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05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的结构,准确地说是一种安全开收的自动伞,该伞能够在收伞时候有效地控制伞面的收拢,并防止中棒意外弹出。
背景技术
自动开收伞,因为其能够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控制方便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由此延伸出多种产品,例如两折自动开收伞、三折自动开收伞、四折自动开收伞;并且存在多种控制自动开收的方式。
但是常用的自动开收伞,存在一大弊端,收伞时,需要用力压下上巢,才能使伞回复到完全收拢的状态。收伞需要先收拢伞面再回收中棒,如果在回收中棒的过程中,无意松开对上巢的向下挤压,或者松开下拉的中棒,就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伞面会突然张开,二是中棒弹开。前一个后果会划伤人体,后一个后果会击伤人体,这都是影响自动开收伞使用的危险因素。
因此,有的申请人对伞的结构做了改进,如专利申请200710009892.1号,这种结构在伞头内增加了一个辘轳,辘轳上绕设有一绳索,该绳索一端固定于该辘轳上,另一端向上与上巢连接;以及一发条弹簧,辘轳正向转动时使该发条弹簧上紧,发条弹簧松开时驱动辘轳反转;和一离合器,包括一离合盘以及一驱动该离合盘向所述辘舻方向合上的离合弹簧,该离合盘与所述辘轳的相对面设有互相配合可单向滑动的斜齿。在收伞过程中压縮中棒时,在离合盘的作用下,辘轳仅能单向转动,受发条弹簧的作用,辘轳转动将绳索收起,若不小心中途放开中棒,绳索被拉紧,但辘轳无法向另一方向转动,因而绳索可将中棒固定,不会由于收伞时的失控,导致对人体的伤害。
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实现自动伞收伞的安全控制,却是以大幅度增加产品的结构和安装难度为代价的,而且在狭小的中棒内设置两条拉线,使拉线在伞的开收过程中容易纠缠在一起,就是说,上述的结构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却带来新的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该结构能够通过一条拉线实现伞的开收控制,简化了安全自动开收伞的结构,降低了制作成本,减少了加工工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该结构充分发挥巻尺式绕线的特点,使其能够控制伞的安全开收。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该结构在开伞时并不放出拉线,而是在按下收伞按钮时放出拉线进行收伞的,同时在下压下巢及中棒时拉线回收,从而实现自动开收伞的安全控制,又避免了原有子弹头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制作成本及安装工艺。
因此,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包括有伞骨、伞支骨、丸骨、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伞头、开伞按钮及开伞弹簧,中棒至少包括两节,开伞弹簧设置与中棒内,伞骨、伞支骨、丸骨、收伞弹簧构成支撑伞面的伞骨总成,中棒的上端固定有上巢,下巢套系与中棒上,中棒的底部与伞头连接,伞骨总成设置于上巢与下巢之间,其特征在于伞头内设置有大滑轮,大滑轮上绕有拉线,拉线的另一端从中棒内伸出,另一端固定于上巢或下巢上,大滑轮又与扭力弹簧或弹片连接,使其能自动绕线;同时,伞头内还设置一卡掣件,卡掣件一端与开伞按钮对应,可
被开伞按钮推动,另一端则卡制于大滑轮,使大滑轮在控制下才能进行绕线动作,且伞头内不设置子弹头。
开伞时,按动开伞按钮,解脱对中棒的卡制,在开伞弹簧及绕线系统的作用下,下巢向上位移,带动伞骨总成撑开,打开伞面,形成开伞状态,此时,拉线仍然按照原有的状态绕于大滑轮上,并没有任何动作,在中棒外部的拉线随着中棒的弹开被收于中棒内,在拉线的作用下,伞骨总成得以形成撑开的状态;收伞面时,按动控制按钮,推动卡掣件解脱对大滑轮的卡制,收伞弹簧的收力,使拉线从大滑轮中放出,从而收拢伞面,进一步收拢中棒,拉线被巻绕会大滑轮,完成中棒的收拢,而在收拢中棒的过程中,虽然扭力弹簧或弹片可以使拉线自动回绕到大滑轮上,然而其作用力不足以克服收伞弹簧的作用力,伞面仍维持收拢状态,不至于打开,
实现安全收伞。且, 一旦向下推动上巢和中棒,使拉线放松,大滑轮就会在扭力弹簧或弹片的作用下,进行单向转动,绕回放松的拉线,使拉线始终处于比较张紧的状态,即使无意松开对上巢或中棒的压动,由于伞头内卡制件对大滑轮的反向卡制,也不会导致中棒的突然弹开;
又,本发明不设置子弹头,简化了伞头的结构,降低了制作成本,便于加工制作。
总之,本发明的采用一条拉线,从伞头内引出,连接到上巢或者下巢上,不必再在伞头内设置子弹头和绑系于子弹头的拉线,即能完成伞的自动开收,且通过大滑轮和拉线的作用能够控制伞的安全开收。
为了更好的保持收伞时,中棒不会被弹回,上巢或下巢内设置一拉线卡紧机构,该机构能够是收伞时单向卡紧拉线,使拉线只能被回收,不能被放出。卡紧机构可以采用上述的大滑轮结合卡掣件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它单向卡紧的机构形式。
所述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下巢与中棒之间设置有卡紧机构,以保持在向下压动上巢和中棒的过程中,对中棒的上部和下巢位置的稳定,从而更加保障伞面及伞骨总成的收拢状态。
上述的卡紧机构,为卡扣结构、弹弓、弹珠、U型铁卡圈,以及类似结构的任意一种,只要能够实现下巢和中棒的卡掣定位,现有的卡制结构都是可以采用的。
上述的卡紧机构,也可为设置于下巢内壁的凸起和突出于中棒表面的突点,凸起和突点从纵向看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横向则交错分布,形成互相卡制的关系。
上述的凸起和突点具有一个以上,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上述的卡紧机构,其为设置与下巢下部的卡扣,该卡扣通过销固定在下巢上,且起上端被一小弹簧顶持,下端能够卡扣于中棒上,使中棒和下巢形成稳定的关系。
另外,上巢端或上巢内部可设置一卡制构件,该卡制构件用于锁定拉线或中棒,在收拢伞面的状态时,上巢至下巢段的拉线或中棒被锁定,不能做任何位移的动作,保证了伞的安全收拢。
所述的大滑轮,其所采用的转动机构为扭力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其它能够实现单向旋转的弹簧之一;大滑轮的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一个以上的卡块,且卡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由此卡掣件只能从单向卡制大滑轮,便于大滑轮在需要时绕回放出的拉线。
所述的大滑轮,其侧面设置有卡掣件,卡掣件抵靠在大滑轮的侧表面,大滑轮沿着一个方向旋转时,卡掣件在此旋转的方向边缘,在大滑轮旋转力下可被弹开,并不起卡制作用,便于大滑轮回绕拉线,大滑轮沿着反向旋转时,由于摩擦力及反向卡扣的作用,卡掣件则向大滑轮抵紧,抑制大滑轮的旋转,起到卡掣作用。
上述的大滑轮,其侧表面具有卡块,卡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且该三角形结构的设置方向是与大滑轮旋转绕回拉线的方向一致的。由此,只有在松开对大滑轮的卡制情况下,才可以放出拉线,同时又便于拉线收回到大滑轮中。
所述的卡掣件,其至少具有一卡掣部,该卡掣部与大滑轮抵靠,对大滑轮的旋转起控制作用,卡掣件被活动连接于伞头内,使卡掣部可抵靠大滑轮,也可松开对大滑轮的抵靠,保证大滑轮收回放出的拉线。
上述的卡掣件,其一种具体应用方式为卡掣件的中部通过销轴固定于伞头内,卡掣件可围绕该销轴在一定范围内旋转,其中卡掣件的一端为卡掣部,抵靠于
大滑轮的表面或侧面,且有弹簧顶持于该端,以便于复位,另一端可被开伞按钮顶持。
所述的弹簧,可采用弹性卡圈替代,弹性卡圈套系于该卡掣件的卡掣部,并固定于卡掣件的下方,卡掣件被按压翘起卡掣部时,弹性卡圈在卡掣件的向上运动下变形,当解除对卡掣件的按压时,弹性卡圈由于其本身弹力的作用恢复原有的状态,从而使卡掣部继续抵靠于大滑轮的表面或侧面,形成对大滑轮的卡掣。
所述卡掣件,其为具有按压端和卡掣部的条状或者类似条状结构,按压端位置对应于开伞按钮,通常情况下,按压端所位于的水平面低于卡掣部的水平面,卡掣部抵靠于大滑轮表面或侧面。
上述卡掣件,其内侧,即远离大滑轮的一端设置有一控制圈,该控制圈与卡掣件通过倾斜面进行配合,即卡掣件与控制圈所接触之部位均有一倾斜面,控制圈又被一控制圈弹簧顶住,且在收伞时,被中棒所压制,使控制圈弹簧形成压縮形态,卡掣件伸入到控制圈中,开伞后,中棒弹出,对控制圈的压制解除,控制圈弹簧顶持控制圈位于按钮下方,可被按钮按压,卡掣件的端部与控制圈倾斜面配合,按钮按压时,控制圈向下移动,带动卡掣件的倾斜面向下移动,从而使卡掣件的另一端(即卡掣部)脱离大滑轮,解除对大滑轮的卡掣,大滑轮在拉线的拉力下进行放线,从而收拢伞面。这种结构,在放线收拢伞面后,由于卡掣件与控制圈是通过控制圈的倾斜面配合,控制圈在收伞面被按压后,其倾斜面与卡掣件的倾斜面脱离,无论怎样通过开伞按钮按压控制圈,也不会按压到卡掣件,就是说在中棒收拢到任何长度时都不会造成放线空弹的情况,在伞收拢到一定程度,中棒对控制圈形成压制作用,控制圈就会向卡掣件方向位移,脱离按钮下方,按钮无论如何按压均不会压到控制圈,不会造成中棒的弹开。
所述的拉线,其一端固定于大滑轮上,并绕系于大滑轮,然后穿系中棒,从上巢引出,再穿系下巢,另一端固定于上巢上。由此,可通过拉线控制自动伞的打开及收拢。准确地说,是通过拉线的长度配合开伞时的中棒及上下巢的间距达到控制开伞的目的,收伞时,先放出绕系于大滑轮上的拉线,使伞面收拢,再通过下拉中棒或下压上巢,回收拉线。
伞骨总成,是包括所有的伞骨的,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不同伞的规格(例如两折伞、三折伞、四折伞、五折伞)确定伞骨的数量,以及具体伞支骨、丸骨、连接骨等的结构,在此,这些不同的结构及应用均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本发明采用独特的结构,实现自动开收伞的安全开收控制,即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又便于安装;更重要的是大滑轮结合拉线,通过特殊的控制方式,只利用一条拉线同时完成伞的开收控制和安全控制,摆脱了需要设置两条拉线,来实现安全控制和开收伞控制的方式。
与现有的安全开收自动伞相比,本发明完全没有复杂的伞头结构设计,大大简化了伞头内部的结构,降低了安全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成本。


图1为本发明所实施三折伞开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收拢伞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伞头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伞头内部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方式伞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侧面剖视图,图8为下巢与中棒的卡紧机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卡掣件与大滑轮及按钮配合关系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收伞结构示 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方式的开伞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伞头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伞头的内塞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发明的实现做详细说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应用与三折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伞 骨90总成包括有丸骨91、伞骨一92、伞骨二93、伞支骨94、连接骨一95、连 接骨二 96及收伞弹簧97,伞骨二 93 —端连接于上巢80,—端与伞骨一 92连接, 伞骨一 92又连接于丸骨91上,伞支骨94 一端连接于下巢70,另一端则与连接骨 一 95和伞骨二 93进行连接,连接骨96又连接到伞骨一 92的与丸骨91连接部位;收伞弹簧97则设置于连接骨一 95和伞骨二 93之间;中棒50内设置有开伞弹簧(图中未示),中棒50分为三节,上部是上管51,中 部是中管52,下部为下管53,上管51的顶部固定有上巢80,下巢70则滑套于上管 51之上,开伞弹簧依照自动伞的惯例,设置与上述三节中棒中;下巢70的下部向下伸出有卡紧机构60,图中所示,卡紧机构为一扣头60;下管53的下部插设于伞头10中,伞头10内设置有大滑轮20及卡掣件30,卡 掣件30作为大滑轮20的控制机构,控制大滑轮20的放线、收线;伞头10的表面具有按钮11,以控制伞的自动开收。具体结构参见图2所示(由于伞骨总成90采用现有的技术来实现,为了准确、 清晰地描述本发明主要发明特征,在图2中省略了伞骨总成90的结构),上巢80 具有上巢内塞81和上巢滑轮82,上巢内塞81用以固定上管51,上巢滑轮82则用 以绕系拉线40;上管51、中管52、下管53依次套系,其中上管51的下部具有突出的卡台55, 以配合扣头60的卡扣定位;中管52的下部也具有突出的推台54,以在开伞时推动扣头60,解除扣头60和卡台55的扣合作用,使伞骨能够顺利撑开;下巢70滑动套系于上管51上,其上具有下巢滑轮72,且下巢70的下部开设 一纵向的凹槽71,用以设置扣头60;扣头60设置于该凹槽71内,其下部向下伸出,以与卡台55配合,卡紧上管 51,使下巢70和上管51的位置在收伞过程中得以固定,扣头60的中部通过销62 设置与下巢70上, 一弹簧61顶持扣头60的上端,使扣头60保持扣合力;下管53插入到伞头10内,伞头10的上部设置按钮11和U型铁卡圈12, U型铁卡圈12用于卡住收拢的中棒50,伞头10的下部空间内则设置一大滑轮 20,大滑轮20是通过轴24进行定位的,且大滑轮20上部盖有滑轮盖23,下部 有滑轮垫22,以保证大滑轮20能够在轴24中旋转;大滑轮20内还设置有扭力弹簧25,使大滑轮20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能够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其中一种做旋转运动。大滑轮20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通常采用3-15个)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卡 块21,卡块21用于与卡掣件30配合,使大滑轮20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在伞头10内,大滑轮20的上方设置有卡掣件30,卡掣件30整体为条状结 构,其前部为卡掣部,伸入到大滑轮20的上方,与大滑轮20上的卡块21配合, 且卡掣件的前部还通过弹性卡圈31对卡掣件30进行约束,防止卡掣件30脱离对 大滑轮20的卡制;卡掣件30的中部通过销轴32固定在伞头10内的两个突出壁 33上,卡掣件30的后端则向后延伸到按钮11的位置,以能被按钮11推动,解脱 对大滑轮20的控制,使大滑轮20在外力下放出拉线40;卡掣件的后部为按压端, 该按压端位置对应于开伞按钮11,且按压端所位于的水平面低于卡掣部的水平 面,以放置被误压。拉线40 —端绕在大滑轮20上,然后穿过伞头10、中棒50,通过上巢滑轮82 绕出,再绕过下巢滑轮72,固定于上巢80上(通常是固定于上巢80的外壁上)。伞头10上部中间设置按钮11,且伞头10的外部包覆有伞头套13,以形成 美观的外形,同时保护伞头10内部的结构设置。开伞时,按动按钮ll,解脱对中棒50的卡制,在开伞弹簧的作用下,中棒50 弹开,扣头60对上管51的扣合在完全收中棒时已被解除扣合,而拉线40并不从 大滑轮20中放出,在拉线40的拉系作用下,伞骨总成90得以撑开,形成开伞状10收伞时,第一步动作如图3所示,按动按钮ll,按钮11下压卡掣件30的后 端,卡掣件30的前端翘起,解除对大滑轮20的控制,在收伞弹簧97的作用下,拉 线40被向上拉动,在大滑轮20外的拉线长度不能满足打开的中棒和上巢、下巢 距离之总长度的要求,收伞弹簧97的作用力大于扭力弹簧25的作用力,大滑轮 20上绕系的拉线40就会被释放出,从而伞骨总成收拢,达到图3所示的状态,此 时,只有伞骨总成90收拢,而上管51、中管52、下管53仍处于打开状态;此时,下巢70被带动下移,下巢70上的扣头60扣合于上管51的卡台55 上,使下巢70和上管51形成一个稳定的位置关系,可以防止下一步收伞动作中 意外放开中棒或上巢导致的中棒50弹开;具体的作用过程结合图4、图5所示,在没有按动伞头10上的按钮11之前, 卡掣件30的前部通过弹性卡圈31约束,防止卡掣件30脱离对大滑轮20的卡制 (卡掣件30的前端卡制到卡块21上),此时,大滑轮20是不动的(大滑轮20通过 滑轮盖23、滑轮垫22被固定),卡掣件30也被约束;然而,由于中棒50被释放出伞头10,伞头10内的摇杆14没有了中棒50的 压制,恢复到与按钮11垂直的状态,摇杆14恰好对准卡掣件30的后端,再次按 动按钮11时,摇杆14推动卡掣件30的后端,使卡掣件30的前端翘起,从而解 除对大滑轮20的卡制,大滑轮20此时在收伞弹簧97的作用力下,进行逆时针 旋转,放出其上绕系的拉线40,拉线的长度满足打开的中棒和上巢、下巢距离 之总长度的要求,伞骨总成90则进行收拢。松开按钮11后,卡掣件30被弹性卡圈31约束复位,又对大滑轮20形成卡 制,防止大滑轮20逆时针旋转。图6、图7所示,为伞整体收拢的结构示意图,收伞的第二步动作是向下压 上巢80或下拉上管51,上巢80或上管51的向下位移,使拉线的长度大于中棒 和上巢、下巢距离之总长度,在大滑轮20内的扭力弹簧25的作用下,多余的拉 线40则被收绕到大滑轮20上,使拉线40始终保持一种比较张紧的状态,拉线 40的这种状态可以保证无意松开上巢80或上管51时,伞骨总成90和中棒50 不会弹开。持续下压上巢80或下拉上管51,使中棒50收拢与伞头10内,就形成图6、图7所示的状态,此时,扣头60扣合于卡台55上,摇杆14被中棒顶持倾斜, 不再与按钮呈垂直状态。拉线40也被充分收绕于大滑轮20上。拉线40 —端固定于上巢80外壁,然 后经下巢滑轮72、上巢滑轮82,从中棒50内穿入到伞头10中,并绕系于大滑 轮20上。以上所描述的是本发明应用于三折自动开收伞的情况,应用于其它方式,如 二折伞、四折伞等,基本结构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伞骨总成的具体设计和拉线在上 巢、下巢的饶线方式不同,这在本领域都是公知技术,而且上述的变化并不影响本 发明的实现,因此在上述范围内应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与前面所描述都是一样 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很多部件,例如上巢、下巢、伞骨总成、都可以采用现 有的结构。对于下巢70上所设置的卡紧机构60,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图8所 示的方式。图8中,在上管51'的下部设置多个(可设置2-5个)突起60',同时,下巢 70'的内壁对应设置多个(图中所示为四个,通常在2-6个范围内设置)凸起73 ',突起60'和凸起73'交错分布,且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突起60'和凸 起73'能够形成一种扣合关系,达到对下巢和上管进行定位的作用。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卡紧机构也可以采用弹弓、弹珠、U型铁卡圈,以及类 似结构的任意一种,总之,任何的能够实现滑动配合的卡紧结构;只要在收伞面 时,能使上下巢的拉线不发生收放位移的卡紧机构,都可以应用于这个方面。图9和图10为另一种卡掣件与大滑轮配合关系的结构方式,在该结构方式 中,中棒50"、下巢70"、扣头60"、大滑轮20"、拉线40"、伞头10〃及 卡掣件30"的结构不变,依然为图l-7所示的结构方式。其中大滑轮20〃的上表面具有三角形的卡块21〃 ,以与卡掣件30"进行配 合,形成稳定的卡掣关系;卡掣件30〃的前端为卡掣部,后端为按压部,卡掣件30〃的整体呈条形结 构,但是按压部所处的水平面低于卡掣部所处的水平面;在这种方式中,不是通过弹性卡圈来对卡掣件30〃进行限位,而是通过控头10"内不设置摇杆, 而是将开伞按钮ll"设置成前部高、后部低的阶梯状结构,。伞收拢时,卡掣件30〃的按压部伸入到控制圈31"中,控制圈31"恰好位 于开伞按钮10"的前部,不能被按压,开伞后,中棒50"弹出,控制圈31"在 控制圈弹簧32"的作用下向后发生位移,卡掣件30"按压部的倾斜面与控制圈 31〃的倾斜面对应,此时按下开伞按钮ir ,则控制圈31"下压卡掣件30", 解除对大滑轮20"的卡掣,达到放线的目的,当中棒有一部分收拢于伞头10〃 时,大滑轮20"完成部分回收拉线40"的工作,中棒50"则向伞头10"内推压 控制圈31〃 ,脱离开伞按钮11〃的按压范围,此时虽然没有完全收拢中棒,随 意按压开伞按钮ir'也不会解脱卡掣件30"对大滑轮20"的卡掣,拉线40"拉 系住中棒,使中棒不会由于误按压开伞按钮而弹开。同样,伞头的结构除了大滑轮、卡掣件及配套机构设置外,其余结构均为现 有的技术,图11和图12就是又一个大滑轮、卡掣件及配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该方式中,中棒150、下巢170、扣头160、大滑轮120、拉线140、伞头 110及卡掣件130的结构不变,依然为图l-7所示的结构方式,如,扣头160在 伞收拢后扣合于扣台155上、伞头110内对应开伞按钮111的位置设置有摇杆 114、大滑轮120的上表面具有三角形卡块121,不再赘述。其区别之处在于,在卡掣件130的后部设置有一内塞131,内塞131为管状, 其后端插设有一伸出板134,该伸出板134上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凸台132,内塞 131的中部为中空结构135,这样内塞131的前后两端仅通过连接条136进行连 接,且内塞131前部还设置有一内塞弹簧133顶持内塞。通过这种内塞131与卡掣件130配合来实现安全开收伞,其作用过程为伞收拢时,卡掣件130的按压部伸入到伸出板133下部,被伸出板134挡住, 同时凸台132通过中棒上的开口伸出,中棒150又挤压摇杆114,使摇杆114偏 斜;开伞时,中棒150弹出伞头110内,摇杆114位于垂直位置(按照图示为垂 直位置),恰好对准伸出的凸台132 (凸台仍然被中棒的内管卡住);收伞时,按 动开伞按钮lll,摇杆推动凸台132縮进内塞131中,同时也推动卡掣件130的按压部向下运动,使卡掣件130前部的卡掣部向上翘起,解除对大滑轮120的卡 掣,大滑轮120得以松开拉线140,进行放线;此时,内塞由于内塞弹簧133的 推动,远离了卡掣件130,卡掣件又其它配件约束,恢复到卡掣大滑轮的状态, 进一步按压开伞按钮,则不会对卡掣件构成任何影响;再收拢中棒,则中棒推动 内塞131向伞头110内运动,又恢复到上述完全收拢的状态(为了更好地收拢, 卡掣件的按压部外端可做成倾斜面,以便于伸出板134的插入)。总之,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几种实现方式,并不代表本发明所实现的所有 方式,凡是与本发明有同样的构思,且能达到同样或近似效果的技术方案,均应 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包括有伞骨、伞支骨、丸骨、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伞头、开伞按钮及开伞弹簧,中棒至少包括两节,开伞弹簧设置与中棒内,伞骨、伞支骨、丸骨、收伞弹簧构成支撑伞面的伞骨总成,中棒的上端固定有上巢,下巢套系与中棒上,中棒的底部与伞头连接,伞骨总成设置于上巢与下巢之间,其特征在于伞头内设置有大滑轮,大滑轮上绕有拉线,拉线的另一端从中棒伸出,固定与上巢或下巢上,大滑轮又与扭力弹簧或弹片连接,使其能自动绕线;同时,伞头内还设置一卡掣件,卡掣件一端与开伞按钮对应,可被开伞按钮推动,另一端则卡制于大滑轮,使大滑轮在控制下才能进行绕线动作。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安全自动开收 伞结构,其下巢与中棒之间设置有卡紧机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卡紧机构, 为设置于下巢内壁的凸起和突出于中棒表面的突点,凸起和突点从纵向看位于同 一垂直线上,横向则交错分布,形成互相卡制的关系,且上述的凸起和突点具有一 个以上,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卡紧机构, 其为设置与下巢下部的卡扣,该卡扣通过销固定在下巢上,且起上端被一小弹簧 顶持,下端能够卡扣于中棒上,使中棒和下巢形成稳定的关系。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滑轮, 其所采用的转动机构为扭力弹簧或者弹片,大滑轮的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一个以 上的卡块,且卡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由此卡掣件只能从单向卡制大滑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滑轮, 其侧面设置有卡掣件,卡掣件抵靠在大滑轮的侧表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大滑轮, 起侧表面具有卡块,卡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且该三角形结构的设置方向是 与大滑轮旋转绕回拉线的方向一致的。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掣件, 其至少具有一卡掣部,该卡掣部与大滑轮抵靠,对大滑轮的旋转起控制作用,卡掣件被活动连接于伞头内。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卡掣件,卡掣件的中部通过销轴固定于伞头内,卡掣件可围绕该销轴在一定范围内旋转, 其中卡掣件的一端为卡掣部,抵靠于大滑轮的表面或侧面,且有弹簧顶持于该端, 另一端可被开伞按钮顶持。
1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线,其 一端固定于大滑轮上,并绕系于大滑轮,然后穿系中棒,从上巢引出,再穿系下 巢,另一端固定于上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安全自动开收伞结构,其包括有伞骨、伞支骨、丸骨、收伞弹簧、中棒、上巢、下巢、伞头、开伞按钮及开伞弹簧,伞头内设置有大滑轮,大滑轮上绕有拉线,拉线的另一端从中棒伸出,固定与上巢或下巢上,大滑轮又与扭力弹簧或弹片连接,同时,伞头内还设置一卡掣件,卡掣件一端与开伞按钮对应,可被开伞按钮推动,另一端则卡制于大滑轮,使大滑轮在控制下才能进行绕线动作。开伞时,按动开伞按钮,在开伞弹簧的作用下,下巢向上位移,带动伞骨总成撑开,形成开伞状态,收伞时,按动控制按钮,推动卡掣件解脱对大滑轮的卡制,先收拢伞面,再收拢中棒,不至于打开,实现安全收伞。
文档编号A45B25/14GK101669709SQ20091019016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4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