率,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的室内规模化人工养殖。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架、进水管、养殖盒和地面排水槽,所述养殖盒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养殖盒分层设置在养殖架上,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最上层养殖盒的上部;所述养殖盒倾斜设置在养殖架上,且养殖盒的后侧壁高于前侧壁;所述养殖盒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带滤网的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上连接有出水管,相邻两层养殖盒通过出水管连通,最下层养殖盒通过出水管与地面排水槽相连通;所述养殖盒的底部设置有与带滤网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上连接有带阀门的排水管。
[0009]所述出水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出水孔均位于养殖盒底面上方的3—5cm处。
[0010]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固定连接有支管,所述支管沿养殖盒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支管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水孔。
[0011]所述的多个养殖盒按每层一个的方式设置在养殖架上。
[0012]所述养殖盒的四侧壁高度为20—25cm,上层养殖盒的底面与下层养殖盒的底面相距50—55cm0
[001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4]—、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养殖盒分层设置在养殖架上,形成了萤火虫的立体养殖,在单位面积内可养殖数盒萤火虫,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提高了养殖效益。相邻两层养殖盒通过出水管连接,该结构使得养殖架上的多个养殖盒形成了水循环养殖系统,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排水口和排水管,有利于将废水快速地全部清理、排出,使用方便。通过地面排水槽减轻了废水的处理难度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养殖盒倾斜设置的结构,便于将养殖盒中的水排出,在清洗养殖盒时也十分方便。与中国专利号为“201420601117.0”为代表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实现水循环,提高养殖效率,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实现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的室内规模化人工养殖,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管道数量少、重量轻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0015]二、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出水孔均位于养殖盒底面上方的3—5cm处,在此出水孔上安装上出水管,可通过出水管自动排出多余的水,保持养殖盒内一定的水位,节约人力,减少成本。
[0016]三、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进水管与带喷水孔的支管配合,能分散水的流入,提高加水的效率,能够快速高效的加水。
[0017]四、本实用新型中,各个结构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在养殖利用中方便好用,可为萤火虫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养殖器具。
[0018]五、本实用新型根据萤火虫幼虫的生物学特性设计,设计形式比较适合水生、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生活,能较好的养殖萤火虫。
[0019]六、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萤火虫幼虫的养殖,但还可用于其它相似生活习性昆虫的养殖,适用范围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21]图中的标记为:1、进水管,2、支管,3、养殖盒,4、排水口,5、排水管,6、出水孔,7、出水管,8、养殖架,9、地面排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架8、进水管1、养殖盒3和地面排水槽9,所述养殖架8是由不锈钢或其它坚硬材料制作,尺寸一般为0.5-1(宽)X1-1.5(长)X1.5-2(高)m,可分为3-5层。所述养殖盒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养殖盒3按每层一个的方式设置在养殖架8上,所述养殖盒3的四侧壁高度为20—25cm,上层养殖盒3的底面与下层养殖盒3的底面相距50—55cm。所述进水管I的出水端位于最上层养殖盒3的上部,且进水管I的出水端固定连接有支管2,所述支管2沿养殖盒3的长度方向布置,支管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水孔,用于向最上层养殖盒3内注水。所述养殖盒3倾斜设置在养殖架8上,且养殖盒3的后侧壁高于前侧壁2—3cm,以便于将养殖盒3中的水排出。在距养殖盒3底面上方的3—5cm处的养殖盒3的前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带滤网的出水孔6,所述出水孔6上连接有出水管7,相邻两层养殖盒3通过出水管7连通,即上层养殖盒3内的水可通过出水管7流入到下层养殖盒3中,最下层养殖盒3通过出水管7与地面排水槽9相连通。所述养殖盒3的底部设置有与带滤网的排水口 4,所述排水口 4上连接有带阀门的排水管5,在清理废水时,可通过排水管5快速地将废水排出至地面排水槽9中。
[002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水管5和出水管7均为软管。
[0024]本实用新型中,养殖盒3中加入有便于萤火虫附着、躲藏的海绵等物体。
[002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为:先关闭排水管5,将出水管7依次放入下一层养殖盒3,打开进水管I开关,水流通过带喷水孔的支管2流入最上层养殖盒3中,水量达到最上层养殖盒3的出水孔6时,多余的水通过出水管7进入下层养殖盒3,依次加满养殖盒3,由底层养殖盒3出水孔6流出,自动加水,保持各层养殖盒3中一定的水位。废水处理时,打开排水孔,废水可通过排水管5流到地面排水槽9,通过排水槽流出。
【主权项】
1.一种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架(8)、进水管(I)、养殖盒(3)和地面排水槽(9),所述养殖盒(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养殖盒(3)分层设置在养殖架(8)上,所述进水管(I)的出水端位于最上层养殖盒(3)的上部;所述养殖盒(3)倾斜设置在养殖架(8)上,且养殖盒(3)的后侧壁高于前侧壁;所述养殖盒(3)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带滤网的出水孔(6),所述出水孔(6)上连接有出水管(7),相邻两层养殖盒(3)通过出水管(7)连通,最下层养殖盒(3)通过出水管(7)与地面排水槽(9)相连通;所述养殖盒(3)的底部设置有与带滤网的排水口(4),所述排水口(4)上连接有带阀门的排水管(5)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出水孔(6)均位于养殖盒(3)底面上方的3—5cm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I)的出水端固定连接有支管(2),所述支管(2)沿养殖盒(3)的长度方向布置,且支管(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水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养殖盒(3)按每层一个的方式设置在养殖架(8)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和半水生萤火虫幼虫简易立体循环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盒(3)的四侧壁高度为20—25cm,上层养殖盒(3)的底面与下层养殖盒(3)的底面相距 50—55cm。
【文档编号】A01K67/033GK205547032SQ201620209715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8日
【发明人】陈申芝, 童超, 叶超, 李晓梅, 曹成全, 刘飘, 陈嘉颖, 冉拉克龙
【申请人】乐山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