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740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物理疗法实施人体颈椎保健按摩治 疗的医疗保健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针对颈椎部位的按摩保健理疗器械、工具比较多,由于 需要寻找穴位, 一般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有的患者针对疼痛、疲劳等 不适部位自行操作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事实上,部分肌肉或者穴位 在表现出不适感之前就需要保健治疗,有的肌肉或者穴位只有事先通过按摩才 能发现是否需要保健处理或者治疗操作。因此,消费者自己购买一台按摩器自 行保健治疗的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贻误某些疾病的诊疗时机。引起肌肉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腱头牵拉过紧。而现有的按摩治疗主要针对 肌肉放松,缺乏针对肌腱头的定点按摩,因此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另 方面,现有的该类产品一般仅具有单个部位按摩的功能,不能实现针 对某一条肌肉或者某一系列相关肌腱头部位严格的顺序按摩、同时按摩等操作, 不仅使用起来不够方便,效果达不到要求,而且由于操作的不规范可能产生副 作用。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肩斜方肌仿 生颈椎治疗仪,通过将多个按摩头安装在同一台保健仪上实施联动,并对它们 的精确位置、方向进行科学设计,实现标准、规范的颈椎肩斜方肌按摩保健治 疗,以克服上述已有产品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三维颈椎保健椅,包括椅背,安装在椅背下方的椅面,安装在椅背上 的按摩架以及按摩架上的按摩头,所述的按摩头与其后端的微电机连接,其特所述按摩头有左右对称安装的两组;每组有三个按摩头,分别为X向按摩头,Y向按摩头和Z向按摩头;每组的三个按摩头按照作用方向互相垂直设置。X向按摩头的设置对应于人体枕骨下沿肩斜方肌颈部止点处;Y向按摩头的 设置对应于人体肩斜方肌中部肩井穴处;Z向按摩头的设置对应于人体肩斜方 肌的肩胛骨止点处。Z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的垂线距离为60士5cm,距 椅背纵向轴线的水平距离为12士2cm;X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距椅背纵向轴线的水平距离为5士lcm,距椅面椅背 接合处水平线的垂线距离为76士5cm;Y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的垂线距离为68士2cm,距 椅背纵向轴线的水平距离为12士2cm;Z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为12士2cm;Z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为19士 3cnu三个按摩头的部位、方向设置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项关键措施,这不是简 单的现有技术组合,而是克服偏见,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关尺寸是在大量人群测量统计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实验得到的平均数值 范围,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项关键技术。这些尺寸的设计不仅保证了治疗点对 准设定的部位,而且多次实验发现,满足这些尺寸会取得满意的保健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还在于颈椎疾病多由肩斜方肌疲劳和病变引起,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由于该肌肉长时间得不到运动,该类疾病比较普遍。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可以使使用者便捷地用三个按摩头对准肩斜方肌两个肌腱头 和肌肉中部三个关键部位,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下实现多种按摩方式,比如共同 预先放松按摩,依次顺序按摩,某点单独按摩,多点共同按摩等。实现了定向、 定位的协同作用,三维按摩与人体肌肉走向相符,保健治疗效果突出。只要坐 到该保健椅形式的治疗仪上,在工作之余即可实施保健按摩,使用起来非常方 便。按摩中可及时发现疲劳或病变部位(按摩时感觉发硬、疼痛的点),起到 辅助诊断的作用。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图1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本三维颈椎保健椅包括椅背l,安装在椅背l下方的椅面,椅背l与椅面接合处水平线即通常的椅面水平线X。还包括安装在椅背1上的按摩架2以及按摩架2 上的按摩头,所述的按摩头与其后端的微电机连接。微电机分别通过电路连接控制装置。所述按摩头有左右对称安装的两组,每组为呈三维互相垂直作用方向分布 的三个,分别为X向按摩头5, Y向按摩头4, Z向按摩头3。 X向按摩头5的设置 对应于人体枕骨下沿肩斜方肌颈部止点处;Y向按摩头4的设置对应于人体肩斜 方肌中部肩井穴处;Z向按摩头3的设置对应于人体肩斜方肌的肩胛骨止点处。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为60 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2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为5 cm,距椅面 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76 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为68 cm,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2 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为 1 l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2为 19cm。实施例二其它技术特征同实施例一。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62cm, 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3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5. 5cm,距椅 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78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为 69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3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为 12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2为 20cm。实施例三其它技术特征同实施例一。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为 58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ll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为4.5cm,距椅 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74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为 67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ll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为 10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2为 18cm。实施例四其它技术特征同实施例一。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为 65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0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为6cm,距椅面 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71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为 66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0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为 13ciru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2为 16cm。实施例五其它技术特征同实施例一。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为 55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4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为4cm,距椅面 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81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为 66cm,距椅背l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4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为9cr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ZZ2为 22cm。
权利要求1. 一种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包括椅背(1),安装在椅背(1)下方的椅面,安装在椅背(1)上的按摩架(2)以及按摩架(2)上的按摩头,所述的按摩头与其后端的微电机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按摩头有左右对称安装的两组;每组有三个按摩头,分别为X向按摩头(5),Y向按摩头(4)和Z向按摩头(3);每组的三个按摩头按照作用方向互相垂直设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其特征是:X向按摩头(5) 的设置对应于人体枕骨下沿肩斜方肌颈部止点处;Y向按摩头(4)的设置对应 于人体肩斜方肌中部肩井穴处;Z向按摩头(3)的设置对应于人体肩斜方肌的 肩胛骨止点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其特征是:Z向按摩 头(3)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为60± 5cm,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2士2cm;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 为5土lcm,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X3)为76土5cm;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距椅面椅背接合处水平线(X)的垂线距离(X2X) 为68士2cm,距椅背(1)纵向轴线(Y)的水平距离(YY2)为12士2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Y向按摩头(4)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 (ZZ,)为12土2cm;Z向按摩头(3)外端中心点距本组X向按摩头(5)外端中心点的水平距离 (ZZ2)为19土3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肩斜方肌仿生颈椎治疗仪,按摩头有左右对称安装的两组;每组有三个按摩头,分别为X向按摩头(5),Y向按摩头(4)和Z向按摩头(3);每组的三个按摩头按照作用方向互相垂直设置。实现了定向、定位的协同作用,三维按摩与人体肌肉走向相符,保健治疗效果突出。只要坐到该保健椅形式的治疗仪上,在工作之余即可实施保健按摩,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文档编号A61H23/02GK201088696SQ20072002155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8日
发明者蒋泉涛 申请人:蒋泉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