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998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中,野外徒步登山一族的人们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在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等项目,户外休闲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

和其他很多运动不同的是,户外运动需要人们携带较多的物资,间接的人们带来了不便,同时当人们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很可能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秘的,如果稍有闪失,就可能发生意外。当外出登山出现意外时,人们通常是通过人力把伤者运送到安全的地方来等待救援,但是这样做既耗时又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侧通过铰链连接有连接板一,底板的右侧通过铰链连接有连接板二,所述连接板一和连接板二之间设置有两条背带,所述连接板二上设置有腰带。

较佳地,所述底板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

较佳地,所述连接板二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腰带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相匹配。

较佳地,所述腰带包括带一和带二,所述带一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圆形卡槽,所述带二的两端分别设有柱状卡扣,所述柱状卡扣和圆形卡槽相匹配。

较佳地,所述背带包括背带一、背带二和伸缩带,所述伸缩带的一端上设置有三角形卡槽,所述三角形卡槽与设置在背带一上的三角形卡扣相匹配,所述伸缩带的另一端与背带二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背带上设有反光标志牌。

较佳地,所述连接板二的左侧沿竖向开设有一对凹槽,所述一对凹槽内均设有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连接板二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连接板一右侧的支撑座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便携装置,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当普通的背包带来用,背带探险物资,而在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用作背人的背带来用。同时在探险团队需要休息室,将该便携装置翻转过来,同时把连接板二左侧上的支撑杆卡到连接板一右侧上的支撑座上,进而可以将其转变成椅子,使得在野外中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腰带示意图;

图3为背带示意图;

图4为整体装置作为椅子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2、连接板一;3、连接板二;3-1、凹槽;4、铰链;5、腰带;5-1、带一;5-2、带二;6、背带;6-1、背带一;6-2、伸缩带;6-3、背带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左侧通过铰链4连接有连接板一2,底板1的右侧通过铰链4连接有连接板二3,所述连接板一2和连接板二3之间设置有两条背带6,所述连接板二3上设置有腰带5。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便携装置,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当普通的背包带来用,背带探险物资,而在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用作背人的背带来用。同时在探险团队需要休息室,将该便携装置翻转过来,同时把连接板二左侧上的支撑杆卡到连接板一右侧上的支撑座上,进而可以将其转变成椅子,使得在野外中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1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二3上设有多个卡槽,所述腰带5上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腰带5包括带一5-1和带二5-2,所述带一5-1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圆形卡槽,所述带二5-2的两端分别设有柱状卡扣,所述柱状卡扣和圆形卡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背带6包括背带一6-1、背带二6-3和伸缩带6-2,所述伸缩带6-2的一端上设置有三角形卡槽,所述三角形卡槽与设置在背带一6-1上的三角形卡扣相匹配,所述伸缩带6-2的另一端与背带二6-3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带6上设有反光标志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二3的左侧沿竖向开设有一对凹槽3-1,所述一对凹槽3-1内均设有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连接板二3上,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设置在连接板一2右侧的支撑座相匹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行为建筑学原理的多功能便携装置,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当普通的背包带来用,背带探险物资,而在出现意外的时候可以用作背人的背带来用。同时在探险团队需要休息室,将该便携装置翻转过来,同时把连接板二左侧上的支撑杆卡到连接板一右侧上的支撑座上,进而可以将其转变成椅子,使得在野外中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