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推条口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367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双管推条口红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红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管推条口红。



背景技术:

传统口红管多为单管口红,其主要是通过旋转螺旋,利用螺旋和叉子之间的间隙来控制旋转顺畅,使桶子沿着螺旋内壁上的导向槽向上运动,直至将口红条推出叉子端口。但传统口红管还存在有以下不足:(1)传统口红管的结构形式单一、不够新颖,且操作步骤多(需先取下外套,再旋转底座),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传统口红管的生产工序较多,从而使得生产成本较高;(3)传统口红管对各部件间的装配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各部件串动现象,影响消费者的使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管推条口红,其结构简单、新颖,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管推条口红,包括柱体状的外套壳、两个分别用以承载口红条的桶子、以及两个滑移件,其中,所述外套壳的内部形成有两个并排布置且相互独立的容纳腔,两个所述容纳腔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上轴端面上,以形成两个出料口;两个所述容纳腔还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侧立表面上,以形成两个分别沿所述外套壳轴向延伸的长条状滑移口;

两个所述桶子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两个所述滑移件分别对应的滑设于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中,并还分别能够带动两个所述桶子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且每一所述桶子的往复移动恰能够带动位于其上的口红条伸出或回缩于与所述桶子相对应的出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套壳由一盖外壳和一底外壳相对合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外壳具有盖本体和第一分隔件,所述盖本体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一基部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一基部周缘上的第一周侧壁构成,所述第一分隔件为由一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竖隔条和一沿所述第一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隔条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一分隔件定位设置于所述盖本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盖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一半片腔和一个第一容置槽,且该两第一半片腔和所述第一容置槽之间相互独立;

所述底外壳具有底本体和第二分隔件,所述底本体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二基部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二基部周缘上的第二周侧壁构成,且所述第二基部还与所述第一基部相平行;所述第二分隔件为由一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竖隔条和一沿所述第二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横隔条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二分隔件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本体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底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二半片腔和一个第二容置槽,且该两第二半片腔和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相互独立;

其中,所述盖本体能够与所述底本体相对合,所述第一分隔件与所述第二分隔件相配合抵接,进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半片腔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二半片腔相对合,以形成两个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置槽对应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相对合,以形成一容置腔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实现所述盖本体能够与所述底本体相对合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中各定位设置有一母插件,并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中各定位设置有一子插件,两个所述子插件能够对应与两个所述母插件对插互连;另外,所述盖本体的第一周侧壁还与所述底本体的第二周侧壁相熔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的长度方向各分别与所述外套壳的轴线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周侧壁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短边上的第一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一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一过渡壁;所述第二周侧壁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一短边上的第二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二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二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二过渡壁;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第二弧形顶壁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两个出料口;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下部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下部之间相熔接,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实现两个所述桶子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的结构为: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一承接条和两个第一滑条,该两第一承接条和该两第一滑条皆分别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一承接条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一滑条的宽度,该两第一滑条还布置于该两第一承接条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二承接条和两个第二滑条,该两第二承接条和该两第二滑条皆分别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二承接条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二滑条的宽度,该两第二滑条还布置于该两第二承接条之间;另外,当所述第一半片腔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相对合时,相对应的该两第一承接条、两第一滑条、两第二承接条、以及两第二滑条共同围成一用以限制所述桶子移动的活动空间;

每一所述桶子各具有一桶子本体、以及定位设置于所述桶子本体外侧壁上的四个抵接凸点和两个导向凸点,所述桶子本体能够活动置于与其相对应的该活动空间中,且同时该四个抵接凸点能够分别对应与该两第一承接条和该两第二承接条相抵接,一所述导向凸点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一滑条之间,另一所述导向凸点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二滑条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实现所述滑移件能够带动所述桶子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容纳腔中还活动设置有一长条片状的推条,所述推条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定位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桶子本体的底端上;所述滑移件与所述推条定位连接,并籍以推动所述推条来带动所述桶子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所述推条的一端封闭或打开所述容纳腔的出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将靠近于所述第一竖隔条的一所述第一承接条定义为第一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一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一滑条定义为第一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一承接条定义为第一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一滑条定义为第一外滑条;同样的,将靠近于所述第二竖隔条的一所述第二承接条定义为第二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二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二滑条定义为第二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二承接条定义为第二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二滑条定义为第二外滑条;

还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中定位设置有第一U形衔接条和第一弧形衔接条,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周侧壁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还位于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的下方;所述第一内滑条、第一外滑条、第一外承接条、第一U形衔接条、第一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一周侧壁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一半片轨道腔;

还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中定位设置有第二U形衔接条和第二弧形衔接条,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周侧壁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还位于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的下方;所述第二内滑条、第二外滑条、第二外承接条、第二U形衔接条、第二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二周侧壁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二半片轨道腔;

当所述第一半片腔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相对合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半片轨道腔与所述第二半片轨道腔一起合围成一供所述推条移动的轨道腔,且每一所述轨道腔还各贯通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出料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容置腔室中还设置有一垂重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该双管推条口红的结构简单、新颖,操作简便,消费者只需推动所述滑移件,便可同时实现出料口的打开(或封闭)和口红条的伸出(或回缩),很好的简化了消费者的操作,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②该双管推条口红的制作流程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封闭状态下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封闭状态下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打开状态、且口红条局部伸出所述出料口外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打开状态、且口红条完全伸出所述出料口外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外壳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盖外壳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外壳一视角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外壳另一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口红条 2——桶子

20——桶子本体 21——抵接凸点

22——导向凸点 3——滑移件

4——盖外壳 40——盖本体

41——第一分隔件 42——第一半片腔

43——第一容置槽 44——母插件

45——第一承接条 46——第一滑条

47——第一U形衔接条 48——第一弧形衔接条

400——第一基部 401——第一周侧壁

410——第一竖隔条 411——第一横隔条

5——底外壳 50——底本体

51——第二分隔件 52——第二半片腔

53——第二容置槽 54——子插件

55——第二承接条 56——第二滑条

57——第二U形衔接条 58——第二弧形衔接条

500——第二基部 501——第二周侧壁

510——第二竖隔条 511——第二横隔条

6——推条 7——垂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4所示,其中附图1和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封闭状态下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处于两个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3和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出料口处于打开状态、且口红条局部及完全伸出所述出料口外时,所述双管推条口红一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包括柱体状的外套壳、两个分别用以承载长条片状口红条1的桶子2、以及两个滑移件3,其中,所述外套壳的内部形成有两个并排布置且相互独立的容纳腔,两个所述容纳腔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上轴端面上,以形成两个出料口;两个所述容纳腔还各分别开口于所述外套壳的侧立表面上,以形成两个分别沿所述外套壳轴向延伸的长条状滑移口;

两个所述桶子2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两个所述滑移件3分别对应的滑设于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中,并还分别能够带动两个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且每一所述桶子2的往复移动恰能够带动位于其上的口红条1伸出或回缩于与所述桶子2相对应的出料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套壳由一盖外壳4和一底外壳5相对合构成。

优选的,参阅附图5和6所示,所述盖外壳4具有盖本体40和第一分隔件41,所述盖本体40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一基部40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一基部周缘上的第一周侧壁401构成,所述第一分隔件41为由一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竖隔条410和一沿所述第一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横隔条411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一分隔件41定位设置于所述盖本体40的内腔中,并将所述盖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一半片腔42和一个第一容置槽43,且该两第一半片腔42和所述第一容置槽43之间相互独立;

参阅附图7和8所示,所述底外壳5具有底本体50和第二分隔件51,所述底本体50由一矩形板状的第二基部500和一圈围设于所述第二基部周缘上的第二周侧壁501构成,且所述第二基部500还与所述第一基部400相平行;所述第二分隔件51为由一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竖隔条510和一沿所述第二基部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横隔条511相连接构成的倒T形结构体,所述第二分隔件51定位设置于所述底本体50的内腔中,并将所述底本体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第二半片腔52和一个第二容置槽53,且该两第二半片腔52和所述第二容置槽53之间相互独立;

其中,所述盖本体40能够与所述底本体50相对合,所述第一分隔件41与所述第二分隔件51相配合抵接,进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一半片腔42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以形成两个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置槽43对应与所述第二容置槽53相对合,以形成一容置腔室。

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所述盖本体40能够与所述底本体50相对合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各定位设置有一母插件44,并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各定位设置有一子插件54,两个所述子插件54能够对应与两个所述母插件44对插互连;另外,所述盖本体40的第一周侧壁401还与所述底本体50的第二周侧壁501通过超音波熔接工艺相熔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基部和第二基部的长度方向各分别与所述外套壳的轴线方向相平行;

所述第一周侧壁40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400的一短边上的第一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400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一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一过渡壁;所述第二周侧壁501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500的一短边上的第二弧形顶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500的另一短边和两个长边上的第二U形侧壁、以及两个分别衔接于所述第二弧形顶壁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上侧之间的第二过渡壁;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顶壁与第二弧形顶壁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两个出料口;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下部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下部之间相熔接,所述第一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与所述第二U形侧壁的余下部分之间未熔接,以形成两个所述长条状滑移口。

在本实施例中,实现两个所述桶子2分别对应的设置于两个所述容纳腔中的结构为: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一承接条45和两个第一滑条46,该两第一承接条45和该两第一滑条46皆分别沿所述第一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一承接条45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一滑条46的宽度,该两第一滑条46还布置于该两第一承接条45之间;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还定位设置有两个第二承接条55和两个第二滑条56,该两第二承接条55和该两第二滑条56皆分别沿所述第二基部长度方向延伸,且该两第二承接条55的宽度还大于该两第二滑条56的宽度,该两第二滑条56还布置于该两第二承接条55之间;另外,当所述第一半片腔42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时,相对应的该两第一承接条45、两第一滑条46、两第二承接条55、以及两第二滑条56共同围成一用以限制所述桶子2移动的活动空间;

每一所述桶子2各具有一桶子本体20、以及定位设置于所述桶子本体20外侧壁上的四个抵接凸点21和两个导向凸点22,所述桶子本体20能够活动置于与其相对应的该活动空间中,且同时该四个抵接凸点21能够分别对应与该两第一承接条45和该两第二承接条55相抵接,一所述导向凸点22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一滑条46之间,另一所述导向凸点22能够滑置于该两第二滑条56之间(具体见附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实现所述滑移件3能够带动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结构为:在每一所述容纳腔中还活动设置有一长条片状的推条6,所述推条6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定位连接在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桶子本体20的底端上;所述滑移件3(可选用按钮)与所述推条6定位连接,并籍以推动所述推条6来带动所述桶子2沿所述外套壳轴向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所述推条6的一端封闭或打开所述容纳腔的出料口,这样口红条便可相对所述容纳腔的出料口伸出或回缩。

优选的,将靠近于所述第一竖隔条410的一所述第一承接条45定义为第一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一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一滑条46定义为第一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一承接条45定义为第一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一滑条46定义为第一外滑条;同样的,将靠近于所述第二竖隔条510的一所述第二承接条55定义为第二内承接条,将靠近于所述第二内承接条的一所述第二滑条56定义为第二内滑条,相应的,另一所述第二承接条55定义为第二外承接条,另一所述第二滑条56定义为第二外滑条;

还在每一所述第一半片腔42中定位设置有第一U形衔接条47和第一弧形衔接条48,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47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48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一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一周侧壁401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一弧形衔接条48还位于所述第一U形衔接条47的下方;所述第一内滑条、第一外滑条、第一外承接条、第一U形衔接条、第一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一周侧壁40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一半片轨道腔;

还在每一所述第二半片腔52中定位设置有第二U形衔接条57和第二弧形衔接条58,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57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外承接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外滑条的下侧之间,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58定位连接在所述第二内滑条的下侧和所述第二周侧壁501的内表面之间,且同时所述第二弧形衔接条58还位于所述第二U形衔接条57的下方;所述第二内滑条、第二外滑条、第二外承接条、第二U形衔接条、第二弧形衔接条、以及第二周侧壁501的内表面共同围成一第二半片轨道腔;

当所述第一半片腔42对应与所述第二半片腔52相对合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半片轨道腔与所述第二半片轨道腔一起合围成一供所述推条6移动的轨道腔,且每一所述轨道腔还各贯通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出料口。

优选的,在所述容置腔室中还设置有一垂重块7。

本实用新型所述双管推条口红的使用方法为:①在所述出料口处于关闭状态下,向下移动所述滑移件3,所述滑移件3带动所述推条6的一端向下移动,以打开所述出料口;同时,所述滑移件3还能够带动所述桶子2向上移动,口红条1便伸出所述出料口外,供消费者使用。反之,②向上移动所述滑移件3,所述滑移件3带动所述桶子2向下移动,口红条1便回缩于所述容纳腔中,且同时所述滑移件3还带动所述推条6的一端向上移动,以关闭所述出料口。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双管推条口红的结构简单、新颖,操作简便,消费者只需推动所述滑移件,便可同时实现出料口的打开(或封闭)和口红条的伸出(或回缩),很好的简化了消费者的操作,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此外,该双管推条口红的制作流程简单,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