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加热饭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5374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快速加热饭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外筒为圆柱形筒状结构,外筒的底部端面安装有固定脚,固定脚为圆柱形结构,外筒的上端装配有端盖,端盖的上端面固定有提手,提手通过转轴与端盖的上端面进行连接,提手为横截面呈圆形的半圆弧结构,防滑纹分布在外筒的侧面。通过添加提手与转轴来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提拿,该设计便于在提手不进行使用时进行旋转放置,而电源插头与电阻加热丝的添加则实现对饭筒内部食物的加热,该设计实现通过电力进行加热,另外热水出水开关、热水进水开关以及加热管的添加便于使用者通过开水进行加热,防滑纹的设计大大增加了使用者与外筒的接触阻力,进而防止由于阻力过小造成外筒滑落的情况出现。
【专利说明】
快速加热饭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属于日常用品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饭盒仅仅具有保温的功能,按照保温方式的不同分为保温材料隔层式、水浴式等等。使用这些保温饭盒,时间久了饭菜容易变凉,不便于食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饭菜的口感,还会造成饭菜营养流失。一般的饭盒无法直接进行加热,这就使得饭盒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需要一种快速加热饭盒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加热饭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包进饭盒主体部分以及加热部分,所述饭盒主体部分由提手、转轴、端盖、防滑纹、外筒以及固定脚组成,所述外筒为圆柱形筒状结构,所述外筒的底部端面安装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外筒的上端装配有端盖,所述端盖的上端面固定有提手,所述提手通过转轴与端盖的上端面进行连接,所述提手为横截面呈圆形的半圆弧结构,所述防滑纹分布在外筒的侧面,所述加热部分由热水出水开关、电源插头、指示灯、热水进水开关、电阻加热丝、加热管以及饭筒组成,所述饭筒位于外筒的内部,所述加热管分布在外筒与饭筒之间的位置,所述热水进水开关位于外筒侧面的上端位置且与加热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热水出水开关位于外筒侧面的下端位置且与加热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源插头安装在外筒侧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电源插头的左侧安装有指示灯,所述电阻加热丝安装在外筒内部的底部端面上且电阻加热丝与电源插头连接在一起。
[000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脚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所述固定脚规格相同,四个固定脚之间呈90°的夹角进行布置。
[0006]进一步地,所述防滑纹是横截面呈波浪状的曲面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热水出水开关与热水进水开关呈180°夹角进行布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在外筒与饭筒之间呈螺旋式进行布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电阻加热丝在外筒内部的底部位置呈螺旋状进行布置。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通过添加提手与转轴来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提拿,该设计便于在提手不进行使用时进行旋转放置,而电源插头与电阻加热丝的添加则实现对饭筒内部食物的加热,该设计实现通过电力进行加热,另外热水出水开关、热水进水开关以及加热管的添加便于使用者通过开水进行加热,通过将开水倒入热水进水开关中进而实现对加热管中注水,然后加热管中热水的热量散发出来,进而实现对饭筒内部食物的加热,该设计有效的拓展了本实用新型加热的方式,极大的满足了不同使用状况下的要求,防滑纹的设计大大增加了使用者与外筒的接触阻力,进而防止由于阻力过小造成外筒滑落的情况出现,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附图说明】

[001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加热饭盒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加热饭盒中电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加热饭盒中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提手、2-转轴、3-端盖、4-防滑纹、5-外筒、6-热水出水开关、7-电源插头、 8_指示灯、9-固定脚、10-热水进水开关、11-电阻加热丝、12-加热管、13-饭筒。【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0018]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包进饭盒主体部分以及加热部分,饭盒主体部分由提手1、转轴2、端盖3、防滑纹4、外筒5以及固定脚9组成,外筒5为圆柱形筒状结构,外筒5的底部端面安装有固定脚9,固定脚9为圆柱形结构,外筒5的上端装配有端盖3,端盖3的上端面固定有提手1,提手1通过转轴2与端盖3的上端面进行连接,通过添加提手1与转轴2来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提拿,该设计便于在提手1不进行使用时进行旋转放置,提手1为横截面呈圆形的半圆弧结构,防滑纹4分布在外筒5的侧面,防滑纹4的设计大大增加了使用者与外筒5的接触阻力,进而防止由于阻力过小造成外筒5滑落的情况出现。[〇〇19]加热部分由热水出水开关6、电源插头7、指示灯8、热水进水开关10、电阻加热丝 11、加热管12以及饭筒13组成,饭筒13位于外筒5的内部,加热管12分布在外筒5与饭筒13之间的位置,热水进水开关10位于外筒5侧面的上端位置且与加热管12连接在一起,热水出水开关6位于外筒5侧面的下端位置且与加热管12连接在一起,电源插头7安装在外筒5侧面的中间位置,电源插头7的左侧安装有指示灯8,电阻加热丝11安装在外筒5内部的底部端面上且电阻加热丝11与电源插头7连接在一起,电源插头7与电阻加热丝11的添加则实现对饭筒 13内部食物的加热,该设计实现通过电力进行加热,另外热水出水开关6、热水进水开关10 以及加热管12的添加便于使用者通过开水进行加热,通过将开水倒入热水进水开关10中进而实现对加热管12中注水,然后加热管12中热水的热量散发出来,进而实现对饭筒13内部食物的加热。该设计有效的拓展了本实用新型加热的方式,极大的满足了不同使用状况下的要求。
[0020]固定脚9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固定脚9规格相同,四个固定脚9之间呈90°的夹角进行布置,防滑纹4是横截面呈波浪状的曲面结构,热水出水开关6与热水进水开关10呈180°夹角进行布置,加热管12在外筒5与饭筒13之间呈螺旋式进行布置,电阻加热丝11在外筒5内部的底部位置呈螺旋状进行布置。
[0021]【具体实施方式】:
[0022]使用时,首先使用者将饭菜盛入饭筒13的内部,然后关闭端盖3,在需要食用饭筒 13中食物时,将电源插头7与电源连接在一起,电阻加热丝11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散发出去, 继而实现对饭菜的加热。如果附近没有电源时,可将开水通过热水进口开关倒入循环管的内部,实现对饭筒13内部饭菜的加热,加热完成后即可进行食用了。如果一次加热无法进行食用的话,此时,通过开水出口开关将水倒入,然后再次注入开水继续加热即可。[〇〇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包括饭盒主体部分以及加热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饭盒主体部 分由提手、转轴、端盖、防滑纹、外筒以及固定脚组成,所述外筒为圆柱形筒状结构,所述外 筒的底部端面安装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外筒的上端装配有端盖,所述 端盖的上端面固定有提手,所述提手通过转轴与端盖的上端面进行连接,所述提手为横截 面呈圆形的半圆弧结构,所述防滑纹分布在外筒的侧面;所述加热部分由热水出水开关、电源插头、指示灯、热水进水开关、电阻加热丝、加热管 以及饭筒组成,所述饭筒位于外筒的内部,所述加热管分布在外筒与饭筒之间的位置,所述 热水进水开关位于外筒侧面的上端位置且与加热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热水出水开关位于外 筒侧面的下端位置且与加热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源插头安装在外筒侧面的中间位置,所 述电源插头的左侧安装有指示灯,所述电阻加热丝安装在外筒内部的底部端面上且电阻加 热丝与电源插头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脚设置有四个且四 个所述固定脚规格相同,四个固定脚之间呈90°的夹角进行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纹是横截面呈波浪 状的曲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出水开关与热水进 水开关呈180°夹角进行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在外筒与饭筒之 间呈螺旋式进行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加热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丝在外筒内部 的底部位置呈螺旋状进行布置。
【文档编号】A45C11/20GK205696268SQ201620601404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7日
【发明人】杨宇晟, 黄浚钦, 熊浩添
【申请人】杨宇晟, 黄浚钦, 熊浩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