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6112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制鞋行业出现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如制鞋生产线,使用生产线的方式能够节省工厂空间,简化人员操作。而当使用生产线进行制鞋时,需要把鞋固定在马鞍架上,鞋随马鞍架在生产线上运动。但是,现有的马鞍架的结构是固定的,马鞍架上伸出的用于固定鞋的托条之间的距离也是固定的,这样,当生产不同尺寸的鞋的时候,需要把鞋强行夹在间距不足的托条之间,或者更换另外的马鞍架,这不利于产生的持续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在生产时用于固定鞋,其能够调节托条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鞋。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第一架体包括第一长条和从第一长条往外伸出第一托条,第二架体包括第二长条和从第二长条往外伸出第二托条;第一长条设置有通孔,第一长条与第二长条层叠设置,第二托条穿过通孔并与第一托条形成马鞍架结构,第二托条能够在通孔内平移以改变第一托条与第二托条之间的间距。

其中,第一长条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伸出多条第一托条,第二长条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伸出多条第二托条;第一长条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通孔,多条第二托条穿过多个通孔并与多条第一托条形成多个马鞍架结构。

其中,第一长条与第二长条之间设置有间距调节结构。

其中,间距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长条的两端的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二长条的两端的第二挡板、以及螺柱,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垂直于第一长条的长度方向;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开有螺纹孔,螺柱与螺纹孔配合,螺柱的一端抵顶第一挡板/第二挡板。

其中,第二长条的两端为折弯段,形成第二挡板。

其中,第一长条在其与第二长条接触的面上向外伸出框体,框体的长度大于第二长条的长度,第二长条在框体内滑动。

其中,框体的宽度等于第二长条的宽度。

其中,在框体的内侧壁面设置有把第二长条保持在框体内滑动的挡块。

其中,挡块焊接于框体的内侧壁面。

其中,通孔为长圆通孔,长圆通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长条的长度方向,长圆通孔的宽度等于第二托条在其横截面上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固定的马鞍架,本实用新型的马鞍架共设置两个能够相对运动的架体,通过架体的相对运动来带动托条也相对运动,从而调节各托条之间的距离,达到适应不同鞋的大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调节间距的制鞋用马鞍架,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第一架体包括第一长条1和从第一长条1往外伸出第一托条11,第二架体包括第二长条2和从第二长条2往外伸出第二托条21。第一长条1设置有通孔12。如图2所示,第一长条1与第二长条2层叠设置,第二托条21穿过通孔12并与第一托条11形成马鞍架结构。制鞋时,鞋被夹在马鞍架结构之间。第二托条21能够在通孔12内平移(即第二长条2相对于第一长条1平移)以改变第一托条11与第二托条21之间的间距,使得马鞍架结构的宽度可变,从而适应大小不同的鞋。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长条状的架体对托条进行固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当理解长条状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托条也能够被其他形状的架体所固定,其他形状的架体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长条1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伸出多条第一托条11,第二长条2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伸出多条第二托条21;第一长条1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通孔12,多条第二托条21穿过多个通孔12并与多条第一托条11形成多个马鞍架结构;多个马鞍架结构能够同时固定多只鞋,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当理解设置一个马鞍架结构或者设置多个马鞍架结构可根据实际生产而定,因此,设置一个或多个马鞍架结构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长条1与第二长条2之间设置有间距调节结构,该间距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各条第一托条11与各条第二托条21之间的距离。具体地,间距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长条1的两端的第一挡板13、设置在第二长条2的两端的第二挡板22、以及螺柱3,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22垂直于第一长条1的长度方向。优选地,第一挡板13为固定在第一长条1两端的板材,而第二挡板22是通过把第二长条2的两端折弯而形成,当然,第一挡板也可以是通过把第一长条1的两端折弯而形成,这样制造较为简单。第二挡板22上开有螺纹孔,螺柱3穿过螺纹孔并与螺纹孔配合,螺柱3端部抵顶第一挡板13。这样,调节螺柱3便能调节第一挡板13与第二挡板22之间的距离,达到调节第一托条11与第二托条21之间的间距的目的。当然,螺纹孔也可开在第一挡板13上,螺柱3的端部抵顶第二挡板22,调节螺柱3也能调节第一挡板13与第二挡板22之间的距离,该替换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长条1在其与第二长条2接触的面上向外伸出框体14,框体14的长度大于第二长条2的长度,第二长条2在框体14内滑动,框体14的宽度等于第二长条2的宽度,该框体14相当于为第二长条2提供了一条滑轨。在本实施例中,在框体14的内侧壁面设置有把第二长条2保持在框体14内滑动的挡块4。挡块4把第二长条2限定在框体14内滑动,防止其掉落。框体14与挡块4的共同限位使得第二长条2的滑动更稳定。优选地,挡块4通过焊接固定在框体14的内侧壁面,当然,也可以选用如螺接、卡接等方式对挡块4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2为长圆通孔,长圆通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长条1的长度方向,即平行于第二托条21平移的方向,长圆通孔的宽度等于第二托条21在其横截面上的宽度,这样的长圆通孔相当于为第二托条21提供了一条滑轨,提高了第二托条21平移时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