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54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物制剂的用途,具体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不会互相传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2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C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蛟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本发明涉及的中药组合物原药材组成为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青礞石、生石膏、人工牛黄和甘草。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祛咳止痰。用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符合痰热咳嗽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咳吐黄痰、咳吐不爽、舌质红、苔黄腻等。涉及本中药组合物的组成、制备方法与剂型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内容在中国发明专利02129192.6,200410000911.0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手足口病在中医里属于"温病、疫病"范畴,其病为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中医对清热解毒、化湿效用原理的有效利用及辨证论治,使中成药在手足口病的早期防治中具独特疗效,相较于尚无特效药的西医具有明显的优势,还能有效弥补目前西药领域尚无疫苗的缺陷。市面上普遍使用的治疗手足口病的中成药主要有板蓝根、银翘散等。发明人在临床实践中意外地发现,本发明涉及的中药组合物对手足口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该药进行了药理和临床试验研究,证明疗效确切。
发明内容提供了一种由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青礞石、生石膏、人工牛黄和甘草组成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手足口病主要流行于5月8月份,此时春夏时节,风热当令,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皮毛失固,热毒从口鼻而入,温热脾湿结合,诱发于外则发热;风热上扰则咽颊红肿;肺气失宣则咳嗽;热毒与脾湿结合湿热蒸盛,邪犯肺脾,脾主四肢,故见四肢手足疱疹。中医治疗原则,疏风散热,利湿解毒。本中药组合物主要由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青礞石、生石膏、人工牛黄和甘草组成,羚羊角善清肝、肺之火,解热止痉,为治热病,手足抽搐的要药;平贝母、甘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大黄、黄芩、牛黄清热解毒,泻火通便;青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治顽痰胶结,咳逆喘急,惊风抽搐;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诸药合用,解表化湿,清热解毒,表里双解,故取得良好的疗效。实验研究表明,本中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对多种呼吸道病毒株和肠道病毒株致培养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细菌菌株的生长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抗炎、解热作用,能有效地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发明人提供以下研究资料,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但下述实验和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本发明。实施例1: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体外对EV71病毒的抑制和灭活效果的观察研究样品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对EV71病毒感染横纹肌肉瘤传代细胞(RD-A细胞)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EV71病毒、RD-A细胞、胰酶(DT)2.5mg/mL、DMEM培养基、青链双抗(P,104IU/ml;S,104ug/ml)、NaHC03(7.5%)、谷氨酰胺(Glu,0.03%)、胎牛血清(购自GIBC0公司)。1.2方法(1)细胞培养传代RD-A以DMEM培养液(10%胎牛血清,1%PS,1%Glu,1%NaHC03),37°C,5%C02培养,5天传代。细胞接入96孔培养板,371:,5%C02培养48小时,至细胞铺满75%单层时换2%维持液待用。(2)药液准备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原液使用前摇匀,调整ra值至7.0,置4t:冰箱储存备用。实验分两组A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使用前用无血清维持液(DMEM培养液、1%PS,1%Glu,1^NaHC03),从i:ioo开始以2X倍比稀释(即i:ioo,i:200,i:400,1:soo,1:1600,1:3200,1:6400,共7个稀释度)进行细胞实验。B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使用前用无血清维持液(DMEM培养液、1%PS,1%Glu,1^NaHC03),从i:io开始以2X倍比稀释(即i:io,i:20,i:40,i:so,i:160,1:320,1:640,共7个稀释度)进行细胞实验。(3)病毒培养及悬液制备将含EV71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3次,取0.2ml加至上述已经换好2%维持液的RD-A细胞,371:,5%C02培养。当细胞出现病变(CPE)达(+++)后,冻融3次,_70°C冻存备用。(4)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取EV71病毒培养液,用维持液以IOX倍比稀释成10—、10—2,10—3,10—4,10—5,10—6个不同稀释度。96孔培养板中单层RD-A细胞换2%维持液,然后接入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液,每孔接种50iU,每个稀释度接种8孔,37°C,5%C02培养7d,每日观察细胞病变,7d后判定结果。取100TCID50的病毒液用于试验。(5)药液毒性试验取96孔培养板中RD-A单层细胞,吸去培养液,经Hank's液洗2次。分别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100iU,,37°C,5%(A培养,观察药液对细胞的影响。[OO34](6)药物作用试验A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RD以20万/ml浓度接种96孔培养板,37。C培养48小时培养至细胞单层,弃掉培养液,加入100TCID50的EV71病毒稀释液,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37°C,5%C02吸附l小时,弃掉病毒液,加入不同浓度的验证药物,药物以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2倍稀释,l:1001:6400共7个稀释度,每浓度8孔,每孔100iil,同时病毒对照和正常细胞对照孔换维持液,37°C,5%C02培养,每24小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CPE变化并进行记录(以25X以下细胞CPE变化为"+",26%50%以下细胞。?£变化为"++",51%75%以下细胞CPE变化为"+++",76%100%以下细胞CPE变化为"++++"),每天更换新鲜的不同浓度的验证药物,持续7天。B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以100TCID50EV71病毒与不同浓度验证药物(1:101:640,2倍稀释,共7个稀释度)混合,同时设立病毒对照组,即以100TCID50EV71病毒与维持液混合,上述混合液于37。C作用lh。将上述混合液加至96孔板中已培养成单层的RD-A细胞,37°C5%C02吸附lh。随后弃液,更换维持液(包括病毒对照和细胞对照组),于37°C5%C02培养7天。每24小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CPE变化并进行记录(方法同A组)。2.结果2.1药液对传代细胞的影响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稀释至320倍后对传代细胞生长没有影响,细胞形态不发生改变,本研究将此稀释度定为无毒性稀释度。表1药液对细胞的作用1:10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1:25601:5120本中药组合物+++++一—一—一细胞对照一2.2A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药效测定细胞接种EV71病毒株,吸附lh后,加不同稀释度药物维持液,观察病变7天,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l:200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一天,但同时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相对细胞对照稀少;l:400抑制病变发展。表2药物在细胞中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作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2.3B组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的药效测定不同稀释度的本中药组合物药液(i:io,i:20,i:40,i:so,i:160,i:320,i:640),与EV71毒株i:i混合作用ih后,接种细胞,i:ioi:160较病毒对照组延迟病变出现一天。i:ioi:80组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相对细胞对照稀少;i:160组相对细胞对照无明显变化。表3药物体外对EV71病毒的灭活作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3.结论1、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细胞实验中,1:2001:400稀释度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效果;2、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体外1:101:160稀释度与100TCID50EV71病毒作用1小时,有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实施例2: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为了观察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评价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儿童手足口病中使用的利益和风险,为改进给药方法和扩大适应症提供临床依据。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40例儿童手足口病来源于2008年5月15日至5月31日期间,医院门诊就诊的患儿。1.240例患儿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4岁1例,9.5岁1例,其余的均为1岁5.5岁患儿。发热25例,其中高热3例(体温>39°C)。无发热患儿15例。2.疗程、给药途径及方法疗程57天。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本发明口服液规格为每支10mL。用量口服。六个月至一岁,一次5ml,一日三次;二至三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四岁至七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八岁至十四岁,一次15ml,一日三次。疗程57天,有明显口腔疼痛不能进食的患儿,必要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3.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3.1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卡他症状(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好转,体温下降大于等于rC,卡他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好转,体温下降大于等于0.5t:,卡他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3.2安全性评价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用药。4.结果:40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经采用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治疗,发热多在12天明显缓解,疱疹及卡他症状多在23天明显减轻,45天症状消失,无发展为重症合并心脑肾等受损病例。治愈27例,占67.5%,显效13例,占32.5%。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4天,最长7天,平均5天。5.结论通过上述40例临床观察分析,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时,退热明显,用药23天后疱疹及卡他症状明显缓解,说明本中药组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肠道病毒感染,防止临床并发症的作用,安全性好,是儿童手足口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可广泛用于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实施例3:0084]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35例临床观察0085]1.—般资料0086]1.1性别0087]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0088]1.2年龄0089]观察组35例最大7岁,最小10个月,其中3岁以下15例,3岁以上20例;0090]2.临床资料0091]2.1体温0092]观察组最高体温39.3°C,平均37.7°C;0093]2.2疱疹0094]观察组手、足部疱疹35例,都具备典型的手足口病临床特征;0095]2.3咽颊红肿0096]观察组35例咽颊红肿者35例;0097]2.4咳嗽0098]观察组35例咳嗽者12例;0099]2.5鼻塞0100]观察组35例有鼻塞者6例;0101]2.6流涕0102]观察组35例流涕者10例;0103]2.7并发症0104]观察组35例无;0105]3.诊断标准0106]按手足口病西医诊断标准0107](1)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史。010S](2)多为5岁以下婴幼儿。0109](3)潜伏期一般27天。0110](4)手、足、口皮肤、黏膜出现典型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并伴有卡他性症状。0111](5)合并症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肺水肿等。0112]4.治疗方案0113]—般治疗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室内空气消毒;0114]药物治疗观察组35例口服。六个月至一岁,一次5ml,一日三次;二至三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四岁至七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八岁至十四岁,一次15ml,一日三次。0115]5.结果0116]5.1疱疹消退时间及退烧时间0117]疱疹消退时间(日)X±S0118]观察组(35例)3.05±1.920119]5.2咽颊红肿消退时间QUO]咽颊红肿消退时间(日)X±S退烧时间(小时)观察组(8例)2.97±0.75观察组(35例)3.75±1.105.3止咳时间止咳时间(日)X±S观察组(12例)2.45±2.355.5并发症无6.结论临床观察表明,本中药组合物在退烧、疱疹消退方面疗效显著,在消除咽部疱疹、红肿方面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这与中医治疗原则相吻合,说明本中药组合物具有退烧,抑制病毒复制,防止临床并发症的作用,治疗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实施例4: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为了观察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以评价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儿童手足口病中使用的利益和风险,改进给药方法和扩大适应症提供临床依据。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8例儿童手足口病来源于2008年5月8日至6月10日期间,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儿。1.238例患儿中,男18例、女20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1岁,平均年龄为3.5岁,发热15例,临床表现中22例患儿均有咽部充血和手足皮疹;另外10例有咽部溃疡的患」L仅仅有手部皮疹,双足无皮疹。2.疗程、给药途径及方法2.l疗程57天。2.2给药途径口服给药。2.3给药方法口服。六个月至一岁,一次5ml,一日三次;二至三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四岁至七岁,一次10ml,一日三次;八岁至十四岁,一次15ml,一日三次。有明显口腔疼痛不能进食的患儿,必要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3.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3.l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基本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卡他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好转,体温下降大于等于rC,卡他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三天后,丘疹、疱疹和溃疡好转,体温下降大于等于0.5t:,卡他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3.2安全性评价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用药。4.结果38例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经采用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治疗,治疗后第一天15例发热患儿体温均有明显下降,降至正常体温的有11例,另外4例体温高峰值也下降。治疗后第三天又有7例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治疗后第四天体温都降至正常。发热多在12天明显缓解,疱疹及卡他症状多在23天明显减轻,45天症状消失,无发展为重症合并心脑肾等受损病例。治愈26例,占68.42%,显效12例,占31.58%。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7天,平均5天。5.结论:通过上述38例临床观察分析,本中药组合物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时,退热明显,用药23天后疱疹及卡他症状明显缓解,同时,在治疗期间38例患儿都没有出现头昏、寒颤、皮疹增多等不良反应。经过38例的临床治疗观察更进一步证实了本中药组合物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上是安全有效的。权利要求一种由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青礞石、生石膏、人工牛黄、甘草组成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物制剂的用途,具体涉及一种由羚羊角、平贝母、大黄、黄芩、青礞石、生石膏、人工牛黄和甘草组成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文档编号A61P31/00GK101721604SQ200810175180公开日2010年6月9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8日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8日发明者戴翔翎,王振中,章晨峰,肖伟,苏骁,陆华明,陈凤龙申请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