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电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77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血管电凝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器具,特别是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电凝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除一小部分为原发性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外,多继发于深静脉功能不全。作为原发性静脉曲张的确切治疗和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是以切除曲张静脉为主要手段,长期以来一直为临床沿用。该方法虽然可以切断静脉由上而下和由深而浅的血液倒流及切除扩张的曲张静脉,但因存在切口多、创伤大,术后恢复周期长和影响腿部美观等不足,尤其大隐静脉剥脱时致使所属小分支断裂出血,造成伴行的隐神经和淋巴管永久或暂时性损伤,导致皮下出血、小腿及足内侧感觉障碍和小腿部淋巴小肿等并发症,故多数患者不愿接受。为此,要求医务工作者提高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水平,以满足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更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电凝器,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灼伤血管内膜,使血管产生变形、坏死、粘合,既旷置了该段血管,又达到了切除血管同样的效果,与现有传统手术相比,手术切口少,损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和保持腿部美观的优点,有效减轻患者的伤痛和精神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装置包括电凝导丝,其中弹性电凝导丝套装在绝缘导管内,导丝端部设置涨开式瓣簧电凝头,并沿轴线方向缩入或伸出绝缘导管端部。
上述涨开式瓣簧电凝头的弧形瓣簧至少有三片,其两端分别固接成一体,略呈橄榄球状。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套装在绝缘导管内的带有涨开式瓣簧电凝头的弹性电凝导丝,以电凝术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不采用传统的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所以有效克服了传统手术存在的切口多、创伤大等缺点。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手术方法,没有剥脱血管的大创面,故损伤小,出血少,不会出现皮下血肿、皮肤感觉障碍和小腿部淋巴水肿等并发症。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其通过电灼伤血管内膜,使血管产生变形、坏死、粘合,既旷置了该段血管,又达到了切除血管同样的效果。临床统计结果表明通过对112例住院手术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该装置以电凝术治疗,其中男性64例,女性48例,左下肢49例,右下肢33例,双下肢30例,共142例患肢。年龄28-78岁,平均51岁。上述112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卧床时间均不超过1天。患者住院时间为3-14天,平均7.3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17个月,都未出现传统手术的并发症。与现有传统手术相比,因未实行静脉剥脱,故手术切口少,损伤小,不会造成皮下血肿,皮肤感觉障碍和小腿部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电凝术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和保持腿部美观的优点,有效减轻患者的伤痛和精神压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
图1-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该装置包括绝缘套管1、绝缘导管2、电凝导丝3和电凝头4等件,其中电凝导丝3采用弹性金属丝制成,其规格大小应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确定。电凝导丝3通过绝缘套管1套装在绝缘导管2内,导丝3的端部设置电凝头4。电凝头4采用导电性能好的弹性薄金属片或金属丝,制成涨开式瓣簧结构。该涨开式瓣簧电凝头4的弧形瓣簧至少有三片,其两端分别固接成一体,弧形瓣簧涨开后略呈橄榄球状。电凝头4的规格、形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确定,并沿轴线方向缩入或伸出绝缘导管2端部。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电凝术治疗时,首先采用硬膜外麻醉,再于内踝处穿刺大隐静脉成功后,将电凝绝缘导管2向近端插入至腹股沟部,通过电凝导丝3将电凝头4伸出绝缘导管2端部,分别电凝已标记好的曲张静脉(大多分布于小腿),电凝指数为25-30。继之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边退出绝缘导管2,边电凝大隐静脉主干,电凝指数为30-35。如此操作,直至绝缘导管2离开皮肤前,停止电凝。完全撤出绝缘导管2后,缝合切口,即完成电凝术治疗。
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电凝器,包括电凝导丝,其特征在于弹性电凝导丝套装在绝缘导管内,导丝端部设置涨开式瓣簧电凝头,并沿轴线方向缩入或伸出绝缘导管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电凝器,其特征在于涨开式瓣簧电凝头的弧形瓣簧至少有三条,其两端分别固接成一体,外观略呈橄榄球状。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电凝器,包括电凝导丝,其中弹性电凝导丝套装在绝缘导管内,导丝端部设置胀开式瓣簧电凝头,并沿轴线方向缩入或伸出绝缘导管端部。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灼伤血管内膜,使血管产生变形、坏死、粘合,既旷置了该段血管,又达到了切除血管同样的效果,与现有传统手术相比,手术切口少,损伤小,有保持腿部美观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B18/14GK2673318SQ200420030150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吴丹明, 王成刚, 易巍 申请人:吴丹明, 王成刚, 易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