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9155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



背景技术:

茶饮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中间产物进行多次杀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口感,然后目前多数生产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多直接采用超高温杀菌方式进行杀菌,此举不仅会由于温度难控制导致茶饮料的口感遭到一定的影响,且杀菌效果一般,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杀菌效果好的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投料槽、蒸汽加热循环器、散热片、微波发生器和紫外杀菌灯,所述箱体由微波预加热腔、紫外初加热腔和高温加热腔构成,所述微波预加热腔、紫外初加热腔和高温加热腔之间分别通过隔热板隔开,在所述微波预加热腔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投料槽通过投料管与进料口连通,所述微波发生器分别设在微波预加热腔的两内壁面上,所述微波预加热腔的底端通过第一输送管与紫外初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由微波加热腔的一侧底端连通紫外初加热腔并伸至紫外预加热腔的内部顶端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管上依次设有第一输送泵和提升泵,所述紫外杀菌灯设在紫外初加热腔内,所述紫外预加热腔的一侧底端通过第二输送管与高温加热腔连通,在所述第二输送管上设有第二输送泵,所述散热片设在高温加热腔内,所述散热片通过蒸汽循环管路与高温加热腔外侧的蒸汽加热循环器连接,在所述高温加热腔的一侧开有出料口。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分别设在微波预加热腔、紫外初加热腔和高温加热腔内。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喷头,所述喷头分别设在第一输送管的出料端和第二输送管的出料端。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散热片由2~5组U型散热片串接而成。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与散热片连接。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在微波预加热腔内进料口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提高茶饮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的杀菌效果,可有效避免因杀菌导致产品的口感及质量的降低,提高产品的收益率,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箱体、1-1-微波预加热腔、1-2-紫外初加热腔、1-3-高温加热腔、2-投料槽、3-蒸汽加热循环器、4-散热片、4-1-滤液上腔体、4-2-滤液下腔体、5-微波发生器、6-紫外杀菌灯、7-隔热板、8-进料口、8-1-过滤芯、8-2-过滤网、8-3-滤布、9-投料管、10-第一输送管、11-第一输送泵、12-提升泵、13-第二输送管、14-第二输送泵、15-蒸汽循环管路、16-出料口、17-温度感应器、18-喷头、19-余热回收装置、20-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茶饮料生产用杀菌箱,包括箱体1、投料槽2、蒸汽加热循环器3、散热片4、微波发生器5和紫外杀菌灯6,箱体1由微波预加热腔1-1、紫外初加热腔1-2和高温加热腔1-3构成,微波预加热腔1-1、紫外初加热腔1-2和高温加热腔1-3之间分别通过隔热板7隔开,在微波预加热腔1-1的顶部设有进料口8,投料槽2通过投料管9与进料口8连通,微波发生器5分别设在微波预加热腔1-1的两内壁面上,微波预加热腔1-1的底端通过第一输送管10与紫外初加热腔1-2连通,第一输送管10由微波加热腔1-1的一侧底端连通紫外初加热腔1-2并伸至紫外预加热腔1-2的内部顶端位置,在第一输送管10上依次设有第一输送泵11和提升泵12,紫外杀菌灯6设在紫外初加热腔1-2内,紫外预加热腔1-2的一侧底端通过第二输送管13与高温加热腔1-3连通,在第二输送管13上设有第二输送泵14,散热片4设在高温加热腔1-3内,散热片4通过蒸汽循环管路15与高温加热腔1-3外侧的蒸汽加热循环器3连接,在高温加热腔1-3的一侧开有出料口16。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感应器17,温度感应器17分别设在微波预加热腔1-1、紫外初加热腔1-2和高温加热腔1-3内;还包括喷头18,喷头18分别设在第一输送管10的出料端和第二输送管13的出料端。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4由2~5组U型散热片串接而成;还包括余热回收装置19,余热回收装置19与散热片4连接;还包括过滤网20,过滤网20设在微波预加热腔1-1内进料口8的下方。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