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8105发布日期:2020-06-30 19:4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们保护脚不受伤的一种工具。最早人们为了克服特殊情况,不让脚难受或者受伤,就发明了毛皮鞋子。鞋子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各种样式功能的鞋子随处可见。行走过程中,正确的行走姿势应该为鞋跟先着地,再将重心前移至脚尖,使前脚掌着地后脚趾发力,带动身体前进,行走过程中,脚尖朝向正前方,由于使用者不良的走路以及行走姿势习惯,导致鞋底的底面局部磨损严重和行走不稳,影响鞋子使用寿命,且容易受伤。因此,亟需一种新型鞋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可感应受力点位置的新型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的底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各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的深度相同,第一凸块的刚度大于鞋底本体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鞋底本体的底面设有波浪形防滑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鞋底本体的顶面设有容纳足部的第二凹槽,各第一凸块位于第二凹槽的正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内对应第一凸块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各第二凸块的边缘与第二凹槽的槽底平滑过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的下端设有波浪形防滑纹。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使用时,第一凸块与第一凹槽结合处的厚度相较于鞋底本体气压位置较薄,容易变形,第一凸块对应的第一凹槽槽底朝鞋底本体的顶面凸起,足部通过感应鞋底本体顶面区域范围内凸起的位置是否正确受力,从而判断行走过程中的姿势以及发力是否正确,对应进行行走姿势的调整。鞋底本体的底面设置第一凹槽,增大鞋底本体的粗糙度,增到鞋底本体的摩擦,有效增强鞋底本体的防滑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新型鞋底后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新型鞋底主视图。

其中,10、鞋底本体;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20、第一凸块、30、波浪形防滑纹;40、第二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鞋底本体10材质为现有技术,例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第一凸块20的材质为现有技术。

如图1-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新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0,鞋底本体10的底面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内设置有第一凸块20,第一凸块20的高度与第一凹槽101的深度相同,第一凸块20的刚度大于鞋底本体10的刚度。

工作原理:鞋底本体10设有第一凹槽101的位置(即第一凹槽101的槽底)相对于鞋底本体10其他部位较薄,容易发生形变,第一凸块20的高度与第一凹槽101的深度相同,即第一凸块20的下端与鞋底本体10的底面平齐,鞋底本体10受力时,第一凸块20同样受力,第一凸块20的刚度大于鞋底本体10的刚度,受力位置范围内的第一凸块20相对鞋底本体10的形变程度小,第一凸块20对应的第一凹槽101槽底朝鞋底本体10的顶面凸起,足部通过感应鞋底本体10顶面凸起的位置是否正确受力,从而判断行走过程中的姿势以及发力是否正确,对应进行行走姿势的矫正。鞋底本体10的底面设置第一凹槽101,增大鞋底本体10的粗糙度,增到鞋底本体10的摩擦,有效增强鞋底本体10的防滑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鞋底本体10的防滑能力,鞋底本体10的底面设有波浪形防滑纹30,第一凸块20的下端设有波浪形防滑纹30。波浪形防滑纹相对于直线形防滑纹,在波浪线的切向方向能产生滑动阻力,多角度防滑,防滑效果更加可靠。

为便于使用者足部的快速定位,鞋底本体10的顶面设有容纳足部的第二凹槽102,各第一凸块20位于第二凹槽102的正下方。

为增强足部对受力点的感应,第二凹槽102内对应第一凸块20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40。通过设置第二凸块40,使第一凸块20受力时,足部感受到的挤压感更加强烈,便于消费者判断足部各受力点受力的相对大小。

为提高足部的舒适度,各第二凸块40的边缘与第二凹槽102的槽底平滑过渡。第二凸块40的边缘与第二凹槽102的槽底平滑过渡,减轻由于第二凸块40边缘对足部产生的支持力导致足部产生的异物感。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各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凸块的刚度大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设有波浪形防滑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顶面设有容纳足部的第二凹槽,各所述第一凸块位于所述第二凹槽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对应所述第一凸块的位置设有第二凸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鞋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凸块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平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下端设有波浪形防滑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的底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第一凹槽,各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的深度相同,第一凸块的刚度大于鞋底本体的刚度。使用时,第一凸块与第一凹槽结合处的厚度相较于鞋底本体气压位置较薄,容易变形,第一凸块对应的第一凹槽槽底朝鞋底本体的顶面凸起,足部通过感应鞋底本体顶面区域范围内凸起的位置是否正确受力,从而判断行走过程中的姿势以及发力是否正确,对应进行行走姿势的调整。鞋底本体的底面设置第一凹槽,增大鞋底本体的粗糙度,增到鞋底本体的摩擦,有效增强鞋底本体的防滑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董继勇;董继军;胡俊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晋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5
技术公布日:2020.06.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