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838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烘干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加工过程中,烘干是一个重要环节,茶叶中的大部分水分靠这一工序除去,烘干过后的茶叶,温度很高,需要冷却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现有烘干后茶叶一般通过运输过程中由其自行散热来达到冷却的目的,但该方式的冷却效率较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烘干后茶叶一般通过运输过程中由其自行散热来达到冷却的目的,但该方式的冷却效率较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其中,该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包括有:

网状输送带、冷却装置壳体、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一冷风机、第二冷风机、风孔、微型风孔、冷却通道、壳体组件、第一弧形凹槽、第二弧形凹槽和半椭圆凹槽;

所述网状输送带的首端位于茶叶烘干箱出口的下方,且网状输送带的尾端位于茶叶包装工作台的上方;所述网状输送带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所述冷却装置壳体开设于网状输送带位置处上方的进口端采用倾斜结构,且进口端右侧倾斜的尾端采用圆角结构;所述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的内部的上方开设有一条直通冷却装置壳体出口端的冷却通道,且该冷却通道将冷却装置壳体分割出一处壳体组件;所述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的内部上方的冷却通道的首端为圆弧形倾斜结构,且该倾斜结构底端与壳体组件的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左侧表面间隔距离的四分之一;所述壳体组件的上方冷却通道的内壁上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结构相一致的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且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之间相连的冷却通道的顶侧壁为弧形结构,且该弧形结构底端与壳体组件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左侧表面间隔距离的八分之一;所述壳体组件顶端面为直线平行面结构,且壳体组件底端面开设有一处半椭圆凹槽;所述壳体组件的左右两侧面与壳体组件底端面所开设的半椭圆凹槽之间连接面均为半圆形结构,且该半圆形结构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的顶端之间间隔距离与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的圆角结构位置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相一致;所述冷却装置壳体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机,且该第一风机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通道的首端,且冷却装置壳体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内壁的风孔;所述网状输送带的下方且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放置有第二风机,且第二风机的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所述冷却装置壳体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一弧形凹槽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冷风机,且冷却装置壳体的顶部对应于第一弧形凹槽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内壁且对应于第一冷风机出风端的微型风孔;所述冷却装置壳体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二弧形凹槽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冷风机,且冷却装置壳体的顶部对应于第二弧形凹槽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内壁且对应于第二冷风机出风端的微型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网状输送带上的网状格大小均0.4-0.7cm。

进一步的,所述微型风孔的大小与网状输送带上的网状格大小相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风孔的大小为微型风孔大小的两倍。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在用于运输的烘干后茶叶的网状输送带上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且冷却装置壳体其内部开设有一条冷却通道,通过该冷却通道的设计,利于将网状输送带上运输的茶叶进行分隔冷却,加快茶叶的冷却效率,也同时保证茶叶的冷却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网状输送带,2、冷却装置壳体,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第一冷风机,6、第二冷风机,7、风孔,8、微型风孔,9、冷却通道,10、壳体组件,11、第一弧形凹槽,12、第二弧形凹槽,13、半椭圆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实例显示在附图和以下描述中。虽然将结合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但应当理解该描述并非要把本发明限制于该示例性的实施例。相反,本发明将不仅覆盖该示例性的实施例,而且还覆盖各种替换的、改变的、等效的和其他实施例,其可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参见图1,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包括有:

网状输送带1、冷却装置壳体2、第一风机3、第二风机4、第一冷风机5、第二冷风机6、风孔7、微型风孔8、冷却通道9、壳体组件10、第一弧形凹槽11、第二弧形凹槽12和半椭圆凹槽13;

网状输送带1的首端位于茶叶烘干箱出口的下方,且网状输送带1的尾端位于茶叶包装工作台的上方;网状输送带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冷却装置壳体2;冷却装置壳体2开设于网状输送带1位置处上方的进口端采用倾斜结构,且进口端右侧倾斜的尾端采用圆角结构;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的内部的上方开设有一条直通冷却装置壳体2出口端的冷却通道9,且该冷却通道9将冷却装置壳体2分割出一处壳体组件10;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的内部上方的冷却通道9的首端为圆弧形倾斜结构,且该倾斜结构底端与壳体组件10的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表面间隔距离的四分之一;壳体组件10的上方冷却通道9的内壁上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结构相一致的第一弧形凹槽11和第二弧形凹槽12,且第一弧形凹槽11和第二弧形凹槽12之间相连的冷却通道9的顶侧壁为弧形结构,且该弧形结构底端与壳体组件10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为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表面间隔距离的八分之一;壳体组件10顶端面为直线平行面结构,且壳体组件10底端面开设有一处半椭圆凹槽13;壳体组件10的左右两侧面与壳体组件10底端面所开设的半椭圆凹槽13之间连接面均为半圆形结构,且该半圆形结构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1的顶端之间间隔距离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的圆角结构位置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1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相一致;冷却装置壳体2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机3,且该第一风机3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通道9的首端,且冷却装置壳体2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的风孔7;网状输送带1的下方且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放置有第二风机4,且第二风机4的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9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一弧形凹槽11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冷风机5,且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对应于第一弧形凹槽11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且对应于第一冷风机5出风端的微型风孔8;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9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二弧形凹槽12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冷风机6,且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对应于第二弧形凹槽12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且对应于第二冷风机6出风端的微型风孔8。

如上述所述的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网状输送带1上的网状格大小均0.4-0.7cm,既防止在运输茶叶时茶叶从网状输送带1上的网状格中掉落,也同时利于第二风机4所吹出的风的通过;

如上述所述的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微型风孔8的大小与网状输送带1上的网状格大小相一致,有效的防止茶叶穿过微型风孔8;

如上述所述的用于茶叶反复烘干加热后的仿自然风冷的冷却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风孔7的大小为微型风孔8大小的两倍,利于第一风机3所吹出的风更快更强的吹入冷却通道9内。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冷却装置外接电源,因网状输送带1的首端位于茶叶烘干箱出口的下方,故被烘干后的茶叶将会从茶叶烘干箱出口处掉落到网状输送带1上,且网状输送带1上的网状格大小均0.4-0.7cm,可防止在运输茶叶时茶叶从网状输送带1上的网状格中掉落,网状输送带1带动烘干后茶叶进行运输,当网状输送带1带动茶叶运输到冷却装置壳体2的进口端时,因冷却装置壳体2的进口端采用倾斜结构,且进口端右侧倾斜的尾端采用圆角结构,将会对叠加过高的茶叶进行推散,防止大量的茶叶聚集在一起,当网状输送带1带动茶叶进入冷却装置壳体2的进口端后,因网状输送带1的下方且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放置有第二风机4,且第二风机4的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右侧内壁与壳体组件10左侧之间间隔位置处,并且采用网状格大小为0.4-0.7cm的网状输送带1,第二风机4所吹出的风将会穿过网状输送带1吹动网状输送带1上的75%茶叶向上漂浮,且因冷却装置壳体2的进口端采用倾斜结构,并且壳体组件10的左侧的半圆形结构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1的顶端之间间隔距离与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的圆角结构位置处底端与网状输送带1顶端之间的间隔距离相一致,使得在吹动部分茶叶向上漂浮时,保证被吹动的茶叶不会到处漂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的内部的上方开设有一条直通冷却装置壳体2出口端的冷却通道9,被第二风机4所向上吹动的茶叶将会被吹至于冷却通道9首端,冷却装置壳体2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风机3,且该第一风机3出风端正对应于冷却通道9的首端,且冷却装置壳体2左侧上方外壁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的风孔7,该第一风机3所吹出的风通过风孔7将会吹动处于冷却通道9首端处的茶叶进入冷却通道9内部,茶叶从冷却通道9首端的倾斜结构被吹入至第一弧形凹槽11内,且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9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一弧形凹槽11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冷风机5,且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对应于第一弧形凹槽11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且对应于第一冷风机5出风端的微型风孔8,由第一冷风机5所吹出的冷风通过微型风孔8对第一弧形凹槽11内的茶叶进行第一次冷却操作,并且第一风机3所源源不断所吹出的风也一直吹动茶叶沿冷却通道9不断的移动并且也起到防止茶叶回旋的作用,使得在第一弧形凹槽11内的被第一次冷却的茶叶进入到第二弧形凹槽12内,且因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且对应于冷却通道9内壁上所开设的第二弧形凹槽12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冷风机6,且冷却装置壳体2的顶部对应于第二弧形凹槽12位置处开设有若干连通冷却通道9内壁且对应于第二冷风机6出风端的微型风孔8,由第二冷风机6通过微型风孔8对第二弧形凹槽12内的茶叶进行第二次冷却操作,并最终通过冷却通道9再次掉落到网状输送带1上,这时该部分茶叶已经被充分冷却;

进一步的,在冷却装置壳体2进口端内部,未被第二风机4所吹动的所剩余在网状输送带1上的25%茶叶将会由网状输送带1一直前进运输,因网状输送带1上的大部分茶叶已经被吹动至冷却通道9内,故网状输送带1上的茶叶只剩薄薄的一层,不会出现茶叶的叠加聚集,利于该剩余茶叶的散热,且第一冷风机5和第二冷风机6所吹入的冷风也会在冷却装置壳体2内流动,也利于对网状输送带1上剩余的茶叶进行冷却操作。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