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8343发布日期:2018-10-12 21:4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净化领域,具体为一种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饮用水源越来越不安全,生活水源由于管道腐蚀、老化等,城市自来水已经无法进行直接引用,必须经过净水器净化后才能达到安全饮用的条件。目前,市面上净化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其结构各式各样。然而,现在市面上的净化水设备有以下的缺陷:1)体积较大,较为笨重,移动困难,甚至无法进行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水净化处理,外出或在户外时,则无法携带该净化水设备,那么,就无法确定所饮用的水源的水是否达到安全级别。2)即使饮用水经过净化后,是否达标,是否再次发生了二次污染,则无法直接知道,因此,需要另行检测,而且检测后,饮用水是否存再次污染,则又无法最终确认。3)饮用水检测过程较为繁琐,无法做到每次饮用前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包括第一杯体,其内部设有储水槽;第二杯体,其上端密封的连接于所述第一杯体的下端;所述第二杯体的内部设有防渗透层,设于所述储水槽的下方;过滤层,设于所述防渗透层的下方;进水槽,位于所述过滤层的下方;所述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还包括上盖,盖接于所述第一杯体的储水槽的上槽口;水质检测器,设于所述储水槽内;下盖,盖接于所述第二杯体的进水槽的下槽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还设有显示器,设于所述上盖的盖面且电连接于水质检测器,所述显示器用以显示水质检测器检测后的水质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设有过滤材料,该过滤材料为活性炭、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防渗透层为反渗透膜,该反渗透膜的材料为醋酸纤维素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设有出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下盖设有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能够在饮用前,对过滤完成的水质进行实时检测,让所有饮用者知道每次饮用水的水质是否符合标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的结构图。

其中,

1第一杯体; 2第二杯体;

3上盖; 4下盖;

5水质检测器; 6显示器;

11储水槽; 21防渗透层;

22过滤层; 23进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净化检测水杯,包括第一杯体1、第二杯体2、上盖3、下盖4以及水质检测器5、显示器6。

第一杯体1的内部设有储水槽11;本实施例中,第一杯体1可以设置为圆筒状,上下端口部位均设置有外螺纹。

上盖3盖接于所述第一杯体1的储水槽11的上槽口,上盖3的内壁设置内螺纹,与外螺纹相互匹配的密封连接,如现有的杯盖与杯体的连接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卡扣式的连接方式,具体的结构,现有技术中已有记载,对此不再赘述。水质检测器5,固定于所述上盖3,且位于储水槽11内;显示器6设于所述上盖3的盖面且电连接于水质检测器5,所述显示器6用以显示水质检测器5检测后的水质数据。

第二杯体2上端密封的连接于第一杯体1的下端。同样的,第二杯体2上端的内壁可以采用内螺纹,与第一杯体1的下端口的外螺纹相互匹配的密封连接。第二杯体2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防渗透层21、过滤层22以及进水槽23,其中,防渗透层21为反渗透膜,其材料可以选择醋酸纤维素材料,该反渗透膜设于所述储水槽11的下方。过滤层22设有过滤材料,该过滤材料为活性炭、树脂中的至少一种。过滤层22设于所述防渗透层21的下方;进水槽23位于所述过滤层22的下方。

下盖4盖接于所述第二杯体2的进水槽23的下槽口,下盖4与第二杯体2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上盖3和第一杯体1的连接方式,只要保证密封连接即可。上盖3设有出水口。下盖4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设置为了方便进水和出水,其结构设计现有技术均能实现,再次不再赘述。

使用时,可以将下盖4拧下,或者打开进水口,水流进入进水槽23,再经过过滤层22和防渗透层21进入储水槽11。饮用时,水流经过上盖3的水质检测器5,水质检测器5能够检测储水槽11中的水质情况,并将检测到的水质数据在显示屏上显示。水质检测器5是现有技术中的水质检测器5,其原理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