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防风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35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防风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伞。
背景技术
普通的伞包括带有固定的上巢和滑动的下巢的中棒、多组伞骨总成(每组伞骨总成与中棒的上巢和下巢的一组插槽枢接)、系于各伞骨总成外侧的伞布。在大风天气,当气流从伞布的内侧吹来时,伞布和伞骨将向外侧翻折(俗称雨伞开花),严重时会造成伞骨折断。为此,业界提出将伞布分成居于各伞骨总成外侧居中部位的多边形的上伞布和位于各伞骨总成外侧周边的环状的下伞布,上伞布的下侧部遮盖下伞布的上半部;在每个伞骨总 成设置一个位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之间的控制阀。在大风天气,当气流从伞布的内侧吹来时,各个控制阀可以自动打开上伞布的下侧部与下伞布的上半部之间的气流通道。使气流得以排泄,而不会产生伞骨向外侧翻折甚至伞骨折断的现象。正常使用时,各个控制阀可以自动关闭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部分与下伞布的内边缘之间的气流通道,并防止雨滴进入伞的内侧。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 2377896Y公开了专利号为ZL 99208032. 0,名称为“具有精巧复归机构的多折防风伞”的技术方案,提出每一伞骨总成2由一个顶骨21、一个下支骨22、一个外骨23、一个接合器24和一个连接骨25组成(见该文献附图1、2、3)。顶骨21两端分别与上巢11及下支骨25的中部枢连,下支骨22的内侧端与下巢12枢连。接合器24中部为凸耳部241,枢接下支骨22外端;接合器24外侧端部242固连外骨23 ;接合器24的内侧端部243与连接骨25的外端枢连。控制阀4包括与接合器24凸耳部241内侧枢接的基部41、界定于基部41与接合器24之间的进风口 40、介于上伞布5与下伞布3间以排除风的开口 O、自基部41向外突出的套管部43及固接于套管部43内的复归弹簧杆件44。上伞布5的中心部51固定于上巢11的顶部,上伞布5的下边缘系于各控制阀4复归弹簧杆件44的外端。下伞布3的下边缘直接系于各伞骨总成2的外骨23外端,下伞布3的上边缘直接系于各伞骨总成2的接合器4上,形成一个介于下伞布3及中棒I上巢11间极大的中孔。正常使用时,各个控制阀4的复归弹簧杆件44外端贴靠在下伞布3上,上伞布5的下侧部分遮盖下伞布3的上半部,自动关闭上伞布5的下侧部与下伞布3的上部之间的气流通道开口 0,并防止雨滴进入伞的内侧。当强气流从伞的内侧吹来时,各个控制阀4的复归弹簧杆件44可以自动向伞面的外侧弯曲,打开上伞布5的下侧部与下伞布3的上部之间的气流通道开口 O。使气流得以通过进风口 40和开口 0排泄,而不会产生伞骨向外侧翻折甚至伞骨折断的现象。但是,这种多折防风伞还存在有如下缺点I,上伞布5位于上巢11与接合器24之间的部分得不到伞骨的制成处于悬空状态,容易下塌而积水。2,各个控制阀4基部41与接合器24之间的进风口 40过小且介于上伞布5与下伞布3间排风的开口 0过小,不适应台风等强风天气使用需要。3,若没有网子3a,收伞状态下伞布3沿径向折叠的部分会呈下垂状,造成下伞布3的内缘与上伞布5的外缘52相互纠结,阻碍开、收伞的平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防止伞面下塌、开收伞平顺且可在强风天气使用的双层防风伞。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双层防风伞,包括带有固定的上巢和滑动的下巢的中棒、多组枢接中棒的上巢和下巢的伞骨总成、系于各组伞骨总成外侧居中部位的多边形的上伞布和系于各组伞骨总成外侧周边的环状的下伞布,在每组伞骨总成设置一个位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之间的控制阀;每组所述的伞骨总成包含内主骨、中主骨、外主骨、支骨、内连接器、连接骨和外连接器;该内主骨的内端枢接在该上巢上,该内主骨的外端枢接于该内连接器的内侧,该内连接器外端与该中主骨内端固定连接,该中主骨外端枢接于该外连接器中部,该外连接器外端与该外主骨内端固定连接;该支骨内端枢接于该下巢上,该支骨外端枢接于该内主骨的中部;该连接骨的外端枢接于该外连接器的内端;所述的控制阀包含扣件、弹性的防风骨和防风骨包头,该扣件固定在该内主骨外端部并枢接该防风骨包头内端,该防风骨包头外端固定连接该防风骨内端,该防风骨包头中部枢接该连接骨的内端;该上伞布的外侧边缘系于该防风骨外端,该下伞布的内侧边缘系于该连接骨的下部,该上伞布的 外侧边缘部遮盖该下伞布的内边缘,该上伞布的中部系于该内主骨的外端部。由于有内主骨的支撑,上伞布不会下塌。当强气流从伞的内侧吹来时,各个控制阀的防风骨可以自动向伞面的外侧弯曲,在内主骨外端部的上伞布中部与下伞布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宽的气流入口,上伞布外侧边缘与下伞布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高的气流排出通道(控制阀打开),使气流得以顺畅地排泄,而不会在强风天气产生伞骨向外侧翻折甚至伞骨折断的现象。同时,连接骨的内端拉住防风骨包头的中部限制防风骨包头的翻转角度,防止防风骨过度外翻。在强气流过后,连接骨将防风骨包头拉回原位,而防风骨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平直状态,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部再次遮盖该下伞布的内边缘(控制阀关闭),封闭气流通道并阻挡雨滴通过。收伞后,由于防风骨包头的翻转作用,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随防风骨折到内主骨与防风骨之间。上伞布收合于内层,叠合后更加整齐。而下伞布的内边缘因内连接器的翻转作用,随中主骨折到中主骨与防风骨之间,不会出现下伞布的内缘与上伞布的外缘相互纠结,阻碍开、收伞平顺的现象;下伞布收合于外层,开、收正常。在优选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支骨外端部枢接一根扁支骨,该扁支骨的外端枢接于所述内连接器的内端头;该扁支骨的内端部安装一根拉簧,该拉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内主骨的外端部。当伞面张开时,支骨外端部在随下巢向上升起的同时带动扁支骨沿内主骨内侧边向中棒方向移动,扁支骨将内连接器内端拉向中棒方向,中主骨向外伸展并基本与内主骨平齐,拉簧被拉伸。中主骨的外端推动外连接器,使外主骨向外伸展。当收拢伞面时,支骨外端部在随下巢向下降落的同时拉簧的恢复力帮助扁支骨沿内主骨内侧边向内连接器内端方向移动,中主骨向内靠拢并基本靠向内主骨。中主骨的外端拉动外连接器,使外主骨向内收拢。所以该扁支骨和拉簧可协助本组伞骨总成展开和收拢。在一种优选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连接骨下部折出一个凸起部,一个侧壁开有通槽的管型胶套套装在所述的连接骨和所述的中主骨下部,所述连接骨的凸起部从该胶套的通槽中向外伸出并与所述下伞布的内边缘相系接。利用连接骨下部的凸起部系接下伞布的内边缘,可以使下伞布的内边缘固定得更牢靠且便于系接作业。而侧壁开有通槽的管型胶套有利于对连接骨的安装状态实施定位。
在又一种优选的实施结构中所述的连接骨下部弯折出一个环形部,所述的中主骨为槽型铁杆件,该槽型铁杆件的下部设有一个翻边,所述连接骨设置在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且被该翻边阻挡,所述连接骨的环形部从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向外伸出并与所述下伞布的内边缘相系接。利用连接骨下部的环形部系接下伞布的内边缘,可以使下伞布的内边缘固定得更牢靠且便于系接作业。而连接骨设置在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且被该翻边阻挡有利于对连接骨的安装状态实施定位。
为进一步加强防强风的能力所述外主骨的外端部设置一个带有T形卡槽的卡接件;所述内连接器的外端部还附设一个连接部并由该连接部固定连接一根拉杆,该拉杆的外端固定一根拉绳;该拉绳的另一端打成结并扣合固定在所述外主骨外端部的卡接件的T形卡槽中。伞面展开时,该拉杆可以与中主骨一起展开,而该拉绳可限制外主骨的外端不能过度向外翻,从而在强风使保护整组伞骨总成不会折断。伞面收拢时,该拉杆可以与中主骨一起收拢,而该拉绳也收拢在外主骨与中主骨之间,使整个防风伞保持紧凑的收拢结构。拉绳的外端打成结,并在外主骨外端部设置带有T形卡槽的卡接件,使拉绳外端的结可以直接扣合固定在外主骨外端部的卡接件的T形卡槽中。相对于将绳结直接打在外主骨上的常规打结方式,上述绳结与外主骨装配的操作非常简洁,可以保证绳结与外主骨固定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从而了加快装配速度。本发明双层防风伞,采用上述的结构,增强了对上伞布的支撑作用,同时扩大了强风时控制阀的进风口(见图I中的区间D)和排风口,使伞内侧的气流可以顺畅排泄。平时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部遮盖该下伞布的内边缘的宽度较小(见图I中的区间C),强风作用在防风骨上的作用力靠近防风骨的外端,防风骨外端易于向外掀起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部,因气流得到疏通而不会使下伞布翻转,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对各组伞骨总成的保护力度,可防止伞面下塌且可在强风天气使用。本发明双层防风伞展开和收拢都很便利,下伞布的系接作业非常方便。展开和收拢的过程中,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都不会与下伞布的内缘产生纠结的现象。


图I为本发明双层防风伞一个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I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的外形示意图。图4为图I实施例中防风骨包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I实施例中防风骨包头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I实施例中防风骨包头在张伞状态与内主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7为图I实施例中防风骨包头在收伞状态与内主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8为图I实施例中胶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I实施例中固定下伞部内边缘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I实施例的一个变种中的中主骨和连系骨一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I中的中主骨和连系骨一部固定外伞部内边缘的侧面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I实施例在收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双层防风伞又一个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实施例中B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13实施例中外主骨的外端部、卡接件和拉绳外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3实施例在收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实施例一
本发明双层防风伞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I和图12所示,该双层防风伞的中棒I的伸缩杆11的上端固定有上巢12,中棒I的伸缩杆11外周滑动地套装下巢13。多组伞骨总成2枢接沿上巢11的圆周和下巢13的圆周枢接与上巢12和下巢13上。多边形的上伞布41系于各组伞骨总成2外侧居中部位。环状的下伞布42系于各组伞骨总成2外侧周边。在每组伞骨总成2设置一个位于上伞布41与伞骨总面之间的控制阀。每组伞骨总成2包含一根内主骨21、一根中主骨22、一根外主骨23、一根支骨24、一根扁支骨25、一根拉簧26、一个内连接器27、一根连接骨28和一个外连接器29。内主骨21的内端枢接在上巢12上;支骨24内端枢接于下巢13上,支骨24外端枢接于内主骨21的中部。支骨24外端部枢接扁支骨25的内端,扁支骨25的内端部安装拉簧26,拉簧26的另一端固定在内主骨21的外端部。请参看图2,内主骨21的外端枢接于内连接器27内侧的凸耳272上,内连接器27的内端头271枢接扁支骨25的外端。内连接器27外端与中主骨22内端固定连接,中主骨22外端枢接于外连接器29中部,外连接器29外端与外主骨23内端固定连接。连接骨28的外端枢接于外连接器29的内端。请参看图2、图4-图7,控制阀包含扣件321、弹性的防风骨31和防风骨包头32。弹性的防风骨31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防风骨包头32为槽型冲压件,向内收缩的内侧端(头部)设有一对内轴孔3220,稍向外设有一对中轴孔3230,外侧端324 (尾部)夹持固定防风骨31内端。扣件321固定在内主骨21外端部,扣件321上设轴孔与防风骨包头32的一对内轴孔3220 —起穿插短轴322,使防风骨包头32内端枢接扣件321。防风骨包头32中部的一对中轴孔3230与连接骨28内端的弯头一起穿插短轴323,使防风骨包头32中部枢接连接骨28的内端。在张伞状态,防风骨31与内主骨21的方向一致,向外展开,连接骨28位于防风骨31的内侧。收伞状态,防风骨31反向靠近内主骨21,连接骨28位于防风骨31的外侧。上伞布41的中心部固定于上巢12的顶部,上伞布41的中部系于内主骨21的外端部,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系于防风骨31外端。下伞布42的上边缘直接系于外主骨23外端,下伞布42的内侧边缘系于连接骨28的下部,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部遮盖下伞布42的内边缘。请参看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连接骨28下部折出一个凸起部282,连接骨28和中主骨22下部套装在一个侧壁开有通槽2812的管型胶套281的内孔2811中,连接骨28的凸起部28从该胶套281的通槽2812中向外伸出并与下伞布42的内边缘相系接。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可以如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骨28’下部弯折出一个环形部282’,中主骨22’为槽型铁杆件,槽型铁杆件的下部设有一个翻边220’。连接骨28’设置在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且被该翻边220’阻挡,连接骨28的环形部282’从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向外伸出并与下伞布42的内边缘相系接。
当伞面张开时,支骨24外端部在随下巢13向上升起的同时带动扁支骨25沿内主骨21内侧边向中棒I方向移动,扁支骨25将内连接器27内端拉向中棒I方向,中主骨22向外伸展并基本与内主骨21平齐,拉簧26被拉伸。中主骨22的外端推动外连接器29,使外主骨23向外伸展。外连接器29的内端向内推动连接骨28,连接骨28内端拉动防风骨包头3使防风骨31顺着2中主骨22向外伸展并基本与内主骨21平齐。由于有内主骨21的支撑,上伞布41不会下塌。当强气流从伞的内侧吹来时,各个控制阀的防风骨31可以自动向伞面的外侧弯曲,在内主骨21外端部的上伞布41中部与下伞布42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宽的气流入口 D,上伞布41外侧边缘与下伞布42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高的气流排出通道5 (见图3),使气流得以顺畅地排泄,而不会在强风天气产生伞骨向外侧翻折甚至伞骨折断的现象。同时,连接骨28的内端拉住防风骨包头32的中 部限制防风骨包头32的翻转角度,防止防风骨31过度外翻。在强气流过后,连接骨28将防风骨包头32拉回原位,而防风骨31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平直状态,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部再次遮盖下伞布42的内边缘,封闭气流通道5并阻挡雨滴通过。当收拢伞面时,见图12,支骨24外端部在随下巢13向下降落的同时拉簧26的恢复力帮助扁支骨25沿内主骨21内侧边向内连接器27内端方向移动,中主骨22向内靠拢并基本靠向内主骨21。中主骨22的外端拉动外连接器29,使外主骨23向内收拢。外连接器29的内端向上拉动连接骨28,连接骨28内端拉动防风骨包头3使防风骨包头32做翻转运动,防风骨31顺着中主骨22向内靠向内主骨21。收伞后,由于防风骨包头32的翻转作用,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随防风骨31折到内主骨21与防风骨31之间。上伞布41对折地收合于内主骨22与防风骨31之间的内层。而下伞布42的内边缘因内连接器27和外连接器29的翻转作用,随中主骨23折到中主骨22与防风骨31之间,下伞布42的主体部分留在外主骨23的外侧。二、实施例二本发明双层防风伞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3和图16所示,该双层防风伞的中棒I的伸缩杆11的上端固定有上巢12,中棒I的伸缩杆11外周滑动地套装下巢13。多组伞骨总成2枢接沿上巢11的圆周和下巢13的圆周枢接与上巢12和下巢13上。多边形的上伞布41系于各组伞骨总成2外侧居中部位。环状的下伞布42系于各组伞骨总成2外侧周边。在每组伞骨总成2设置一个位于上伞布41与伞骨总面之间的控制阀。每组伞骨总成2包含一根内主骨21、一根中主骨22、一根外主骨23、一根支骨24、一根扁支骨25、一根拉簧26、一个内连接器27’、一根连接骨28和一个外连接器29。内主骨21的内端枢接在上巢12上;支骨24内端枢接于下巢13上,支骨24外端枢接于内主骨21的中部。支骨24外端部枢接扁支骨25的内端,扁支骨25的内端部安装拉簧26,拉簧26的另一端固定在内主骨21的外端部。请参看图14,内主骨21的外端枢接于内连接器27’内侧的凸耳272’上,内连接器27’的内端头271’枢接扁支骨25的外端。内连接器27’的外端部还附设一个连接部273’并由该连接部273’固定连接一根拉杆61。内连接器27’夕卜端与中主骨22内端固定连接,中主骨22外端枢接于外连接器29中部,外连接器29外端与外主骨23内端固定连接。连接骨28的外端枢接于外连接器29的内端。请参看图13。拉杆61的外端固定一根拉绳62,拉绳62的另一端固定在外主骨23的外端部。请参看图15,外主骨23的外端部设置一个带有T形卡槽631的卡接件63 ;卡接件63的两侧在T形卡槽631的交接处各开出一个窗口 632,拉绳62的外端打成结621,拉绳62的外端部扣在T形卡槽631的小端内,拉绳62的结621扣在T形卡槽631的大端内并从两个窗口向外挤出;从而拉绳62的外端扣合固定在外主骨23外端部的卡接件63的T形卡槽631中。控制阀包含扣件321、弹性的防风骨31和防风骨包头32,弹性的防风骨31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制成。防风骨包头32外侧端夹持固定防风骨31内端。防风骨包头32内端枢接扣件321。防风骨包头32中部枢接连接骨28的内端。上伞布41的中心部固定于上巢12的顶部,上伞布41的中部系于内主骨21的外端部,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系于防风骨31外端。下伞布42的上边缘直接系于外主骨23外端,下伞布42的内侧边缘系于连接骨28的下部,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部遮盖下伞布42的内边缘。 本实施例中,连接骨28下部折出一个凸起部,连接骨28和中主骨22下部套装在一个侧壁开有通槽的管型胶套281的内孔中,连接骨28的凸起部28从该胶套281的通槽中向外伸出并与下伞布42的内边缘相系接。在本实施例的变种中,可以如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骨28’下部弯折出一个环形部282’,中主骨22’为槽型铁杆件,槽型铁杆件的下部设有一个翻边220’。连接骨28’设置在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且被该翻边220’阻挡,连接骨28的环形部282’从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向外伸出并与下伞布42的内边缘相系接。当伞面张开时,支骨24外端部在随下巢13向上升起的同时带动扁支骨25沿内主骨21内侧边向中棒I方向移动,扁支骨25将内连接器27内端拉向中棒I方向,中主骨22向外伸展并基本与内主骨21平齐,拉杆61与中主骨22—起展开。拉簧26被拉伸。中主骨22的外端推动外连接器29,使外主骨23向外伸展。外连接器29的内端向内推动连接骨28,连接骨28内端拉动防风骨包头3使防风骨31顺着2中主骨22向外伸展并基本与内主骨21平齐。由于有内主骨21的支撑,上伞布41不会下塌。当强气流从伞的内侧吹来时,各个控制阀的防风骨31可以自动向伞面的外侧弯曲,在内主骨21外端部的上伞布41中部与下伞布42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宽的气流入口,上伞布41外侧边缘与下伞布42的上侧边缘之间形成较高的气流排出通道,使气流得以顺畅地排泄,拉绳62可限制外主骨23的外端不能过度向外翻,而不会在强风天气产生伞骨向外侧翻折甚至伞骨折断的现象。同时,连接骨28的内端拉住防风骨包头32的中部限制防风骨包头32的翻转角度,防止防风骨31过度外翻。在强气流过后,连接骨28将防风骨包头32拉回原位,而防风骨31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平直状态,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部再次遮盖下伞布42的内边缘,封闭气流通道5并阻挡雨滴通过。当收拢伞面时,见图16,支骨24外端部在随下巢13向下降落的同时拉簧26的恢复力帮助扁支骨25沿内主骨21内侧边向内连接器27内端方向移动,中主骨22向内靠拢并基本靠向内主骨21。拉杆61与中主骨22—起向内主骨21收拢。中主骨22的外端拉动外连接器29,使外主骨23向内收拢。拉绳62收藏在外主骨23与拉杆61之间。外连接器29的内端向上拉动连接骨28,连接骨28内端拉动防风骨包头3使防风骨包头32做翻转运动,防风骨31顺着中主骨22向内靠向内主骨21。上伞布41的外侧边缘随防风骨31折到内主骨21与防风骨31之间。上伞布41对折地收合于内主骨21与防风骨31之间的内层。而下伞布42的内边缘因内连接器27和外连接器29的翻转作用,随中主骨22折到中主骨23与防风骨31之间,下伞布42的主体部分留在外主骨23的外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不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依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双层防风伞,包括带有固定的上巢和滑动的下巢的中棒、多组枢接中棒的上巢和下巢的伞骨总成、系于各组伞骨总成外侧居中部位的多边形的上伞布和系于各组伞骨总成外侧周边的环状的下伞布,在每组伞骨总成设置一个位于上伞布与伞骨总面之间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的伞骨总成包含内主骨、中主骨、外主骨、支骨、内连接器、连接骨和外连接器;该内主骨的内端枢接在该上巢上,该内主骨的外端枢接于该内连接器的内侧,该内连接器外端与该中主骨内端固定连接,该中主骨外端枢接于该外连接器中部,该外连接器外端与该外主骨内端固定连接;该支骨内端枢接于该下巢上,该支骨外端枢接于该内主骨的中部;该连接骨的外端枢接于该外连接器的内端;所述的控制阀包含扣件、弹性的防风骨和防风骨包头,该扣件固定在该内主骨外端部并枢接该防风骨包头内端,该防风骨包头外端固定连接该防风骨内端,该防风骨包头中部枢接该连接骨的内端;该上伞布的外侧边缘系于该防风骨外端,该下伞布的内侧边缘系于该连接骨的下部,该上伞布的外侧边缘部遮盖该下伞布的内边缘,该上伞布的中部系于该内主骨的外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层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骨外端部枢接一根扁支骨,该扁支骨的外端枢接于所述内连接器的内端头;该扁支骨的内端部安装一根拉簧,该拉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内主骨的外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双层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骨下部折出一个凸起部,一个侧壁开有通槽的管型胶套套装在所述的连接骨和所述的中主骨下部,所述连接骨的凸起部从该胶套的通槽中向外伸出并与所述下伞布的内边缘相系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双层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骨下部弯折出一个环形部,所述的中主骨为槽型铁杆件,该槽型铁杆件的下部设有一个翻边,所述连接骨设置在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且被该翻边阻挡,所述连接骨的环形部从该槽型铁杆件的凹槽中向外伸出并与所述下伞布的内边缘相系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双层防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主骨的外端部设置一个带有T形卡槽的卡接件;所述内连接器的外端部还附设一个连接部并由该连接部固定连接一根拉杆,该拉杆的外端固定一根拉绳;该拉绳的另一端打成结并扣合固定在所述外主骨外端部的卡接件的T形卡槽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双层防风伞,包括带有上巢和下巢的中棒、多组枢接上巢和下巢的伞骨总成、上伞布和下伞布,每组伞骨总成设置一个控制阀;每组伞骨总成中内主骨内端枢接上巢,外端枢接内连接器内侧;内连接器外端固接中主骨内端,中主骨外端枢接外连接器中部,外连接器外端固接外主骨内端;支骨内端枢接下巢,外端枢接内主骨中部;连接骨外端枢接外连接器内端;控制阀中扣件固定在内主骨外端部并枢接防风骨包头内端,防风骨包头外端固定连接弹性的防风骨内端,防风骨包头中部枢接连接骨内端;上伞布外侧边缘系于防风骨外端,下伞布内侧边缘系于连接骨下部,上伞布外侧边缘部遮盖该下伞布内边缘,上伞布中部系于内主骨外端部。
文档编号A45B25/22GK102669905SQ201210115088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8日
发明者张荣仁 申请人:厦门福太洋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