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29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作业、土木作业、及其它作业时,用于保护头部的安全帽。
背景技术
在各种作业现场或工厂等中,作业者头戴安全帽可以防止被落下的物体砸伤,或者在坠落时可防止受伤。但是,在夏季或劳动量大的作业时,长时间地戴该安全帽时,因出汗而使头部感觉闷热。不仅不舒服而且会降低作业效率。
为了使安全帽具有透气性,在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昭和60-143736号中揭示了一种安全帽,该安全帽是用网或网状多孔性材料在空缺部分交替配置而成形为多层的安全帽。另外,在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昭和58-7832号中,也揭示了一种透气性的安全帽。在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平成1-94430号中,揭示了用于作业头盔、摩托车头盔、安全靴等安全保护具内部的空气换气装置。
但是,上述安全帽没有考虑在室外使用时的防雨措施。
另外,在日本公告实用新型公报昭和42-20108号中,虽然揭示了有透气性、能防雨的头盔,但是,该实用新型中,由于在帽体侧部开设着小孔,所以,落下物等可能会进入,并且强度也不足,不能达到保护头部这一作为头盔的目的。另外,在向前弯的状态下进行作业等时,雨水会浸入该头盔内部,不能充分防雨。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性及通风性好、雨天时有防水措施、强度高的安全帽。
本发明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该内层和外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这些透气孔在内层和外层上彼此错开地形成,并且,在内层的朝着外层的一侧上,在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坎,在邻接该透气孔的中心或该透气孔的部位,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该内层和外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这些透气孔在内层和外层上彼此错开地形成,并且,在所述内层的透气孔的全周设有隔撑,该隔撑由壁面上穿设着空气流通孔的、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帽,最好在邻接所述外层的透气孔中心或邻接该透气孔的部位,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另外,最好在所述外层的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加强环。
本发明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内层的朝着外层的一侧上,交替地形成从顶点呈放射状延伸的凹条和凸条,并在该凸条上形成透气孔,在所述外层上形成与内层的凹条相对的透气孔。最好上述内层的凸条部分地与外层相接。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帽体的顶部形成具有透气孔的凸条,用有透气孔和排水孔的盖留有间隙地复盖该凸条,该凸条的透气孔与盖的透气孔相互不重合。另外,最好沿着上述凸条形成凹条。
附图简单说明图1是将帽体局部剖切表示的安全帽的侧面图。
图2是在内层上开设的透气孔周边的放大图。
图3是改变隔撑形状的实施例。
图4是改变隔撑形状与配置的实施例。
图5是在外层上开设的透气孔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坎和隔撑变形例的纵断面图。
图7是将构成帽体的内层与外层上下分离地表示的侧面图。
图8是将外层复盖在图7所示内层上构成的帽体的平面图。
图9是图8所示帽体的纵断面图。
图10是表示帽体另一实施例的要部纵断面图。
图11是表示帽体又一实施例的要部纵断面图。
图12是在图11所示实施例中,将帽体10与盖30上下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实施本发明最佳实施例下面,参照


本发明安全帽的实施例。
图1是将帽体局部剖切表示的安全帽的侧面图。构成安全帽主体的帽体10由内层10A和外层10B构成,在两层之间设有间隙12。帽体10的材质可采用聚酯、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ABS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在需要高强度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铁、钢、铝、铝合金或其它高强度合金。也可以根据用途,采用纤维增强塑料制、陶瓷制的安全帽。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12的厚度,在帽体10的任意部分都约相等。如后所述,本发明中的间隙12,主要是作为空气流通路,所以,只要能确保空气流通的空间即可。因此,该间隙12的厚度约在1至20mm,最好为3至10mm。
内层10A和外层10B上开设着多个透气孔20A、20B。该透气孔20A、20B均匀地形成在内层10A和外层10B的整个面上,并且,透气孔20A与透气孔20B彼此是错开的。本发明中,之所以不使透气孔20A与透气孔20B重合,是为了防止落下物及雨水等从帽体10外部通过透气孔20A、间隙12和透气孔20B进入帽体10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内层10A的内部和外层10B的外部,借助于透气孔20A、间隙12和透气孔20B而连通,所以,外气如图1箭头所示地,在帽体10的内部与外部间流通。
由于透气孔20A、20B具有上述功能,所以,可在整个帽体10上配置,或者,也可以如后述实施例那样,配置在帽体10的一部分上,特别是配置在上部。另外,透气孔20A、20B的配置,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透气孔20A、20B的大小并无特别限制,只要能保持帽体10强度的大小即可。当透气孔20A、20B的孔径大时,可相应地减轻帽体10的重量。
透气孔20A、20B的形状,并不限于图示的圆形,也可以椭圆形或多边形。透气孔20A和透气孔20B的大小、形状等也可以互不相同。另外,也可以通过把帽体10的内层10A和/或外层10B做成为网状构造,以此在帽体10上形成透气孔20A和透气孔20B。但是,如上所述,重要的是透气孔20A不能与透气孔20B重合。
在内层10A的朝着外层10B的一侧,在内层10A的透气孔20A的周围,设有圆周状的坎16。
图2放大地表示内层10A的透气孔20A的周边,该图(a)是去掉了外层10B时的平面图,该图(b)是沿图(a)中b-b线的纵断面图。
坎16的高度约为0.1至20mm最好为1至3mm,只要是能阻止雨滴浸入的高度即可。
本实施例中,坎16是从透气孔20A的周缘垂直向上立起的形状,但坎16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把垂直向上立起的上端部再往外侧弯折,或者,也可以是将坎16本身相对于透气孔20A向外侧或内侧倾斜的形状,这样可阻止雨滴浸入透气孔20A。
在透气孔20A的中心设有隔撑14,该隔撑14由与内层10A和外层10B相接的垂直壁15构成。垂直壁15可以如本实施例这样,跨越坎16地设置成三叉形,也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跨越坎16地设置成十字形。另外,也可以如图4所示地,在透气孔20A的外侧,邻接坎16地设置。
无论哪个实施例中,隔撑14都起到将内层10A与外层10B结合成一体的作用,并且,保持间隙12以确保空气流通路。因此,隔撑14的形状和配置不应该闭塞透气孔20A。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将2个弯折的垂直壁15相向配置,确保其间的空气流通路22。另外,隔撑14还具有把加在外层10B上的冲击力分散地传递到内层10A的作用。
因此,也可以如图5(a)(b)的纵断面图所示,对于外层10B的透气孔20B,也与透气孔20A同样地,设置隔撑14B,适当保持间隙12,更加提高帽体10的强度。对于透气孔20B设置的隔撑14B,由与内层10A和外层10B相接的垂直壁15构成,在透气孔20B的中心配置成三叉形或十字形,或者,也可以与透气孔20B邻接地设置一个或2个以上的垂直壁15。隔撑14B也起到防止从透气孔20B飞入的小物体进入的作用。
图5(a)(b)中,在透气孔20B的周围设有圆周状的加强环16B。在图5(a)中,具有垂直壁面的加强环16B朝着内层10A地形成,这样,在帽体10的表面没有突出物。在图5(b)中,加强环16B形成在外层10B的外表面侧,起到加强透气孔的作用和防止雨滴的坎的作用。在图5(b)中,加强环16B具有倾斜壁面。
本发明的安全帽在雨天等在室外使用时,雨水从外层10B的透气孔20B侵入安全帽的间隙12,与内层10A的外表面碰撞后,沿着该外表面流落到下方。雨滴被坎16挡住而不能侵入透气孔20A的内部。
图6是表示坎16和隔撑14的变形例的纵断面图。本实施例中,坎16与隔撑14形成为一体,并且,在构成隔撑14的垂直壁15的壁面上,设置若干个空气流通孔24。流通孔24设在垂直壁15的壁面上部,以防止雨水进入。流通孔24的形状可以如图6(a)所示的缝隙状,也可以如图6(b)所示的圆形。
本发明的帽体10,是把穿设着透气孔20B的外层10复盖在穿设着透气孔20A的内层10A上,通过隔撑14将两者接合成一体。
下面,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安全帽的其它实施例。
图7是把构成帽体10的内层10A与外层10B上下分离表示的侧面图,帽体10构成安全帽的主体。本图中未示出作为安全帽通常备有的防止脱落用的帽绳、用于缓和加在帽体10的冲击而安装在帽体10内部的、所谓附装体或吸收冲击的衬垫等。
在内层10A的下部,沿圆周方向形成台阶部11,把外层10B复盖在内层10A上时,该台阶部11与外层10B的下端缘接合。位于台阶部11上方的内层10A的表面上,交替地形成从顶点呈放射状延伸的凹条17和凸条18。凹条17如后所述,是作为雨水的流路,只要对于凸条18相对地凹入即可。例如,可以形成为U字形、V字形的断面形状,或者是平坦面。凹条17和凸条18的根数最好为10至20根。
在凸条18的适当位置上,穿设着若干个透气孔20A。透气孔20A用于供外气流通,透气孔20A的设置位置并无特别限定。透气孔20A的数目,在整个内层10A上最好为几个至几十个。在透气孔20A的周围,可以如图2至图4及图6所示那样,设置与外层10B相向的、防止雨水浸入的圆周状坎16,或者,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在透气孔20B的周围设置加强环16B。
外层10B的大小稍大于内层10A。在外层10B上也穿设着若干个透气孔20B。在内外层10A、10B重合时,透气孔20B与透气孔20A不重合。因此,可以把透气孔20B对着内层10A的凹条17设置。透气孔20B的大小、个数、形状可以与透气孔20A相同。
标号19是设在外层10B的圆周状下端部数处的排水孔,用于把从内层10A的凹条17流下的雨水排到外层10B的外部。
图8是把外层10B复盖在图7所示内层10A上而构成的帽体10的平面图。该图中,用实线表示外层10B的透气孔20B,用虚线表示内层10A的透气孔20A,这样可见,两者是错开设置的。
图9是图8所示帽体10的纵断面图。该图中,左半部是在内层10A的凹条17的位置剖切的,右半部是在内层10A的凸条18的位置剖切的。在两层10A、10B之间形成间隙12。间隙12的厚度在凹条17的位置处最好为3至30mm,在凸条18的位置处最好为1至20mm。
为了加强内外层10A、10B的整体化、增加帽体10的强度等,在间隙12内也可以设置上述的隔撑14、14B。另外,如图9的右半部所示,使内层10A的凸条18局部地与外层10B相接,可以起到隔撑14的作用。
本发明的安全帽在雨天等时在室外使用时,雨水从外层10B的透气孔20B侵入安全帽的间隙12,到达内层10A的外表面。然后,该雨水沿着内层10A的凹条17流下,从外层10B的排水孔19排到外部。戴着安装帽时,在作业中虽然频繁地倾斜,但由于穿设在内层10A上的透气孔20A位于凸条18上,所以,雨水不会从透气孔20A侵入到内层10A的内部。
另外,例如对于象摩托车头盔那样受前方强风压影响的安全帽,不一定要从内层10A的顶点放射状地形成凹条17,最好形成能将雨水平顺地从前方排到后方的线路。
下面,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安全帽的其它实施例。
图10所示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在帽体10的顶部只形成一条凸条18。图10是表示与该凸条18垂直的垂直面剖切的局部侧面图。
本实施例中,帽体10不分内层10A和外层10B,把盖30嵌入帽体10,复盖凸条18和沿凸条18形成在其两侧的凹条17、17。盖30用超声波焊接等接合方法与帽体10成为一体。在盖30上,出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目的,形成若干个透气孔20B,透气孔20B与设在凸条18上的透气孔20A不重合。
根据上述构造,在帽体10的凸条18周边与盖30之间形成间隙12,本实施例也与图7至图9所示实施例同样地,采取了透气措施和防雨措施。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帽体10的顶部把凸条18沿前后方向设置,所以,透气孔20B能朝着帽体10的左右方向,因此,作为摩托车头盔使用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雨水浸入间隙12内。另外,凸条18的根数并不只限于一根,也可以沿帽体10的前后方向并设若干根。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本发明安全帽的其它实施例。图12是将帽体与盖30上下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11是在与凸条18垂直的垂直面剖切表示帽体10要部的侧面图。
本实施例与图10所示实施例的不同点是,在间隙12内从凹条17立设着与盖30内壁面相接的隔撑26。隔撑26加强了盖30与帽体10的整体化,增加帽体10的强度,并且,如果包围透气孔20A地设置,还能起到防止雨水浸入的坎的作用。由于在隔撑26的外侧形成凹条17A,在隔撑26的内侧形成凹条17B,所以更加能防止雨水浸入。另外,如图12所示,在隔撑26的上部壁面上设有流通空气的流通孔28。
本发明中,也可以在间隙12内配装发泡苯乙烯、各种海绵体等的缓冲材料。但必须采用不妨碍透气性、通风性及防水性的形状及配置方法。
对上述所有的安全帽,都进行了日本劳动大臣所定规格(1991年6月5日的劳动省公告第39号)的耐贯穿试验(第6条和第7条)和冲击吸收试验(第8条),能得到各条规定的性能。工业上的实用性本发明的安全帽,透气性和通风性良好,并能防雨。另外,帽体做成为双重构造时,强度高,耐冲击性好,安全度高。
因此,本发明的安全帽,可用于各种建筑作业、土木作业、重型机械操作、车辆或飞机的运行操作、建筑物内外的警卫、警察、消防等的作业,还能用于橄榄球、冰球、其它体育竞技等。另外,能广泛用于建筑物、水坝等施工现场、道路、隧道等工地、造船厂、炼钢厂、铁工厂、采矿场、其它作业现场或工厂等。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该内层和外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这些透气孔在内层和外层上彼此错开地形成,并且,在内层的朝着外层的一侧上,在所述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坎,邻接该透气孔的中心或该透气孔的部位,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外层的透气孔的中心或该透气孔的部位,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层的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加强环。
4.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该内层和外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这些透气孔在内层和外层上彼此错开地形成,并且,在所述内层的透气孔的全周设有隔撑,该隔撑由壁面上穿设着空气流通孔的、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外层的透气孔中心或该透气孔,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层的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加强环。
7.一种安全帽,其特征在于,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内层的朝着外层的一侧上,交替地形成从顶点呈放射状延伸的凹条和凸条,并在该凸条上形成透气孔,在所述外层上形成与所述内层的凹条相对的透气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层的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坎。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层的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加强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的凸条部分地与外层相接。
11.一种安全帽,其特征是在帽体的顶部形成具有透气孔的凸条,用有透气孔和排水孔的盖留有间隙地复盖该凸条,该凸条的透气孔与该盖的透气孔相互不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凸条形成凹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透气性及通风性好、雨天时有防水措施、强度高的安全帽,其由在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间隙的帽体构成,在该内层和外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这些透气孔在内层和外层上彼此错开地形成,在内层的朝着外层的一侧上,在透气孔的周围设有坎,邻接该透气孔的中心或该透气孔的部位,设有由与内外层相接的垂直壁构成的隔撑。
文档编号A42B3/28GK1192659SQ96196098
公开日1998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7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1日
发明者白井庄史 申请人:喜来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