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2550发布日期:2020-05-26 17:1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烟者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主机。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雾化装置。电子烟作为替代香烟用品,多用于戒烟。电子烟具有与香烟相似的外观和味道,但一般不含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其他有害成分。

现有技术中的可注液的电子烟的结构相对复杂,通常需要操作者旋开或按压打开注油孔之后手动将烟油注入电子烟中,操作相对繁琐,而且极容易弄脏操作者的双手。

另外,一些国家的相关法规对于电子烟烟油容量进行了限制。英国已于2017年5月生效关于电子烟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其中包括:电子烟烟具的烟油容量限制为2ml;烟油中尼古丁的含量不能超过20mg/ml;瓶装烟油的最大容量只有10ml。这样的限制也就使得用户在使用电子烟烟具时,需要随身携带瓶装烟油以便随时给电子烟补充烟油,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主机,该电子雾化装置可通过设置在主机中的储液模块向雾化器中注液,给雾化器补充液态基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以及主机;所述雾化器包括用于收容液态基质的储液腔以及与该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一注液传送模块,所述主机包括用于存储液态基质的可拆卸的储液模块以及与该储液模块相连通的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当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连接时,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与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相互作用并导通,而将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储液模块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包括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内管对应设置的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液模块连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模块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当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分离时,所述第一内管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使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腔隔离,所述第二内管保持在所述第三位置,使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储液模块隔离;

当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结合后,所述第一内管与所述第二内管相抵并互相推动,使得所述第一内管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并使所述第二内管由所述第三位置移动至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储液模块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内管连接的第一弹性件,以将所述第一内管弹性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内管连接的第二弹性件,以将所述第二内管弹性保持在所述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还包括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内管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中,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内管之间;

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还包括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内管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套管中,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套管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二内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排气模块,所述排气模块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导通,用于所述储液腔的排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模块包括第三套管、第三内管、第六密封件、以及第三弹性件;

所述第三内管可轴向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三套管中,所述第三内管与所述储液腔相对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三套管与所述储液腔相对的一端的内壁与所述第三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第六密封件配合在所述排气口处,对所述排气口密封;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三内管连接,提供所述第三内管复位的弹性力;

将所述第三内管向所述储液腔内按压时,所述第六密封件与所述排气口远离,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所述第三内管所受的按压力移除后,所述第三内管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复位,将所述排气口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模块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储液模块相连通的第一驱动模块、与所述排气模块连接的第二驱动模块、以及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连接的触发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气缸、活塞、第七密封件、以及第四弹性件;

所述气缸与所述储液模块连通,所述活塞的一端与所述触发模块连接、另一端可移动设置在所述气缸中,所述第七密封件设置在所述活塞的外壁与所述气缸的内壁之间;所述第四弹性件与所述活塞连接,提供所述活塞复位的弹性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模块为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连接的一个按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触发模块为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触发按钮或触摸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包括外壳,所述储液模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上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雾化器的容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储液腔、雾化腔、以及设置于所述雾化腔内与所述储液腔导液连接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一注液传送模块和排气模块;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和所述排气模块分别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导通,以分别用于所述储液腔的注液和排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包括第一内管以及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当所述第一内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腔隔离;当所述第一内管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内管连接,以将所述第一内管弹性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液传送模块还包括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内管轴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中,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套管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内管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模块包括第三套管、第三内管、第六密封件、以及第三弹性件;

所述第三内管可轴向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三套管中,所述第三内管与所述储液腔相对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三套管与所述储液腔相对的一端的内壁与所述第三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的排气口,所述第六密封件配合在所述排气口处,对所述排气口密封;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三内管连接,提供所述第三内管复位的弹性力;

将所述第三内管向所述储液腔内按压时,所述第六密封件与所述排气口远离,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所述第三内管所受的按压力移除后,所述第三内管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复位,将所述排气口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进液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主机,用于电子雾化装置,其包括外壳以及安装于所述外壳内的电池;所述主机还包括用于存储液态基质的可拆卸的储液模块以及与所述储液模块相连通的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当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在外力作用下导通时,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储液模块的液态基质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包括第二内管以及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二内管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储液模块连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内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模块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当所述第二内管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储液模块隔离;当所述第二内管处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储液模块连通;

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内管连接,以将所述第二内管弹性保持在所述第三位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子雾化装置,当雾化器与主机结合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与第二注液传送模块相互作用并导通,可通过设置在主机中的储液模块向雾化器的储液腔中注液,补充液态基质;储液模块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雾化装置内,用户外出时,可将储满液态基质的储液模块装入电子雾化装置内,方便携带足够的液态基质供用户使用。

此外,该电子雾化装置的注液操作简单,在触发模块被触发后,即可驱动储液模块内的液态基质通过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和第一注液传送模块给储液腔注液。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雾化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主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二注液传送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触发模块未被触发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注液传送模块和第二注液传送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触发模块被触发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触发模块未被触发时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触发模块被触发后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所示电子雾化装置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应用于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的雾化,其可包括主机2以及安装于主机2上的雾化器1。主机2可包括外壳26以及设置在该外壳26中的电池、控制电路等电子元器件,外壳26上可设置有用于容置雾化器1的容腔261。电子元器件可以为该雾化器1供应电源,并控制电子雾化装置的工作。雾化器1可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容腔261中,其可用于存储烟液、药液等液体介质,并对液体介质进行雾化,供用户吸食。

如图3所示,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壳体16、第二壳体17、以及雾化组件14。第二壳体17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一开口端上,第一壳体16与第二壳体17之间形成有储液腔11和雾化腔15,储液腔11用于收容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雾化组件14设置在雾化腔15内并与储液腔11导液连接,以将储液腔11内的液态基质加热雾化。

第一壳体1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位于底部的开口端161、与开口端161相对的吸嘴端163以及连接于开口端161和吸嘴端163之间的筒状侧壁162。第二壳体17可配合在该开口端161处,雾化组件14可设置于第二壳体17上并位于第一壳体16内。

该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与储液腔11相连通的常闭的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和常闭的排气模块13,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和排气模块13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导通,以分别用于储液腔11的注液和排气。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排气模块13均可为弹性活动模块,在雾化器1与主机2相互分离时,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排气模块13均保持关闭状态,保证雾化器1在单独状态下不漏液。

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可设置于第二壳体17上,排气模块13可设置于筒状侧壁162上,且排气模块13的位置高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以使储液腔11中的液态基质不容易从排气模块13中漏出。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气模块13可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可沿竖直方向设置。

如图4所示,主机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储液模块21以及与该储液模块21相连通的常闭的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储液模块21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外壳26中,用于存储液态基质,为储液腔11供液。用户外出时,可将储满液态基质的储液模块21装入电子雾化装置内,方便携带足够的液态基质供用户使用。储液模块21通常可以为储液瓶,并可安装在外壳26的底部。当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在外力的作用下导通时,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用于将储液模块21的液态基质输出至储液腔11。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可以为弹性活动模块,在主机2与雾化器1相互分离时,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保持关闭状态,保证主机2在单独状态下不漏液。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安装在外壳26上,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对应设置。容腔26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在外壳26的顶部且容腔261的顶部敞开,雾化器1可由该敞开口安装至容腔261中。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可安装在容腔261的底部,且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的位置可高于储液模块21。如图6所示,在雾化器1和主机2装配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与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相互作用并导通,而将储液腔11与储液模块21相连通。

结合图3-7所示,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内管122以及与第一内管122连接的第一弹性件125。第一内管1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121,第一内管122能够相对于储液腔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二内管222以及与第二内管222连接的第二弹性件225。第二内管222与第一内管122对应设置,第二内管2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储液模块21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221,第二内管222能够相对于储液模块2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当雾化器1与主机2分离时,第一内管122在第一弹性件125的作用下弹性保持在第一位置,使第一进液口121与储液腔11隔离,第二内管222在第二弹性件225的作用下弹性保持在第三位置,使第二进液口221与储液模块21隔离,从而将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1、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关闭,保证雾化器1和主机2在单独状态下不漏液。

当雾化器1与主机2结合后,第一内管122与第二内管222相抵并互相推动,使得第一内管1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使第一进液口121与储液腔11连通,并使第二内管222由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从而使第二进液口221与储液模块21连通。

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第一套管123以及第一密封件124。第一套管123可安装于第二壳体17上,第一内管122轴向设置在第一套管123中,并可相对于第一套管123在远离储液腔11的第一位置和靠近储液腔11的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第一套管123内可设有第一环形凸起1232,第一环形凸起1232的内孔形成第一开口1231。第一密封件124安装于第一内管122外,其配合在第一开口1231处,对第一开口1231密封,将第一进液口121与储液腔11隔离。第一弹性件125可设置于第一套管123和第一内管122之间。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外管228、第二套管223、以及第二密封件224。外管228安装于容腔261的底部并与储液模块21相连通,第二套管223轴向设置在外管228中,第二内管222轴向设置在第二套管223中,并可相对于第二套管223在远离储液模块21的第三位置和靠近储液模块21的第四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第二套管223内可设有第二环形凸起2232,第二环形凸起2232的内孔形成第二开口2231,第二开口2231与外管228、储液模块21相连通。第二密封件224安装于第二内管222外,其配合在第二开口2231处,对第二开口2231密封,将第二进液口221与储液模块21隔离。第二弹性件225可设置于第二套管223和第二内管222之间。第一密封件124、第二密封件224均可为软质材料,利于提升密封效果。

当雾化器1与主机2相互分离时,第一内管122在第一弹性件125的作用下弹性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密封件124与第一环形凸起1232相抵靠,将第一开口1231密封,第一进液口121位于第一开口1231的外侧(背离储液腔11的一侧)与储液腔11隔离;第二内管222在第二弹性件225的作用下弹性保持在第三位置,第二密封件224与第二环形凸起2232相抵靠,将第二开口2231密封,第二进液口221位于第二开口2231的外侧(背离储液模块21的一侧)与储液模块21隔离。

当将雾化器1按压至与主机2连接时,第一内管122、第二内管222相抵并互相推动,使得第一内管12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第一密封件124与第一环形凸起1232远离,第一进液口121移动至第一开口1231的内侧(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侧)与储液腔11连通;第二内管222由第三位中移动至第四位置,第二密封件224与第二环形凸起2232远离,第二进液口221移动至第二开口2231的内侧(与储液模块21相对的一侧)与储液模块21连通,第一内管122与第二内管222连通,而将储液腔11与储液模块21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管122背离储液腔11的一端(外端)可伸出第一外管123,第二内管222背离储液模块21的一端(外端)可伸出第二外管223,以便于第一内管122、第二内管222能相抵并互相推动。进一步地,第一内管122的外端端面可与第二壳体17的外端端面齐平或略低于第二壳体17的外端端面,第二内管222的外端可伸出容腔261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套管123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端内圈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环形凸起1232,第一密封件124可与该第一环形凸起1232的内侧面(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侧侧面)密封配合,防止漏液。第二套管223与储液模块21相对的一端内圈沿其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二环形凸起2232,第二密封件224可与该第二环形凸起2232的内侧面(与储液模块21相对的一侧侧面)密封配合,防止漏液。

第一内管122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端(内端)可伸出第一套管123且该内端封闭,其可包括第一管体1221以及第一安装座12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敞开,第一安装座1222塞设在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以将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封闭。第一安装座1222通常可为软质材质,利于提升密封效果。第一安装座1222可以为阶梯状,第一安装座1222的小头端塞设在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第一安装座1222的大头端外径大于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外径,以使第一安装座1222的大头端与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之间形成有定位台阶,第一密封件124套设在第一管体1221外且其内侧面可与该定位台阶相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24也可套设在第一安装座1222的大头端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也可封闭,第一安装座1222套设在第一管体1221的内端端部。

第一弹性件125可套设在第一内管122外。第一内管122外可设有供第一弹性件125抵靠的第一定位台1224,第一弹性件12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形凸起1232和第一定位台1224相抵靠。当雾化器1与主机2组装后,第一内管122被推动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第一弹性件125被压缩;当雾化器1与主机2相互拆离后,第一内管122上向内的受力消失,第一弹性件125将第一内管122向外复位至第一位置。

第二内管222与储液模块21相对的一端(内端)可伸出第二套管223且该内端封闭,其可包括第二管体2221以及第二安装座22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敞开,第二安装座2222塞设在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以将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封闭。第二安装座2222通常可为软质材质,利于提升密封效果。第二安装座2222可以为阶梯状,第二安装座2222的小头端塞设在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第二安装座2222的大头端外径大于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外径,以使第二安装座2222的大头端与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之间形成有定位台阶,第二密封件224的内侧面可与该定位台阶相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224也可套设在第二安装座2222的大头端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也可封闭,第二安装座2222套设在第二管体2221的内端端部。

第二弹性件225可套设在第二内管222外。第二内管222外可设有供第二弹性件225抵靠的第二定位台2224,第二弹性件22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环形凸起2232和第二定位台2224相抵靠。当雾化器1与主机2组装后,第二内管222被推动由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移动,第二弹性件225被压缩;当雾化器1与主机2相互拆离后,第二弹性件225上向内的受力消失,第二弹性件225将第二弹性件225向外复位至第三位置。

第一内管122的外端外圈、第二内管222的外端外圈可分别沿其径向设有第三环形凸起1225、第四环形凸起2225,第三环形凸起1225与第四环形凸起2225相抵,以增加接触面积。

在第一内管122的外壁和第一套管123的内壁之间还可设有第三密封件126,第三密封件126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定位台1224和第三环形凸起1225相抵靠。在第二内管222的外壁和第二套管223的内壁之间还可设有第四密封件226,第四密封件226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二定位台2224和第四环形凸起2225相抵靠。第三密封件126、第四密封件226均可为软质材质,利于提升密封效果。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二内管222外端端部的第五密封件227。第二内管222的外端内圈沿其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安装槽2226,第五密封件227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226中,第五密封件227呈环形且第五密封件227的内孔与第二内管222的内孔连通。第五密封件227通常可为软质材质,在第一内管122、第二内管222相抵并导通后,第五密封件227容易被压缩变形,从而将第一内管122、第二内管222的抵接处进行密封,防止漏液。

如图3、图8所示,排气模块1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三套管133、第三内管132、第六密封件134、第三弹性件135。第三内管132可轴向移动地穿设于第三套管133中,第三内管132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端封闭,第三套管133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端的内壁与第三内管132的外壁之间形成与储液腔11相连通的排气口131,第三套管133的内壁与第三内管132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通道136,储液腔11可经由排气口131、排气通道136与外部连通。排气口131的位置可高于第一进液口121,以防止漏液。第六密封件134配合在排气口131处,对排气口131密封。第三弹性件135可以为软质材质,利于提高密封效果。第三弹性件135与第三内管132连接,提供第三内管132复位的弹性力。将第三内管132向储液腔11内按压时,第六密封件134与排气口131远离,排气口131与储液腔11连通,储液腔11可通过排气口131与外部连通进行排气。第三内管132所受的按压力移除后,第三内管132在第三弹性件135的作用下向外移动复位,将排气口131密封。

第三内管132的两端外圈可分别沿其径向设有第五环形凸起1321、第六环形凸起1322,第三套管133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端内圈沿其径向设有第七环形凸起1331。第六密封件134可套设在第三内管132外,第六密封件134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侧可与第五环形凸起1321相抵,第六密封件134背离储液腔11的一侧与第七环形凸起1331与储液腔11相对的一侧密封配合,防止漏气。第三弹性件135可套设在第三内管132外,且其两端分别与第六环形凸起1322和第七环形凸起1331相抵靠。为便于第三内管132的安装,第三内管1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三管体以及插接在第三管体一端的第三安装座。

一同参阅图3、4、6、8、9,该电子雾化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触发模块23、第一驱动模块24、以及第二驱动模块25。触发模块23用于接收操作者的触发操作,第一驱动模块24分别与储液模块21和触发模块23连接,以在触发模块23的控制下驱动储液模块21内的液态基质通过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和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给储液腔11注液。第二驱动模块25分别与排气模块13和触发模块23连接,以在触发模块23的控制下打开排气模块23,给储液腔11排气。

第一驱动模块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气缸241、活塞242、第七密封件243、以及第四弹性件244,气缸241与储液模块21相连通,活塞242的一端与触发模块23连接、另一端可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气缸241中。第七密封件243设置在活塞242的外壁与气缸241的内壁之间,防止漏气。第七密封件243可以为软质材质,利于提高密封效果。第四弹性件244与活塞242连接,提供活塞242复位的弹性力。活塞242的外圈可沿其径向设置有第三定位台2421。第四弹性件244可套设在活塞242外,且其一端可抵靠在第三定位台2421上,另一端可抵靠在气缸241与触发模块23相对的一端端面上。将活塞242向气缸241内按压时,活塞242向气缸241内运动将气缸241内的气体通过管道压入储液模块21中,通过气压作用再将储液模块21中的液态基质通过输液管道、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注入储液腔11内。

触发模块23可设置在雾化器1和/或主机2上,其可以为按键、触发按钮或触摸屏。当触发模块23为按键时,其可以为一个按键,该一个按键分别与第一驱动模块24和第二驱动模块25连接,控制第一驱动模块24和第二驱动模块25的运动。第一驱动模块24和第二驱动模块25可在该一个按键的按压下同时被触发或者不同时被触发。当第一驱动模块24和第二驱动模块25不同时被触发时,该一个按键的按压行程可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当该一个按键按压到第一行程时,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打开排气模块23,继续按压至第二行程时,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运动,给储液腔11注液;或者,当该一个按键按压到第一行程时,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运动,给储液腔11注液,继续按压至第二行程时,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打开排气模块23。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触发模块23也可以为两个按键,该两个按键分别与第一驱动模块24、第二驱动模块25连接,分别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第二驱动模块25的运动。

当该触发模块23为触发按钮或触摸屏时,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可包括控制模块28,触发模块23与控制模块28电性连接,触发模块23接收操作者的触发指令并将该触发指令传递至控制模块28,控制模块28自动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第二驱动模块25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模块23为一个按键且该一个按键可设置在主机2的外壳26上。该一个按键的底部与活塞242连接,按键下压后驱动活塞242向下运动;该一个按键的侧部与第二驱动模块2511连接,按键下压后可通过斜面传动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11运动。

第二驱动模块2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驱动杆251以及第五弹性件252。驱动杆251的两端分别与触发模块23、排气模块13抵接,以在触发模块23的控制下驱动打开排气模块13。第五弹性件252与驱动杆251连接,提供驱动杆251复位的弹性力。驱动杆251可以为阶梯状,其可包括与触发模块23连接且直径较大的第一杆段2511、以及与排气模块13连接且直径较小的第二杆段2512,在第一杆段2511与第二杆段2512之间形成有台阶。第五弹性件252可套设在第二杆段2512外,且第五弹性件252的两端可分别与该台阶、外壳26相抵靠。第一杆段2511与触发模块23之间的接触面为斜面,当按键下压后,可通过斜面传动驱动驱动杆251水平移动,进而推动第三内管132向储液腔11内移动,打开排气口131。

该电子雾化装置的注液过程如下:下压按键后,通过斜面传动驱动驱动杆251水平移动,进而推动第三内管132向储液腔11内移动,打开排气口131;继续下压按键,按键顶动活塞242向下运动将气缸241内的气体通过管道压入储液模块21中,通过气压作用再将储液模块21中的液态基质通过输液管道、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注入储液腔11内,储液腔11内的气体通过排气模块13排出,平衡储液腔11内外的气压,不会因为气压的问题导致液态基质注入不进储液腔11内。松开按键后,第三内管132在第三弹性件135的作用下向储液腔11外移动复位,关闭排气口131;活塞242在第四弹性件244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将储液模块21内的气体抽入气缸241中,并通过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输液管道将储液腔11内的气体(和少量液态基质)回流到储液模块21中。由于回吸负压作用,活塞242和按键会是缓慢回弹。

由于雾化器1和主机2组装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均处于导通状态,当储液腔11内的液态基质高于第一进液口121后,储液腔11内的液态基质将会通过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输液管道回流到储液模块21中,从而将储液腔11内的液态基质限定在一定的容量范围内。

图10-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应用于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的雾化,其可包括主机2a以及安装于主机2a上的雾化器1a。主机2a可包括外壳26a以及设置在该外壳26a中的电池27a、控制电路等电子元器件,外壳26a上可设置有用于容置雾化器1a的容腔261a。电子元器件可以为该雾化器1a供应电源,并控制电子雾化装置的工作。雾化器1a可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容腔261a中且其烟嘴18a外漏,其可用于存储烟液、药液等液体介质,并对液体介质进行雾化,供用户吸食。

雾化器1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一壳体16a、第二壳体17a、以及雾化组件14a。第一壳体16a设置于第二壳体17a的一开口端上,第一壳体16a与第二壳体17a之间形成有储液腔11a和雾化腔15a,储液腔11a用于收容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雾化组件14a设置在雾化腔15a内并与储液腔11a导液连接,以将储液腔11a内的液态基质加热雾化。

第二壳体17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位于顶部的开口端,第一壳体16a可配合在该开口端处,烟嘴18a设置于第一壳体16a上,雾化组件14a可设置于第二壳体17a的底部并与电池27a电性连接。

该雾化器1a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与储液腔11a相连通的常闭的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导通,以用于储液腔11a的注液和排气。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可设置于第一壳体16a上,其可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壳体16a的顶部。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可以为弹性活动模块,以在所受外力移除后能保持关闭状态,防止漏液。

主机2a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储液模块21a以及与该储液模块21a相连通的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储液模块21a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外壳26a中,用于存储液态基质,为储液腔11a供液。储液模块21a通常可以为储液瓶,并可安装在外壳26a的底部。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可设置于外壳26a上并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对应设置,其可在外力的作用下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相互作用并导通,而将储液腔11a与储液模块21a相连通。优选地,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的位置高于储液模块21a。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与储液模块21a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11a。第一单向阀211a的进口与储液模块21a相连通,出口与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相连通,以使液态基质和空气只可从储液模块21a单向流向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第一单向阀211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在储液模块21a的瓶口处。

如图13-14所示,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四套管123a、第四内管122a、第八密封件124a、第九密封件125a、以及第七弹性件126a。第四套管123a可安装于第一壳体16a上,第四套管123a与储液腔11a相对的一端设有第四开口1231a,第四套管123a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a相连通的排气口127a。第九密封件125a设置在第四内管122a的外壁与第四套管123a的内壁之间,对排气口127a密封。第四内管122a可轴向移动地穿设在第四套管123a中,第四内管122a与储液腔11a相对的一端封闭,且第四内管122a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储液腔11a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121a。第八密封件124a配合在第四开口1231a处,对第四开口1231a密封,将第一进液口121a与储液腔11a隔离。第八密封件124a、第九密封件125a通常可为软质材质,利于提升密封效果。第七弹性件126a与第四内管122a连接,提供第四内管122a复位的弹性力。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第五内管222a、第六弹性件223a。第五内管222a的内孔分别与第四内管122a的内孔以及储液模块21a相连通,第五内管222a能够相对于外壳26a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当第五内管222a位于第五位置时,第五内管222a对第四内管122a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推动第四内管122a向储液腔11a内移动,使第八密封件124a与第四开口1231a远离,第一进液口121a移动到第四开口1231a内侧与储液腔11a连通,第九密封件125a与排气口127a错开,让排气口127a与外界连通;当第五内管222a位于第六位置时,第五内管222a对第四内管122a施加的作用力作用力移除,第四内管122a在第七弹性件126a的作用下移动复位,使第一进液口121a与储液腔11a隔离,并将排气口127a密封。第六弹性件223a与第五内管222a连接,提供第五内管222a复位的弹性力,以将第五内管222a弹性保持在第六位置。

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连接管221a、基座224a。基座224a可固定安装于外壳26a上,第五内管222a可轴向移动地设置在基座224a中且其两端伸出基座224a。第五内管222a与第四内管122a相对的一端外圈可沿其径向设置有第八环形凸起2221a,以避免第五内管222a从基座224a中脱出。连接管221a连通第五内管222a与储液模块21a。连接管221a可大致呈圆筒状,其侧壁与储液模块21a连接,底部与第五内管222a连接。连接管221a的外径大于第五内管222a的外径,第六弹性件223a可套设在第五内管222a外,且第六弹性件223a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管221a、基座224a的端面相抵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套管123a与储液腔11a相对的一端内圈沿其径向设有第九环形凸起1232a,第九环形凸起1232a的内孔形成第四开口1231a。第八密封件124a可与该第九环形凸起1232a的内侧面(与储液腔11a相对的一侧侧面)密封配合,防止漏液。

第四内管122a与储液腔11a相对的一端(内端)可伸出第四套管123a且该内端封闭,其可包括第四管体1221a以及第四安装座1222a。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敞开,第四安装座1222a塞设在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以将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封闭。第四安装座1222a通常可为软质材质,利于提升密封效果。第四安装座1222a可以为阶梯状,第四安装座1222a的小头端塞设在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第四安装座1222a的大头端外径大于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外径,以使第四安装座1222a的大头端与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之间形成有定位台阶,第八密封件124a套设在第四管体1221a外且其内侧面可与该定位台阶相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八密封件124a也可套设在第四安装座1222a的大头端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也可封闭,第四安装座1222a套设在第四管体1221a的内端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内管122a背离储液腔11a的一端设有套接管段1224a,套接管段1224a的内径大于第四管体1221a的外径。在注液时,便于第五内管222a先插入到套接管段1224a内,并能借用两者之间的段差,方便对第四内管122a按压施力。

套接管段1224a与第四管体1221a之间还可设有喇叭口状导向部1223a,且导向部1223a的大头端与套接管段1224a连接,导向部1223a的小头端与第四内管122a连接。第五内管222a可以沿导向部1223a尽量的靠近的第四内管122a的外端,并借用导向部1223a将第四内管122a向储液腔11a内按压,也利于液态基质沿导向部1223a的斜面向第四内管122a流动。

进一步地,导向部1223a的大头端外径大于第四套管123a的内径。在注液时,导向部1223a可以与第四套管123a外端相抵,限定第四内管122a向储液腔11a内移动的位置,避免位移过大,防止对其他部件造成损坏。

第四内管122a外分别设有第十环形凸起1225a和第十一环形凸起1226a,第九密封件125a的两端分别与第十环形凸起1225a和第十一环形凸起1226a相抵靠。第七弹性件126a可套设在第四内管122a外,第七弹性件126a的两端分别与第十一环形凸起1226a和第九环形凸起1232a相抵靠。

如图12-15所示,该电子雾化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触发模块23a、第一驱动模块24a、以及第二驱动模块25a。触发模块23a用于接收操作者的触发操作,第一驱动模块24a分别与储液模块21a和触发模块23a连接,以在触发模块23a的控制下驱动储液模块21a内的液态基质通过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和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给储液腔11a注液。

第一驱动模块24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气缸241a、活塞242a、第七密封件243a、以及第四弹性件244a,气缸241a与储液模块21a相连通,活塞242a的一端与触发模块23a连接、另一端可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气缸241a中。第七密封件243a设置在活塞242a的外壁与气缸241a的内壁之间,防止漏气。第七密封件243a可以为软质材质,利于提高密封效果。第四弹性件244a与活塞242a连接,提供活塞242a复位的弹性力。活塞242a的外圈可沿其径向设置有第三定位台2421a。第四弹性件244a可套设在活塞242a外,且其一端可抵靠在第三定位台2421a上,另一端可抵靠在气缸241a与触发模块23a相对的一端端面上。将活塞242a向气缸241a内按压时,活塞242a向气缸241a内运动将气缸241a内的气体通过管道246a压入储液模块21a中,通过气压作用再将储液模块21a中的液态基质通过输液管道、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注入储液腔11a内。气缸241a上还可设置有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第二单向阀245a。第二单向阀245a的进口与气缸241a相连通,出口与外部空气相连通,以使外部空气只可经由第二单向阀245a单向流向气缸241a中,气缸241a中的气体则不会通过第二单向阀245a流出。在未触发状态下,第一单向阀211a、第二单向阀245a处于自然闭合状态,使储液模块21a及气缸241a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状态,从而防止漏液。

第二驱动模块25a分别与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和触发模块23a连接,以在触发模块23a的控制下驱动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与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导通,并打开第一注液口121a和排气口127a,给储液腔11a注液和排气。第二驱动模块25a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转动块,其可通过转轴251a可转动安装在外壳26a上。第二驱动模块25a与连接管221a抵触连接,第二驱动模块25a与连接管221a之间的接触面可以为斜面,当第二驱动模块25a向下转动时,借由斜面传动推动连接管221a向下移动;当连接管221a在第六弹性件223a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后,借由斜面传动推动第二驱动模块25a向上转动复位。

触发模块23a可设置在雾化器1a和/或主机2a上,其可以为按键、触发按钮或触摸屏。当触发模块23a为按键时,其可以为一个按键,该一个按键分别与第一驱动模块24a和第二驱动模块25a连接,控制第一驱动模块24a和第二驱动模块25a的运动。第一驱动模块24a和第二驱动模块25a可在该一个按键的按压下同时被触发或者不同时被触发。当第一驱动模块24a和第二驱动模块25a不同时被触发时,该一个按键的按压行程可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当该一个按键按压到第一行程时,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a打开第一注液口121a和排气口127a,继续按压至第二行程时,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a运动,给储液腔11a注液。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触发模块23a也可以为两个按键,该两个按键分别与第一驱动模块24a、第二驱动模块25a连接,分别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a、第二驱动模块25a的运动。

当该触发模块23a为触发按钮或触摸屏时,该电子雾化装置还可包括控制模块28a,触发模块23a与控制模块28a电性连接,触发模块23a接收操作者的触发指令并将该触发指令传递至控制模块28a,控制模块28a自动驱动第一驱动模块24a、第二驱动模块25a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模块23a为一个按键且该一个按键可设置在主机2a的外壳26a上。该一个按键的底部与活塞242a固定连接,按键下压后驱动活塞242a向下运动;该一个按键的底部一侧与第二驱动模块25a抵接,按键下压后可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a向下转动,进而推动连接管221a向下移动。

该电子雾化装置的注液过程如下:按键下压后,驱动第二驱动模块25a向下转动,进而推动连接管221a、第五内管222a向下移动,第五内管222a移动到与第四内管122a相抵后推动第四内管122a向储液腔11a内移动,使第五内管222a与第四内管122a连通,并打开第一进液口121a和排气口127a;继续下压按键,按键顶动活塞242a向下运动将气缸241a内的气体通过管道246a压入储液模块21a中,通过气压作用再将储液模块21a中的液态基质通过输液管道、第二注液传送模块22a、第一注液传送模块12a注入储液腔11a内,储液腔11a内的气体通过排气口127a排出,平衡储液腔11a内外的气压,不会因为气压的问题导致液态基质注入不进储液腔11a内。

松开按键后,活塞242a以及按键在第四弹性件244a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通过第二单向阀245a将外部空气抽入气缸241a中,同时因为第一单向阀211a的作用使得储液模块21a内形成一个真空状态,在气缸241a回抽空气的时候保证储液模块21a内的气体和液态基质不会被吸入气缸241a内。按键回位运动的同时,第五内管222a、连接管221a在第六弹性件223a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推动第二驱动模块25a向上转动复位,并使第五内管222a与第四内管122a隔离;第四内管122a在第七弹性件126a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关闭第一进液口121a和排气口127a,防止漏液。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可通过设置在主机中的储液模块随时向雾化器的储液腔中注液,补充液态基质,从而无需单独携带储液瓶;注液操作简单,按键下压后,即可在空气的作用下驱动储液模块内的液态基质通过第二注液传送模块和第一注液传送模块给储液腔注液,不易弄脏操作者的双手。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