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998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类制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



背景技术:

通勤行为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的居住场地与工作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使得人们在上班与下班之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采用一定的交通方式才能到达目的地。随着交通问题的层出不穷,人们在通勤时为了避免拥挤,节省时间,往往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不仅环保经济,而且能让上班族得到锻炼,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上班族选择骑自行车上班时,往往需要将物品放置在包内,然后将包直接背在肩上,或者使用带子将包挂在车把上,或者将包放置在车座上,或者将包放置在自行车上的车筐内,方便物品的存放及携带,方便骑行。

将单肩包背在肩上骑行时,存在包从肩上滑落的问题,造成人体的失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包内物品较多或者重量较沉时,对于部分女性来说,由于力气小,骑行时会存在背包骑车吃力的问题;再者,将包放置在车座或者车筐的位置,人们无法快速、便捷的拿取到自己需要的物品,而且包与车无法固定连接,容易造成包跟随骑行的路程的颠簸而晃动,容易导致包内物品散落甚至包体掉落,带包出行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包放置在车座或车筐内,包与自行车连接不稳固,会因骑行颠簸而导致包发生晃动,导致包内物品散落,甚至混乱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包括包体、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调节件;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后与所述包体的一侧面之间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车把,所述调节件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用于将所述包体固定在车把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连接带,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

所述第一调节部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调节部为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第二调节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三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一固定带,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粘扣、第二粘扣和第一连接扣;

所述第一粘扣与第二粘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面上,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扣,使所述第一粘扣与第二粘扣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四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固定带,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一按扣、第二按扣和第二连接扣;

所述第一按扣与第二按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且相对设置,所述第四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扣,使所述第一按扣与所述第二按扣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的多个,所述调节件的数量也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应的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面的端部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包体的另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部配合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以对所述包体的开口处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包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数量为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腔内设有容纳夹层,所述容纳夹层用于分类放置物品,所述容纳夹层的数量为多个。

进一步的,还包括包带,所述包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的一侧连接,所述包带的另一端与所述包体的另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包带为可伸缩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包体的一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包体的一面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与调节件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端与调节件的下端连接,方便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后的后面与所述包体的后面形成一个放置空间,调节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位置,进而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将包稳定地固定在车把上。使用时,将包放置在车把上,利用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将包连接在车把上,通过调节件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位置,将所述包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把上,实现包在自行车上车把的固定连接,避免由于路程颠簸造成的包内物品的散落,也避免了包在肩上包着时的滑落,给人们骑行时携带包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连接在车把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包体;12-第一连接件;13-第二连接件;14-调节件;15-容纳腔;16-包带;121-第三连接部;122-第四连接部;131-第一固定带;132-第二固定带;141-第一调节部;142-第二调节部;143-第一粘扣;144-第二粘扣;145-第一连接扣;146-第一按扣;147-第二按扣;148-第二连接扣;151-容纳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连接在车把上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包括包体11、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和调节件14;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件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件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后与所述包体11的一侧面之间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车把,所述调节件14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用于将所述包体11固定在车把上。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上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下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下端连接,所述调节件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下端连接,所述调节件1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向外翻转设置,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朝向外侧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12内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后的内侧面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之间形成一定的放置腔,所述调节件14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连接位置,进而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将所述包体11固定连接在车把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包放置在车把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13,通过调节件14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之间的连接位置,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第二连接件13的内侧面及所述包体11的背面之间形成的放置腔的大小,将包体11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把上,在骑行过程中,连接牢固,不至于道路颠簸而出现包内物品出现混乱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二连接带,所述调节件14包括第一调节部141和第二调节部142;所述第一调节部141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调节部142为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调节部141与所述第二调节部142配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调节部141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上的第一粘贴部,所述第二调节部142为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上的第二粘贴部,所述第一粘贴部与所述第二粘贴部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第一粘贴部与第二粘贴部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之间的连接方便,成本低,拆卸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粘贴部或者第二粘贴部的长度足够长,满足不同直径的车把的稳固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粘贴部的数量为多个,单个所述第一粘贴部的长度较短,多个所述第一粘贴部均布排列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2内侧面上;或者,单个所述第二粘贴部的长度较短,所述第二粘贴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粘贴部均布排列在所述第二连接件13内侧面上,使得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不同直径的车把上的稳固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调节部141也可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带内侧面上的第一按扣件,所述第二调节部142为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内侧面上的第二按扣件,所述第一按扣件与所述第二按扣件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第一按扣件与第二按扣件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之间的连接方便,成本低,拆卸方便。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按扣件的数量为多个,第二按扣件的数量为与所述第一按扣件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使得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可安装于不同直径的车把上,满足人们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三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一固定带131,所述调节件14包括第一粘扣143、第二粘扣144和第一连接扣145;所述第一粘扣143与第二粘扣14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一面上,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131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1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扣14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扣145,使所述第一粘扣143与第二粘扣144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三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一固定带131,所述调节件14的第一粘扣143与第二粘扣144相对设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三连接带的上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131的下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带13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扣145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带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扣145的上端,使所述第一粘扣143与所述第二粘扣144连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扣145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部有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固定带13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扣145下端的第三连接杆缝合连接,使用时,所述第三连接带的下端从所述第一连接扣145的第一连接杆的底端穿入所述第一空间内,其次,从所述第一连接扣145的第一连接杆的上端穿出,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将包稳固在车把上,最后使所述第一粘扣143与所述第二粘扣144粘接,完成包在车把上的固定,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粘扣143与所述第二粘扣144粘接后的放大图。通过所述第一粘扣143、第二粘扣144与第一连接扣145的设置,使得包稳固的安装在车把上,所述第一粘扣143与第二粘扣144的设置,粘接方便,调节方便,第一粘扣143和第二粘扣14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缝合连接,连接方便,当第一粘扣143或者第二粘扣144损坏时,直接通过拆卸缝合线即可,再替换上新的缝合上即可,替换安装方便,成本较低,而且无需损坏包体11,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四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二固定带132,所述调节件14包括第一按扣146、第二按扣147和第二连接扣148;所述第一按扣146与第二按扣147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上,且相对设置,所述第四连接带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132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1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扣148,使所述第一按扣146与所述第二按扣147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四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第二固定带132,所述第一按扣146与所述第二按扣147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四连接带的上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132的下端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带13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下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带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上端,使所述第一按扣146与所述第二按扣147连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13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扣148包括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和第八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与第八连接杆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部有第二空间。

所述第二固定带13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下端的第七连接杆缝接,使用时,所述第四连接带的下端从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第五连接杆的底端穿入所述第二空间内,其次,从所述第二连接扣148的第五连接杆的上端穿出,调节所述放置腔的大小,将包稳固在车把上,最后使所述第一按扣146与所述第二按扣147扣合连接,完成包在车把上的固定,通过所述第一按扣146、第二按扣147与第二连接扣148的设置,使得包稳固的安装在车把上,所述第一按扣146与所述第二按扣147的设置,连接方便;所述第一按扣14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述第二按扣147的数量为与所述第一按扣146相对应的多个,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车把的车辆的适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13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相对应的多个,所述调节件14的数量也为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相对应的多个。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及调节件14的数量相同,可以均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左右两侧,用于将包体11平稳的连接在自行车的横向的车把上;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及调节件14的数量也可均为三个,第三个位于所述包体11的背面的下侧中间部分,用于将包体11连接在自行车的纵向的连接轴上,三个位置的连接对包体11进行固定,使得包体11的连接更平稳,避免在骑行过程中包体11本身的晃动,避免造成包体11内的物品出现混乱现象的发生,提高包体11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连接结构与上述所说的连接结构相同,本处便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一面的端部设有第三连接部121,所述包体11的另一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21配合的第四连接部122,所述第三连接部12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22连接,以对所述包体11的开口处密封。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的下端设有第三连接部121,所述包体11的前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21配合的第四连接部122,所述第三连接部12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22连接,以对所述包体11的开口处密封。所述第三连接部121为第三粘贴部,所述第四连接部122为第四粘贴部,所述包体11在需要安装在自行车车把上时,能够保证包体11开口处的密封,同时也可起到装饰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连接部121也可为第三按扣,所述第四连接部122为第四按扣,只要能实现第三连接部121与第四连接部122连接的连接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包体11的开口处可设置有拉链,保证包体11安装在车把上时,开口处可实现密封,避免包体11内部物品的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包体11内设有容纳腔15,所述容纳腔15的数量为多个。

如图7所示,所述包体11的内部设有容纳腔15,所述容纳腔1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容纳腔15用于分类放置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15内设有容纳夹层151,所述容纳夹层151用于分类放置物品,所述容纳夹层151的数量为多个。

如图7所示,所述容纳腔15内设有容纳夹层151,所述容纳夹层151可根据需要设置,如设置有放置手机、钥匙、耳机或者卡的容纳夹层151,方便不同物品的分类放置,同时,也避免由于物品放置随意,而造成物品的混乱,不易找到的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将对应有相应的荧光图标的图案贴在容纳夹层151外,按照图案放置物品,实现放置及拿取物品时方便快速的识别,节省时间。

如图7所示,所述容纳夹层151从左到右分别可放置手机、笔或耳机和各类卡。

进一步地,还包括包带16,所述包带16的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一侧连接,所述包带16的另一端与所述包体11的另一侧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包带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包体11的左右两侧连接,用于所述包体11在不安装在自行车上时,携带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包带16为可伸缩式。

所述包带16上设有调节扣,所述包带16的长度可通过调节扣进行调节,使得包带16的长度适合不同的人背带,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所述包体11在未安装在自行车上时,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第三连接部121与所述包体11的前面的第四连接部122连接,使得第一连接件12放置自然,不突兀,还可起到装饰作用;需要安装在自行车车把上时,将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第三连接部121与所述包体11的第四连接部122拆分,翻转所述第一连接件12,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翻转到所述包体11的背面,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连接,通过调节件14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连接位置,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12的内侧面、所述第二连接件13的内侧面与所述包体11的背面形成的放置腔的大小,将所述包体11安装在自行车车把上,如图8所示,所述可实现快速拆卸的人车两用车把包安装在车把上,连接稳固。采用调节件14对放置腔进行调节,可使得包可连接于不同的车型,进而实现包的可安装在车把上的功能,实现包的可手拿和可挂在车把上的两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