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胆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8019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胆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胆胃病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形成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胆汁返流在引起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作用受到重视。(1)Thomas用BIDA闪烁测定十二指肠返流量,发现其与胃粘膜癌前变化程度有明显的平行关系。(2)临床观察也表明在胃次全切除术后,由于胃十二指肠返流致胃粘膜有较重病变,术后15-20年内发生残胃癌的危险性增加。
对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无特有效的方法。过去认为转流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晚年发现约有30-50%的病人手术后症状未见改变。目前内科治疗主要是应用吸附胆汁和中和胆酸以及抗返流的药物。但前二者如硫糖铝,消胆胺和胆固酰胺疗效差;后者能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张力,提高胃窦收缩的频率和强度,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返流。但胃排空加速只发生在胃排空延迟的病人,对胃排空正常者则不发生作用,而且胃复安有可能引起椎体外系综合征的副作用,吗叮啉作用较弱,西沙必利可引起腹泻等。因此积极寻找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既有效又无明显副作用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肋痛、黄疸、以及胆汁返流性胃炎、胆囊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基于祖国医学对胃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就,从祖国医药宝库中筛选出舒肝利胆、清利湿热的天然食用植物药,按中医理论组方,提取精华,对肝胆湿热所致的肋痛、黄疸以及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胆囊炎有显著的疗效。
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青叶胆100~200,西南黄芩100~200,枳壳100~200,竹叶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泽泻50~150,茯苓50~150,茵陈40~120,淡竹叶25~75,灯心草25~75。
将上述各组分制成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是1)中药材的前处理将中药材拣选、洗净、切制、干燥、粉碎、灭菌、烘干、粉碎、过筛进中间库;2)中药提取将净药青叶胆粉碎成细粉;枳壳、柴胡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西南黄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时,煎煮三次,每次2~3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0(50℃)的浸膏;3)将浸膏与上述细粉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加上述挥发油,装入胶囊,即得。
也可以按现有的方法制成片剂、散剂、冲剂(颗粒剂)、丸剂。
本发明药物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练出来的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新方剂。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小肠推进运动和胃排空运动、镇痛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适用于舒肝利胆,清利湿热,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胆汁返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残胃炎、胆囊炎。
由于本发明的药物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胆囊炎的疗效确切,无不良副反应,价格便宜,病人顺应性好,是一较理想的中药新药,可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本发明的药物采用胶囊剂,改变了传统中药服用不便,尤其是对经常出差的患者,胶囊剂克服了这些弊端,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经临床验证,本品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疗效显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68%;对治疗胆囊炎总有效率为93%。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胆胃病的治疗效果,用以下系统临床观察予以说明。
一、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266例疗效观察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26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经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1)治疗组;204例,男142例,女62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4.5岁。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96例,胃切除术后胆汁返流性残胃炎108例(手术毕氏II式86例,毕氏I型22例)。(2)对照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2.8岁。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30例,胃切除后胆汁返流性残胃炎32例(毕氏II式22例,毕氏I式10例)。以下情况不列入观察对象;①胃痛及有出血并发症的患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多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种分布

1.2诊断标准(1)上腹和胸骨后烧灼痛,且餐后加重,胆汁性呕吐。(2)胃镜下见胃内或残胃内胆汁存在,呈黄水样,胃粘膜明显黄染。(3)内镜活检病理有程度不等的炎症。
1.3方法治疗组本发明药物,每次2粒,每日三次,开水吞服。对照组;气滞胃痛冲剂(大连长白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连续服药1个月,疗程结束复查胃镜。治疗前后并分别测患者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肾功和心电图检查。
2.结果2.1疗效判断显效症状消失,胃镜下无胆汁返流又无粘膜黄染,活检病理粘膜炎症明显好转;有效;症状明显减轻,内镜下仅见胆汁返流呈泡沫状,粘膜轻度黄染,活检病理粘膜炎症好转;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内镜下胆汁返流呈黄水样,粘膜明显黄染,活检病理粘膜炎症改变不明显。
2.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分别见表2及表3
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疾病疗效表2(治疗组)

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疾病疗效表3(对照组)

*两组比较P<0.05由此可见,治疗组本发明药物临床治愈者69例,显效67例,好转49例,总有效者185例,占90.68%。对照组气滞胃痛冲剂,临床治愈者7例,显效17例,好转20例,总有效者44例,占70.9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治疗中均无药物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均无明显变化。
典型病例李×女37岁初诊2000年10月28日。患者上腹烧灼痛、嗳气、口苦心烦2年,近3月经常呕吐黄水样。舌红苔质黄,脉弦。胃镜见胃窦粘膜充血、水肿、胃腔内见大量胆汁,胃粘膜明显黄染,活检取胃窦粘膜3块,症状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症状分析;胃脘痛,热郁型。治疗前查尿、大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正常。给本发明药物(胶囊)治疗,每次2粒,每日3次,患者服药3天后,上腹烧灼痛,口苦咽干和呕吐胆汁样物开始减轻;服至15日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服用30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见胃粘膜恢复正常桔红色无黄染,未见胆汁返流;活检病理显示胃粘膜炎症明显减轻。
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胆汁返流性残胃炎204例。治疗组胆胃康临床治愈者69例,显效67例,好转49例,总有效者185例,占90.68%。对照组气滞胃痛冲剂,临床治愈者7例,显效17例,好转20例,总有效者44例,占70.97%。临床症状中,曾做过相对的比较,治疗结果如下(1)治疗前上腹烧灼痛治疗组168例,对照组52例,两组比较P>0.05;胆汁性呕吐治疗组52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前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用药后上腹烧灼痛治疗组症状改善136例,未改善32例,对照组症状改善12例,未改善40例两组比较P<0.05;胆汁性呕吐治疗组症状改善40例,未改善40例。两组比较P<0.05;胆汁性呕吐治疗组症状改善40例,未改善12例,对照组症状改善0例,未改善16例,两组比较P<0.05。由此可见,两组消化道症状用药后比较,治疗组缓解上腹烧灼痛及减轻胆汁性呕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上腹部烧灼样痛缓解率80.95%,胆汁性呕吐缓解率76.96%,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方剂由于上述药理作用故能增加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减轻胆汁返流。此外尚有保护胃粘膜的功效,因此尤其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治疗。
二、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胆囊炎130例疗效观察用本发明的药物对胆胃康胶囊进行临床验证工作,近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1月-3月我院内、外科门诊的胆囊炎疾病患者130例,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18-65岁,病程半个月-20年,经B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80例,急性胆囊炎50例,130例中治疗组100例,对照组织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相近,两组病种分布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种分布

2、方法1).治疗组口服本发明的药物(胶囊),每次2粒,每日三次,连续服用15日。
2).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云南金柯制药有限公司),每次6片,每日三次,连续服用15日。
3).服药前后分别记录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大小便常规化验,血常规化验,并作B超检查。
4).统计学处理采用X四格表及筒捷X检验。
3.疗效标准A.、慢性胆囊炎1).临床治愈消化不良(上腹胞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胃肠道症状消失、对脂肪餐耐受性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续性疼痛消失,B超复查显示胆囊大小、胆囊、胆管结构、内透声好。
2).显效消化不良(上腹胞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胃肠道症状消失、对脂肪餐耐受性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续性疼痛消失B超复查显示胆囊大小、胆囊、胆管结构、内透声好。
3).好转消化不良(上腹胞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胃肠道症状消失、对脂肪餐耐受性较好。晚上或餐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常持续性疼痛消失。
4).无效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症状仍存在,对脂肪餐耐受性较差,腹疼(晚上或餐后)仍存在。
B、急性胆囊炎1).临床治愈疼痛消失(上腹剑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轻而重的持续性疼痛消失、恶心、呕吐、畏寒、寒战症状消失、血液检查正常,B超复查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阴性。
2).显效疼痛消失(上腹剑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轻而重的持续性疼痛消失、恶心、呕吐、畏寒、寒战症状消失、血液检查正常,B超复查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阴性。B超复查显示较好3).好较疼痛消失(上腹剑突下至右上腹部,由轻而重的持续性疼痛消失、恶心、呕吐、畏寒、寒战症状消失、血液检查正常,B超复查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正常,莫非征阴性。
4).无效疼痛、恶心、呕吐、畏寒、寒战、高热、腹胀、压痛、肌卫等症状存在,mwphy(莫非征阳性)血液,B超检查均不正常。
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分别见表2及表3。
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疾病疗效表2

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疾病疗效表3

五.疗效评定1.治疗组(本发明的药物)临床治愈者48例,显效31例,好转14例,总有效者93例,占93%。对照组(消炎利胆片)临床治愈者9例,显效9例,好转6例,总有效者24例,占8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0.05=。说明本发明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效果较消炎利胆片好。
2.本发明的药物治疗急、慢性胆囊炎效果显著。
3.本组100例,服用本发明药物(胶囊)后均无自觉不良反应。
4.无效病例可能与患者局部病理损害较重,病程长,用药时间短有关。
5.本发明的药物特点是效果显著,缓解症状明显,显效快,疗程短、消炎、利胆、抗菌效果好、深得患者赞誉。


图1是本发明的中药材前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中药提取工艺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胶囊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青叶胆100,西南黄芩100,枳壳100,竹叶柴胡100,白芍100,泽泻50,茯苓50,茵陈40,淡竹叶25,灯心草25。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骤制备1)中药材的前处理将中药材拣选、洗净、切制、干燥、粉碎、灭菌、烘干、粉碎、过筛进中间库;2)中药提取将净药青叶胆粉碎成细粉;枳壳、柴胡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西南黄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时,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0(50℃)的浸膏;3)将浸膏与上述细粉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加上述挥发油,装入胶囊,每粒0.4克。
实施例2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青叶胆150,西南黄芩150,枳壳150,竹叶柴胡150,白芍150,泽泻100,茯苓100,茵陈80,淡竹叶50,灯心草50。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骤制备1)和2)同实施例1。
3)将浸膏与上述细粉混均,按现有技术的方法制成片剂。
实施例3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青叶胆200,西南黄芩200,枳壳200,竹叶柴胡200,白芍200,泽泻150,茯苓150,茵陈120,淡竹叶75,灯心草75。
用上述原料按以下步骤制备1)和2)同实施例1。
3)将浸膏与上述细粉混均,按现有技术的方法制成散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胆胃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物青叶胆100~200,西南黄芩100~200,枳壳100~200,竹叶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泽泻50~150,茯苓50~150,茵陈40~120,淡竹叶25~75,灯心草25~75。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胆胃病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制备1)中药材的前处理将中药材拣选、洗净、切制、干燥、粉碎、灭菌、烘干、粉碎、过筛进中间库;2)中药提取将净药青叶胆粉碎成细粉;积壳、柴胡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其余西南黄芩等七味加水浸泡12小时,煎煮三次,每次2~3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0(50℃)的浸膏;3)将浸膏与上述细粉混均,制成颗粒、干燥、喷加上述挥发油,装入胶囊,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胆胃病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制成片剂、散剂、冲剂、丸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胆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物青叶胆100~200,西南黄芩100~200,枳壳100~200,竹叶柴胡100~200,白芍100~200,泽泻50~150,茯苓50~150,茵陈40~120,淡竹叶25~75,灯心草25~75。本发明的药物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胆囊炎的疗效确切,无不良副反应,价格便宜,病人顺应性好,是一较理想的中药新药,可在临床上普遍使用。本品对胆汁返流性胃炎和胆汁返流性残胃炎疗效显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68%;对治疗胆囊炎总有效率为93%。本发明的药物采用胶囊剂,改变了传统中药服用不便,尤其是对经常出差的患者,胶囊剂克服了这些弊端,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文档编号A61K9/48GK1562219SQ20041002232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5日
发明者段兴 申请人:段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