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70930发布日期:2020-07-14 16:56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矫形鞋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群在走路时经常会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一般而言,经常性扭伤会造成踝关节不稳,久站出现足跟痛且与前掌不适,跖骨出现磨损也是走路不稳的原因,走路不稳会导致足弓部分受力不均。长时间不进行治疗会导致走路姿势异常,严重会影响髋、膝盖等部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目前,通过穿着矫形鞋垫被证明是风险最低且科学有效的对脚部症状治疗方式之一。但缺少有针对性的治疗走路不稳的矫形鞋垫。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有效保护走路不稳患者,科学有效的对走路不稳患者的脚部进行治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包括鞋垫本体,所述鞋垫本体具有第一趾区、第二趾区、第一跖骨区、第二跖骨区、内侧足弓区、足杯区、外侧足弓区、第五跖骨区、第四跖骨区、第三跖骨区,于所述第二跖骨区凸出设有跖骨垫,于所述内侧足弓区凸出设有承托部,于所述足杯区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将鞋垫本体分为第一趾区、第二趾区、第一跖骨区、第二跖骨区、内侧足弓区、足杯区、外侧足弓区、第五跖骨区、第四跖骨区、第三跖骨区,并于所述足杯区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以稳定踝关节和距骨的不稳性,加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防止步态异常或不稳定而导致扭伤;于所述第二跖骨区凸出设有跖骨垫,增强稳定性且把压力分布往外侧足弓区偏移;于所述内侧足弓区凸出设有承托部,支撑足弓的压力分布避免足弓偏低甚至后期出现足弓塌陷的情形。因此,该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有效保护走路不稳患者,科学有效的对走路不稳患者的脚部进行治疗。

较佳地,所述跖骨垫呈不对称结构。

较佳地,所述承托部呈弧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支撑部呈u型结构。

较佳地,所述鞋垫本体的底部设有若干蜂窝孔结构。

较佳地,若干所述蜂窝孔结构贯穿所述鞋垫本体。

较佳地,所述蜂窝孔结构呈六边形。

较佳地,所述六边形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

较佳地,所述蜂窝孔结构于所述鞋垫本体的分布密度为8个/cm2

较佳地,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为3-6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隐藏了跖骨垫、承托部、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中跖骨垫的俯视图。

图5为图2所示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中跖骨垫的前视图。

图6为图2所示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中跖骨垫的侧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100,鞋垫本体10,第一趾区11,第二趾区12,第一跖骨区13,第二跖骨区14,内侧足弓区15,足杯区16,外侧足弓区17,第五跖骨区18,第四跖骨区19,第三跖骨区20,跖骨垫30,承托部50,支撑部70,蜂窝孔结构90。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100,包括鞋垫本体10,鞋垫本体10具有第一趾区11、第二趾区12、第一跖骨区13、第二跖骨区14,内侧足弓区15、足杯区16、外侧足弓区17、第五跖骨区18、第四跖骨区19、第三跖骨区20,于第二跖骨区14凸出设有跖骨垫30,于内侧足弓区15凸出设有承托部50,于足杯区16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70。其中,跖骨垫30、承托部50和支撑部70可通过3d打印技术与鞋垫本体10一体成型,增加使用强度,提高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鞋垫本体10的分区是根据人脚底各骨头分区进行,比如第一趾区11对应脚的脚拇指,第二趾区12对应脚的其余4个脚趾。

请参考图2和图4-图6,跖骨垫30呈不对称结构,更有利于分散压力分布。跖骨垫30采用圆弧设计,且一端朝向第一跖骨区13的方向延伸,一端朝向足杯区16的方向延伸。承托部50呈弧形结构,提高舒适度且体验度好。支撑部70呈u型结构,包覆足跟周围,让足跟四周稳定,提高行走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将支撑部70的高度为3-6mm,如支撑部70的高度为5mm,既能保护足跟又可达到舒适的效果。

请参考图3,鞋垫本体10的底部设有若干蜂窝孔结构90,原料浪费少、舒适性好,降低成本。进一步,若干蜂窝孔结构90的轴向高度不相同,可根据应力分布进行实际设计。蜂窝孔结构90贯穿鞋垫本体10设计,朝向为竖直方向,蜂窝孔结构90受垂直于板面的载荷时,它的弯曲刚度与同材料、同厚度的实心板相差无几,甚至更高,但其重量却轻70~90%,而且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和断裂,并具有减震、隔音、隔热和极强的耐候性等优点。蜂窝孔结构90的孔径大小等相关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选取,在此不进行限定。本实施例中,蜂窝孔结构90采用六边形,尤其是正六边形。经实验研究发现,当蜂窝孔结构90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分布密度为8个/cm2时,尺寸每增加0.5毫米,其分布密度减少1个/cm2时,抗震抗抖效果较佳,稳定性较好,使用寿命延长。在本实施例中,该蜂窝孔结构90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分布密度为8个/cm2,但不以此为限。采用蜂窝孔结构90的矫形鞋垫区别于市面上利用厚度来矫形,提高矫形效果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100将鞋垫本体10分为第一趾区11、第二趾区12、第一跖骨区13、第二跖骨区14、内侧足弓区15、足杯区16、外侧足弓区17、第五跖骨区18、第四跖骨区19、第三跖骨区20,并于足杯区16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70,以稳定踝关节和距骨的不稳性,加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防止步态异常或不稳定而导致扭伤;于第二跖骨区14凸出设有跖骨垫30,增强稳定性且把压力分布往外侧足弓区17偏移;于内侧足弓区15凸出设有承托部50,支撑足弓的压力分布避免足弓偏低甚至后期出现足弓塌陷的情形。因此,该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100,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有效保护走路不稳患者,科学有效的对走路不稳患者的脚部进行治疗。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垫本体,所述鞋垫本体具有第一趾区、第二趾区、第一跖骨区、第二跖骨区、内侧足弓区、足杯区、外侧足弓区、第五跖骨区、第四跖骨区、第三跖骨区,于所述第二跖骨区凸出设有跖骨垫,于所述内侧足弓区凸出设有承托部,于所述足杯区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跖骨垫呈不对称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呈弧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呈u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垫本体的底部设有若干蜂窝孔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蜂窝孔结构贯穿所述鞋垫本体。

7.如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孔结构呈六边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六边形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孔结构于所述鞋垫本体的分布密度为8个/cm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为3-6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包括鞋垫本体,鞋垫本体具有第一趾区、第二趾区、第一跖骨区、第二跖骨区、内侧足弓区、足杯区、外侧足弓区、第五跖骨区、第四跖骨区、第三跖骨区,于第二跖骨区凸出设有跖骨垫,于内侧足弓区凸出设有承托部,于足杯区周围边缘凸出设有支撑部。支撑部用以稳定踝关节和距骨的不稳性,加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稳定,防止步态异常或不稳定而导致扭伤;跖骨垫用于增强稳定性且把压力分布往外侧足弓区偏移;承托部用于支撑足弓的压力分布避免足弓偏低甚至后期出现足弓塌陷的情形。因此,该走路不稳患者用矫形鞋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有效保护走路不稳患者,科学有效的对走路不稳患者的脚部进行治疗。

技术研发人员:李楠;胡英姿;陈进;李紫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巨铭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2
技术公布日:2020.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