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902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作物的抗逆性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而阐明抗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理则是应用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提。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的信号传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面积种植。然而与其他植物如拟南芥、水稻、玉米以及小麦相比,大豆中NFYB类转录因子的相关信息研究甚少。因此,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变植物抗逆性反应,进而培育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成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命名为GmNFYBl,来源于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 11.)东农50,是如下I)或2)的蛋白质I)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的由I)衍生的蛋白质。上述序列2由17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为不超过10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上述蛋白的编码基因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所述编码基因为如下I) -5)中任一一种DNA分子I)序列表中序列I所示的DNA分子;2)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3)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93-617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4)在严格条件下与I)或2)或3)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DNA分子;5)与I)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同源性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DNA分子。上述序列I由71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区为序列I自5’末端第93-617位核苷酸。所述严格条件也可为在6XSSC,0.5%SDS的溶液中,在65° C下杂交,然后用
2X SSC, 0. 1%SDS 和 I X SSC, 0. 1%SDS 各洗膜一次。含有上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上述重组载体为将上述编码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得到的重组载体,具体为将上述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插入pCAMBIA_pBI121载体的Xba I和Sac I识别位点间得到的载体。所述pCAMBIA-pBI121载体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载体pCAMBIA3301和pBI121分别使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回收酶切后为11257bp的pCAMBIA3301载体大片段和酶切后3032bp的pBI121载体小片段,将二者连接构建中间表达载体pCAMBIA-pBI121。所述重组载体中含有启动子和连接在所述启动子下游的GmNFYBl蛋白的编码基因。上述启动子可以为下述任一启动子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和Ubiquitin启动子,优选为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上述重组菌为将上述的重组载体导入宿主菌得到的重组菌。扩增上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所述引物对具体如下所示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4所
/Jn o上述蛋白、上述编码基因、上述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在调控植物耐逆性和/或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上述应用中,所述调控植物耐逆性为提高植物耐逆性,所述耐逆性具体为耐旱性;上述提高植物耐旱性是在干旱胁迫下进行,具体通过提高根长、增加萌发率和/或提高脯氨酸含量体现;所述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拟南芥或大豆;上述蛋白、上述编码基因、上述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在调控植物产量中的应用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其中,调控植物产量为提高植物产量,所述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大豆;上述提高植物产 量是在干旱地区进行,具体为在新疆,其他气候条件少雨干旱的地区也可以。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为将上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耐逆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上述方法中,所述耐逆性为耐旱性;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拟南芥或大豆。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为将上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产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产量通过提高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或百粒重体现;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大豆。本发明的实验证明本发明发现了一个新基因GmNFYBl,将其转入拟南芥或大豆中,得到转GmNFYBl拟南芥或转GNFYBl大豆;转GmNFYBl拟南芥抗旱处理后的根长增加、脯氨酸的含量增大、种子萌发率明显增高 ’转GmNFYBl大豆干旱处理后生长由于野生型大豆,且在干旱地区产量高于野生型大豆;可以看出该基因与植物抗旱性相关,能应用于培育和改良抗旱植物的新品种。


图I为转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对照的⑶S染色结果图2为干旱胁迫下表达GmNFYBl的转基因植物4周龄苗与野生型植物对照4周龄苗的比较图3为甘露醇对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平均根长的变化图4为转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对照在不同甘露醇浓度处理下根长变化的图片图5为转基因植物不同株系和野生型植物对照在300mM Minnitol甘露醇浓度处理下的根长变化图6为转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对照在不同ABA浓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变化 图7为转基因植株(TG)和野生型植株(CK)转移至土中进行抗旱胁迫后的脯氨酸含量比较图8为转基因(GmNFYBl)拟南芥植株对氯化钠(NaCl)胁迫处理的根长变化图9为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在不同氯化钠(NaCl)浓度胁迫处理下的成活率变化图10为GmNFYBl和AtNFYBl基因的同源性相比较图11为PEG处理的大豆GmNFYB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图12为大豆的遗传转化图13为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图14为转基因植株的Bar基因的PCR检测图15为转基因植株的⑶S基因的PCR检测图16为转化株的GmNFYBl基因的PCR检测图17为大豆叶片基因组DNA图18为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图19为转化株的GmNFYBl基因的Southern检测图20为转GmNFYBl大豆干旱胁迫下表型结果图21为转GmNFYBl大豆在干旱地区生长表型结果图22为转GmNFYBl大豆在干旱地区生长表型统计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实施例UGmNFYBl的获得Trizol试剂提取大豆(Glycine max)(东农50,武天龙,杨庆凯,马占峰,吴宗璞,赵淑文,高凤兰,李文滨,张国栋,杨琪,孟庆喜,王金陵.东农小粒豆I号大豆新品种选育报告,[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 1:104 ;公众可从东北农业大学获得,一下简称为野生型大豆)。叶片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作为模板,以正义引物GGTCTAGACAAAGGTGCATTGGTGGT (下划线部分为Xba I酶切位点,序列3),反义引物ATGAGCTCCGTACAAGCATTCAAGGGA (下划线部分为Sac I酶切位点,序列4),进行PCR反应,PCR 条件为 94°C 5min ;35 个循环94°C 30s, 60°C 30s, 72°C 2. 5min ;72°C 5min。将 PCR 产物在0. 8%琼脂糖凝胶上电泳检测,结果表明PCR产物为522bp。经测序,该PCR产物具有序列表中的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序列。该PCR产物的基因的编码区为序列表中的序列I自5’末端第93-617位核苷酸,该基因命名为GmNFYBl,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命名为GmNFYBl,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2。实施例2、转GmNFYBl拟南芥的获得及功能研究一、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 GmNFYBI的构建将载体pCAMBIA3301载体(由澳大利亚CAMBIA公司出售)和pBI121 (购自CL0NETECH公司)分别使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回收酶切后为11257bp的pCAMBIA-D3载体大片段和酶切后3032bp的pBI121载体小片段,将二者连接构建表达载体 pCAMBIA-pBI121。
将实施例I获得的PCR产物经过Xba I和Sac I酶切,得到的片段与经过同样酶切的pCAMBIA-pBI121载体片段相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提取转化子的质粒,送去测序,结果为该质粒为将序列表中序列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插ApCAMBIA—pBI121的Xba I和Sac I识别位点间得到的重组载体,将该重组载体命名为pCAMBIA-GmNFYBl,该载体的启动子为CaMV35S。二、转GmNFYBl拟南芥的培育I、转GmNFYBl拟南芥的获得将上述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 I A-GmNFYB I采用冻融法转化到根瘤农杆菌LBA4404 (Invitrogen公司,产品编号18313015)中,得到的转化子提取质粒,送去测序,结果为该质粒为pCAMB IA— GmNFYB I,将含有该质粒的重组菌命名为LBA4404/pCAMBIA-GmNFYBI。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菌LBA4404/pCAMBIA-GmNFYBI侵染野生型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以下简称野生型拟南芥,郝林,徐昕,曹军.一种拟南芥突变体对高浓度CO2反应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 :2359 236.公众可从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得到65株TO代转GmNFYBl拟南芥。I)、制备转化用的农杆菌菌液共转化农杆菌接菌LBA4404/pCAMBIA-GmNFYBI于有YEP培养液的试管中IOul IOml接种。28°C,220rpm摇过夜,约30小时,待已摇活的菌按(I :400)及750ul菌液转至300毫升YEP(RifR,StrR,KanR)培养基中。Rif (利福平)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25mg/L,Str(链霉素)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50mg/L,Kan (卡那霉素)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50mg/L。培养28°C,220rpm约14小时,测OD值,用YEP+Rif+StrR作为空白对照,当菌液达到0D600为
I.5-3.0之内时,可收集菌体于50ml离心管(灭菌),4°C,4000g离心IOmin0用5%蔗糖(含0. 02%Silwet)稀释至0D600约为0. 8-1. 0左右即。选取上述配好的溶液2ml,充分打碎管底部的菌体,再将混匀的菌体溶入50ml溶液中,混匀后再加入Silwet (100%) 120ul终浓度为 0. 02%。2)、浇水转化前一天将需要做转化的野生型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的苗浇水浇透。3)、转化将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花序在制备好的菌体重悬溶液中浸泡30s,于弱光下生长(暗培养),得到TO代转GmNFYBl拟南芥的苗。
4)、标记好,将65株TO代转GmNFYBl拟南芥的苗平放于盒子内,上盖封口膜封好,避光培养24hrs,I天后,将植株立起正常培养,浇水。共获得65株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2、转GmNFYBl拟南芥的鉴定I)分子鉴定提取65株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的叶片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用正义引物GGTCTAGACAAAGGTGCATTGGTGGT,反义引物ATGAGCTCCGTACAAGCATTCAAGGGA 进行 PCR 鉴定,结果显示得到522bp的片段为阳性,共得到24株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转化率为36. 92%。采用同样的方法将空载体pCAMBIA—pBI121转入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转空载体拟南芥。经过上述方法鉴定,转空载体拟南芥未有扩增片段。 2)⑶S染色鉴定选取编号为53、57和2三个株系(L53,L57, L2)的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进行GUS染色分析,转GmNFYBl拟南芥的种子灭菌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生长,4°C处理3天,然后转入生长室。生长16天的苗用于诱导表达的处理。通过无菌操作,将要检测的植株小心取出,转移至⑶S染液中,使材料和染液的体积比小于1:5,放入37°C温育过夜。待GUS渗入材料后,将材料转入透明液中透明,以脱掉叶绿素,放置于室温下5小时,直到绿色完全去除。最后,将经透明处理后的植物材料在解剖镜下观察,有⑶S表达的部位呈现出稳定且不溶于透明液的蓝色,照相保存图像,并且由Adobe Photoshop作适当处理。以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为对照。结果如图I所示,其中A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种子刚发芽的GUS染色结果;B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幼苗和种子;C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幼苗;D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莲座叶;E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叶片;F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莲座叶和根;G :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的花序。编号为53,57和2三个株系(L53,L57, L2)的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的叶片均有蓝色出现,野生型拟南芥则无蓝色。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结果无显著差别。3) PT筛选浓度(I)将野生型的拟南芥种子,分别播种于含Omg/L、lmg/L、3mg/L、5mg/L、7mg/L、10mg/LPPT的MS培养基上,在培养室(温度为22 °C ± 2 °C,光照强度为0. 3 0. 4mmo lm-2 s_l)生长光/暗周期为16h/8h条件下让其萌发,根据萌发结果,确定过表达阳性苗的有效筛选浓度,结果为5mg/mL的PPT为有效筛选浓度。(2)筛选转化子将编号为53、57和2的TO代转GmNFYBl拟南芥种子于4°C低温处理3d后,加入10%的次氯酸钠,摇匀,8-10分钟,用无菌水清洗2次。然后加入75%的乙醇,摇匀,30s。用无菌水清洗5次,然后均匀播种于含有5mg/mLPPT的培养基中。移入生长室6天后观察并统计生长的健康绿色幼苗的数目。将正常绿色幼苗从培养基中取出,置于土 蛭石(3:1)中培养。经50天左右的生活周期,筛选得到Tl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以上实验表明外源基因GmNFYBl已经整合到编号为53、57和2三个株系(L53, L57, L2)的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的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有效的表达。
将编号为53、57和2的三个株系(L53,L57, L2)阳性TO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所结的种子及该种子所长成的植株称为Tl代,将Tl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所结的种子及该种子所长成的植株称为T2代。三、转GmNFYBl拟南芥的T2代功能分析A :干旱处理I、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型观察将上述获得的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的种子灭菌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16h光/8h暗(长日照),25°C生长10天,然后转移到土里,获得30株T2代转GmNFYBl拟南芥苗。抗旱处理不浇水15天。以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为对照,各株系均为30株,实验重复三次。
取经过干旱处理后的编号为53,57,2的三个株系(L53,L57,L2)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4周龄苗(GmNFYBl)与野生型拟南芥4周龄苗(野生型)拍照,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根变长。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结果无显著差异。2、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对甘露醇(Minnitol)胁迫处理的根长变化将上述获得的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的种子灭菌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16h光/8h暗,25°C条件下生长,待I周后获得50株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然后将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苗分别转移到含有OmM甘露醇(Mannitol ),IOOmM甘露醇,200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生长,待I周后测量根长,以野生型拟南芥苗和转空载体拟南芥苗为对照,各株系均为50株,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采用ImageJ软件(http://rsbweb.nih. gov/i j/)统计根长平均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含有O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TG)的根长为3. 01cm,野生型拟南芥(CK)的根长为3. 05cm ;含有IOO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TG)的根长为2. 51cm,野生型拟南芥(CK)的根长为I. 86cm ;含有200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TG)的根长为2. 59cm,野生型拟南芥(CK)的根长为I. 58cm ;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结果无显著差异。对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处理后的根长照相,拍照观察,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基中甘露醇的浓度升高,(OmM Mannitol, IOOmM Mannitol, 200mM Mannitol)野生型植株的根长明显变短,而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根长随着浓度变化0mMMannitol时,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根长比野生型植株根长相接近,较野生型植株长。在IOOmM Mannitol、200mMMannitol浓度时,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根长较野生型植株根长长。采用上述的方法对编号为53、57和2的三个株系(L53,L57, L2)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苗(L57、L53、L2)分别转移到含有300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生长,待7d后,拍照观察,结果如图5所示,野生型拟南芥植株(WT)开始叶片出现黄白色,根长变得更短,而编号为57、53、2的三个株系(L53,L57, L2)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苗还是表现绿色叶片。3、转GmNFYBl拟南芥种子对ABA (脱落酸)胁迫处理将上述获得的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TG)的种子灭菌后分别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ABA (脱落酸)的MS培养基上(ABA浓度分别为0 u MABA, 0. 5 u MABA, l.Ou MABA, I. 5u MABA, 2. 0 u MABA),16h 光 /8h 暗,25°C 条件下生长 6 天,统计萌芽率。以野生型拟南芥(CK)和转空载体拟南芥为对照,每个株系50株,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结果如图6所示 在ABA浓度为0 ii M时,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萌芽率分别为100%和100% ;在ABA浓度为0. 5 ii M时,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萌芽率分别为95. 37%和93. 26% ;在ABA浓度为I. 0 ii M时,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萌芽率分别为93. 75%和91. 35% ;在ABA浓度为I. 5 ii M时,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萌芽率分别为89. 33%和75. 61% ;在ABA浓度为2. 0 ii M时,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的萌芽率分别为88. 89%和68. 25% ;野生型拟南芥和转空载体拟南芥结果无显著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T2代转GmNFYBl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同样在含有ABA的培养基中生长被大部分的抑制。但是转基因的拟南芥种子抑制程度更小一些。初步认定转GmNFYBl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种子发芽和ABA有关。4、转GmNFYBl拟南芥植株对甘露醇(Minnitol)胁迫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变化脯氨酸是最重要的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干旱胁迫时可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大量积累。这些积累的脯氨酸可以防止原生质的水分散失,同时可以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其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植物抗旱的指标。将上述获得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的种子灭菌后播种于MS培养基上,16h光/8h暗,25°C条件下生长,待I周后获得50株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然后将编号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转GmNFYBl拟南芥转移到分别含有0mM、100mM、200mM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中生长7天。检测拟南芥植株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方法如下1)标准曲线的制作(I)取7支具塞刻度试管按下表I加入各试剂。混匀后在沸水中加热40min。表I标准曲线的制作
权利要求
1.一种蛋白,是如下I)或2)的蛋白质 O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2)将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的由I)衍生的蛋白质。
2.权利要求I所述蛋白的编码基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编码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基因为如下1)、2)、3)、4)或5)的基因 1)序列表中序列I所不的DNA分子; 2)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22-665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 3)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93-617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 4)在严格条件下与I)或2)或3)限定的DNA分子杂交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DNA分子; 5)与I)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同源性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DNA分子。
4.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
5.扩增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
6.权利要求I所述蛋白、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在调控植物耐逆性和/或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I所述蛋白、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载体、转基因细胞系、重组菌或表达盒在调控植物产量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控植物耐逆性为提高植物耐逆性,所述耐逆性具体为耐旱性; 所述调控植物产量为提高植物产量, 所述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拟南芥或大豆。
9.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为将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耐逆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耐逆性具体为耐旱性; 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拟南芥或大豆。
10.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为将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产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产量通过提高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或百粒重体现; 所述目的植物具体为双子叶植物或者单子叶植物,所述双子叶植物进一步具体为大豆。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蛋白,命名为GmNFYB1,来源于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东农50,是如下1)或2)的蛋白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耐逆性相关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实验证明转入大豆GmNFYB1(大豆核因子结合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根更长、脯氨酸含量更大、且产量更高。
文档编号C12N1/21GK102964437SQ20121046207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6日
发明者李文滨, 王志坤, 李永光, 李胜畅 申请人:东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