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6078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智能手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智能手环一般具有表带和表盘,表带通常是通过一轴销连接表盘,在轴销的作用下,表带相对于表盘可转动。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手环,在用户佩戴过程中,表带经常受力而牵扯轴销,轴销受到牵扯作用力易发生变形,最终导致表带从表盘脱落。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手环,旨在提高了表带与表盘连接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环包括表带、表盘及轴销,所述表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表带包括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本体一端部的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插槽配合,并通过所述轴销连接所述表盘,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本体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表带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在90°至150°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槽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形成并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用以部分收容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容置槽用以容纳所述第一插接部。优选的,所述表盘具有正反两面,所述第一插槽具有开口和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壁,以及靠近所述正面设置的第一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交处设置有一凸台,所述插接部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台适配的凹槽。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槽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插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表面设置凸条。优选的,所述本体包括柔性腕带和硬质连接件,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硬质连接件,所述硬质连接件连接所述柔性腕带。优选的,所述硬质连接件与所述柔性腕带通过二次注塑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硬质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插接部,所述柔性腕带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沿所述柔性腕带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侧壁设置有至少一凸起或至少一凹槽,所述凸起或所述凹槽与所述插槽的内壁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二插接部具有相对的两表面,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侧壁开设有将所述两表面贯穿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插接部与表带本体的延伸方向设置移一定的夹角,从而可以将轴销受到的拉力全部或部分转移至第一插槽的壁部,进而避免了因轴销受力过大而引起轴销变形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表带与表盘连接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智能手环的表盘、表带和轴销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表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硬质连接件与柔性腕带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硬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插接部设置于硬质连接件);图7为图6中硬质连接件的侧视图;图8为图1中智能手环的左视图;图9为图8中智能手环沿M-M线的剖视图;图10为图9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第一插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智能手环11表盘12表带13轴销110第一插槽111凸台120凹槽12a本体12b第一插接部121腕带1210第二插槽122硬质连接件122a连接部122b第二插接部1220通孔123凸条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手环。参照图1、智能手环10通常包括表盘11和表带12,表带12连接表盘11的相对两端,表带12与表盘11形成环状,以便于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可以有两条表带12,两条表带12的一端均与表盘11连接,两条表带12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智能手环10也可以只具有一条表带12,该表带12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表盘11的相对两端即可。该智能手环10可用于与手机通讯连接,从而实现记步、记录行走路线、供用户观看时间等功能。该智能终端也可用于与空调器通讯连接,进而便于用户通过该智能手环10调节空调器的温度、运行模式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智能手环10包括表带12、表盘11及轴销13,所述表盘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槽110;所述表带12包括本体12a和设置于所述本体12a一端部的第一插接部12b,所述第一插接部12b与所述第一插槽110配合,并通过所述轴销13连接所述表盘11,所述第一插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本体12a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具体的,表盘11具有正面和反面(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是,反面与手臂接触),第一插槽110具有一开口、与该开口相对的底壁、位于开口和底壁之间的四个侧壁。四个侧壁包括靠近表盘11正面的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表盘11的外壁开设有将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贯穿的安装孔,轴销13通过该安装孔安装于第一插槽110中。第一插接部12b上开设有供轴销13穿插的轴孔,轴销13在穿插于第一插接部12b的同时,轴销13的相对两端插入两安装孔中,从而实现表带12与表盘11的安装。参照图2,第一插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与表带12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该夹角是指大于0°小于180°。当该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时,即便表带12受到拉力作用,表带12的拉力回全部转移至第一插槽110的壁部承担,轴销13不会受到牵扯力,进而对轴销13起到保护作用。当该夹角大于90°小于180°时,表带12上的拉力一方面由轴销13承担,另一方面由第一插槽110的壁部承担,如此,也可减缓轴销13受力,避免轴销13受力过大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插接部12b与表带12本体12a的延伸方向设置一定的夹角,从而可以将轴销13受到的拉力全部或部分转移至第一插槽110的壁部,进而避免了因轴销13受力过大而引起轴销13变形的情况发生,提高了表带12与表盘11连接的稳定性。参照图2至图4,人的手臂是呈近似圆柱形的,在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时,第一插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与表带12本体12a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过小不利于用户佩戴。在本实施例中,鉴于人体手臂的形状,所述第一插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表带12的本体12a的延伸方向的夹角α在90°至150°之间。如此,既便于用户佩戴,又可以将表带12的本体12a受到的牵扯力大部分转移至第一插槽110的壁部,从而减缓了轴销13受力。参照图2和图4,当表带12本体12a受到牵扯力时,可能会有一部分拉力由轴销13分担,但是一旦表带12本体12a受到的前撤离过大,第一插接部12b可能会在第一插槽110中发生形变,进而导致第一插接部12b的延伸方向与表带12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变大,这也就会增加轴销13所承担的拉力,拉力一旦超出轴销13的承受范围,轴销13就会本损坏。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9、图10和图11,为了加强第一插接部12b在第一插槽110中安装的稳定性,所述第一插槽110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形成并相互连通的第一容置槽11a和第二容置槽11b,所述第一容置槽11a用以部分收容所述本体12a,所述第二容置槽11b用以容纳所述第一插接部12b。如此,当表带12本体12a受到牵扯力,该牵扯力可以由第一容置槽11a的壁部和第二容置槽11b的壁部共同承担,即便表带12受到的牵扯力较大,由于受到第二容置槽11b的壁部对本体12a的支撑作用力,最终由第一容置槽对第一插接部12b的作用力相对较小,第一插接部12b也难以变形,轴销13所受到的作用力也不会过大。参照图2、图9和图10,表带12受到牵扯力过大会导致第一插接部12b发生形变,进而会对轴销13造成损伤。在第一插接部12b发生形变前,受力最大的是第一插接部12b的末端。在此,为了使轴销13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交处设置有一凸台111,所述插接部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台111适配的凹槽120。如此,在该凹槽120与凸台111的配合作用下,避免因第一插接部12b的末端受力过大而发生形变而导致轴向受力过大,增加了表带12与表盘11装配的稳定性。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表带11与表盘12连接的牢固性,所述第一插槽110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插接部12b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表面设置凸条123。设置所述凸条123后,第一插接部在第一插槽中插接更紧,更牢固。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和表带12与表盘11连接的牢固性,所述本体12a包括柔性腕带121和硬质连接件122,所述第一插接部12b设置于所述硬质连接件122,所述硬质连接件122连接所述柔性腕带121。在此,柔性腕带121可以是硅胶材质的、橡胶材质的或乳胶材质的等。柔性腕带121的弯曲延展性较佳,使用户佩戴舒适。硬质连接件122的材料可以是聚四氟乙烯、聚砜、聚丙烯等,硬质连接件122的硬度高于柔性表带12,以保障表带12与表盘11连接强度。参照图5至图7,为了提高腕带121与连接件之间的稳定性,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腕带121通过二次注塑一体成型。连接件的熔点较高,可以先通过注塑生产出所述硬质连接件122,然后将硬质连接件122与制作腕带121的材料一起置于模具中,通过二次注塑成型。腕带121的材料以硅胶为例,在二次注塑过程中,由于硅胶的熔点较低,当注塑温度达到硅胶的熔点时,硅胶融化,而硬质连接件122不会融化,这样,连接件可以嵌入腕带121中,或者腕带121嵌入连接件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二者连接的稳定性。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腕带121和连接件是可以相互嵌入的。如果是腕带121嵌入连接件中,那么就需要在连接件上开设供腕带121插入的安装槽,如此,在便增加了连接件注塑的复杂程度,次品率大大增加,制造成本也增加了。鉴于上述情况,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第二插接部122b,所述腕带121的一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插接部122b插接的第二插槽1210,所述第二插槽1210沿所述腕带12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此描述的是腕带121成型后的结构,在成型前,制造腕带121的材料附着于第二插接部122b的表面,待冷却后,第二插接部122b与腕带121一体成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6,为了增加第二插接部122b与腕带121连接的牢固性,所述第二插接部122b上设置有凹凸结构(图中未示出)。如此,在二次注塑成型时,凹凸结构在腕带121的第二插槽1210中,与第二插槽1210的内壁相互嵌入,大大增加了第二插接部122b从第二插槽1210脱出的阻力。需要说明的是,该凹凸结构为至少一凸起或一个凹槽,第二插接部122b可以通过该凸起或凹槽与第二插槽1210的内壁配合。参照图7,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接部122b的侧壁设有通孔1220。即,所述第二插接部122b具有相对的两表面,在所述第二插接部122b上开设有将所述两表面贯穿的通孔1220。如此,当连接件与腕带121二次注塑时,制造腕带121的材料可以进入该通孔1220中,成型之后,受到进入该通孔1220中的腕带121部分的牵扯,连接件与腕带121连接更牢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