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以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3929发布日期:2022-06-29 14:3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鞋底以及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缓和冲击的缓冲材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用于缓和冲击的各种缓冲材,所述各种缓冲材是根据用途来使用。例如,在鞋中,有时会为了缓和着地时产生的冲击而在鞋底设置缓冲材。作为所述在鞋底设置的缓冲材,一般利用树脂制或橡胶制的构件。
3.近年来,还开发出了如下所述的鞋,其在鞋底设置具有格子结构或网结构的部位,不仅在材料上,也在结构上提高了缓冲性能。作为公开了包括设置有具有格子结构的部位的鞋底的鞋的文献,例如有美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18/0049514号说明书。
4.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特表2017-527637号公报中记载了:作为使用三维层叠造形法制造的三维物体,能够制造将内部具有空洞的多面体或者三重周期极小曲面等几何学的面结构作为基准而在其上附加厚度的物体,且公开了通过由弹性材料来构成所述三维物体,从而能够将其应用于例如鞋底。


技术实现要素:

5.此处,若设想为了削减粘合剂的使用量,不利用外底(out sole)覆盖缓冲材而由所述缓冲材构成鞋底的接地面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情况,则当在缓冲材的规定出接地面的部分的露出表面具有孔部或凹部等时,有例如小石子等异物侵入所述孔部或凹部等中的担忧。在发生了此种异物侵入的情况下,所述异物会进入缓冲材的内部,因此可能会引起缓冲材的缓冲性受损、或者缓冲材自身破损的问题。
6.因此,为了防止所述情况,考虑由平面或平滑的曲面构成缓冲材的规定出接地面的部分的露出表面,但就制造上的理由而言,不一定不能像那样构成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在使用三维层叠造形法制造缓冲材的情况下,需要在缓冲材的表面设置用于排出未硬化树脂的排出口,因此会在接地面设置孔部。
7.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它们即便在由缓冲材构成接地面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情况下,也不易因异物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的破损或性能降低。
8.基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鞋底在至少一部分包括缓冲材,并且设置有接地面。所述缓冲材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含立体结构物,所述立体结构物将以由并行的一对平面或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所成形的立体形状作为单位结构体,由所述单位结构体在至少一方向上有规则且连续地反复排列多个而成。在所述缓冲部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的多个贯通部。在所述缓冲材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缓冲部所包含的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对应地覆盖所述贯通部的罩部。所述缓冲材由以所述缓冲部及所述罩部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所述接地面由所述罩部中与所述缓冲部所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规定,在所
述罩部中,设置有一端相对于所述贯通部开口、并且另一端在所述接地面开口的连通路。关于基于所述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鞋底,在描绘有与所述接地面侧的所述连通路的开口部的轮廓线内接的最大假想圆的情况下,当将所述假想圆的直径设为r、将沿着所述连通路延伸的方向的所述连通路的长度设为l时,满足r<l的条件。
9.基于本发明第二方案的鞋底在至少一部分包括缓冲材,并且设置有接地面。所述缓冲材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含立体结构物,所述立体结构物将以由并行的一对平面或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所成形的立体形状作为单位结构体,由所述单位结构体在至少一方向上有规则且连续地反复排列多个而成。在所述缓冲部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的多个贯通部。在所述缓冲材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缓冲部所包含的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对应地覆盖所述贯通部的罩部,并且还设置有将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罩部连接的柱状部。所述缓冲材由以所述缓冲部、所述柱状部及所述罩部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所述接地面由所述罩部中与所述柱状部所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规定。在基于所述本发明第二方案的鞋底中,所述贯通部经由因设置所述柱状部及所述罩部而形成的间隙,而与外部连通。
10.基于本发明的鞋包括:基于所述本发明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鞋底;以及鞋面(upper),设置于所述鞋底的上方。
11.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案及优点当根据与附图关联地理解的跟本发明相关的下述详细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12.图1是实施方式1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的立体图。
13.图2是图1所示的鞋底的侧视图。
14.图3是实施方式1的鞋底所包括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15.图4a是图3所示的缓冲材的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底视图。
16.图4b是图3所示的缓冲材的整体的底视图。
17.图5是图3所示的缓冲材的剖面图。
18.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19.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0.图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1.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2.图10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3.图11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4.图12是表示第六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5.图13是表示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6.图14a至图14e分别是表示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底视图。
27.图15a是表示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28.图15b是表示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29.图15c及图15d是表示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30.图15e是表示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底视图。
31.图16是第十四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2.图17是第十五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3.图18是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4.图19是实施方式2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5.图20是实施方式3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6.图21是实施方式4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7.图22是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38.图23a是图22所示的缓冲材的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底视图。
39.图23b是图22所示的缓冲材的整体的底视图。
40.图24是图22所示的缓冲材的剖面图。
41.图25是表示图22所示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42.图26是实施方式6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43.图27a是图26所示的缓冲材的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底视图。
44.图27b是图26所示的缓冲材的整体的底视图。
45.图28是图26所示的缓冲材的剖面图。
46.图29是表示图26所示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47.图30是实施方式7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48.图31a是图30所示的缓冲材的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底视图。
49.图31b是图30所示的缓冲材的整体的底视图。
50.图32是图30所示的缓冲材的剖面图。
51.图33是表示图30所示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52.图34是实施方式8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53.图35是实施方式9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54.图36是实施方式10的缓冲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参照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或共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不再重复其说明。
56.(实施方式1)
57.图1是实施方式1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鞋底的侧视图。首先,参照所述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鞋100进行说明。
58.如图1所示,鞋100包括鞋底110以及鞋面120。鞋底110是覆盖脚的脚掌的构件,具有大致扁平的形状。鞋面120具有至少覆盖所插入的脚的背侧的部分整体的形状,位于鞋底110的上方。
59.鞋面120具有鞋面本体121、鞋舌(shoe tongue)122以及鞋带(shoelace)123。其中,鞋舌122及鞋带123均被固定或安装于鞋面本体121。
60.在鞋面本体121的上部,设置有使脚踝的上部与脚背的一部分露出的上侧开口部。另一方面,在鞋面本体121的下部,作为一例,设置有由鞋底110覆盖的下侧开口部,作为另
一例,通过对所述鞋面本体121的下端进行袋缝等而形成有底部。
61.鞋舌122以覆盖设置于鞋面本体121的上侧开口部中的、使脚背的一部分露出的部分的方式,通过缝制、熔接或粘合或者它们的组合等而固定于鞋面本体121。作为鞋面本体121及鞋舌122,例如使用织物或针织物、无纺布、合成皮革、树脂等,尤其在要求透气性或轻量性的鞋中,利用编入有聚酯线的双层拉舍尔(double raschel)经编物。
62.鞋带123包含用于将设置于鞋面本体121的使脚背的一部分露出的上侧开口部的周缘在脚宽方向上彼此拉近的带状构件,插通至设置于所述上侧开口部的周缘的多个孔部中。通过在使脚插入鞋面本体121中的状态下勒紧所述鞋带123,能够使鞋面本体121与脚紧贴。
63.如图1及图2所示,鞋底110具有中底(mid sole)111、外底112、以及缓冲材1a。中底111位于鞋底110的上部,且接合于鞋面120。外底112及缓冲材1a均位于鞋底110的下部,且接合于中底111。
64.此处,如图2所示,鞋底110沿着俯视状态下的长轴方向即前后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被划分为:支撑穿着者的脚的脚趾部及踩踏部的前脚部a1、支撑穿着者的脚的足弓部的中脚部a2、以及支撑穿着者的脚的脚跟部的后脚部a3。中底111以从前脚部a1经由中脚部a2到达后脚部a3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外底112位于前脚部a1以及中脚部a2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侧的部分,缓冲材1a位于中脚部a2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的部分以及后脚部a3。
65.由此,外底112与缓冲材1a以沿着前后方向相邻的方式存在,且由所述外底112以及缓冲材1a构成了鞋底110的接地面。即,外底112在其下端具有接地面112a,且利用所述接地面112a规定了从鞋底110的前脚部a1至中脚部a2的大致中央部为止的接地面。另一方面,缓冲材1a在其下端具有接地面22,且利用所述接地面22规定了从鞋底110的中脚部a2的大致中央部至后脚部a3为止的接地面。
66.中底111优选为具有适度的强度,同时缓冲性也优异,就此观点而言,中底111例如可由树脂制或橡胶制的构件构成,尤其适宜的是可由聚烯烃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ethylene-vinyl acetate,eva)、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聚酰胺(thermoplastic polyamide,tpa)、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amide elastomer,tpae))、热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polyester elastomer,tpee)等发泡材料或非发泡材料构成。
67.外底112优选为耐磨损性或抓地性优异,就此观点而言,作为外底112,例如可设为橡胶制。此外,就提高抓地性的观点而言,也可对外底112的下表面即接地面112a赋予花纹(tread pattern)。
68.缓冲材1a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设为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尤其适宜的可设为聚烯烃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eva)、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tpa、tpa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ee)、丁二烯橡胶等。另外,也可设为烯烃系聚合物、酰胺系聚合物、酯系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系聚合物、苯乙烯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等聚合物组合物。
69.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鞋100中,在中底111设置有规定形状的缺口部,通过在所述缺口部收容缓冲材1a,从而缓冲材1a被组入鞋底110中。缓冲材1a相对于中底111的接合例
如可通过粘合等来进行。另一方面,外底112以覆盖中底111的下表面中除了设置有所述缺口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组装。外底112相对于中底111的接合例如可通过粘合等来进行。
70.图3是图1所示的缓冲材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是图3所示的缓冲材的缓冲部的底视图,图4a是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缓冲材的底视图(即,缓冲部的底视图),图4b是包括缓冲部及罩部的缓冲材整体的底视图。另外,图5是沿着图4b中所示的v-v线的剖面图。接下来,参照所述图3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71.如图3至图5所示,缓冲材1a包括缓冲部10以及罩部20。缓冲部10包含具有多个单位结构体u(尤其参照图3)的立体结构物s。多个单位结构体u各自具有以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另一方面,罩部20具有大致板状的形状,且构成了所述接地面22。缓冲材1a由以所述缓冲部10及罩部20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
72.此处,缓冲材1a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制,但缓冲材1a例如可通过使用三维层叠造形装置的造形来制造。在通过所述使用三维层叠造形装置的造形来制造缓冲材1a的情况下,所述缓冲部10的材质与罩部20的材质相同。但是,在使用热熔融层叠(fused deposition molding,fdm)方式的三维层叠造形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所述缓冲部10的材质与罩部20的材质不同。
73.作为缓冲材1a(即缓冲部10及罩部20)的材质,只要是富有弹性力的材料,则基本上可为任何材料,但如上所述的那样优选为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更具体而言,在将缓冲材1a设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例如可设为聚烯烃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eva)、聚酰胺系热塑性弹性体(tpa、tpae)、热塑性聚氨酯(tpu)、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ee)。另一方面,在将缓冲材1a设为橡胶制的情况下,例如可设为丁二烯橡胶。
74.缓冲材1a也可由聚合物组合物构成。此情况下,作为聚合物组合物中所含有的聚合物,例如可列举烯烃系弹性体或烯烃系树脂等烯烃系聚合物。作为烯烃系聚合物,例如可列举聚乙烯(例如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inear low-density polyethylene,lldpe)、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等)、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体、丙烯-1-己烯共聚体、丙烯-4-甲基-1-戊烯共聚体、丙烯-1-丁烯共聚体、乙烯-1-己烯共聚体、乙烯-4-甲基-戊烯共聚体、乙烯-1-丁烯共聚体、1-丁烯-1-己烯共聚体、1-丁烯-4-甲基-戊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体、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体、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体、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体、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体、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体、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体、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体、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体、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体、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体、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eva)、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体的聚烯烃等。
75.另外,所述聚合物例如也可为酰胺系弹性体或酰胺系树脂等酰胺系聚合物。酰胺系聚合物例如可列举聚酰胺6、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66、聚酰胺610等。
76.另外,所述聚合物例如也可为酯系弹性体或酯系树脂等酯系聚合物。酯系聚合物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
77.另外,所述聚合物例如也可为氨基甲酸酯系弹性体或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氨基甲
酸酯系聚合物。作为氨基甲酸酯系聚合物,例如可列举聚酯系聚氨基甲酸酯、聚醚系聚氨基甲酸酯等。
78.另外,所述聚合物例如也可为苯乙烯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树脂等苯乙烯系聚合物。作为苯乙烯系弹性体,可列举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体(styrene-ethylene-butylene,seb)、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体(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sbs的氢化物(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体(styrene-ethylene-butylene-styrene,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体(styrene-isoprene-styrene,sis)、sis的氢化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体(styrene-ethylene-propylene-styrene,seps))、苯乙烯-异丁烯-苯乙烯共聚体(styrene-isobutylene-styrene,si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styrene-butadiene-styrene-butadiene,sbsb)、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tyrene-butadiene-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bs)等。作为苯乙烯系树脂,例如可列举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树脂(acrylonitrile-styrene,a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bs)等。
79.另外,所述聚合物例如也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聚合物、氨基甲酸酯系丙烯酸聚合物、聚酯系丙烯酸聚合物、聚醚系丙烯酸聚合物、聚碳酸酯系丙烯酸聚合物、环氧系丙烯酸聚合物、共轭二烯聚合体系丙烯酸聚合物及其氢化物、氨基甲酸酯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聚酯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聚醚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聚碳酸酯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环氧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共轭二烯聚合体系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及其氢化物、聚氯乙烯系树脂、硅酮系弹性体、丁二烯橡胶(butadiene rubber,br)、异戊二烯橡胶(isoprene rubber,ir)、氯丁烯胶(chloroprene rubber,cr)、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n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tyrene butadiene rubber,s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acrylonitrile butadiene rubber,nbr)、丁基橡胶(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iir)等。
80.如图3及图5所示,缓冲部10与罩部20沿着设置于罩部20的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层叠。由此,缓冲部10的底面由罩部20覆盖,缓冲部10位于罩部20的上方。
81.此处,图3至图5是将图1所示的缓冲材1a切出一部分并对其进行图示的图,在图3中,对其切剖面标注了斜线。另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并未将参照符号u在严格意义上标注至所述单位结构体中,而是标注至作为所述单位结构体所占有的空间的长方体形状的单位空间。
82.多个单位结构体u沿着宽度方向、纵深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各个方向而有规则且连续地反复排列。如图3所示,在切出部分的缓冲材1a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四个单位结构体u,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一个单位结构体u。此外,宽度方向、纵深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的单位结构体u的反复数量并无特别限制,只要沿着所述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向排列有两个以上即可。
83.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意图在高度方向(图中所示的z方向)上发挥缓冲功能。因此,通过缓冲材1a承受负荷来发挥缓冲功能的方向与所述高度方向一致。此外,所述高度方向是与罩部20的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相同的方向。
84.如上所述,多个单位结构体u各自具有由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因此,通过将所述多个单位结构体u相互连续地予以连接,立体结构物s也由所述壁11的集合体构成。
85.此处,缓冲材1a所包含的立体结构物s具有将几何学的面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
加厚度而成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中,所述面结构是作为以数学方式定义的三重周期极小曲面的一种的施瓦茨p结构。此外,所谓极小曲面,被定义为在边界具有所给出的闭合曲线的曲面中的面积最小的曲面。
86.如图5所示,关于将施瓦茨p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在沿着特定的平面将其切断时,壁11显现呈蛇行状延伸的剖面形状。所述特定的平面例如是在图4b中与纸面正交且与v-v线平行的平面。随着具有显现呈蛇行状延伸的剖面形状的壁11,在缓冲材1a的缓冲部10中存在多个贯通部。此处,所谓贯通部,是指当沿着规定的方向观察缓冲部10时,不被壁11遮挡而贯穿所述缓冲部10的部分。
87.多个贯通部在立体结构物s的结构上存在两种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贯通部、两种沿着纵深方向延伸的贯通部、及两种沿着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部合计六种,但在此处,着眼于图5所示的剖面中显现的、沿着高度方向(即z方向)延伸的第一贯通孔12及第二贯通孔13。
88.如图4a及图5所示,第一贯通部12位于图3所示的大致筒状的单位结构体u的内侧,以沿着所述大致筒状的单位结构体u的中心轴的方式在高度方向上贯穿缓冲部10。另一方面,第二贯通部13位于图3所示的大致筒状的单位结构体u的外侧,在与邻接的其他单位结构体之间在高度方向上贯穿缓冲部10。
89.即,第一贯通部12及第二贯通部13在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均贯通缓冲部10这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在它们的形成位置以及规定它们的壁11的形状不同的方面有区别。
90.此处,如图4a所示,在缓冲部10的底面,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穿过多个第一贯通部12的各个且彼此分离的俯视下圆形形状的多个第一开口端12a呈矩阵状存在。另外,在缓冲部10的底面,俯视下大致格子状的第二开口端以包围所述多个第一开口端12a的方式存在,所述第二开口端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穿过多个第二贯通部13的各个。
91.如图3、图4b及图5所示,罩部20覆盖缓冲部10的底面,且具有连接于缓冲部10的连接面21(尤其参照图5)、以及位于与所述连接面21相反的一侧的所述接地面22。另外,在罩部20,呈矩阵状地设置有贯通孔形状的多个连通路23。所述多个连通路23是在使用所述三维层叠造形法制造缓冲材1a的情况下就其制造上的理由而言必然要设置的部分,具体而言,是成为用于排出未硬化树脂的排出口的部分。
92.如图4b及图5所示,多个连通路23与设置于缓冲部10的底面的多个第一开口端12a对应地配置。多个连通路23各自的一端相对于对应的第一贯通部12开口,另一端在接地面22开口。因此,缓冲部10内部的空间经由多个连通路23与外部连通,从而能够在制造时将未硬化树脂排出。
93.然而,随着所述多个连通路23在接地面22露出,在未施以任何设计的情况下,有例如小石子等异物侵入所述连通路23中的担忧,因此可能会引起缓冲材的缓冲性受损、或者缓冲材自身破损的问题。即,虽然所述第二开口端的整个区域由罩部20覆盖,但所述第一开口端12a未由罩部20完全覆盖,因此需要谋求解决所述问题。
94.关于此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中,通过对多个连通路23的形状进行设计而实现了所述问题的解决。以下,参照图6及所述图3至图5对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图6是图5所示的区域vi的放大剖面图。
95.如图3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中,多个连通路23各自具有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贯通孔形状,所述多个连通路23各自的大小构成为小于对应的第一开口端12a的大小。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均参照图6)具有相同大小的圆形形状,所述缓冲部侧开口部23a小于第一开口端12a的大小。因此,多个第一开口端12a各自的一部分区域由罩部20覆盖。
96.因此,即便是大小较第一开口端12a小的异物,但只要异物的大小较所述连通路23大,则也可有效地抑制其侵入。关于此方面,基于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的观点、以及若为充分微细的异物则即便侵入至缓冲材1a的内部也不易导致如上所述的性能降低或破损的观点,所述连通路23的直径优选设为0.8mm以上且4.5mm以下,更优选设为1.4mm以上且4.0mm以下。
97.然而,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关于较连通路23的直径小的异物也无法防止其侵入,视情况也无法完全否定会导致性能降低或破损。
98.关于此方面,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a中构成为:当将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设为r、将沿着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的所述连通路23的长度设为l(所述长度l相当于图6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连通路23的轴长)时,满足r<l的条件。
99.通过像这样构成,若考虑到设想为异物200的微细沙砾基本上为大致球形,则即便在所述异物200侵入至连通路23中的情况下,也会停留在连通路23中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附近,可避免其立即向缓冲部侧开口部23a侧移动并到达缓冲部10的内部。
100.因此,通过设为包括此种结构的缓冲材1a的鞋底110以及包括所述鞋底110的鞋100,能够预先防止因异物200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1a的破损或性能降低。
101.此处,所述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优选为满足1.0<l/r≦10.0的条件,更优选为满足1.1≦l/r≦2.5的条件。其原因在于,虽然也取决于罩部20的材质,但缓冲材1a的重量会因l/r超过10.0而增加,因此鞋100会变重。
102.(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
103.图7至图13分别是表示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以下,参照所述图7至图10,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1a1~缓冲材1a7进行说明。
104.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将设置于罩部20的连通路23设为在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贯通孔形状的情况,但连通路23的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以下所示的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例示对缓冲材1a施加此种变更的情况。此外,在所述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1a1~缓冲材1a7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05.如图7所示,第一变形例的缓冲材1a1以连通路23的剖面积随着从接地面22侧朝向连接面21侧(即第一贯通部12侧)而减少的方式,使连通路23的剖面形状逐渐减径。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大小变得小于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大小。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有效地抑制侵入至连通路23中的异物向缓冲部侧开口部23a侧移动。
106.如图8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缓冲材1a2以连通路23的剖面积随着从连接面21侧(即第一贯通部12侧)朝向接地面22侧而减少的方式,使连通路23的剖面形状逐渐减径。在像这
样构成的情况下,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大小变得小于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大小。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更有效地抑制异物向连通路23的侵入。
107.如图9所示,第三变形例的缓冲材1a3在规定出连通路23的壁面设置有朝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部23c。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所述突部23c起到作为防止侵入至连通路23中的异物向缓冲部侧开口部23a侧移动的止挡件的功能,从而可有效地抑制异物到达缓冲部10的内部。
108.如图10所示,第四变形例的缓冲材1a4以连通路23在与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使连通路23倾斜地设置。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增加罩部20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连通路23的长度l。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在不增加缓冲材的重量的情况下防止缓冲材的性能降低或破损。
109.如图11所示,第五变形例的缓冲材1a5以连通路23在与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使连通路23倾斜,并进一步使其弯曲。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所述第四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在不增加罩部20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连通路23的长度l。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在不增加缓冲材的重量的情况下防止缓冲材的性能降低或破损。
110.此处,在如第五变形例的缓冲材1a5那样使连通路23弯曲的情况下,与连通路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结连通路23的中央部而成的轨迹长度为所述连通路23的长度l。即,图11中所示的长度l1与长度l2之和为连通路23的长度l。
111.如图12所示,第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6使连通路23呈曲柄状多次弯曲,使得连通路23包含在与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所述第四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在不增加罩部20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连通路23的长度l。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在不增加缓冲材的重量的情况下防止缓冲材的性能降低或破损。
112.此处,在像第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6那样使连通路23多次弯曲的情况下,与连通路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结连通路23的中央部而成的轨迹长度也为所述连通路23的长度l。即,图12中所示的长度l1、长度l2与长度l3之和为连通路23的长度l。
113.进而,在本第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6中,通过如上所述的那样使连通路23多次弯曲,缓冲部侧开口部23a与接地面侧开口部23b被配置成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合。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连通路23形成迷宫,可有效地抑制异物到达缓冲部10的内部。
114.如图13所示,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1a7以连通路23在与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使连通路23弯曲。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与所述第四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在不增加罩部20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连通路23的长度l。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在不增加缓冲材的重量的情况下防止缓冲材的性能降低或破损。
115.此外,在像第七变形例的缓冲材1a7那样使连通路23弯曲的情况下,与连通路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结连通路23的中央部而成的轨迹的长度(即,在图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的部分的长度)也为所述连通路23的长度l。
116.(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
117.图14a至图14e分别是表示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底视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4a至图14e,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1a8~缓冲材1a12进行说明。
118.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由俯视下圆形形状的贯通孔构成设置于罩部20的连通路23的情况,但俯视时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以下所示的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例示对缓冲材1a施加此种变更的情况。
119.此处,如上所述,就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的观点而言,连通路23的开口面积越大越好。另一方面,就防止异物侵入的观点而言,若考虑到如上所述的那样设想为异物的微细沙砾基本上为大致球形,则连通路23的宽度尺寸越小越好。为了兼顾以上两个情况,在以下所示的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中,将俯视时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设为非圆形形状。
120.如图14a所示,第八变形例的缓冲材1a8将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俯视下十字状。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为十字状,另外,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在任一位置也均为十字状。
121.如图14b所示,第九变形例的缓冲材1a9将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设为星号(asterisk)状。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为星号状,另外,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在任一位置也均为星号状。
122.如图14c所示,第十变形例的缓冲材1a10将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设为h字状。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为h字状,另外,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在任一位置也均为h字状。
123.如图14d所示,第十一变形例的缓冲材1a11将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设为五角星形。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为五角星形,另外,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在任一位置也均为五角星形。
124.如图14e所示,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1a12将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设为以闪电为图样的设计形状。即,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为所述以闪电为图样的设计形状,另外,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在任一位置也均为所述以闪电为图样的设计形状。
125.此处,在所述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1a8~缓冲材1a12中,构成为:在描绘有和与连通路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轮廓线内接的最大假想圆vc的情况下(在图中,由两点划线表述所述假想圆vc),所述假想圆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26.因此,在像所述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可在增大连通路23的开口面积的同时,在与所述连通路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上,至少在一个方向上缩小连通路23的宽度尺寸。因此,通过像这样构成,可制成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的缓冲材。
127.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中,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构成为圆形形状,但在此情况下,所述假想圆vc与所述圆形形状的连通路23的轮廓线完全重合。因此,在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中,仍满足与所述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的缓冲材1a8~缓冲材1a12所满足的所述条件相同的条件。
128.(第十三变形例)
129.图15a至图15e是表示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平面图及底视图。更详细而言,图15a是设置有连通路的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15b是设置有连通路的部分的罩部的平面图。另外,图15c及图15d分别是沿着图15a所示的xvc-xvc线及xvd-xvd线的剖面图,图15e是设置有连通路的部分的罩部20的底视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5a至图15e,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1a13进行说明。
130.在所述实施方式1及第八变形例至第十二变形例中,例示了将设置于罩部20的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均设为同一形状、且与连通路2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的连通路23的开口形状也设为与所述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等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但也能够构成为所述开口形状发生变化。以下所示的第十三变形例例示对缓冲材1a施加此种变更的情况。
131.如图15a至图15e所示,在第十三变形例的缓冲材1a13中,将连通路23的缓冲部侧开口部23a的开口形状设为俯视下圆形形状,并且将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开口形状设为俯视下十字状,将连结所述缓冲部侧开口部23a与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部分的连通路23设为平缓地连接于所述缓冲部侧开口部23a及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形状。
132.此处,若考虑到异物自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侵入,则在增大连通路23的开口面积的同时缩小所述连通路23的宽度尺寸,在此情况下,只要至少构成为以下所述即可:在描绘有与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轮廓线内接的最大假想圆vc的情况下(所述假想圆vc在图15e中由两点划线表述),所述假想圆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33.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可有效地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134.(第十四变形例)
135.图16是第十四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6,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十四变形例的缓冲材1a14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十四变形例的缓冲材1a14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36.如图16所示,在第十四变形例的缓冲材1a14中,在罩部20的接地面22设置有彼此交叉的多个槽24。所述多个槽24相当于提高抓地性的花纹。
137.此处,所述多个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被配置于所述多个槽24的内部,以便在设置有所述多个槽24的部分朝向外部露出。更具体而言,在本第十四变形例中,多个槽24整体被布局成格子状,且在所述多个槽24的交叉点配置有连通路23。
138.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连通路23的接地面侧开口部23b被配置于较接地面22更靠里的位置。由此,从接地面22至接地面侧开口部23a的距离变长,因此在这一方面可进一步抑制异物的侵入。此外,在罩部20的接地面22设置花纹时的所述花纹的形状可进行各种变更。
139.此外,当如本第十四变形例那样在罩部的接地面设置槽或凹部等、并且在其底面配置有连通路时,关于所述槽或凹部,也成为异物从接地面到达缓冲部的路径的一部分。因此,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将设置于槽或凹部的底面的接地面侧开口部作为基准来规定所述假想圆的直径r,相对于此,所述连通路的长度l被规定为所述槽或凹部的深度量与连
通路的实际长度之和。
140.(第十五变形例)
141.图17是第十五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7,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十五变形例的缓冲材1a15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十五变形例的缓冲材1a15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42.如图17所示,第十五变形例的缓冲材1a15除了包括缓冲部10以及罩部20之外还设置有辅助安装部25。辅助安装部25包含与罩部20相同形状的部位,且虽然未在图17中显现,但为具有多个与罩部20所具有的连通路23相同形状及相同布局的贯通孔形状的部位的、大致板状的形状。
143.此处,辅助安装部25配置于从缓冲部10观察时与罩部20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且沿着设置于罩部20的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而层叠于缓冲部10。由此,缓冲部10的顶面由辅助安装部25覆盖,缓冲部10位于辅助安装部25的下方。此外,缓冲材1a由以所述缓冲部10、罩部20及辅助安装部25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
144.所述辅助安装部25是用于通过粘合等将缓冲材1a14固定于中底111的部位,且就增加其接合面积的观点而言,以覆盖缓冲部10的顶面的方式设置。此处,通过如上所述的那样在辅助安装部25设置多个贯通孔形状的部位,与不设置所述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接合强度。另外,若设为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形状的部位的各个对应地在中底111设置突起部,则在相对于中底111固定缓冲材1a14时,也可容易地对它们进行定位。
145.(第十六变形例)
146.图18是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8,对基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16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16中,也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构成为:接地面侧开口部23b的直径r与连通路23的长度l满足r<l的条件。
147.如图18所示,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16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个单位结构体u。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立体结构物s的结构上,在缓冲材1a16中也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缓冲部10的所述第一贯通部12及第二贯通部13。
148.因此,在本第十六变形例的缓冲材1a16中,通过设置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结构的罩部20,也可预先防止因异物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1a16的破损或性能降低。
149.(实施方式2)
150.图19是实施方式2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b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b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51.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b在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b中,缓冲部10由作为立体结构物s的将螺旋二十四面体(gyroid)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
152.此处,在由将螺旋二十四面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在其结构上,也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
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b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三个单位结构体,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一个单位结构体。
153.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b那样,通过以覆盖缓冲部10的底面的方式设置罩部20,并且在所述罩部20中的与所述贯通部对应的部分设置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同结构的连通路23,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154.(实施方式3)
155.图20是实施方式3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20,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c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c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56.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c在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c中,缓冲部10由作为立体结构物s的将施瓦茨d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
157.此处,在由将施瓦茨d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在其结构上,也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c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三个单位结构体,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一个单位结构体。
158.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c那样,通过以覆盖缓冲部10的底面的方式设置罩部20,并且在所述罩部20中的与所述贯通部对应的部分设置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同结构的连通路23,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159.(实施方式4)
160.图21是实施方式4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d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d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61.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d在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d中,缓冲部10由立体结构物s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所述立体结构物s包含将以内部具有空洞的方式配置成彼此交叉的多个平面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此外,图示的立体结构物s是将八隅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
162.此处,在由将八隅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为了在制造时将未硬化树脂排出,需要在壁11中设置贯通所述壁11的孔部。因此,在缓冲部10中,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d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三个单位结构体,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一个单位结构体。
163.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d那样,通过以覆盖缓冲部10的底面的方式设置罩部20,并且在所述罩部20中的与所述贯通部对应的部分设置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
相同结构的连通路23,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164.(实施方式5)
165.图22是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的立体图。图23a及图23b是图22所示的缓冲材的缓冲部的底视图,图23a是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缓冲材的底视图(即,缓冲部的底视图),图23b是包括缓冲部及罩部的缓冲材整体的底视图。另外,图24是沿着图23b中所示的xxiv-xxiv线的剖面图,图25是图24所示的区域xxv的放大剖面图。以下,参照所述图22至图25,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e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e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66.如图22至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e在与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相比时,罩部20的结构不同,并且就除了包括缓冲部10及罩部20之外还包括柱状部30的方面而言,其结构不同。
167.如图22、图23b、图24及图25所示,罩部20配置于较缓冲部10的底面更靠下方的位置,柱状部30位于缓冲部10与罩部20之间,以将所述缓冲部10与罩部20连接。缓冲材1e由以所述缓冲部10、罩部20及柱状部30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
168.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缓冲部10所包含的单位结构体u的各个分别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罩部20,并且以将所述对应的一组单位结构体u与罩部20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柱状部30。因此,罩部20以覆盖设置于缓冲部10的底面的多个第一开口端12a的方式呈矩阵状配置有多个。
169.多个罩部20各自具有圆盘状的形状,其上表面构成为连接面21(尤其是参照图24),并且其下表面构成为接地面22。多个罩部20各自具有完全覆盖位于对应单位结构体u的底面的第一开口端12a的大小。
170.多个柱状部30各自从单位结构体u的下端的周缘分别独立地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其顶端与罩部20的周缘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柱状部30各自构成为具有大致板状的形状。
171.在像这样构成的缓冲材1e中,虽然在缓冲部10的下方的位置配置有多个罩部20及多个柱状部30,但在缓冲部10与所述多个罩部20及多个柱状部30之间形成有间隙g。因此,所述间隙g构成了用于在制造时将未硬化树脂排出的排出路。
172.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多个罩部20各自位于对应单位结构体u的下方,且覆盖位于所述对应单位结构体u的底面的第一开口端12a。因此,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缓冲材1e时,缓冲部10所包含的多个第一贯通部12处于其全部由对应的罩部20覆盖的状态。因此,所述多个第一贯通部12不处于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而直接露出于外部的状态,因此可避免异物立即到达缓冲部10的内部。
173.此处,基于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的观点、以及若为充分微细的异物则即便侵入缓冲材1e的内部也不易造成如上所述的性能降低或破损的观点,参照图25,缓冲部10的底面与罩部20的连接面21之间的距离d优选设为0.8mm以上且15.0mm以下,更优选设为1.0mm以上且10mm以下。
174.像这样,通过设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e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能够制成可预先防止因异物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1e的破损或性能降低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
鞋底的鞋。
175.(实施方式6)
176.图26是实施方式6的缓冲材的立体图。图27a及图27b是图26所示的缓冲材的缓冲部的底视图,图27a是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缓冲材的底视图(即,缓冲部的底视图),图27b是包括缓冲部及罩部的缓冲材整体的底视图。另外,图28是沿着图27b中所示的xxviii-xxviii线的剖面图,图29是图28所示的区域xxix的放大剖面图。以下,参照所述图26至图29,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77.如图26至图2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在与所述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1e相比时仅在罩部20及柱状部3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中,与缓冲部10所包含的单位结构体u中的多个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罩部20,并且以将所述对应的一组的多个单位结构体u与一个罩部20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柱状部30。
178.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中,多个罩部20构成为具有俯视下矩形的板形状,多个柱状部30以从所述多个罩部20各自的周缘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其顶端与多个单位结构体u各自的下端连接。另外,多个柱状部30各自具有大致三角锥状的形状。
179.在像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尤其是如图27b所示,随着多个罩部20各自跨越多个单位结构体u而设置,多个第二贯通部13中的若干个由所述多个罩部20覆盖。因此,通过采用此结构,缓冲部10所包含的贯通部中的多个第一贯通部12全部不会成为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直接露出于外部的状态,进而,缓冲部10所包含的贯通部中的多个第二贯通部13的若干个不会成为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直接露出于外部的状态。
180.因此,通过设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f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能够制成可预先防止因异物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1f的破损或性能降低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
181.(实施方式7)
182.图30是实施方式7的缓冲材的立体图。图31a及图31b是图30所示的缓冲材的缓冲部的底视图,图31a是去除了罩部的状态的缓冲材的底视图(即,缓冲部的底视图),图31b是包括缓冲部及罩部的缓冲材整体的底视图。另外,图32是沿着图31b中所示的xxxii-xxxii线的剖面图,图33是图32所示的区域xxxiii的放大剖面图。以下,参照所述图30至图33,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g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g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83.如图30至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g在与所述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1e相比时,除了包括缓冲部10、罩部20以及柱状部30之外,还包括附加罩部20'及附加柱状部30',就此方面而言其结构不同。
184.如图30、图31b、图32及图33所示,附加罩部20'配置于较缓冲部10的底面更靠下方的位置,附加柱状部30'位于缓冲部10与附加罩部20'之间,以将所述缓冲部10与附加罩部20'连接。缓冲材1g由以缓冲部10、罩部20、柱状部30、附加罩部20'及附加柱状部30'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
185.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缓冲部10所包含的彼此相邻的四个单位结构体u(所述四个单位结构体u中包括: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位结构体、以及在纵深方
向(即y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单位结构体u)对应地设置有一个附加罩部20',并且以将所述对应的一组的四个单位结构体u与一个附加罩部20'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四个附加柱状部30'。因此,附加罩部20'以覆盖设置于缓冲部10的底面的多个第二贯通部13的方式呈矩阵状配置有多个。
186.多个附加罩部20'各自具有圆盘状的形状,其上表面构成为连接面21(尤其是参照图32),并且其下表面构成为接地面22。多个附加罩部20'各自具有完全覆盖对应的第二贯通部13的大小。
187.多个附加柱状部30'各自从四个单位结构体u各自的下端的周缘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其顶端与附加罩部20'的周缘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附加柱状部30'各自构成为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
188.在像这样构成的缓冲材1g中,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缓冲材1g时,缓冲部10所包含的多个第一贯通部12及多个第二贯通部13全部处于由对应的罩部20及附加罩部20'覆盖的状态。因此,由于所述多个第一贯通部12及多个第二贯通部13不会成为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而直接露出于外部的状态,因此可避免异物立即到达缓冲部10的内部。
189.像这样,通过设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g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能够制成可预先防止因异物的侵入而诱发缓冲材1g的破损或性能降低的鞋底以及包括所述鞋底的鞋。
190.(实施方式8)
191.图34是实施方式8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34,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h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h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92.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h在与所述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1e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h中,缓冲部10由作为立体结构物s的将螺旋二十四面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
193.此处,在由将螺旋二十四面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在其结构上,也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h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两个单位结构体,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一个单位结构体。
194.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h那样,通过在缓冲部10的下方配置多个罩部20及多个柱状部30,并且由所述多个罩部20覆盖所述贯通部,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195.(实施方式9)
196.图35是实施方式9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35,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i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i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197.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i在与所述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1e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i中,缓冲部10由作为立体结构
物s的将施瓦茨d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
198.此处,在由将施瓦茨d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在其结构上,也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i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及纵深方向即y方向上分别排列配置有两个单位结构体,在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配置有两个单位结构体。
199.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i那样,通过在缓冲部10的下方配置多个罩部20及多个柱状部30,并且由所述多个罩部20覆盖所述贯通部,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200.(实施方式10)
201.图36是实施方式10的缓冲材的立体图。以下,参照所述图36,对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j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j是代替所述实施方式1的缓冲材1a而配备于所述实施方式1的鞋底110中。
202.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j在与所述实施方式5的缓冲材1e相比时仅在缓冲部10的结构上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j中,缓冲部10由立体结构物s构成,所述立体结构物s具有由并行的一对几何学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11所成形的立体形状,所述立体结构物s包含将以内部具有空洞的方式配置成彼此交叉的多个平面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此外,图示的立体结构物s是将八隅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
203.此处,在由将八隅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s构成的缓冲部10中,为了在制造时将未硬化树脂排出,需要在壁11中设置贯通所述壁11的孔部。因此,在缓冲部10中,设置有当沿着接地面22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10的贯通部。此外,在图示的缓冲材1j中,在宽度方向即x方向、纵深方向即y方向及高度方向即z方向上分别配置有两个单位结构体。
204.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材1j那样,通过在缓冲部10的下方配置多个罩部20及多个柱状部30,并且由所述多个罩部20覆盖所述贯通部,能够将制造时的未硬化树脂确实地排出,同时能够抑制异物向缓冲部10的侵入。
205.(实施方式等中的公开内容的概括)
206.将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公开的特征性结构概括如下。
207.依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在至少一部分包括缓冲材,并且设置有接地面。所述缓冲材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含立体结构物,所述立体结构物将以由并行的一对平面或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所成形的立体形状作为单位结构体,由所述单位结构体在至少一方向上有规则且连续地反复排列多个而成。在所述缓冲部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的多个贯通部。在所述缓冲材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缓冲部所包含的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对应地覆盖所述贯通部的罩部。所述缓冲材由以所述缓冲部及所述罩部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所述接地面由所述罩部中与所述缓冲部所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规定,在所述罩部中,设置有一端相对于所述贯通部开口、并且另一端在所述接地面开口的连通路。
关于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在描绘有与所述接地面侧的所述连通路的开口部的轮廓线内接的最大假想圆的情况下,当将所述假想圆的直径设为r、将沿着所述连通路延伸的方向的所述连通路的长度设为l时,满足r<l的条件。
208.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接地面侧的所述连通路的开口部的形状为非圆形形状。
209.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连通路包括随着从所述接地面侧朝向所述贯通部侧而其剖面积减少的部分。
210.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连通路包括随着从所述贯通部侧朝向所述接地面侧而其剖面积减少的部分。
211.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连通路包括在与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212.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接地面侧的所述连通路的开口部与所述贯通部侧的所述连通路的开口部位于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合的位置。
213.依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在至少一部分包括缓冲材,并且设置有接地面。所述缓冲材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包含立体结构物,所述立体结构物将以由并行的一对平面或曲面来规定外形的壁所成形的立体形状作为单位结构体,由所述单位结构体在至少一方向上有规则且连续地反复排列多个而成。在所述缓冲部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所述缓冲部的多个贯通部。在所述缓冲材中,设置有当沿着所述接地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缓冲部所包含的所述多个贯通部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对应地覆盖所述贯通部的罩部,并且还设置有将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罩部连接的柱状部。所述缓冲材由以所述缓冲部、所述柱状部及所述罩部连续地连接的方式形成的单一构件构成。所述接地面由所述罩部中与所述柱状部所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主面规定。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中,所述贯通部经由因设置所述柱状部及所述罩部而形成的间隙与外部连通。
214.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及所述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立体结构物包含将三重周期极小曲面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
215.在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及所述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中,可为:所述立体结构物包含将以内部具有空洞的方式配置成彼此交叉的多个平面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立体结构物。
216.依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鞋包括:依据所述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或所述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以及鞋面,设置于所述鞋底的上方。
217.(其他实施例等)
218.在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例示了在俯视时的鞋底的特定一部分配置有缓冲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设置缓冲材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根据使用所述鞋的竞技的种类或用途,而仅在鞋底的内脚侧的部分及外脚侧的部分中的任一处配置缓冲材,还可仅在鞋底的沿着缘部的一部分区域(所述一部分区域也可彼此独立地设置有多个)配置缓冲材。另外,也可不在鞋底设置中底而全部由缓冲材构成。
219.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例示了构成缓冲部的
立体结构物具有将施瓦茨p结构、螺旋二十四面体结构、施瓦茨d结构、或八隅体结构作为基准并对此附加厚度而成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由除此以外的立体结构物构成的缓冲部中。
220.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例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包括鞋舌及鞋带的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不包括它们的鞋(例如包括袜子状鞋面的鞋等)及其中所配备的鞋底中。
221.进而,所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10以及它们的变形例中公开的特征性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相互组合。
22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所示,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