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具蜂巢装置及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0150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伞具蜂巢装置及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具蜂巢装置以及具有该伞具蜂巢装置的伞。



背景技术:

雨伞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日常用品。其中,晴雨伞和直杆伞的伞架结构通常由中棒、蜂巢和伞骨构成,通过蜂巢与伞骨的连接配合实现伞具的开合。

通常,蜂巢包括上巢和下巢。目前,现有的蜂巢装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按压式蜂巢装置,结构简单,但是有两个缺点,一是按键的卡钩在卡入卡孔中之前,会一直接触中棒,导致开伞和收伞过程中卡钩刮中棒,时间久了会将中棒的外表面磨损而影响外观,二是收伞时,需要先按按键再拉蜂巢的下巢才能脱扣,收伞的动作比较繁琐些;第二,推拉式蜂巢装置,结构复杂,但是,当伞具处于开启状态下,受到外力作用易出现脱扣而出现紧急收合的现象,稳定性低,并且,在开伞时,蜂巢也会与中棒摩擦相互摩擦,从而影响中棒外观,甚至出现蜂巢挂不住中棒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具蜂巢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伞具在正常开启状态下受到外力冲击时,其蜂巢装置易出现脱扣而导致伞具出现紧急收合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伞具蜂巢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伞具中棒顶端部的上巢以及套设于伞具中棒外侧且可沿伞具中棒轴向方向上下滑动的下巢组件,所述下巢组件位于所述上巢下方,所述上巢的外侧设有至少一卡钩,所述下巢组件包括套设于伞具中棒外侧的拉套以及套设于所述拉套外侧且沿伞具中棒轴向方向可相对所述拉套上下滑动的导正套,所述拉套位于所述导正套的下方,所述导正套上开设有于所述拉套相对所述导正套下行滑动时可沿伞具中棒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的至少一弹片,各所述弹片上开设有与所述卡钩相扣合的卡孔,所述卡孔于所述弹片沿伞具中棒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时脱离于所述卡钩。

进一步地,所述导正套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所述弹片,所述弹片具有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固定部以及所述固定部沿伞具中棒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形变部,各所述弹片的所述形变部内侧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拉套的外侧壁相抵顶以使所述形变部可沿伞具中棒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的凸骨,所述卡孔设于所述形变部上且位于所述凸骨的上方,所述拉套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凸骨的容置孔。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孔靠所述上巢的一孔侧壁具有供所述凸骨滑脱出于所述容置孔的第一导向结构,所述凸骨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抵顶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为所述容置孔的孔侧壁沿伞具中棒轴向方向倾斜形成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所述凸骨朝向所述第一斜面一侧壁倾斜形成的第二斜面;

或者,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为所述容置孔的孔侧壁凸伸形成的第一弧面,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为所述凸骨朝向所述第一弧面一侧凸伸形成的第二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卡钩具有卡接于所述卡孔的抵靠部以及供所述弹片导向变形的导向部,所述弹片朝向所述上巢的一端部设有与所述导向部相抵顶配合的第三导向结构。

具体地,所述导向部为第三斜面,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所述弹片的一端部沿伞具中棒轴线方向倾斜形成的第四斜面;

或者,所述导向结构为第三弧面,所述第三导向结构为所述弹片的一端部凸伸形成的第四弧面。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套的外侧壁沿其径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周凸边,所述导正套抵靠于所述凸边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工作原理如下:伞具在打开过程中,下巢组件沿伞具中棒轴向朝向上巢滑行,即推动拉套带动导正套一起朝向上巢滑行,当导正套上的弹片对应设置的卡扣卡接于卡钩时,下巢组件连接于上巢,此时,伞具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并保持稳定;伞具在收合过程中,对拉套朝背离导正套方向施加作用力,导正套上的各弹片沿伞具中棒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即弹片上的卡孔从卡钩上脱离出,此时,伞具处于收合状态。当弹片的卡孔卡接于卡扣时,卡孔的受力点位于孔侧壁处,即卡孔的受力点位于弹片上,当伞具中棒受到沿其轴向方向的作用力时,弹片的受力点与转向点处于同一直线上(这里,弹片的受力点为卡孔的孔侧壁处,弹片的转向点为弹片与导正套的连接处),即弹片在受到沿伞具中棒轴向方向的作用力时,不存在转动力臂,这样,弹片沿伞具中棒径向方向向外不发生形变,使得卡钩始终卡接于卡孔内,从而确保伞具蜂巢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伞,包括中棒、多个主伞骨以及多个副伞骨,所述主伞骨与所述副伞骨一一对应且连接于所述副伞骨,还包括上述所述伞具蜂巢装置,所述伞具蜂巢装置设于所述中棒的顶端部,各所述主伞骨以所述中棒轴线为中心呈周向设于所述伞具蜂巢装置的上巢外侧,各所述副伞骨以所述中棒轴线为中心呈周向设于所述伞具蜂巢装置的下巢组件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述伞具蜂巢装置的基础上,在伞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下时,中棒受到外力的冲击,伞具蜂巢装置的上巢和下巢组件也不会出现脱扣现象,提高了伞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具蜂巢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巢与下巢组件脱离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图3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具蜂巢装置01,包括固定连接于伞具中棒4顶端部的上巢1以及套设于伞具中棒4外侧的下巢组件2,下巢组件2可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上下滑动,下巢组件2位于上巢1的下方,上巢1的外侧设有至少一卡钩11,下巢组件2包括套设于伞具中棒4外侧的拉套22以及套设于拉套22外侧的导正套21,拉套22位于导正套21的下方,导正套21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可相对拉套22上下滑动,导正套21上开设有至少一弹片211,各弹片211在拉套22相对导正套21下行滑动时可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并且,各弹片211上开设有与卡钩11相扣合的卡孔212,在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时,卡孔212则脱离于卡钩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具蜂巢装置01,其工作原理如下:伞具在打开过程中,下巢组件2沿伞具中棒4轴向朝向上巢1滑行,即推动拉套22带动导正套21一起朝向上巢1滑行,当导正套21上的弹片211对应设置的卡扣卡接于卡钩11时,下巢组件2连接于上巢1,此时,伞具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并保持稳定;伞具在收合过程中,对拉套22朝背离导正套21方向施加作用力,导正套21上的各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即弹片211上的卡孔212从卡钩11上脱离出,此时,伞具处于收合状态。当弹片211的卡孔212卡接于卡扣时,卡孔212的受力点位于孔侧壁处,即卡孔212的受力点位于弹片211上,当伞具中棒4受到沿其轴向方向的作用力时,弹片211的受力点与转向点处于同一直线上(这里,弹片211的受力点为卡孔212的孔侧壁处,弹片211的转向点为弹片211与导正套21的连接处),即弹片211在受到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的作用力时,不存在转动力臂,这样,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不发生形变,使得卡钩11始终卡接于卡孔212内,从而保证了伞具蜂巢装置01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正套21包括本体210,本体210具有至少一弹片211,弹片211具有连接于本体210的固定部21a以及固定部21a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延伸形成的形变部21b,各弹片211的形变部21b内侧均设一凸骨213,卡孔212设于形变部21b上且位于凸骨213的上方,拉套22上开设有与凸骨213对应且用于容纳凸骨213的容置孔221。这里,形变部21b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相对本体210发生弹性形变。当形变部21b相对本体210未发生弹性形变时,凸骨213容纳于容置孔221;当弹片211的形变部21b相对本体210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形变时,凸骨213从容置孔221中滑脱出,并抵顶于拉套22的外侧壁上。优选地,请参考图,本体210具有两弹片211,该两弹片211以本体210的竖直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分别设置于本体210的两侧,各弹片211的形变部21b内侧分别设有一凸骨213和卡孔212,同样地,拉套22的侧臂上开设有与两凸骨213对应的两容置孔221,容置孔221以拉套22的竖直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分别设置于拉套22的两侧,同理,上巢1的外侧设有与两卡孔212相对应的卡钩11。当伞具处于打开过程时,导正套21随拉套22一起沿伞具中棒4朝向上巢1滑动,两卡孔212分别卡接于两卡钩11,从而实现上巢1与下巢组件2的扣合,伞具处于完成打开状态,此时,弹片211的固定部21a与本体210的连接处为转向点,形变部21b上的卡孔212的孔侧壁为受力点,这两个作用点处于同一直线上,不存在转动力臂,这样,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不发生形变;当拉套22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背离导正套21运动时,两凸骨213分别从各自的容置孔221内滑脱出并抵顶于拉套22的侧壁,使得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弹性形变,即弹片211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卡孔212从卡扣处脱出,上巢1与下巢组件2实现解锁分离,伞具则处于收合状态。同时,由于卡钩11设于上巢1上,即位于伞具中棒4上,因此,卡钩11与伞具中棒4不存在相对运动,从而可以避免刮擦伞具中棒4的现象。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容置孔221靠上巢1的一孔侧壁具有第一导向结构31,并且,凸骨213具有与第一导向结构31相抵顶配合的第二导向结构32。当凸骨213从容置孔221内滑脱出时,凸骨213的第二导向结构32与容置孔221的孔侧壁第一导向结构31相抵接配合,使得凸骨213可更加顺畅地滑脱出容置孔221并抵靠于容置孔221的外缘(即拉套22的外侧壁上)。因此,第一导向结构31可以是斜面或者弧面,第二导向结构32可以是与之相对应的斜面或弧面,当然,也可为除斜面和弧面以外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够确保凸骨213可顺畅地从容置孔221中滑脱出即可。

具体地,请参考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31为容置孔221的侧壁沿伞具中棒4轴向倾斜形成的第一斜面,第二导向结构32为凸骨213朝向第一斜面一侧壁倾斜形成的第二斜面。当拉套22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背离导正套21运动时,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抵顶接触,提供凸骨213于容置孔221内滑脱出所需要的角度。

或者,图中未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向结构31为容置孔221的孔侧壁凸伸形成的第一弧面,第二导向结构32为凸骨213朝向第一弧面一侧凸伸形成的第二弧面。当拉套22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背离导正套21运动时,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相抵顶接触,且二者之间的抵顶接触面积小,同样地,为凸骨213于容置孔221内滑脱出提供需要的角度。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卡钩11具有卡接于卡孔212的抵靠部11a以及供弹片211导向变形的导向部11b,弹片211朝向上巢1的一端部设有与导向部11b相抵顶配合的第三导向结构33。具体地,第三导向结构33位于形变部21b朝向上巢1的一端部的内侧。当下巢组件2沿伞具中棒4轴向方向朝向上巢1滑行时,第三导向结构33最先与卡钩11的导向部11b相接触,并且使弹片211的形变部21b的前端顺利越过卡钩11,最终,卡钩11卡接于卡孔212内,其卡接部与卡孔212内壁相抵靠。因此,导向部11b可以是斜面或者弧面,第三导向结构33可以是与之相对应的斜面或弧面,当然,也可为除斜面和弧面以外的其他结构,只要能够确保弹片211的形变部21b可顺畅地越过卡钩11即可。

具体地,请参考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11b为第三斜面,第三导向结构33为弹片211的一端部沿伞具中棒4轴线方向倾斜形成的第四斜面。当导向套朝向上巢1滑动时,弹片211的第四斜面首先与第三斜面相接触,弹片211沿伞具中棒4径向方向向外发生变形,从而使弹片211的形变部21b越过卡钩11,最终卡钩11卡接于卡孔212内。

或者,图中未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导向部11b为第三弧面,第三导向结构33为弹片211的一端凸伸形成的第四弧面。当导正套21朝向上巢1滑行时,第三弧面与第四弧面相抵顶接触,且二者之间的抵顶接触面积小,同样地,为弹片211越过卡钩11出提供需要的角度。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拉套22的外侧壁沿其径向方向向外凸伸形成一周凸边222,导正套21抵靠于凸边222上。这样,当下巢组件2朝向上巢1滑动时,拉套22的凸边222可抵顶于导正套21的下端部,带动其一起运动。

图中未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伞,包括中棒、多个主伞骨以及多个副伞骨,主伞骨与副伞骨一一对应且连接于副伞骨,还包括上述伞具蜂巢装置01,伞具蜂巢装置01设于中棒的顶端部,各主伞骨以中棒轴线为中心呈周向设于伞具蜂巢装置01的上巢1外侧,各副伞骨以中棒轴线为中心呈周向设于伞具蜂巢装置01的下巢组件2外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伞,在上述伞具蜂巢装置01的基础上,在伞处于完全打开状态下时,中棒受到外力的冲击,伞具蜂巢装置01的上巢1和下巢组件2也不会出现脱扣现象,提高了伞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