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97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扣(バツクル)。详细地说,涉及可朝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且可在任意位置固定的扣。
现有技术例1的扣具有扣本体和止动片。扣本体具有一对侧框、架设于该一对侧框间的一端侧的安装轴、及架设于一对侧框间的另一端侧的卷绕轴和导向轴。止动片的一端侧可回转地支承于安装轴侧的侧框间,在另一端侧具有将皮带紧固于与卷绕轴之间的接合凸起。
在这样的构成中,将一方的皮带安装于安装轴。将另一方的皮带卷绕到卷绕轴并使其反转后,在该皮带的反转面压入止动片的接合凸起,则在该接合凸起的侧面将皮带的反转面压接固定到卷绕轴。即,皮带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接合到扣。
现有技术例2的扣具有扣本体和止动件。扣本体具有1对侧框、形成于该1对侧框的一端侧的1对轴承槽、及架设于1对侧框间的另一端侧的卷绕轴和导向轴。止动片具有接合到设于一端侧的安装轴和上述轴承槽的凸起轴和将皮带紧固于与设于另一端侧的卷绕轴之间的接合凸起。
在这样的构成中,将一方的皮带安装到安装轴。将另一方的皮带卷绕到卷绕轴并使其反转后,如在该皮带的反转面压入止动片的接合凸起,则在该接合凸起的侧面将皮带的反转面压接固定到卷绕轴。即,皮带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接合到扣。
然而,上述的扣都将皮带夹入到止动片的接合凸起与卷绕轴之间,从而阻止皮带的移动,所以,当使止动片回转时,需要将止动片的接合凸起与卷绕轴之间的间隔正确地制作成比皮带的厚度小适当量的尺寸。因此,必须高精度地制作各部件,成本增大。假如止动片的接合凸起与卷绕轴的间隔成为比皮带的厚度小适当量的尺寸时,易于产生以下那样的问题。
例如,如止动片的接合凸起与卷绕轴的间隔比皮带的厚度小得太多,则在止动片回转时需要力,而且由于该力加到止动片和可回转地对其进行支承的扣本体,所以,它们易于破损。
相反,如止动片的接合凸起与卷绕轴的间隔比皮带的厚度大得过多时,夹持皮带的力不充分,不能确实地阻止皮带的移动。
另外,如长期反复使用,则止动片的接合凸起由于磨损等的原因而变得易于打滑,存在不能确实地阻止皮带移动的问题。即,磨损易于导致固定功能下降。
本发明的扣具有第1构件和可移动地设于该第1构件的第2构件,可朝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且可在任意位置固定;上述第1构件具有底座部、在该底座部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插通上述带状体的至少2个插通部、及朝从上述底座部离开的方向使设于该2个插通部之间的上述带状体弯曲的弯曲部,上述第2构件具有推压部,该推压部可移动到扣可相对上述带状体移动的第1位置和扣可相对上述带状体固定的第2位置,在第2位置,对处于弯曲状态的上述带状体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
在这里,当对处于弯曲状态的上述带状体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时,带状体也可接触于弯曲部和推压部,只要不需要由弯曲部与推压部夹持地用强力紧固、当扣朝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移动时带状体的弯曲状态成为扣移动时的阻力而阻止扣的移动即可。
按照这样的构成,使带状体例如插通到另一方的插通部后,经由弯曲部从一方的插通部拉出。在这里,如使第2构件位于第1位置,则成为扣可相对带状体移动的状态,所以,可使扣移动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在相对扣使带状体移动的用途的场合,可相对扣使带状体朝其长度方向移动。
当使第2构件移动到第2位置时,由第2部件的推压部对处于弯曲部的带状体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为此,成为阻止扣相对带状体的移动的状态,所以,可在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固定扣。
因此,通过由第2部件的推压部对处于弯曲状态的带状体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从而固定扣,即,不为由弯曲部和推压部夹持带状体地由强力紧固而进行固定的构造,所以,不需要过去那样以高精度制作各部件。另外,由于不为由弯曲部和推压部夹持带状体地由强力紧固而进行固定的构造,所以,扣的固定和移动操作容易进行,而且长期使用破损也少,可防止固定功能下降。
以上,上述弯曲部由随着从一方的插通孔近旁的底座部接近另一方的插通孔而朝从底座部离开的方向以倾斜状立起的立起片构成,上述推压部在第2位置处于与从上述立起片的前端朝底座部下降的垂线基本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的内侧。
按照这样的构成,在第2构件处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推压部处于与从立起片的前端朝底座部下降的垂线基本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的内侧,所以,带状体成为弯曲成“Z”字状或倒“S”字状的状态,为此,可更可靠地阻止扣的移动。
另外,上述立起片最好相对上述底座部按35度~55度的角度立起成倾斜状。
按照这样的构成,立起片相对底座部按35度~55度的角度立起成倾斜状,所以,可在维持扣的移动阻止功能的同时减小扣的厚度尺寸。即,如使立起片的角度增大,则带状体从底座部的弯曲高度(即立起高度)也变大,扣移动时的阻力变大。为此,虽然扣的移动阻止功能提高,但扣的厚度尺寸变大。相反,如减小立起片的角度,则可减小扣的厚度尺寸,但扣的移动阻止功能下降。如相对底座部使立起片处于上述角度范围内,则可同时满足上述两功能。
另外,最好上述立起片的前端和推压部的前端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
按照这样的构成,带状体在弯曲状态下接触的立起片的前端和推压部的前端都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所以,这些前端角部成为接合于带状体的状态,这样,可使扣的移动阻止功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上述第2构件最好在上述第1构件的2个插通部之间可回转地支承于上述底座部。
按照这样的构成,对第2构件进行回转操作,即可使其变化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以,操作简单,而且可平稳地进行。
另外,最好在第2构件形成当该第2构件处于第2位置时将带状体夹持于与上述第1构件的底座部之间的夹持部。
按照这样的构成,当第2构件处于第2位置时,带状体由第2构件的推压部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同时,也夹入到第2构件的夹持部与第1构件的底座部之间,即带状体和扣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可提高移动阻止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2构件设置长度调整装置,该长度调整装置由与上述带状体不同的另一带状体插通,同时,可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对该插通的另一带状体的移动进行阻止。
按照这样的构成,可由1个扣进行带状体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的移动和固定和另一带状体的长度调整,为此,如用于现有的帆布背包构造,则也可减少部件数量,而且,可降低成本和提高操作性。
现有的帆布背包构造如图8和图9所示。该帆布背包构造具有帆布背包本体1、设于该帆布背包本体1的背负部两侧的1对背负用皮带2、及连接该背负用皮带2的上部与帆布背包本体1的上部的辅助皮带3。背负用皮带2具有2根皮带2A、2B和连接件2C,该2根皮带2A、2B的单侧的端部固定于帆布背包本体1,该连接件2C相互连接该2根皮带2A、2B的端部并可调整皮带2B的长度。辅助皮带3具有2根皮带3A、3B、连接件3C、及连接件3D,该连接件3C连接该2根皮带3A、3B并可调整皮带3A的长度,该连接件3D连接可朝皮带2A的长度方向移动地设置的皮带3A的另一端部。
在这样的构造的场合,需要3个连接件即连接件2C、连接件3C、及连接件3D,所以,部件数量多,成本也高,而且调整操作也必须在各连接件2C、3C、3D的位置即不同的3个部位进行,所以,存在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如采用本发明那样的构成,即,在第2构件设置长度调整装置,该长度调整装置由与上述带状体不同的另一带状体插通,同时,可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对该插通的另一带状体的移动进行阻止,将设置了该长度调整装置的扣例如用于图8和图9的连接件3D的位置,则可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提高操作性。即,如将本发明的构成用于图8和图9的帆布背包构造,则可减少连接件3C,而且可由在连接件2C和本发明的扣这样2个部位的操作即可对应,所以,与过去相比,操作性也可提高。
另外,最好上述长度调整装置由至少2个插通部构成,该至少2个插通部在上述另一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上述第2构件,在其中插通上述另一带状体。
按照这样的构成,当将另一带状体插通一方的插通部后,使其反转,插通到另一插通部,朝最初的带状体侧拉出,则可在任意的长度位置固定另一带状体。
另外,最好形成于第2构件的2个插通部间的中间部分的断面形状中的至少1个角部形成为锐角。
按照这样的构成,由另一带状体插通的2个插通部间的中间部分的断面形状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形成为锐形,所以,该前端锐角部成为接合于带状体的状态,这样,可在任意的长度位置可靠地固定另一带状体。
图2为在该实施形式中示出固定解除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该实施形式中的扣本体和接合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该实施形式中的扣本体和接合构件的断面图。
图5为在该实施形式中示出固定解除状态的断面图。
图6为该实施形式中的固定状态的断面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形式的断面图。
图8为示出帆布背包构造的图。
图9为示出图8的帆布背包构造的皮带连接状态的图。


图1和图2示出本实施形式的扣(固定状态和固定解除状态)10。该扣10在上述图8和图9的帆布背包构造中适用于连接件3D的位置,具有可朝长度方向移动作为带状体的皮带2(2A)的皮带而且可在任意位置固定的功能和可调整作为带状体的皮带3(3A)的长度的功能。作为皮带2、3,利用平纹组织、山杉绫组织、罗缎组织、方平组织、变形方平组织等将合成树脂制丝形成具有某种程度的身骨(刚性)而且形成为规定宽度的带状体。
本实施形式的扣10如图3和图4所示那样,具有由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制成的作为第1构件的扣本体11和可移动即可回转地设于该扣本体11的作为第2构件的接合构件31。
扣本体11具有横长矩形的底座部12和立设于该底座部1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侧壁部15。
在底座部12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沿皮带2的插通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2个贯通孔13、14。
在1对侧壁部1 5之间分别在其两端侧架设连接杆16、17,同时,在一端侧形成使皮带2朝从底座部12离开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即立起片20,另外,在中央部分形成轴承孔21。在连接杆16、17与底座部12之间沿皮带2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插通皮带2的插通部即插通孔18、19。立起片20以随着从一方的插通孔19近旁的底座部12接近另一方的插通孔18而朝从底座部12离开的方向立起成倾斜状地设置。在这里,相对底座部12以35度~55度的角度以倾斜状立起,而且,其前端20A大体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
接合构件31在扣本体11的2个插通孔18、19之间可回转地接合于侧壁部15的轴承孔21,而且,可回转到第1位置(图2的位置)和第2位置(图1的位置),在该第1位置,可相对皮带2移动扣10,在该第2位置,可相对皮带2固定扣10。
在接合构件31具有凸起32、推压部33、夹持部34、长度调整装置35;该凸起32可回转地接合于轴承孔21;该推压部33在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将处于弯曲状态的皮带2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该夹持部34将皮带2夹持于与扣本体11的底座部12之间;该长度调整装置35插通皮带3,并且可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阻止该插通的皮带3移动。
推压部33在接合构件31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处于与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大体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20的内侧,其前端33A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在这里形成为约60度的锐角,而且在宽度方向的一定间隔位置具有槽(凹凸)。
夹持部34在接合构件31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具有在与扣本体11的底座部12之间夹紧皮带2的功能,而且前端34A形成于角部,并在宽度方向的一定间隔位置具有槽(凹凸)。
长度调整装置35在接合构件31沿皮带3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插通皮带3的至少2个作为插通部的插通孔36、37构成。形成于2个插通孔36、37之间的中间部分38的断面形状的至少1个角部形成为锐角。具体地说,中间部分38的外面和内面随着从插通孔37朝向插通孔36走而相互接近地弯曲成弧状,形成所谓的炮弹状,2个角部38A、38B形成为锐角。
在以上构成中,为了将皮带2、3通过扣10,按图5所示顺序进行。
为了通过皮带2,在将皮带2插通到扣本体11的插通孔18之后,如进一步压入,则皮带2的前端接触于立起片20的内面侧,之后,沿着该立起片20的倾斜从贯通孔14朝底座部12的背面侧凸出(参照(a))。
接着,使朝底座部12的背面侧凸出的皮带2的前端反转,然后,当沿立起片20的内面压入皮带2的前端时,皮带2的前端沿立起片20的内面前进,从立起片20与接合构件31之间的间隙凸出到扣10的表面侧(参照(b))。
最后,使凸出到扣10的表面侧的皮带2的前端反转,然后,沿立起片20的外面压入皮带2的前端时,皮带2的前端沿立起片20的外面前进,通过插通孔19凸出到另一端侧(参照(c))。这样,皮带2插通到扣10。
为了使皮带3通过,从接合构件31的内面侧将皮带3插通到插通孔36后,使其前端反转,从中间部分38的外面侧插通到插通孔37内,将其前端从接合构件31的内面侧拉出。这样,皮带2插通到扣10。
这样,在将皮带2、3插通到扣10的状态下,当接合构件31处于图2的状态即第1位置时,扣10内的皮带2由于为中央部分弯曲成平缓的山状的状态,所以,相对扣10的移动的阻力不大。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对扣10作用朝向皮带2的长度方向的力,可使扣10朝皮带2的长度方向移动。
使扣10移动到皮带2的长度方向任意位置后,当使接合构件31回转到图1的状态即第2位置时,接合构件31的推压部33一边回转一边凸出到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的立起片20内侧。这样,如图6所示那样,在扣10内弯曲成平缓的山状的皮带2的山状的单侧的边进一步被推入到内侧,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即,皮带2从立起片20的倾斜外面使其前端卷绕后,成为卷绕接合构件31的推压部33的状态。为此,在该部分成为弯曲成倒“S”字状或“Z”字状的状态。结果,该皮带2的弯曲状态成为扣10的阻力,成为阻止扣10的移动的状态,所以,可在皮带2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固定扣10。在皮带2弯曲成倒“S”字状或“Z”字状的状态下,在皮带2与立起片20的内面之间形成间隙d。
另一方面,在需要进行皮带3的长度调整的场合,相对皮带2固定扣10之前,即在使接合构件31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皮带3的长度调整后,使接合构件31回转到图1的状态即第2位置。
进行皮带3的长度调整时,将皮带3的前端侧(与固定端侧相反侧)压入到接合构件31的长度调整装置35,从接合构件31的长度调整装置35拉出皮带3的固定端侧(变长的场合),或将皮带3的固定端侧压入到接合构件31的长度调整装置35,从接合构件31的长度调整装置35拉出皮带3的前端侧(变长的场合),将从皮带3的固定端到扣10的长度调整到任意的长度。
按照本实施形式,可获得以下效果。
(1)通过接合构件31的推压部33将处于弯曲状态的皮带2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推压,使其弯曲成更深的弯曲状态,从而固定扣10,即,不为由立起片20和推压部33夹持皮带2地由强力紧固地固定,所以,不需要过去那样以高精度制作各部件。
另外,在扣10的固定时和移动操作时,也不需要由大的力对推压部33进行推压而将皮带2推压到立起片20,或由大的力解除推压状态,所以,扣10的固定和移动操作也可容易地进行,而且长期使用破损也少,可防止固定功能下降。
(2)使皮带2弯曲的部分由随着从插通孔19近旁的底座部12接近另一方的插通孔18而朝从底座部12离开的方向以倾斜状立起的立起片20构成,推压部33在第2位置处于与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大体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20的内侧。为此,在接合构件31处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推压部33处于与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大体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的内侧,所以,皮带2成为弯曲成倒“S”字状或“Z”字状的状态,为此,可更可靠地阻止扣10的移动。
(3)此时,由于在皮带2与立起片20的内面之间形成间隙,所以,即使立起片20与推压部33的位置关系在制作上存在误差,也可将其吸收。因此,从该构造考虑,没有必要如过去那样高精度地制作各部件。
(4)另外,立起片20可相对底座部12按35度~55度的角度立起成倾斜状,所以,可在维持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的同时减小扣10的厚度尺寸。即,如使立起片20的角度增大,则皮带2从底座部12的弯曲高度(即立起高度)也变大,扣10移动时的阻力变大,为此,虽然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提高,但扣10的厚度尺寸变大。相反,如减小立起片20的角度,则可减小扣10的厚度尺寸,但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下降。而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相对底座部12使立起片20成为上述角度,所以,可同时满足上述两功能。
(5)立起片20的前端和推压部33的前端一起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这些前端锐角部成为接合于皮带2的状态,所以,可使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进一步提高。
而且,在推压部33的前端33A将槽(凹凸)形成于其宽度方向一定间隔位置,所以,与皮带2的接触阻力大,可进一步提高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
(6)接合构件31在扣本体11的2个插通孔18、19之间可回转地支承于扣本体11,所以,使接合构件31回转,即可使其变化到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以,操作简单,而且可平稳地进行。
(7)在接合构件31形成当该接合构件31处于第2位置时将皮带2夹持于与扣本体11的底座部12之间的夹持部34,所以,当接合构件31处于第2位置时,接合构件31的夹持部34将皮带2夹入到与本体11的底座部12之间,所以,可进一步提高皮带2和扣10的阻力,提高移动阻止功能。
而且,在夹持部34的前端34A将槽(凹凸)形成于其宽度方向一定间隔位置,所以,与皮带2的接触阻力大,可进一步提高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
(8)在接合构件31设置长度调整装置35,该长度调整装置35由皮带3插通,并且可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对该插通的皮带3的移动进行阻止,所以,可由1个扣进行皮带2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的移动和固定和皮带3的长度调整。为此,在现有的帆布背包构造中,可减少部件数量,同时,可降低成本和提高操作性。
而且,在现有的帆布背包构造中,不仅存在由3个连接件带来的问题,而且调整操作也必须在各连接件2C、3C、3D的位置即不同的3个部位进行操作,所以,存在操作性较差的问题,但按照本实施形式的扣,在2个部位操作即可,所以,也可同时减轻这些问题。
(9)长度调整装置35由至少2个插通孔36、37构成,该至少2个插通孔36、37在皮带3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接合构件31,在其中插通皮带3,所以,当将皮带3插通一方的插通孔 36后,使其反转,插通到另一插通孔37,朝最初的皮带3侧拉出,则可在任意的长度位置固定皮带3。
(10)形成于接合构件31的2个插通孔36、37间的中间部分38的断面形状中的至少1个角部形成在90度以下,即,在皮带3以弯曲状态接触的这些前端都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所以,这些前端角部成为接合于皮带3的状态,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扣10的移动阻止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形式中说明的扣,而且也包含以下那样的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为扣10沿皮带2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构成,但也可与此相反地相对扣10使皮带2移动。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说明了应用于帆布背包的例子,但不限于该例,在其它用途例如带状体可朝长度方向移动而且可在任意位置固定的扣中也可应用。
例如,如图7所示那样,可作为皮带用的扣40利用。该皮带用扣40相对于上述实施形式的扣10省略了设于接合构件31的长度调整装置35,在连接杆16固定皮带4的单侧的端部,是其不同点,其它内容相同。
作为使用方法,将皮带4的一端在扣本体11固定地连接杆16,将皮带2的另一端穿过插通孔19,使其沿着立起片20,然后,通过接合构件31的推压部33与立起片20之间,从接合构件31与扣本体11的间隙引出。
在该状态下,如将皮带4的另一端引出,则皮带4的长度变短。在任意的位置,当使接合构件31回转时,推压部33进入到立起片20的内侧,皮带2的弯曲部成为更深地弯曲的状态,所以,皮带4的移动受到阻止。即,固定到该位置。
因此,即使用作皮带用扣,也可获得上述(1)~(7)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可相对扣本体11回转地支承接合构件31,但相对扣本体11使接合构件31滑动即进入到立起片20的内侧地沿着扣本体11的底座部12平行滑动,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设置将皮带2插通到连接杆16、17与底座部12之间的插通孔18、19,但也可为不完全关闭的孔,或为一部分开放的槽。也就是说,在底座部12的规定位置,如可使皮带2朝长度方向移动地引导,则形状不受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相对底座部12使立起片20以35度~55度的角度立起成倾斜状,但也可不立起成倾斜状,也可为从底座部12大体呈直角地立起后平行于底座部12地延伸(沿插通孔18平行地延伸)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接合构件31在第2位置使推压部33处于与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大体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内侧,但未必限于这种形式。也可相对从立起片20的前端朝底座部12下降的垂线使推压部33位于稍朝与立起片20相反侧偏移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在接合构件31设置了具有2个插通孔36、37的长度调整装置35,但作为长度调整装置35的机构(构成),不限于上述例。也就是说,如为可调整长度地固定皮带3的构造,则也可为其它的构造。
权利要求
1.一种扣,具有第1构件和可移动地设于该第1构件的第2构件,可朝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且可在任意位置固定;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构件具有底座部、在该底座部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插通上述带状体的至少2个插通部、及朝从上述底座部离开的方向使设于该2个插通部之间的上述带状体弯曲的弯曲部;上述第2构件具有推压部,该推压部可移动到扣可相对上述带状体移动的第1位置和扣可相对上述带状体固定的第2位置,在第2位置,对处于弯曲状态的上述带状体的一方侧朝另一方侧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弯曲部由随着从上述一方的插通孔近旁的底座部接近另一方的插通部而朝从底座部离开的方向以倾斜状立起的立起片构成,上述推压部在第2位置处于与从上述立起片的前端朝底座部下降的垂线基本相同的位置或从垂线凸出到立起片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立起片相对上述底座部按35度~55度的角度立起成倾斜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立起片的前端和推压部的前端形成为90度以下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构件在上述第1构件的2个插通部之间可回转地支承于上述底座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构件形成当该第2构件处于第2位置时将带状体夹持于与上述第1构件的底座部之间的夹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构件设置长度调整装置,该长度调整装置由与上述带状体不同的另一带状体插通,同时,可在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对该插通的另一带状体的移动进行阻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上述长度调整装置由至少2个插通部构成,该至少2个插通部在上述另一带状体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上述第2构件,在其中插通上述另一带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第2构件的2个插通部间的中间部分的断面形状中的至少1个角部形成为锐角。
全文摘要
一种扣,具有扣本体11和可回转地设于该本体的接合构件31。扣本体11具有底座部12、隔开间隔地设于该底座部12并插通皮带2的至少2个插通孔18、19、及朝从底座部12离开的方向使设于其间的皮带2弯曲的立起片20。接合构件31具有推压部33和长度调整装置35,该推压部33可移动到扣可相对皮带2移动的第1位置和扣可相对皮带2固定的第2位置,在第2位置对皮带2进行推压,使其变形成更深的弯曲状态,该长度调整装置35可调整另一方的皮带3的长度。
文档编号A44B11/12GK1444885SQ0310723
公开日2003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8日
发明者上原亮一郎, 杵渊真一郎, 高桥义信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