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8788发布日期:2021-08-03 14:2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吸式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雾化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第一气溶胶,雾化组件用于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第二气溶胶,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混合后被用户吸食,可以获得兼具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综合口感。

现有技术中,第二气溶胶通常会进入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和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一起被加热组件加热,得到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的混合气溶胶,然而,第二气溶胶被加热后会碳化或热解产生苦味,影响混合气溶胶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避免产生苦味,影响气溶胶的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雾化组件;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用于加热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第一气溶胶的发热器,所述加热组件内设有用于存储所述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第一存储腔,所述发热器容纳于所述第一存储腔内,所述加热组件还设有开口和第二气溶胶入口,所述第二气溶胶入口与所述开口相连通,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存储腔相连通,所述发热器和所述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的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开口供所述第一气溶胶排出,所述第二气溶胶入口设置于所述发热器的上方;

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用于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第二气溶胶的雾化器,所述雾化组件内设有与所述雾化器相连通的雾化腔,所述雾化腔设有第二气溶胶出口,所述第二气溶胶存储于所述雾化腔,然后从所述第二气溶胶出口排出所述雾化组件;

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雾化组件沿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气溶胶出口与所述第二气溶胶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气溶胶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气溶胶出口和所述第二气溶胶入口,由所述开口排出。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加热组件和雾化组件,能够得到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第一气溶胶和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第二气溶胶的混合气溶胶,口感更佳;通过使第二气溶胶入口设置于发热器的上方,使得由第二气溶胶入口进入的第二气溶胶避免被发热器加热,从而避免碳化或热解而产生苦味,影响由开口排出的混合气溶胶的口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在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雾化组件的在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安装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后的部分结构在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雾化组件安装至第二外壳体后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加热组件和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安装件安装至第二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安装件的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中的雾化组件的底部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4和图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10和雾化组件20;加热组件10包括用于加热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产生第一气溶胶的发热器11,加热组件10内设有用于存储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的第一存储腔12,发热器11容纳于第一存储腔12内,加热组件10还设有开口13和第二气溶胶入口14,第二气溶胶入口14与开口13相连通,开口13与第一存储腔12相连通,发热器11和开口13分别设置于加热组件10的相对设置的两端,开口13供第一气溶胶排出,第二气溶胶入口14设置于发热器11的上方;雾化组件20包括用于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第二气溶胶的雾化器21,雾化组件20内设有与雾化器21相连通的雾化腔22,雾化腔22设有第二气溶胶出口251,第二气溶胶存储于雾化腔22,然后从第二气溶胶出口251排出雾化组件20;加热组件10和雾化组件20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轴向方向层叠设置,第二气溶胶出口251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相连通,第二气溶胶依次通过第二气溶胶出口251和第二气溶胶入口14,由开口13排出。通过设置加热组件10和雾化组件20,能够得到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的第一气溶胶和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第二气溶胶的混合气溶胶,口感更佳;通过使第二气溶胶入口14设置于发热器11的上方,使得由第二气溶胶入口14进入的第二气溶胶避免被发热器11加热,从而避免碳化或热解而产生苦味,影响由开口13排出的混合气溶胶的口感。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的靠近加热组件10的一端设有用于容纳发热器11的凹槽24,发热器11容纳于凹槽24内,即凹槽24的侧壁241环绕发热器11,一方面,降低加热组件10和雾化组件20层叠的高度,另一方面,凹槽24的侧壁241具有隔热或降温的作用,避免发热器11的温度传递到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体。具体的,参考图1~图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凹槽24的深度约等于发热器11的高度,凹槽24的顶端与发热器11的上端平齐,能够更好的为发热器11隔热或冷却。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4和图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凹槽24的侧壁241的顶端设有第二气溶胶出口251,由于凹槽24的侧壁241的顶端与发热器11的上端靠近或平齐,使得第二气溶胶出口251能更靠近第二气溶胶入口14,便于自第二气溶胶出口251排出雾化组件20的第二气溶胶能通过第二气溶胶入口14。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4和图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内还设有用于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第二存储腔23,第二存储腔23和雾化器21相连通,第二存储腔23、雾化器21和雾化腔22均设置于凹槽24的下方;凹槽24的侧壁241的顶端还设有供外界空气进入雾化组件20的第一空气入口252,第一空气入口252与雾化腔22相连通,凹槽24的侧壁241内还设有连通第一空气入口252和雾化腔22的第一气流道253以及连通雾化腔22和第二气溶胶出口251的第二气流道254,参考图4,图4中的箭头示出了雾化组件20内的气流的流向,外界空气由第一空气入口252进入雾化组件20,沿第一气流道253到达雾化腔22,然后经第二气流道254从第二气溶胶出口251排出雾化组件20,第一气流道253、雾化腔22和第二气流道254构成雾化组件20的u型气流道,一方面,u型较直线型能够增加吸阻,提高抽吸体验,另一方面,u型气流道位于凹槽24的侧壁241,即环绕发热器11,气流的流动能够为发热器11更好的降温。

进一步的,参考图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的背离加热组件10的端面上设有与外界空气相连通的第二空气入口261,雾化组件20的凹槽24的底部设有与第二空气入口261相连通的空气出口262,空气出口262与第一存储腔12相连通,雾化组件20内设有连通第二空气入口261和空气出口262的第三气流道263,第三气流道263和第一存储腔12构成加热组件10的气流道。从凹槽24底部的空气出口262流出的外界空气能够从发热器11的底部进入第一存储腔12,带动第一气溶胶由开口13排出。凹槽24的底部与发热器11的底部最接近,且凹槽24包裹发热器11,能够提供更好的气密性,改善抽吸口感。

进一步的,参考图4,凹槽24底部中间区域凸起,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填充到加热组件10内之后,凸起与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的底部接触,凸起的外围形成形成气流流通的区域,方便气流流入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内,而不需要再单独设置气道结构。结合参考图2,具体的,空气出口262设置于凹槽24的底部与侧壁的连接处。

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气溶胶的气流道的进气一端和第二气溶胶的气流道均设置于雾化组件20内,使得不必分别单独设置,进一步缩小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体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6和图7,凹槽24的侧壁241设置有用于为发热器11提供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271,发热器11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电连接器271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15,分别在凹槽24和发热器11的相靠近的侧壁上设置第一电连接器271和第二电连接器15,避免增加加热组件10和雾化组件20层叠的高度,能够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体积更加小型化。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参考图6和图7,第一电连接器271为弹性电连接顶针,第二电连接器15为电连接片,当发热器11安装于凹槽24内,弹性电连接顶针与电连接片电连接。

进一步的,参考图11,雾化组件20的背离加热组件10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电连接器271电连接的第三电连接器272和与雾化器21电连接的第四电连接器273,使得雾化组件20的端面既为雾化器21提供电连接,也为位于雾化组件20上方的加热组件10的发热器11提供电连接,优化电连接的布局,进一步使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体积更加小巧。

雾化器21可以为超声波雾化器、电磁加热雾化器、喷射雾化器、压缩式雾化器或电阻加热雾化器等。

超声波雾化器通过将电能转化为超声波能量,超声波能量在常温下能把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成微小雾粒,得到第二气溶胶,采用超声波雾化器具有以下优点,首先,超声波雾化器能够将各种不同成分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扩大适用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范围,第二,避免加热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使第二气溶胶有苦味,第三,常温的第二气溶胶和第一气溶胶混合后,能够有效降低第一气溶胶的温度,提升口感,第四,由于第二气溶胶未被加热组件10加热,具有更好的润湿性,进一步提升口感。

电磁加热雾化器的电磁加热方式因线圈本身基本不会产生热量,使用寿命长,热量聚集于加热体内部,热量利用充分,基本无散失;且采用内热加热方式,加热体内部分子直接感应磁能而生热,加热体的温度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热使第二气溶胶碳化或热解而产生苦味。

喷射雾化器或压缩式雾化器均是根据文丘里喷射原理,利用空气或压缩空气通过细小管口形成高速气流,产生的负压带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喷射到阻挡物上,在高速撞击下向周围飞溅使液滴变成雾状微粒,也可避免第二气溶胶碳化或热解而产生苦味。

雾化器21也可使用电阻加热雾化器,相比上述其它雾化器,电阻加热雾化器易局部过热,碳化或热解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比较容易使气溶胶产生苦味。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雾化器21为超声波雾化器,以能在常温下雾化各种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不仅扩大适用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范围,而且避免加热使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碳化或热解带来的苦味,且与第一气溶胶混合后,能够对第一气溶胶充分降温和润湿,提升得到的混合气溶胶的口感。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4,超声波雾化器为具有纳米微孔的超声振荡片,超声振荡片间隔第二存储腔23和雾化腔22,第二存储腔23的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超声振荡片处被雾化成第二气溶胶,第二气溶胶通过纳米微孔进入雾化腔22,一方面,超声振荡片具有纳米微孔,不允许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雾化器21不工作时,不会泄露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另一方面,超声振荡片为片状,体积小,使雾化器21更加小型化,可以提供更多空间盛装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凹槽24的下方依次为雾化腔22、超声振荡片和第二存储腔23。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9和图10,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安装件40,安装件40上设置有与第三电连接器272电连接的第五电连接器41和与第四电连接器273电连接的第六电连接器42,雾化组件20安装于安装件40上,第五电连接器41与第三电连接器272电连接,第六电连接器42与第四电连接器273电连接,发热器11安装于凹槽24内,第一电连接器271与第二电连接器15电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进一步的,第三电连接器272和第四电连接器273均为电连接片,第五电连接器41和第六电连接器42均为弹性电连接头。第一电连接器271、第二电连接器15、第三电连接器272、第四电连接器273、第五电连接器41和第六电连接器42的数量分别是2个,分别是正极和负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2,安装件40上还设置有气压传感器43,气压传感器43与第二空气入口261相连通,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气压传感器43设置于第二空气入口261的下方,参考图2和图10,具体的,安装件40的朝向雾化组件20的端面设有用于安装气压传感器43的安装孔431,安装孔431与第二空气入口261相连通,气压传感器43安装于安装孔431内,当外界空气进入第二空气入口261时,气压变化能被气压传感器43检测到。当然,气压传感器43也可以安装于雾化组件20的气流道和加热组件10的气流道的任何位置。气压传感器43用于检测抽吸动作,检测到的抽吸动作可以作为雾化器21和/或发热器11是否工作的检测信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气压传感器43检测到抽吸动作时,雾化器21启动,当气压传感器43未检测到抽吸动作时,雾化器21关闭。

参考图2和图10,安装孔431的周围设置有朝向雾化组件20凸起的衔接部432,组装雾化组件20时,衔接部432与雾化组件20的端面的第二空气入口261衔接,具有防呆作用。

进一步的,参考图1,安装件40的背离雾化组件20的一侧安装有各种电器元件,例如,电池51、电路板52、充电接口53、指示灯54等。

参考图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电路板52的数量为2个,分别为横向设置于安装件40下方的第一电路板521和横向设置于电池51下方的第二电路板522,电池51位于第一电路板521和第二电路板522之间,第一电路板521与第二电路板522通过设置于电池51侧方的导电线523电连接,第一电路板521主要用于在水平面上提供分别与雾化组件20和加热组件10的电连接头。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端部设置有充电接口53、指示灯54、指示灯导光件55等,第二电路板522主要用于与充电接口53、指示灯54实现电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加热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开口13的吸嘴16,吸嘴16上设有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相连通的透气孔161,从入口流出的第二气溶胶通过透气孔161进入吸嘴16与第一气溶胶混合。

进一步的,吸嘴16能够相对开口13转动或上下运动,使得透气孔161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正对或错开,当透气孔161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错开时,即封闭第二气溶胶入口14,因此,相对开口13转动或上下运动的吸嘴16还具有封闭或打开第二气溶胶入口14的作用。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4吸嘴16相对开口13上下运动,透气孔161设置于吸嘴16的远离抽吸的一端,从发热器11的底部将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安装于第一存储腔12,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将吸嘴16推出开口13,用于抽吸,此时,透气孔161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正对,使得第二气溶胶在吸嘴16内部与第一气溶胶混合。将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取出,吸嘴16收缩于第一存储腔12内,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长度尺寸,便于收藏。

优选的,吸嘴16具有过滤功能。

优选的,在吸嘴16上设置定位结构,使得透气孔161能正对第二气溶胶入口14。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吸嘴16,此时,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气溶胶发生基材段和过滤段,使用时,将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由开口13插入第一存储腔12,气溶胶发生基材段安装于发热器11部分,过滤段由开口13伸出供用户抽吸。透气孔161可以设置于过滤段,透气孔161的数量为1个、2个或2个以上,可以任意设置。

优选的,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还包括设置于气溶胶发生基材段和过滤段之间的冷却段,冷却段通常为中空,用于混合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得到混合气溶胶,以及存储和冷却混合气溶胶,此时,透气孔161优选设置于冷却段。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图7,加热组件10包括第一外壳体17和设置于第一外壳体17内的发热器11和发热器固定支架18,发热器11通过发热器固定支架18与第一外壳体17固定连接,如此,加热组件10可作为一整体进行组装或拆卸,便于拆装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

进一步的,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7,第一外壳体17和发热器11之间设有容纳雾化组件20的凹槽24的侧壁241的第一容纳腔19。

进一步的,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发热器11为环绕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对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进行加热的外围式发热器,呈杯状,发热器11内部的空间构成存储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的第一存储腔12,发热器固定支架18包括支撑部181和内部中空的套筒部182,套筒部182设置于支撑部181的中间位置且向背离开口13的方向凸出,支撑部181与第一外壳体17固定连接,发热器11固定于套筒部182内,套筒部182与第一外壳体17之间的空间构成容纳雾化组件20的凹槽24的侧壁241的第一容纳腔19。第一外壳体17的一端设有开口13,开口13处设置有能够相对开口13上下运动的吸嘴16,吸嘴16的一端伸出开口13供抽吸,吸嘴16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存储腔12内,吸嘴16的背离开口13的一端设有透气孔161,支撑部181设有位于发热器11上方的第二气溶胶入口14,当抽吸时,将加热组件10拆下来,将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从加热组件10的底部装入第一存储腔12,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推动吸嘴16向上运动伸出开口13,用于抽吸,同时使得通气孔与第二气溶胶入口14正对,第二气溶胶的气流道导通,当抽吸结束后,将加热组件10拆下来,从加热组件10的底部取出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此时,吸嘴16向下滑落,隐藏于第一外壳体17内。

当然,发热器11也可以是插入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30内部进行加热的内插式发热器等,上述外围式发热器或内插式发热器可以是电阻式加热器或涡流加热式加热器等。电阻式加热器的电流直接流经发热器本身。涡流加热式加热器中,需要在发热器外围设置一个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内流通交变电流,感应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发热器不与电源电连接,而是感应磁场的变化而产生涡流,进而发热。当然,发热器11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其它任何发热器。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第一外壳体17的靠近开口13的端部还设有装饰件171。

进一步的,参考图1~图1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内部中空的第二外壳体50,安装件40安装于第二外壳体50内,将第二外壳体50内的空间间隔成位于安装件40上方的第二容纳腔56和位于安装件40下方的第三容纳腔57,雾化组件20的下端安装于第二容纳腔56,雾化组件20底部的各电连接器与安装件40上方的各电连接器分别电连接,各电器元件,例如电池51、电路板52、充电接口53、指示灯54等安装于第三容纳腔57,第一外壳体17和第二外壳体50相连接,构成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外壳体,雾化组件20被容纳于外壳体内。

雾化组件20可以作为一整体被安装、拆卸或更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和加热组件10之间设置有第一锁合结构,使雾化组件20和加热组件10紧密结合,防止松脱,参考图5,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锁合结构为相互匹配的卡合结构60,卡合结构60分别设置于凹槽24的侧壁241的外侧和第一外壳体17的内侧。卡合结构60还用于加热组件10与雾化组件20之间的安装对位,以让加热组件10与雾化组件20的各电连接器可以相互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和安装件40之间设置有第二锁合结构,使雾化组件20能紧密固定于安装件40,防止电连接接触不良,参考图10和图1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锁合结构为相互吸引的磁吸件44,分别设置于雾化组件20的底部端面和安装件40的端面上。相互吸引的磁吸件44组数至少为1组,也可以2组、3组、4组、5组或6组等,可以任意设置。在本具体实施例,磁吸件44的组数为4组。

参考图10,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在安装件40的端面上,设置有衔接部432、2个第六电连接器42、2个第五电连接器41以及4个磁吸件44,为了便于雾化组件20与安装件40之间的安装对位,4个磁吸件44关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2个第六电连接器42和2个第五电连接器41设置于一条对称轴线上,外侧的2个第六电连接器42分别和雾化器电连接,内侧的2个第五电连接器41分别和加热组件10电连接,衔接部432设置于和第六电连接器42和第五电连接器所在对称轴线垂直的对称轴线上,如此布局合理,充分利用安装件40的端面空间。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六电连接器42和第五电连接器41分别是弹性电连接头,当雾化组件20向下压第六电连接器42和第五电连接器41与安装件40组装在一起时,弹性电连接头具有朝向雾化组件20的回复力,能够与雾化组件20更紧密的电连接。

参考图1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在雾化组件20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安装件40的端面的4个磁吸件44正对应的另4个磁吸件44,还设置有与2个第六电连接器42正对应的2个第四电连接器273,以及设置有与2个第五电连接41正对应的2个第三电连接器272,第三电连接器272的连接线沿雾化组件20的外表面布线,然后与设置于凹槽24的侧壁241内的第一电连接器271电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三电连接器272和第四电连接器273均为电连接片,提供较弹性电连接头接触面积更大的表面积。

当然,也可以采用任何其它方式的布局,例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过布局安装件40端面的各结构,使得与安装件40的组装时,雾化组件20能够180°正反插接,使用更方面。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2个第六电连接器42和2个第五电连接器41均设置于一对称轴线x1上,且2个第六电连接器42关于对称轴线x1的中心对称分布,2个第五电连接器41关于对称轴线x1的中心对称分布,衔接部432的数量设置为2个,对应的气压传感器43和第二空气入口261的数量也分别为2个,2个衔接部432均设置于与对称轴线x1垂直的另一对称轴线x2上,且2个衔接部432关于对称轴线x2的中心对称分布,4个磁吸件44分别设置于对称轴线x1和x2的之间的45°夹角方位上。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件40端面的2个第六电连接器42和2个第五电连接器41也可以如图10所示,雾化组件20端面的第四电连接器273和第三电连接器272也可以如图11所示,气压传感器43和第二空气入口261的设置和上一具体实施例相同,也能够使雾化组件正反插接。具体的,参考图10,将一第五电连接器41设置于端面的中心,另一第五电连接器41设置于端面中心的一侧,第六电连接器42分别设置于第五电连接器41的两侧,且关于对称轴x1对称,对于雾化组件20端面,与电连接器41电连接的第三电连接器272,一个第三电连接器272设置于端面中心,另一个第三电连接器272设置成环绕位于端面中心的第三电连接器272的半圆弧状电连接器,第四电连接器273分别设置于第三电连接器272的两侧,且关于对称轴x1对称,正反插接时,第五电连接器41分别与半圆弧状第三电连接器272的两端电连接。

在正反可插接的实施例中,优选将设置于一端面的磁吸件44设置成四个,呈“十”字型分布,且相邻磁吸件44的极性相反,当旋转90°时,互相配对的磁吸件极性相同,相互排斥,雾化组件20和安装件40无法组装在一起,当旋转180°时,互相配对的磁吸件极性相反,相互吸引,使雾化组件20和安装件40结合在一起,磁吸件44的此种设置方式,可以使雾化组件20和安装件40之间的插接只能180°正反插接,相当于防呆设计,使使用更方便。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