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身衣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6848发布日期:2019-10-09 00:01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上半身衣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上半身衣服。



背景技术:

以往,在半截背心(half-top)等上半身衣服中,有以下这样的结构:以胸的整形及防止穿用者的乳头透出等为目的,能够拆装自如地配置罩杯。罩杯及配置罩杯的收容袋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存在在分别设置于胸部的两腋的收容袋中分别配置左右的罩杯的类型,及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胸罩那样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中配置左右一体的罩杯体的类型。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85606号公报。

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胸罩中,虽然能够确保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容易性,但穿用时的罩杯体的位置难以稳定,可以想到在各种各样的动作时罩杯体从胸偏移的情况。因此,为了调整胸轮廓,需要在穿用后手动调整罩杯体的位置,有产生穿用时的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的上半身衣服。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上半身衣服具备:主体部,具有将穿用者的胸周围覆盖的胸部;一体成型的罩杯体,左右一对的罩杯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连结;以及里衬部,在胸部上被结合在主体部的里侧,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拆装自如地收容罩杯体的收容袋;在里衬部的前中心部分处,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

在该上半身衣服中,使用左右一对的罩杯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连结的一体成型的罩杯体。此外,在构成收容罩杯体的收容袋的里衬部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借助该开口部,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变得容易。此外,与采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的情况不同,能够防止收容在收容袋中的罩杯体的位置偏移及旋转。因而,在穿用后不需要手动调整罩杯体的位置,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

此外,也可以是,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罩杯体的连结部的上下宽度大,并且比罩杯的上下宽度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内的罩杯体的稳定性。

此外,也可以是,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线具有朝向开口部的较长方向的两端部突出的突出部分。开口部是在罩杯体的拆装时等力容易作用的部分。相对于此,通过使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线接近于开口部的较长方向的两端部,能够提高开口部附近的耐久性。

此外,也可以是,主体部和里衬部借助沿着结合线散布的粘接部相互结合;粘接部中的位于突出部分上的粘接部的至少一个为在与开口部的较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充分地确保了开口部附近的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附近的耐久性。

根据该上半身衣服,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上半身衣服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在上半身衣服中应用的罩杯体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放大图。

图6(a)、图6(b)是表示在里衬部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7(a)、图7(b)是表示在里衬部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8是是表示在里衬部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上半身衣服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设想带有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的穿用状态,使用“上”“下”等术语。

图1是表示上半身衣服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此外,图2是其后视图。图1及图2所示的上半身衣服1例如构成为半截背心。半截背心与无袖背心(tank top)相比尺寸较短,使得穿用者的腹部露出。上半身衣服1具备构成为将穿用者的胸周围的躯干部覆盖的主体部2、左右一对的肩带部3、和将穿用者的胸覆盖的罩杯体4。

主体部2例如由不需要边缘处理的有伸缩性的布料形成。作为这样的布料,例如可以举出聚亚安酯双罗纹织物(Bare Smooth/ interlock with polyurethane)等。主体部2的正面侧为将穿用者的胸覆盖的胸部5(参照图1)。此外,主体部2的背面侧为将穿用者的背部的上侧覆盖的背部上部6(参照图2)。胸部5和背部上部6在主体部2的两腋处连续,呈筒状以将穿用者的胸周围包围。

胸部5的上缘部5a及背部上部6的上缘部6a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领口,都朝向下方呈平缓的凹状。胸部5的下缘部5b及背部上部6的下缘部6b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下摆,为在横向上延伸的直线状。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上部5c、5c及背部上部6的左右的腋侧上部6c、6c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袖孔,都朝向中心侧呈平缓的凹状。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下部5d、5d及背部上部6的左右的腋侧下部6d、6d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腋下摆,呈以主体部2的体宽朝向下方变小的方式垂下的直线状。

肩带部3设置为带状,以将胸部5的上缘部5a与背部上部6的上缘部6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肩带部3借助例如与主体部2相同的不需要边缘处理的有伸缩性的布料,与主体部2一体地形成。肩带部3在穿用时分别从正面到背面跨架在穿用者的两肩上,支撑上半身衣服1的穿着。

罩杯体4以胸的整形及防止穿用者的乳头透出等为目的而配设在胸部5上。罩杯体4如图3所示,具有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和将罩杯11、11在前中心侧连结的连结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罩杯11、11及连结部12为通过使用例如聚氨酯等弹性材料的注塑成型得到的一体成型品。

罩杯11整体上呈与穿用者的胸形状对应的碗形状,在正面观察具有接近于圆的形状。连结部12呈相对于左右的罩杯11、11在上下变细的形状。即,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朝向下方弯曲,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朝向上方弯曲。下缘部12b的弯曲度比上缘部12a的弯曲度大,使得罩杯体4容易沿着穿用者的胸的胸轮廓线。另外,下缘部12b的弯曲度也可以与比上缘部12a的弯曲度小。

接着,对上述胸部5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将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在上半身衣服1中,在胸部5的里侧(皮肤侧)结合着里衬部13。借助该里衬部13的结合,在胸部5的里侧,形成收容罩杯体4的收容袋S。在收容袋S的形成时,在胸部5与里衬部13的结合后实施热成型加工。由此,在胸部5处能够造形出布料的立体感,能够构成与罩杯体4的隆起对应的收容袋S。优选的是,根据胸部5及里衬部13的伸缩性、伸长恢复性等材料特性,选择是否对胸部5及里衬部13的各自实施热成型加工。由此,适当地调节胸部5的穿着压力,提高胸的稳定感。

里衬部13由例如与主体部2相同的不需要边缘处理的有伸缩性的布料形成。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以沿着胸部5的上缘部5a的弯曲形状的方式朝向下方呈平缓的凹状。在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的两腋部分,分别设置有以与肩带部3的主体部2侧的端部相同程度的宽度向上方伸出的伸出部14。伸出部14被叠合在肩带部3的端部上,抑制肩带部3的伸长成为过量。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呈与罩杯体4的下缘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

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中央部分与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的弯曲形状对应而朝向上方弯曲。该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中央部分的弯曲度比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的弯曲度小,例如为与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的弯曲度相同的程度。另外,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也可以是直线状。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上部13c、13c呈沿着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上部5c、5c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此外,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下部13d、13d呈沿着胸部5的腋侧下部5d、5d的上侧的大致直线状。

在里衬部13的前中心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15。开口部15是用来将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拆装的部分。开口部15例如通过在里衬部13的中央部分处设置直线状的切口而形成为狭缝状。在里衬部13使用具有伸缩性的布料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直线状的切口,形成上下端较尖的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部15。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X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最小宽度)Y大,并且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参照图3及图4)。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及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只要以例如将罩杯体4载置在平面上时的俯视中的宽度为基准就可以。

在将罩杯体4向收容袋S收容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将罩杯体4折叠以使其成为比开口部15的长度X短的宽度、将折叠状态的罩杯体4的两端部依次穿过开口部15而将罩杯体4插入到收容袋S内就可以。此外,在将罩杯体4从收容袋S拆卸的情况下,例如只要越过开口部15而把持连结部12、原样从开口部15将罩杯体4拔出就可以。

此外,里衬部13如图4所示,在结合线L处被结合至胸部5的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线L由沿着里衬部13的各边缘部的第1结合线L1、向开口部15的上侧延伸的第2结合线L2、和向开口部15的下侧延伸的第3结合线L3构成。

第2结合线L2整体上朝向下方平缓地弯曲,以将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上部13c、13c的大致中间部分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第3结合线L3以比第2结合线L2大的弯曲度整体上朝向上方弯曲,以将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左右的最下点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因而,第2结合线L2的中央部分为朝向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突出的突出部分L2a,第3结合线L3的中央部分为朝向开口部15的下端部15b突出的突出部分L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接触在突出部分L2a的前端上,开口部15的下端部15b接触在突出部分L3a的前端上。并不限于该结构,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也可以重叠在突出部分L2a的线上,也可以从突出部分L2a稍稍离开。同样,开口部15的下端部15b也可以重叠在突出部分L3a的线上,也可以从突出部分L3a稍稍离开。

主体部2与里衬部13借助沿着结合线L散布的粘接部P相互结合。作为形成粘接部P的粘接剂,使用例如干燥硬化型、湿气硬化型或反应硬化型的粘接剂。

粘接部P例如图5所示,在正面观察呈圆形状,在结合线L的区域内以交错状或格状散布。此外,粘接部P中的位于突出部分L2a、L3a上的粘接部P的至少一个为在与开口部15的较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分L2a上与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最接近的粘接部Pa、和在突出部分L3a上与开口部15的下端部15b最接近的粘接部Pb呈以与开口部15的较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上半身衣服1中,使用将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用前中心侧的连结部12连结的一体成型的罩杯体4。此外,在构成收容罩杯体4的收容袋S的里衬部13上,设置有在前中心部分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15。借助该开口部15,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变得容易。

此外,与采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的情况不同,能够防止收容在收容袋S中的罩杯体4的位置偏移及旋转。因而,在穿用后也不需要手动调整罩杯体4的位置,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4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通过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开口部15,还实现胸部5的通气性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X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大,并且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结合线L2的中央部分为朝向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突出的突出部分L2a,第3结合线L3的中央部分为朝向开口部15的下端部15b突出的突出部分L3a。开口部15是在罩杯体4的拆装时等力容易作用的部分。相对于此,通过使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线L接近于开口部15的上端部15a及下端部15b,能够提高开口部15附近的里衬部13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与里衬部13借助沿着结合线L散布的粘接部P相互结合。并且,粘接部P中的位于突出部分L2a、L3a上的粘接部P的至少一个为在与开口部15的较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充分地确保了开口部15附近的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15附近的耐久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和里衬部13借助作为粘接剂的硬化物的粘接部P结合,但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方法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缝接等其他方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下端较尖的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部15,但开口部15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图6(a)所示,也可以是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5A,如图6(b)所示,也可以是菱形状的开口部15B。

进而,例如图7(a)所示,也可以是长圆状的开口部15C。在该开口部15C中,中央部分呈长方形状,两端部呈大致半圆形状。此外,如图7(b)所示,也可以将里衬部13用左右的分割部件13A、13B构成,将分割部件13A、13B的前中心侧部分的一部分彼此叠合,通过使叠合部分的端部相互结合而构成开口部15D。在此情况下,由于不会从开口部15D辨识出收容在收容袋S中的罩杯体4,所以能够提高胸部5的里侧的美观。

此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里衬部13的前中心部分处设置多条开口部15。在图8的例子中,在里衬部13的前中心部分处平行地设置有2条开口部15。开口部15、15都呈上下端较尖的大致椭圆形状,以比连结部12的长度(将左右的罩杯11、11连结的方向的长度)小的间隔夹着前中心而对称地设置。

在该结构中,在将罩杯体4向收容袋S收容的情况下,例如将左方的罩杯11从左方的开口部15插入到收容袋S内,将右方的罩杯11从右方的开口部15插入到收容袋S内。并且,连结部12的中央部分在开口部15、15之间在里衬部13的里侧(皮肤侧)露出。如果这样,则在将罩杯体4从收容袋S拆卸的情况下,能够将露出在开口部15、15之间的连结部12简单地把持,所以罩杯体4的拆卸变得非常简便。

此外,肩带部的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作为领口的边缘处理的滚边与作为袖孔的边缘处理的滚边结合而构成肩带部。此外,也可以在不具有肩带部的主体部的上缘上结合其他的带部件而构成肩带部。作为肩带部的连接目标的胸部的上缘部及背部上部的上缘部也可以在横向(水平方向)上为一直线状。肩带部也可以不一定设置。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下摆的胸部5的下缘部5b及背部上部6的下缘部6b也可以是弯曲状或波线状。此外,袖孔及领口也可以是波线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半身衣服而例示了半截背心,但作为应用本发明的上半身衣服,除了半截背心以外,还可以举出约束衣、无袖背心等。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半身衣服;2…主体部;4…罩杯体;5…胸部;11…罩杯;12…连结部;13…里衬部;15、15A~15D…开口部;15a…上端部;15b…下端部;L(L1~L3)…结合线;L2a、L3a…突出部分;P、Pa、Pb…粘接部;S…收容袋;X…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Y…连结部的上下宽度;Z…罩杯的上下宽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