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97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特异气囊鞋结构,尤其是气囊与鞋底进气口的设置与气囊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人外出活动或离开居所时,足部均会穿着鞋子来达到保护脚部及美观的效果,然而由于足部长时间的穿着鞋子,致使足部所产生的热气并不能有效的由鞋内散发至外界,故鞋内易产生一股热气,又足部极易因运动或长时间走动而流汗,因此鞋内常为一高温、高湿的环境,此环境为霉菌最易滋生的环境,故鞋内容易有汗臭、脚容易因霉菌感染而产生臭味等问题产生,故市场上已有类似可供排气的鞋在市面流通,如何进源等人在1999年02月12日向中国台湾智慧财产局提出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且已经审查公告号为371846,其设计概念为利用一气囊帮浦将其置于鞋底后跟的凹槽处,借助于人体在行进间足部踩压在地面时所产的向下压力使其空气通过进气孔进入鞋内,以达到排气的效果,然而其设计为将气囊帮浦置于鞋底后跟的外部,当足部施压时必须隔着厚实的鞋跟极为费力且刻意的踩压于地面时才可将空气通过侧边的进气孔吸入后,方能达到其效果,因此其设计并不符合人体在行进时所产生的正常踩压的压力及姿势,故虽有其设计的产品,但设计并不理想以致于所能达到的排气功能有限;另先前本设计人有一实用新型具有单进气口的鞋结构,由于该设计只有单一进气口,故进气量稍嫌不足,所以为加强该进气孔的进气量及改善公知技术的不足,特着手设计了具有双进气口的鞋结构,且已向智慧财产局申请专利,申请号91201848,参见图1A,经实验及消费大众的反应中,了解到此改良设计深受消费者喜爱,一般固特异气囊鞋为利用外线缝合鞋底与鞋体的气囊鞋,因为如果利用此种外线缝合鞋体13与鞋底11的加工方式,在鞋体13的底面需先钉合一中底131于鞋体13上,再将已钉合中底131的鞋体13再利用外线缝合于鞋底11上,因此,此中底131需先缝制一内沿条,才能将鞋体13与中底131打钢丝固定,以及车上外沿条,但是因为中底131增加内沿条,使得鞋体13接触气囊12的面积小,而导致气囊12的进排气量小,而且为了方便将鞋体13与鞋底11缝合,鞋底11的底纹须内缩才能车缝,请参图1B,因为鞋底11的鞋跟111亦内缩,而有一内缩面114,环绕整个鞋底底面周围,如图2所示,造成使用穿着时,好象没有直接踩于地面,并且外观上后跟太小视觉效果不好,于是设计人再经改进把鞋跟111设计成不内缩,如图3所示,而在鞋跟21部分开设一线沟22,以同时满足外线24缝合鞋体25与鞋底26的方式以及美观的效果,并且也已经向智慧财产局提出专利申请,申请号为93200057,虽然此种鞋底25可容纳较大的气囊,可是在鞋子后段制作过程的余边去除与研磨中,因为进气口23开设于鞋跟21两侧,造成余边去除阻碍与研磨时易造成阻塞,于是申请人考虑到这一不足,秉承数十年制鞋经验细心设计欲解决此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利用所述外线缝合鞋体与鞋底的加工方式,在鞋体的底面需先钉合一中底于鞋体上,再将已钉合中底的鞋体再利用外线缝合于鞋底,因此,此中底需先缝制一内沿条,才能将鞋体与中底打钢丝固定,以及车上外沿条,但是因为中底增加内沿条,使得鞋体接触气囊的面积小,而导致气囊的进排气量小,而且,在鞋子后段制作过程的余边去除与研磨中,因为进气口开设于鞋跟两侧,造成余边去除阻碍与研磨时易造成阻塞。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包含一鞋底,该鞋底设有一通气槽,且在鞋跟部设有一气囊槽,在通气槽与气囊槽之间设有一T型进气管槽,且T型进气管槽旁设有二进气孔,此二进气孔的水平高度低于鞋底底面水平高度即二进气孔所在位置低于鞋底底面,鞋底底面脚掌区域设有前掌底纹,而在鞋底底面脚跟位置设有一鞋跟,在前掌底纹与鞋跟之间,设有一连接底纹,且在连接底纹两侧边设有进气孔。
一气囊,在气囊的底部开设一固定孔,并且另设一回弹柱,此回弹柱固定于气囊本体的固定孔中,以支撑气囊的顶面,该气囊的一侧边设有二出气口与一T型进气管,T型进气管一端连接气囊本体,另一端呈T型状,且此端设有二进气口,进气口与出气口皆设有一单向阀(one-wayvalve),因此,进气口使外界空气可进入气囊,而气囊所设的出气口,使气囊内的空气流出气囊。
气囊固定于鞋底的鞋跟部的气囊槽中,且气囊的T型进气管固定于鞋底的T型进气管槽,并且进气口与出气口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当气囊固定于鞋底的气囊槽时,气囊的T型进气管的进气口对准于鞋底的进气孔,使外界空气经由鞋底的进气孔流经气囊的进气口而进入气囊中。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可归纳如下1.在鞋体底部所钉合的中底其设计为前掌端四分之三的鞋体底部面积具有中底,而在鞋跟端四分之一的鞋体底部面积没有中底,使用者穿着时,使用者的脚跟与气囊之间仅隔鞋垫,于是,使用者穿着本实用新型的气囊鞋时,脚跟可直接踩踏气囊,因此,所按压的气囊力量较大,使得气囊的进排气量较大,如此,排气效果佳。
2.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改进,改变了公知结构中气囊的进气口位置设置,将原本气囊进气口的开设于鞋底侧缘的进气孔,改为在鞋底底面的连接底纹两侧边设进气孔,这样的改进使得原本在鞋子后段的制作过程时,需将鞋子多出的余边去除与研磨平顺,如果依照公知的进气孔位置设计方式,将使得在余边去除与研磨时,进气孔容易被破坏与研磨过程中的废屑堵塞,造成需再加一次清除步骤,徒增成本,而本实用新型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3.本实用新型利用外线缝合鞋体与鞋底的气囊鞋,现为外界所未见,也因为利用外线缝合鞋体与鞋底的气囊鞋,使得鞋体与鞋底不会产生脱胶而分离的缺点,本设计人秉持十几年制鞋经验,设计出使使用者更耐穿、更舒适的气囊鞋,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进,使得制作过程上有一重大突破,而且显著提升功能效果。


图1A为显示现有技术中的鞋底气囊结构图;图1B为显示现有技术中的内缩鞋底图;图2为显示现有技术中的内缩鞋底图;图3为显示现有技术中的经改进的鞋底图;图4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图;图5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图6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A-A部分剖视图;图7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B-B部分剖视图;图8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鞋体与鞋底分解图;图9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际应用图。
图中11鞋底 111鞋跟112凹槽113进气孔114内缩面 12气囊13鞋体 131中底21鞋跟 22线沟23进气孔 24外线25鞋底 26鞋体31鞋底 311气囊槽312通气槽 313T型进气槽3131进气孔 314鞋跟3141线沟 315连接底纹316鞋底底面32气囊321回弹柱 322出气口323T型进气管 3231进气口33鞋体 331中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图与分解图,一种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包含一鞋底31,此鞋底31设有一通气槽312,且在鞋跟314部设有一气囊槽311,在通气槽312与气囊槽311之间设有一T型进气管槽313,且T型进气管槽313旁设有二进气孔3131,此二进气孔3131的水平高度低于鞋底底面316水平高度,即二进气孔3131所在位置低于鞋底底面316,鞋底底面316脚掌区域设有前掌底纹(图中未示出),此前掌底纹直接接触地面,以提供鞋子穿着时具有防滑与耐磨的效果,而在鞋底脚跟位置设有一鞋跟314,同样提供防滑、耐磨与美观的效果,在前掌底纹与鞋跟314之间,设有一连接底纹315,且在连接底纹315设有进气孔3131,并在鞋跟314侧缘设一沟槽3141,参见图8。
一气囊32,在气囊32的底部开设一固定孔,并且另设一回弹柱321,此回弹柱321固定于气囊32本体的固定孔中,以支撑气囊32的顶面,该气囊32的一侧边设有二出气口322与一T型进气管323,此T型进气管323一端连接气囊32本体,另一端呈T型状,且此端设有二进气口3231,进气口3231与出气口322皆设有一单向阀(one-way valve),单向阀的功用为仅供单向通行用,无法双向通向,以借此可达到管制的作用,因此,单向阀装置于进气口3231时,以供空气只能从进气口3231进入,无法从进气口3231排出,若单向阀装置于排气口时,空气可从气囊32经由排气口经由单向阀而排出,因此,进气口3231使外界空气可进入气囊32,而气囊32所设的出气口322,使气囊32内的空气流出气囊32。
请参阅图6、图7所示,为气囊固定于鞋底的A-A部分剖视图与B-B部分剖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的看到鞋底31的气囊槽311与T型进气管槽313,气囊32固定于鞋底31的鞋跟314部的气囊槽311中,且气囊32的T型进气管323固定于鞋底31的T型进气管槽313,并且由图中可看到进气口3231与出气口322不在同一水平高度,且当气囊32固定于鞋底31的气囊槽311时,气囊32的T型进气管323的进气口3231对准于鞋底31的进气孔3131,使外界空气经由鞋底31的进气孔3131流经气囊32的进气口3231而进入气囊32中。
请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鞋体与鞋底的分解图,从图中可看到气囊32已经固定于鞋底31上,气囊32的T型进气管323固定于鞋底31的T型进气管槽313,并且T型进气管323的进气口3231连接于鞋底31的连接底纹315的进气孔3131,而鞋体33已经车缝了中底331,在鞋体底部所缝合的中底其设计为前掌端四分之三的鞋体底部面积具有中底,而在鞋跟端四分之一的鞋体底部面积,此部分没有中底,因此,当鞋体33利用外线车缝而固定于鞋底31时,鞋底31的气囊32便裸露于鞋子的容置空间,当使用者穿着时,使用者的脚跟与气囊32之间仅隔鞋垫,于是,使用者穿着本实用新型的气囊鞋时,脚跟可直接踩踏气囊32,为防止使用者的踩踏力量太大,以及防止气囊32因长期反复踩踏而造成气囊32材料疲劳而损坏,本实用新型也特别使用设计人先前设计的改进气囊32,即在气囊32中加设一回弹柱321,增加气囊32的使用寿命,也因为由使用者的脚跟直接踩踏气囊32,因此,所按压的气囊32力量较大,使得气囊32的进排气量较大,这样,排气效果佳,因为本实用新型为利用外线缝合鞋体33与鞋底31,且为沿着鞋子的鞋缘整圈缝合,因此,特别在鞋底31的鞋跟314开设一沟槽3141,这样才能缝合,若未开设此沟槽3141,则将因鞋跟314太厚无法车缝。
经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进,改变了现有技术结构中气囊32的进气口3231的位置设置,将原本气囊32进气口3231的开设于鞋底31侧缘的进气孔,改为鞋底底面316的连接纹的进气孔3131,这样的改进使得原本在鞋子后段的制造过程中,需将鞋子多出的余边去除与研磨平顺,若依照现有技术的进气孔位置设计方式,将使得在余边去除与研磨时,进气孔容易被破坏与研磨过程中的废屑赌塞,造成需再加一次清除步骤,徒增成本。
因此,此种利用固特异车外沿条的作法,将鞋体33与鞋底31利用外线缝合的气囊鞋,参阅图9,现为外界所未见,本设计人秉持十几年制鞋经验,设计出使使用者更耐穿、更舒适的气囊鞋,并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改进,使得制作过程上有一重大突破,而且显著提升功能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以,凡是在相同的设计精神下所作的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含一鞋底,该鞋底设有一通气槽,且在鞋跟部设有一气囊槽,在所述鞋底的通气槽旁设有一T型进气管槽,在鞋底底面的鞋跟旁设有一连接底纹,在此连接底纹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一气囊,该气囊的底部开设一固定孔,并且另设一回弹柱,该回弹柱固定于气囊本体的固定孔中,以支撑气囊的顶面,该气囊的一侧边设有二出气口与一T型进气管,该T型进气管设有二进气口,该进气口使外界空气进入气囊,该出气口使所述气囊内的空气流出气囊;鞋底与鞋体利用外线缝合方式固定,且该气囊固定于鞋底的鞋跟部的气囊槽中,且该气囊的T型进气管固定于所述鞋底的T型进气管槽中,并且所述的T型进气管的进气口连接于所述鞋底的连接底纹的进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出气口设有一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气口设有一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气口与出气口不在同一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T型进气管槽设有至少一个进气孔,且该进气孔的水平高度低于鞋底底面的水平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鞋跟的侧缘开设一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鞋体的底面缝有一中底,该中底占鞋体底面前掌底纹端前四分之三的面积。
专利摘要一种固特异双进气口气囊鞋结构,包含一设有一通气槽的鞋底,在鞋跟部设有一气囊槽,在通气槽与气囊槽之间设有一T型进气管槽,T型进气管槽旁设有二进气孔,此进气孔所在位置在连接底纹的两侧边;一气囊,在气囊本体设一支撑气囊顶面的回弹柱,在气囊的一侧边设有二出气口与一T型进气管,T型进气管设有二进气口,因此,气囊的进气口使外界空气可进入气囊,而气囊所设的出气口,使气囊内的空气流出气囊;气囊固定于鞋跟部的气囊槽,且气囊的T型进气管固定于鞋底的T型进气管槽,且进气口与出气口不在同一水平面,当气囊固定于鞋底的气囊槽时,T型进气管的进气口对准于鞋底的进气孔,使外界空气由进气孔流经气囊的进气口而进入气囊中。
文档编号A43B7/00GK2710410SQ2004200668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1日
发明者吴建钰 申请人:吴建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