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雨雪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215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防雨雪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雪防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雨雪装备。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防雨雪装备主要有雨伞、雨衣,雨伞需要人手持并且避雨雪效果一般,多数人都经历过雨天打伞外出但还是被淋湿的情况,雨衣多在人们骑车外出时使用,头部防雨性能较差,雨水很容易从头部进入,且雨衣质量较轻,下摆容易被风吹起,不能很好地起到防雨雪的效果。由此可见,现有的防雨雪装备的防护效果不佳。因此,提供一种防护效果较佳的防雨雪装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防雨雪装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雨雪装备,包括:

用于供穿戴者头部佩戴的佩戴部;

位于所述佩戴部的上方、与所述佩戴部连接的顶部遮挡部;

位于所述顶部遮挡部的下方、与所述顶部遮挡部的四周连接且呈透明态的周身遮挡部;

位于所述周身遮挡部的下方、与所述周身遮挡部的四周连接,用于包裹穿戴者脚部的脚部遮挡部。

可选地,所述佩戴部包括:

用于与穿戴者头部的顶部固定的固定部;

用于与穿戴者下颚固定的下颚固定带,所述下颚固定带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下颚固定带的长度的卡扣。

可选地,所述顶部遮挡部包括:

伞面;

支撑所述伞面的伞面支撑架;

与所述伞面支撑架和所述佩戴部均连接,用于支撑所述伞面支撑架的支柱。

可选地,所述伞面上设置有若干条反光带,所述反光带与所述伞面呈预定角度以与所述伞面构成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两端开口位于所述伞面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周身遮挡部上设置有用于供穿戴者的手部伸出的开孔。

可选地,所述周身遮挡部上设置有可覆盖所述开孔的阻挡帘,所述阻挡帘位于所述开孔上方的一侧与所述周身遮挡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周身遮挡部的前侧设置有将来自所述防雨雪装备的后侧的光线反射至穿戴者眼部的镜面膜。

可选地,所述周身遮挡部上设置有供用户进入所述防雨雪装备内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控制所述开口打开或闭合的第一拉链。

可选地,所述周身遮挡部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周身遮挡部的长度的第二拉链,所述第二拉链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链牙和第二链牙,所述第一链牙和所述第二链牙均沿所述周身遮挡部的周向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距离。

可选地,脚部遮挡部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塑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该防雨雪装备,该防雨雪装备包括:佩戴部、顶部遮挡部、周身遮挡部和脚部遮挡部。其中,佩戴部用于供穿戴者头部佩戴;顶部遮挡部位于佩戴部的上方且与佩戴部连接,顶部遮挡部用于遮挡来自穿戴者顶部的雨雪;周身遮挡部位于顶部遮挡部的下方且与顶部遮挡部的四周连接,周身遮挡部呈透明态的周身遮挡部,其不但能遮挡来自穿戴者侧面的雨雪,还能供穿戴者观察周边环境;脚部遮挡部位于周身遮挡部的下方且与周身遮挡部的四周连接,脚部遮挡部用于包裹穿戴者脚部以避免雨雪进入穿戴者的脚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雨雪装备不需要穿戴者手持,可解放穿戴者的双手;与此同时,顶部遮挡部、周身遮挡部和脚部遮挡部三者共同作用,可实现全方位的防雨雪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雨雪装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正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槽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周身遮挡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周身遮挡部对应短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标题)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防雨雪装备分为前侧和后侧,其中“前侧”是指在穿戴者正常穿戴该防雨雪装备后与穿戴者的前胸相对的一侧,“后侧”是指在穿戴者正常穿戴该防雨雪装备后与穿戴者的后背相对的一侧。穿戴者通过防雨雪装备的“前侧”观察周边环境。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方”“下方”均是相对概念,其仅示意出各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雨雪装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正视图,图3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后视图,图4为图1所示防雨雪装备的俯视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防雨雪装备包括:佩戴部1、顶部遮挡部2、周身遮挡部3和脚部遮挡部4。其中,佩戴部1用于供穿戴者头部佩戴;顶部遮挡部2位于佩戴部1的上方且与佩戴部1连接,顶部遮挡部2用于遮挡来自穿戴者顶部的雨雪;周身遮挡部3位于顶部遮挡部2的下方且与顶部遮挡部2的四周连接,周身遮挡部3呈透明态的周身遮挡部3,其不但能遮挡来自穿戴者侧面的雨雪,还能供穿戴者观察周边环境;脚部遮挡部4位于周身遮挡部3的下方且与周身遮挡部3的四周连接,脚部遮挡部4用于包裹穿戴者脚部以避免雨雪进入穿戴者的脚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雨雪装备不需要穿戴者手持,可解放穿戴者的双手;与此同时,顶部遮挡部2、周身遮挡部3和脚部遮挡部4三者共同作用,可实现全方位的防雨雪功能。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周身遮挡部3与顶部遮挡部2和脚部遮挡部4一体成型,即三者采用无缝连接,可有效提升防雨雪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可选方案,佩戴部1包括:固定部101和下颚固定带102。其中,固定部101具体可为头箍、发夹、头盔等可与穿戴者头部的顶部进行固定的结构;下颚固定带102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下颚固定带的长度的卡扣,下颚固定带102用于与穿戴者下颚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佩戴部1包括固定部101和下颚固定带102的情况,仅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本实用新型中的佩戴部1还可为其他结构,此处不再一一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但凡能够与穿戴者头部进行固定的结构,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顶部遮挡部2包括:伞面201、伞面支撑架(未示出)和支柱202。其中,伞面支撑架用于支撑伞面,支柱一端与佩戴部1固定,另一端与伞面支撑架连接用于支撑伞面支撑架。伞面支撑架上设置有一可沿支柱202滑动的滑动件,滑动件在支柱202上滑动,以控制伞面支撑架展开或收起。

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伞面遮挡穿戴者的视线,需保证伞面20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其下沿位于人眼上方。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在制备顶部遮挡部2时,可使得伞面201处于展开状态时其下沿位于佩戴部1的顶部的上方,此时可保证伞面不会遮挡穿戴者的视线。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槽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伞面上设置有若干条反光带11,反光带11与伞面201呈预定角度以与伞面201构成导流槽12,导流槽12的两端开口位于伞面的后侧。该反光带11用于将射向其表面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其容易被发现,具有较佳的警示和提醒作用,进而确保穿戴者的安全。与此同时,该反光带11与伞面201构成的导流槽12可将伞面201的雨雪进行聚集、导流,并将雨雪从伞面201的后侧排出,可减少用户视野范围内的水流,提高佩戴者有效视野范围内的清晰度,可进一步确保穿戴者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反光带11的数量为3条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周身遮挡部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周身遮挡部3具体可为防雨幕布,该防雨幕布采用透明材料构成,其与伞面的下沿无缝连接,为穿戴者形成类似水桶状的包围层。

可选地,周身遮挡部3上设置有供用户进入防雨雪装备内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控制开口打开或闭合的第一拉链5。优选地,开口设置于周身遮挡部3的后侧,可在方便穿戴者穿脱设备同时也不影响穿戴者视野。

作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优选方案,周身遮挡部3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周身遮挡部3的长度的第二拉链6,第二拉链6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链牙601和第二链牙602,第一链牙601和第二链牙602均沿周身遮挡部3的周向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预设距离d。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周身遮挡部3的长度可调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6所示,当穿戴者身高较长时,第二拉链6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链牙601与第二链牙602分离,此时位于第一链牙601和第二链牙602之间的幕布展开,周身遮挡部3处于“长状态”。

图7为图6所示周身遮挡部对应短状态时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穿戴者身高较短时,第二拉链6处于闭合状态,第一链牙与第二链牙齿合,此时位于第一链牙601和第二链牙602之间的幕布重叠、收纳在一起,周身遮挡部3的整体长度减小上述预设距离d,周身遮挡部3处于“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距离d的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周身遮挡部3上还设置开孔7和阻挡帘8。其中,开孔7可供穿戴者的手部伸出,同时也是防雨雪装备内部与外部环境控制流通的通道;阻挡帘8位于开孔7上方的一侧与周身遮挡部3连接,当阻挡帘8与周身遮挡部3贴合时,其可覆盖开孔7,以防止位于周身遮挡部3表面的雨雪通过开孔7流入至防雨雪装备内部。

优选地,周身遮挡部3的前侧设置有镜面膜9,该镜面膜9可用于将将来自防雨雪装备的后侧的光线反射至穿戴者眼部的镜面膜9,以供用户通过镜面膜9观察到后方的影像,从而及时避让后方车辆,保证安全。

脚部遮挡部4采用防水材料构成,其与周身遮挡部3的底部无缝连接。优选地,脚部遮挡部4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塑胶10,以避免穿戴者行走时滑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雨雪装备,该防雨雪装备有头部佩戴无需手持、全身性防雨雪、雨水导流、穿戴长度可调、后视预警等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