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式血管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338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式血管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的血管夹,是一种气囊式血管夹。
肝切除术中,常用橡胶管捆扎、血管夹阻断第一肝门,但橡胶管用力不当极易造成血管意外损伤或捆扎不紧而影响止血效果,血管夹也因肝蒂组织较多不能完全止血,且容易损伤静脉壁。其它手术有时侯需要暂时阻断大静脉,如肝静脉和股静脉等,鉴于上述原因,同样缺乏有效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而设计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气囊式血管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该气囊式血管夹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并且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而另一端能扣接在一起,在第一夹板或第二夹板内侧有气囊,导管的一端与气囊相通,而导管的另一端有通气口。
在上述的通气口上接有单向通气阀。
在上述的单向通气阀上有进气口,在单向通气阀的阀腔内有单向通气阀芯。
上述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通过搭扣及扣柱扣接在一起。
在上述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内侧有气囊。
在上述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上的气囊之间通过通气孔或通气管相通。
在上述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通过铰链铰接在一起。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
图1的侧视剖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所选用的单向通气阀,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第一夹板,2为第二夹板,3为气囊,4为导气管,5为通气口,6为单向通气阀,7为进气口,8为阀腔,9为单向通气阀芯,10为通气孔或通气管,11为铰链。
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
图1和2所示,该气囊式血管夹包括第一夹板1和第二夹板2,并且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而另一端能扣接在一起,在第一夹板1或第二夹板2内侧有气囊3,导气管4的一端与气囊3相通,而导气管4的另一端有通气口5;在作手术使用时首先将静脉血管或肝十二指肠韧带置于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之间,其次将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合拢并将其扣接在一起,然后通过导气管4的通气口5向气囊3内充气,因气囊3膨胀使血管受压而止血;当结束手术时,将气体放出,气囊减压,血液可再通;因气囊面软可保护血管组织,并根据不同压力可阻断动脉或静脉,操作都是原位完成,不会造成意外损伤。
为了操作方便,如附
图1和3所示,在通气口5上最好接有单向通气阀6;并且在单向通气阀6上有进气口7,在单向通气阀6的阀腔8内有单向通气阀芯9;这样可将注射器接到进气口7上,并向内充气,压力使单向通气阀芯9被推起,气体通过导气管4进入气囊3而使气囊3膨胀;当结束手术时,用注射器的头顶开单向通气阀芯9,气体被放出,气囊3被减压。
如附
图1和2所示,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通过搭扣及扣柱扣接在一起,从而便于操作。
如附
图1和2所示,第一夹板1和第二夹板2的内侧最好都有气囊3,并且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上的气囊3之间通过通气孔或通气管10相通,这样更有利于保护人体器官。
如附
图1和2所示,在第一夹板1与第二夹板2之间最好通过铰链11铰接在一起,以便于操作。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并且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需的技术特征,如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大小的夹板,制成大小不同的血管夹,根据不同部位可选择使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紧凑、操作简便,利用该气囊式血管夹可安全、有效地起到对血管的止血作用,并且对人体器官不会造成意外损伤。
权利要求1.一种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并且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而另一端能扣接在一起,在第一夹板或第二夹板内侧有气囊,导管的一端与气囊相通,而导管的另一端有通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通气口上接有单向通气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单向通气阀上有进气口,在单向通气阀的阀腔内有单向通气阀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通过搭扣及扣柱扣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内侧有气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上的气囊之间通过通气孔或通气管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气囊式血管夹,其特征在于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通过铰链铰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气囊式血管夹,其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并且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而另一端能扣接在一起,在第一夹板或第二夹板内侧有气囊,导管的一端与气囊相通,而导管的另一端有通气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而紧凑、操作简便,利用该气囊式血管夹可安全、有效地起到对血管的止血作用,并且对人体器官不会造成意外损伤。
文档编号A61B17/12GK2475378SQ01209430
公开日2002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16日
发明者叶舟, 杨诚, 陈勇 申请人:叶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