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78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加工中将颗粒状鱼肉炒熟且成为肉松的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
背景技术
鱼类食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尤其适宜老人、幼儿和病人食用。鱼类中蛋白质的含量15% 20%,属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结构松软,水分含量多,肉质鲜嫩,容易消化吸收。鱼类组织中有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胶原蛋白和粘蛋白,当煮沸后成为溶胶,冷却后成为凝胶,这就表现为鱼汤自然冷却后凝成乳白胶冻样状。鱼类含有一种含硫氨基酸叫牛磺酸,它能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有利防治动脉硬化。牛磺酸能促进婴儿大脑发育,提高眼的暗适应能力。因此牛磺酸现已作为婴儿食品中营养物,如婴儿配方奶粉里使奶粉营养更接近母乳。鱼类脂肪低,含量在1% 10%。大部分鱼只含有1% 3%的脂肪,如大黄鱼、小黄鱼、胖头鱼等。有些鱼如草鱼、鲤鱼、带鱼、平鱼脂肪含量在5% 8%。但有个别的鱼如鳊鱼脂肪含量可达15%。一般鱼类脂肪含量少,供热能低,所以鱼是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比家禽、家畜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物。俗话说吃四条腿的(猪、牛)不如吃二条腿的(鸡、鸭),吃二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表明了鱼类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众所周知,鱼类大多体内都有鱼刺,尤其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的肉间的刺更多,不管是人们日常食用还是加工鱼肉产品,鱼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食用。有很多人都想吃鱼,但是又怕吃鱼被鱼刺卡在消化道中而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因此失去了很多吃鱼的机会。像老人和幼儿一类需要吃鱼的人群,由于缺乏吃鱼吐鱼刺的能力。为了满足更多人吃鱼的需求,有越来越多的鱼被加工成鱼松方便人们食用。中国专利文献CN201146794Y (专利申请号200820083018.2)公开了一种“自动炒松机”,其说明书中第2页的最后一段记载了:“参照图1-3:自动炒松机,包括机架1,机架I上设置有筒体2,具体地,筒体2后端连接有机座11,所述的机座11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I上,筒体2内套有内胆3,内胆3的回转轴4通过减速机与驱动电机连接;电加热装置设置在筒体2与内胆3之间的夹层中,夹层内装有与内胆接触的第一电刷和第二电刷,所述的电加热装置通过第一电刷与所述的内胆3传热性接触,所述的第二电刷上连接已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二电刷测量内胆的实时温度;”其说明书的第3页的第2段记载了:“所述的机架I内还设有用于输送喷淋油料的齿轮泵,所述齿轮泵从设置有电加热管12的油箱13中抽油。齿轮泵的输出油管10以‘U’字形从内胆3和筒体2的前端开口伸入所述的内胆3的内腔,齿轮泵的启动开关连接所述的微电脑控制器的输出端。”由此可见,该文献的自动炒松机的结构较为复杂,其电加热装置设置在筒体2与内胆3之间的夹层中使得维修保养麻烦。因为回转轴基本呈水平设置,故在炒制肉松或鱼松时,猪肉、牛肉或鱼肉等原料在重力作用下随着内胆3的转动而下落,虽然炒制中喷入汽化的油,但是由于肉类含有大量的水分而极易沾到内胆3上,导致焦糊,影响加工品质。筒体2及内胆3的轴线基本呈水平设置,开口向左,使得加工量受到限制,而且在装入原料和取出成品时不方便,也不利于对内胆的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量大,不易产生焦糊的安全可靠的用于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包括炒锅。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翻炒装置。炒锅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炒锅由锅底板和锅侧板组成。锅底板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其轴线铅垂设置。使用时炒锅由其锅底板的下侧面的中央部位在同轴线的支撑装置的固定支撑下随着该支撑装置一同旋转。翻炒装置包括铲刀、刀柄、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刀架的位于下侧的朝向右方的下连接部位为使用时固定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的部位。铲刀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的刀刃朝向下方,且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接触。刀柄铅垂设置,从下向上穿过刀架的位于上侧的上连接部位,且相互间滑动连接。盖帽可调式旋合在刀架的上连接部位的上端头上,且盖住刀柄的向上伸出刀架的上连接部位的上端头。压缩弹簧位于盖帽的内腔中,且设置在刀柄的上端头与盖帽的内腔的上壁之间,从而使得铲刀和刀柄的所形成的整体构件弹性设置在刀架与炒锅之间,且铲刀的刀刃与炒锅之间,且铲刀的刀刃处于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锅底板和锅侧板均为钢制件。锅侧板呈圆桶状。锅侧板的内径与锅底板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的外径与锅底板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套在锅底板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锅侧板固定在锅底板上。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翻炒装置的刀架还包括连接臂、第一上连接板和第二上连接板。上述铲刀整体呈月牙形,铲刀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的刀面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铲刀由其刀刃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的刀刃与锅底板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杆段构成,刀柄的上杆段也即刀柄的上端头。刀柄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上述连接臂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安装通孔。下连接板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的下臂的右端头上。上述第一上连接板和第二上连接板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且第二上连接板位于第一上连接板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的上臂的右端头上。上连接部位为套筒,所述的套筒为轴线铅垂设置圆筒体,套筒的内径与刀柄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的上端设有与盖帽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从左方固定在套筒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刀柄由下向上穿过套筒,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中。压缩弹簧套在刀柄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的下端与刀柄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压缩弹簧的上端与盖帽的内腔的朝向下方的顶壁弹性接触。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用新型的炒锅的轴线铅垂设置,且炒锅的开口向上,故炒锅中可以一次性放入较多的鱼肉。在炒制中,粒径不超过5毫米的颗粒状的鱼肉随着炒锅与铲刀之间的相对转动,而被铲刀从炒锅的锅底板上不断铲起,从而使得鱼肉颗粒在被不停地翻炒的过程中不易粘锅,并且被加热炒熟后,逐步脱水和呈肉丝状松开,最终成为鱼肉松。(2)本实用新型的翻炒装置的铲刀固定不动,炒锅相对于铲刀转动的结构形式,并且铲刀与锅底板的接触的紧密程度可以调节,从而在保证翻炒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对炒锅的运转造成阻力。

图1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图3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一个喷火头及相应部位的喷头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C-C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铲刀的示意图;图9为图6中的D-D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9中阶梯轴的放大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机箱1,机架主体11,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_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_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右上纵梁11-12,护板12,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_3,点火孔12_3_1,右护板12_4,脚轮13,滚轮13-1,座体13-2,支柱13-3,固定板13-4,下架体14,下左梁14-1,下右梁14-2,上架体15,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_3,上右梁15_4,驱动装置2,电机21,主动带轮22,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电气开关26,炒锅3,锅底板31,锅侧板32,翻炒装置4,铲刀41,刀柄42,刀架43,下连接部位43_1,连接臂43_2,第一上连接板43-3,第二上连接板43-4,上连接部位43-5,压缩弹簧44,盖帽45,燃烧器5,燃气调节阀51,喷头座52,环形座52_1,线形座52_2,前侧线形座52-2a,后侧线形座52-2b,连接板52_3,第一连接板52_3_1,第二连接板52_3_2,第三连接板52-3-3,第四连接板52-3-4,喷火头53,连接头53_1,连接螺母53_2,出气头53_3,钢丝网53-4,固定座54,燃气进气管55,连接组件6,联轴器61,阶梯轴62,第一轴段62_1,第二轴段62_2,第三轴段62_3, 第四轴段62-4,连接盘63,轴承组件7,轴承座71,上轴承72,下轴承7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方位按照图1所示的具体方位进行描述,图1的上下左右即为描述的上下左右,图1所朝向的一方为前方,背离图1的一方为后方。(实施例1)见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包括炒锅3和翻炒装置4。见图1、图3、图6和图9,炒锅3由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组成。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均为钢制件。锅底板31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且水平设置。锅底板31的外径较小的上部的外周沿辐向等间隔角度设置有2至8个螺孔(本实施例为4个)。锅侧板32呈圆桶状,由一块钢板首尾相接并密闭焊接固定在一起而构成,锅侧板32的内径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外径与锅底板31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下部设有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周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锅侧板32套在锅底板31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31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由其通孔与锅底板31的相应一个螺孔相对齐。各个螺钉由其尾部穿过锅侧板32的一个通孔后旋入锅底板31上的相应的螺孔中而将锅侧板32固定在锅底板31上。使用时炒锅3由其锅底板31的下侧面的中央部位在同轴线的支撑装置的固定支撑下随着该支撑装置一同旋转。见图1、图3、图6、图8和图9,翻炒装置4包括铲刀41、刀柄42、刀架43压缩弹簧44和盖帽45。铲刀41整体呈月牙形,铲刀41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41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41的刀面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本实施例的一个刀面为35度,另一个刀面为36度)。铲刀41由其刀刃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41的刀刃与锅底板31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42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42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端头构成。刀柄42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41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见图9,刀架43包括下连接部位43-1、连接臂43_2、第一上连接板43_3、第二上连接板43-4和上连接部位43-5。连接臂43-2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43-1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43-1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43-1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安装通孔(本实施例为4个,且呈矩形分布,也即各个安装通孔位于该假想矩形的相应一个角上)。下连接板43-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下臂的右端头上。下连接部位43-1为使用时固定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的部位。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第二上连接板43-4位于第一上连接板43-3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的形状相同,且在各自的四个角落处均设有一个通孔,并且第一上连接板43-3由其通孔与第二上连接板43-4的相应的通孔对齐。第一上连接板43-3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上臂的右端头上。上连接部位43-5为套筒,所述的套筒43-5为轴线铅垂设置的圆筒体,套筒43_5的内径与刀柄42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43-5的上端设有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43-4从左方焊接固定在套筒43-5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且由螺栓穿过第二上连接板43-4和第一上连接板43-3上的相互对齐通孔,并旋合上相应的螺母而将第二上连接板43-4和第一上连接板43-3固定连接在一起。刀柄42由下向上穿过套筒43_5,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43-5中。压缩弹簧44套在刀柄42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44的下端与刀柄42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盖帽45设有与套筒43-5上的外螺纹相应的内螺纹,且盖帽45旋合在套筒43-5上,压缩弹簧44的上端与盖帽45的内腔的朝向下方的顶壁弹性接触。使用时,通过旋转盖帽45来调节压缩弹簧44对铲刀41弹性压力,从而增加或减少铲刀41相对于锅底板31弹性接触的松紧程度。(应用例I)见图1,本应用例的鱼肉炒松机主要由机箱1、驱动装置2、翻炒部件、燃烧器5、连接组件6和轴承组件7组成。其中翻炒部件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见图1至图3、图7和图9,机箱I主要由机架、护板12和脚轮13组成。机架由机架主体11、下架体14和上架体15组成。机架主体11主要由均为钢制一体件的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_5、左下纵梁11_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_11和右上纵梁11_12组成。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2、右前竖梁11-3、右后竖梁11-4、前下横梁11_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7、右下纵梁11-8、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_10、后上横梁11-11和右上纵梁11-12可以是全部采用角钢、全部采用工字钢、全部采用钢制方管或者采用角钢、钢制方管和工字钢混合的形式,本应用例中全部采用钢制方管。见图1至图3和图7,左前竖梁11-1、左后竖梁11_2、右前竖梁11_3和右后竖梁11-4均铅垂设置,左后竖梁11-2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后方,右前竖梁11-3位于左前竖梁11-1的正右方,右后竖梁11-4位于右前竖梁11-3的正后方,且位于左后竖梁11-2的正右方。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前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应用例为3个)。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和后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应用例为3个)。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前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应用例为3个)。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和后侧板上均沿上下向依次设有2至5个螺孔(本应用例为3个)。见图1,前下横梁11-5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前下横梁11-5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右侧面下部上,前下横梁11-5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左侧面下部上。前上横梁11-9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前上横梁11-9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右侧面中上部上,前上横梁11-9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左侧面中上部上。见图2,左下纵梁11-6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下纵梁11-6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后侧面下部上,左下纵梁11-6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1的前侧面下部上。左上纵梁11-10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左上纵梁11-10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左前竖梁11-1的后侧面中上部上,左上纵梁11-10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1的前侧面中上部上。见图9,后下横梁11-7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后下横梁11-7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2的右侧面下部上,后下横梁11-7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左侧面下部上。见图8,后上横梁11-11沿左右向水平设置,后上横梁11-10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左后竖梁11-2的右侧面中上部上,后上横梁11-11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左侧面中上部上。见图3,右下纵梁11-8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右下纵梁11-8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后侧面下部上,右下纵梁11-8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前侧面下部上。右上纵梁11-12沿前后向水平设置,右上纵梁11-12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右前竖梁11-3的后侧面中上部上,右上纵梁11-12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右后竖梁11-4的前侧面中上部上。见图1至图3及图9,下架体14由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_2组成,下左梁14_1和下右梁14-2均为方管,该2根方管均沿前后设置,且下右梁14-2位于下左梁14-1的右侦U。下左梁14-1由其前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上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后下横梁11-7的上侧面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下右梁14-2由其前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前下横梁11-5的上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下右梁14-2由其后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后下横梁11-7的上侧面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前下横梁11-5、左下纵梁11-6、后下横梁11_7和右下纵梁11_8的各自的下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见图7及图9,上架体15由上前梁15-1、上后梁15_2、上左梁15_3和上右梁15_4组成。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_4均为方管。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和上后梁15-2均沿左右向设置,且上后梁15-2位于上前梁15_1的后侧。上前梁15-1由其左端头从右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右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前位置上,由其右端头从左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右上纵梁11-12的左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前位置上。上后梁15-2由其左端头从右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左上纵梁11-10的右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后位置上,由其右端头从左方焊接固定在机架主体11的右上纵梁11-12的左侧板的前后向的中部偏后位置上。上左梁15-3由其前端头从后方焊接固定在上前梁15-1的后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由其后端头从前方焊接固定在上后梁15-2的前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左位置上。上右梁15-4由其前端头从后方焊接固定在上前梁15-1的后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由其后端头从前方焊接固定在上后梁15-2的前侧板的左右向的中部偏右位置上。从而上前梁15-1、上后梁15-2、上左梁15-3和上右梁15-4构成上架体15。前上横梁11-9、左上纵梁11-10、后上横梁11-11、右上纵梁11-12的各自的上侧面和上架体15的各根方管的上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见图1和图7,护板12由前护板12-1、左护板12_2、后护板12_3和右护板12_4组成。前护板12-1、左护板12-2、后护板12-3和右护板12_4均为钢板或铁皮(本应用例为钢板)。见图1,前护板12-1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前护板12-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前竖梁11-1的前侧板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前护板12-1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前竖梁11-1的前侧板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前护板12-1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前侧面和右前竖梁11-3的前侧面上。见图2,左护板12-2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左护板12-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左护板12-2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前竖梁11-1的左侧板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左护板12-2固定连接在左前竖梁11-1的左侧面和左后竖梁11-2的左侧面上。左护板12-2的前后向的中部的上部设有与翻炒装置4的刀架43的下连接板43-1上的安装通孔相应的连接臂安装螺孔,并且由各个螺钉穿过下连接板43-1相应的安装通孔后旋入左护板12-2的相应的连接臂安装螺孔中,从而将翻炒装置4固定在机箱I的左护板12上。左护板12也即实施例1中所述的固定翻炒装置4的固定构件。见图2、图3及图9,后护板12-3沿左右向铅垂设置。后护板12_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与左后竖梁11-2的后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后护板12-3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左后竖梁11-2的后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后护板12-3固定连接在左后竖梁11-2的后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后侧面上。后护板12-3的上部的右部设有点火孔12-3-1 (见图1及图9)。见图3,右护板12-4沿前后向铅垂设置。右护板12-4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上的螺孔相应的通孔。由各个螺钉穿过右护板12-4上相应的通孔后旋入右前竖梁11-3的右侧板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板上的相应一个螺孔中,从而将右护板12-4固定连接在右前竖梁11-3的右侧面和右后竖梁11-4的右侧面上。见图1至图3,脚轮13有4个。本应用例的脚轮13均为活动脚轮,均主要由滚轮13-1、座体13-2、支柱13-3和固定板13_4组成。滚轮13_1转动连接在座体13_2上,支柱13-3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座体13-2的顶板上,支柱13-3的上端焊接固定在固定板13_4的下侧面上。4个活动脚轮13由各自的固定板13-4从下方固定连接在机架主体11的下侧面上,且分别位于下侧面的四个角上。见图1至图3和图9,驱动装置2主要由电机21、主动带轮22、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和电气开关26。电气开关26固定设置在机箱I的右护板12_4上;电气开关26的输出端与电机21的电源端电连接。仍见图1至图3和图9,电机21由其电机座横跨坐落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_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板上,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后部,且固定在下左梁14_1和下右梁14-2上。电机21的电机轴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向左侧伸出,该电机轴上设有平键槽。主动带轮22设有平键槽,且通过键连接固定在电机21的电机轴上。减速机25具有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且所述的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均设有平键槽,减速机25由其机座横跨固定在下架体14的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上侧面上,且位于下左梁14-1和下右梁14-2的中央部位处,并且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向左方伸出减速箱体,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向上方铅垂伸出减速箱体。从动带轮24设有平键槽,且通过键连接固定连接在减速机25的动力输入轴上,且从动带轮24的左端面与主动带轮22的左端面位于同一个沿前后向设置的铅垂平面内。皮带23围绕在主动带轮22和从动带轮24上。见图9,连接组件6主要由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组成。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均为钢制一体件。阶梯轴62从上架体15的所围的空间的中央穿过。[0064]见图10,阶梯轴62铅垂设置,按照从上至下的次序依次分为4个轴段,且第一轴段62-1至第三轴段62-3的外径依次逐阶增大,第四轴段62-4的外径与第二轴段62_2的外径相同,第一轴段62-1和第四轴段62-4均设有平键槽。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为设有中心孔的钢制圆盘。连接盘63的中央孔为带有平键槽的中央孔,连接盘63由其中央孔套在阶梯轴62的第一轴段62-1上,且通过键连接紧配合固定在阶梯轴62上。见图9,阶梯轴62位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的上方,且与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同轴线设置,并且由联轴器61以及相应的键连接将减速机25的动力输出轴和阶梯轴62的第四轴段62-4固定连接在一起。见图9,炒锅3由其锅底板31的下侧面从上方与连接组件6的连接盘63的上侧面焊接固定在一起,并且炒锅3的锅底板31与驱动装置2的动力输出轴以及连接组件6的联轴器61、阶梯轴62和连接盘63同轴线设置。连接组件6也即实施例1中所述的固定支撑且带动炒锅3旋转的支撑装置。见图9,轴承组件7主要由轴承座71、上轴承72和下轴承73组成。轴承组件7的轴承座71的中央孔的轴线铅垂设置,轴承座71设有位于上部的上轴承安装部和位于下部的下轴承安装部,还设有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左侧的左连接板和位于下轴承安装部右侧的右连接板。轴承座71横跨坐落并固定在上架体15上,且由其左连接板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左梁15-3的上侧板上,由其右连接板固定在上右梁15-4的上侧板上。上轴承72和下轴承73均设置在轴承座71上。上轴承72为推力球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上轴承安装部上,且该推力球轴承由其下压圈与轴承座71紧配合,由其上压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下轴承73为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位于轴承座71的下轴承安装部上,且该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由其外圈与轴承座71的紧配合,由其内圈与阶梯轴62的第二轴段62-2紧配合,并且下轴承73的内圈坐落在阶梯轴62的第三轴段62-3的上轴肩上。见图1、图4、图5和图7,燃烧器5主要包括燃气调节阀51、喷头座52、喷火头53、固定座54和燃气进气管55。见图9,固定座54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机箱I的右护板12-4的后部的上部上,燃气调节阀51固定安装在该固定座54的右端头上。燃气进气管55的进气口与燃气调节阀51的出气口密闭连接,燃气进气管55穿过右护板12-4后伸入机箱I中。见图7,喷头座52坐落在机架的上架体15上。喷头座52由环形座52_1、线形座52-2和连接板52-3组成。环形座52-1为由方管首尾相接密闭焊接而构成的圆环形管道。环形座52-1的上侧板上等间隔角度设有10至30个螺孔(本应用例为20个),也即燃气出口。环形座52-1的下侧板的右后部位上设有圆管状连接头,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燃气进气管55由其出气口与环形座52-1的连接头密闭连通。仍见图7,喷头座52的线形座52-2有2个,均沿左右向水平设置,且与环形座52_1处于同一高度上。2个线形座52-2均为方管,其上侧板上等间隔距离各设有2至10个螺孔(本应用例为5个),也即燃气出口。2个线形座52-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线形座52-2a和后侧线形座52-2b。前侧线形座52_2a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前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后侧线形座52-2b由其左右两端焊接固定在环形座52-1的内侧板的后部的相对应的部位上,且其管道腔体与环形座52-1的管道腔体相通。仍见图7,连接板52-3有4块,4块连接板52_3均水平设置,4块连接板52_3分别为第一连接板52-3-1、第二连接板52-3-2、第三连接板52_3_3和第四连接板52_3_4。第一连接板52-3-1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前侧线形座52-2a的后侧板的左端部位上,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一连接板52-3-1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的上侧板上。第二连接板52-3-2由其前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前侧线形座52-2a的后侧板的右端部位上,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二连接板52-3-2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前梁15-1的上侧板上。第三连接板52-3-3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后侧线形座52-2b的前侧板的左端部位上,由其左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三连接板52-3-3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后梁15-2的上侧板上。第四连接板52-3-4由其后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后侧线形座52-2b的前侧板的右端部位上,由其右端焊接固定在喷头座52的环形座52-1的内侧板上,并由螺钉穿过第四连接板52-3-4的上下向的通孔,旋紧固定在上架体15的上后梁15-2的上侧板上。从而使得喷头座52固定在上架体15上。见图4及图5,喷火头53的数量等于喷头座52上的螺孔的数量。各喷火头53均包括连接头53-1、连接螺母53-2、出气头53-3和钢丝网53_4。连接头53_1的轴线铅垂设置,连接头53-1为上下向的中间设有凸肩。上下向的两端设有外螺纹的台阶状圆筒体,凸肩呈正六边形。连接头53-1的下端头的螺纹与喷头座52的螺孔相配合,且各喷火头53由其连接头53-1旋合固定在喷头座52的相应的螺孔上。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与连接螺母53-2相配合。出气头53-3为圆管,其轴线铅垂设置,且与连接头53-1同轴线。出气头53-3的内径与连接螺母53-2的螺孔相对应。出气头53-3坐落并同轴焊接固定在连接螺母53-2上侧面上。连接螺母53-2旋合在连接头53-1的上端头的螺纹上,而使得出气头53-3固定在连接头53-1上。出气头53-3的下部沿周向等间隔角度设有2_4个贯穿其管壁的通孔53-3-1 (本应用例为2个)。钢丝网53-4包覆在出气头53_3的顶部。使用时,先将粒径小于5毫米的鱼肉颗粒放入炒锅3中,再按下电气开关26而接通电机21的电源,也即电机21的运行状态通过启闭电器开关26来控制。电机21工作时,由其电机轴带动主动带轮22,并依次通过皮带23、从动带轮24、减速机25和连接组件6传动后,带动炒锅3逆时针转动。然后将点火器由后护板12-3的点火孔12-3-1伸入机箱I中,且位于燃烧器5的一个喷火头53的出气头53-3的上方,打开燃气调节阀51,进行点火。炒锅3中的鱼肉颗粒随着炒锅3的转动一起运动,当运动到铲刀41处时,被铲刀41从炒锅3的锅底板31上铲起,从而使得鱼肉被不停地翻炒,不易粘锅,并且被加热炒熟后,逐步脱水和呈肉丝状松开,最终成为鱼肉松。以上实施例及应用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及应用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包括炒锅(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翻炒装置(4);炒锅(3)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炒锅(3)由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组成;锅底板(31)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其轴线铅垂设置;使用时炒锅(3)由其锅底板(31)的下侧面的中央部位在同轴线的支撑装置的固定支撑下随着该支撑装置一同旋转;翻炒装置(4)包括铲刀(41)、刀柄(42)、刀架(43)、压缩弹簧(44)和盖帽(45);刀架(43)的位于下侧的朝向右方的下连接部位(43-1)为使用时固定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的部位;铲刀(41)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42)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41)的刀刃朝向下方,且与炒锅(3)的锅底的上侧面相接触;刀柄(42)铅垂设置,从下向上穿过刀架(43)的位于上侧的上连接部位(43-5),且相互间滑动连接;盖帽(45)可调式旋合在刀架(43)的上连接部位(43-5)的上端头上,且盖住刀柄(42)的向上伸出刀架(43)的上连接部位(43-5)的上端头;压缩弹簧(44)位于盖帽(45)的内腔中,且设置在刀柄(42)的上端头与盖帽(45)的内腔的上壁之间,从而使得铲刀(41)和刀柄(42)的所形成的整体构件弹性设置在刀架(43)与炒锅(3)之间,且铲刀(41)的刀刃与炒锅(3)之间,且铲刀(41)的刀刃处于与炒锅(3)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其特征在于:锅底板(31)和锅侧板(32)均为钢制件;锅侧板(32)呈圆桶状;锅侧板(32)的内径与锅底板(31)的上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的外径与锅底板(31)的下部的外径相对应;锅侧板(32)套在锅底板(31)的上部上,且坐落在锅底板(31)的下部的朝向上方的端面上,并且锅侧板(32)固定在锅底板(3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其特征在于:翻炒装置(4)的刀架(43 )还包括连接臂(43-2 )、第一上连接板(43-3 )和第二上连接板(43-4 ); 铲刀(41)整体呈月牙形,铲刀(41)的刀刃位于下侧,且铲刀(41)的刀体的两侧刀面呈弧形曲面,并且铲刀(41)的刀面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度至70度;铲刀(41)由其刀刃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相接触,且铲刀(41)的刀刃与锅底板(31)接触的部分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与锅底板(31)的上侧面的半径相同;刀柄(42)为上小下大的阶梯状圆柱形钢制一体件;也即刀柄(42)由直径较大的主杆段和直径较小的从上方连接在主杆段上的上杆段构成,刀柄(42)的上杆段也即刀柄(42)的上端头;刀柄(42)由其下端从上方焊接固定在铲刀(41)的刀背的中部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上; 连接臂(43-2)为开口向右的“U”形臂,其上臂和下臂分上下均沿左右向设置;下连接部位(43-1)为矩形钢板,也即下连接部位(43-1)为下连接板;下连接板(43-1)设有2至8个贯穿其板体的呈线性或矩形或正多边形分布的安装通孔;下连接板(43-1)沿前后向铅垂设置,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下臂的右端头上; 第一上连接板(43-3)和第二上连接板(43-4)均为沿前后向设置的矩形钢板,且第二上连接板(43-4)位于第一上连接板(43-3)的右侧,并且两者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上连接板(43-3)从右方焊接固定在连接臂(43-2)的上臂的右端头上;上连接部位(43-5)为套筒,所述的套筒(43-5)为轴线铅垂设置圆筒体,套筒(43-5)的内径与刀柄(42)的主杆段的直径间隙配合,且套筒(43-5)的上端设有与盖帽(45)相配合的外螺纹;第二上连接板(43-4)从左方固定在套筒(43-5)的朝向左方的周向外壁上;刀柄(42)由下向上穿过套筒(43-5),且其主杆段位于套筒(43-5)中;压缩弹簧(44)套在刀柄(42)的上杆段上,且压缩弹簧(44)的下端与刀柄(42)的位于上杆段与主杆段之间的轴肩相接触;压缩弹簧(44)的上端与盖帽(45)的内腔的朝向下 方的顶壁弹性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肉炒松机的翻炒部件,包括炒锅。其要点是还包括翻炒装置。炒锅为开口向上的平底锅,炒锅由锅底板和锅侧板组成。锅底板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圆形板。其轴线铅垂设置。使用时炒锅由其锅底板的下侧面的中央部位在同轴线的支撑装置的固定支撑下随着该支撑装置一同旋转。翻炒装置包括铲刀、刀柄、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刀架的位于下侧的朝向右方的下连接部位为使用时固定设置在固定构件上的部位。铲刀由其刀背一侧从下方固定连接在刀柄上而形成一个整体构件,铲刀的刀刃朝向下方;且该整体构件通过刀架、压缩弹簧和盖帽使得铲刀的刀刃处于与炒锅的锅底的上侧面相互弹性接触的状态。
文档编号A23L1/326GK202918969SQ2012204130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0日
发明者刘建明 申请人:刘建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