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便携茶叶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87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茶叶容器。



背景技术:

中国人喝茶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之一就是茶,俗话说“柴、米、油 、盐、酱、醋、茶”,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之一,可以看出喝茶的重要。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客人进门,主人立即送上一杯香气扑鼻的茶水,边喝茶边谈话,气氛轻松愉快。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外出旅游,尤其喜欢自驾游。走出户外,融入自然,休闲度假,享受生活,成为国人的生活内容之一。户外休闲活动时,边喝茶边欣赏风景,或与友人品茗聊天,会使心情更加舒畅。但是泡茶工具的繁琐,携带不便等问题,使户外泡茶一直难以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便携茶叶容器,既可用于盛装茶叶或茶具,还可用做泡茶的茶盘和茶水桶,一物多用且方便携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功能便携茶叶容器,包括桶身、大盖和小盖;所述桶身上面开口,底面密封,所述大盖为桶身的封口盖,所述大盖上端面上设有取茶口,所述小盖为取茶口的封口盖,与取茶口配合安装,所述小盖的内底面为平面,所述内底面上设有盖边,所述小盖的上顶面在翻转后与所述取茶口互相配合固定。

优选的,所述小盖的上顶面为弧形,与所述取茶口的直径大小配合,小盖翻转时,上顶面固定于取茶口中。

优选的,所述取茶口凸出于大盖的上端面,所述取茶口凸起的高度不超过5cm,所述取茶口的直径为10cm-15cm之间,所述小盖盖边的高度与取茶口凸起的高度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桶身内侧壁上开有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桶身上边缘下方5cm内,所述大盖外缘上设有凸点,所述凸点嵌入桶身上的卡槽内,所述大盖的外缘与桶身的内侧面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桶身材质为铁。

优选的,所述桶身上边缘对称设有一对提耳,所述提耳上装有提手。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易拍盖形式将大盖盖在桶身上,实现快速密封,同时在大盖上开设取茶口,取茶口上装有小盖,小盖可翻转固定于取茶口中,小盖底面用于放置茶壶,盖边可防止茶壶晃动滑落,大盖可当做茶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外出旅游时可用作户外泡茶平台,成本低,用途广,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作为茶盘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桶身、11-提耳、12-卡槽、2-大盖、21-外缘、22-凸点、23-上端面、24-取茶口、3-小盖、31-盖边、32-上顶面、33-内底面、4-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包括桶身1、大盖2、小盖3和提手4。

桶身1可以是圆桶也可以是方桶,本实施例中桶身1为常见上大下小的圆柱形铁桶,上面开口,底面密封。桶身1上边缘对称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装提手4的提耳11,距离上边缘下方5cm内的桶内侧壁上开有卡槽12。

大盖2为桶身的封口盖,外缘21上设有凸点22、上端面23上设有取茶口24。凸点22嵌入桶身1上的卡槽12内,外缘21与桶身1的内侧面相贴合,一拍一盖即可密封。取茶口24凸出于上端面23之上,凸起高度不超过5cm为宜,其口的直径大小让手能够自由进出,以直径10cm-15cm之间为最佳,取茶口24的外缘面上可设置螺纹或卡槽,用于固定小盖3。

小盖3为取茶口24的封口盖,正常状态下盖在取茶口24上,小盖3的内底面33为平面,其上设有盖边31,盖边31的内侧面设有螺纹或卡扣与取茶口24相配合,盖边31的高度与取茶口24的高度相匹配,放置茶壶时盖边31可起到阻挡作用,防止茶壶因晃动从小盖3上滑落。小盖3的上顶面32为弧形,弧度大于与取茶口的直径,嵌入取茶口24时能与取茶口24形成固定,不易晃动。

大盖2作为茶盘使用时,小盖3可翻转,内底面33超上,上顶面32嵌入取茶口24中,内底面33用于放置茶壶。小盖3在翻转后,上顶面32与取茶口24的固定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或方式,只要二者能配合固定,例如上顶面为星形、十字形等形状也可嵌入取茶口中,或者取茶口内有沟槽,上顶面设置卡扣,二者互相配合固定,也可以直接将上顶面设置为带盖边的平面,无需翻转就可用于放置茶壶。

这种茶叶桶平时在家时可用于盛装茶叶,外出旅游时可装入茶叶、茶具(茶杯、茶壶等),放入后备箱中,需要泡茶时取出茶叶和茶具,将茶具放在大盖2上,翻过小盖3放茶壶,桶内茶叶都取出后,不要的茶水可以倒入桶内,既方便又卫生。需要取下大盖时通过抓住取茶口可直接将大盖拔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