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373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被腰腿痛所困扰, 腰腿痛已经成为当前所有国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部人口中的 75% -85%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下腰痛和腿痛的困扰,而在任何时候,有约18%的人 群正在经历着腰腿痛。进一步研究表明45-65岁人群中腰腿痛患者列第三位,仅次于心脏 病和关节炎;而腰腿痛是45岁以下人群中引起失能的最常见的原因;在所有人群中,有
的人群因腰腿痛而永久致残。当前腰椎间盘病变已被认为是下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 盘源性疼痛大约占慢性腰痛的39 %,而在合并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的患者中,腰椎间盘突出 更是占到90%以上。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最常见 的疾病之一,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一般有传统的保守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和 微创手术治疗三大类。保守治疗虽然简单,风险小,但对较重患者效果较差;开放手术治疗 效果较好,但风险高、手术创伤大、且远期并发症较多;而包括胶原酶化学溶解术、臭氧治 疗、射频治疗术、切吸术和椎间盘镜等诸多方法在内的微创手术治疗由于存在着创伤小、花 费低、治疗效果明确等众多优点,因此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上述诸多微创治疗方案中,准确而安全的椎间盘穿刺往往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 题,尤其是对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臭氧治疗术和射频治疗术而言,能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 部位进行有效的穿刺是手术最关键的因素,而在穿刺过程中,除了确定合适的穿刺途径外, 选择一套实用的穿刺针无疑能极大地提高穿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一般采用的穿刺途径有以下两种一、侧路穿刺,采取该路径时多从椎间隙后正中线旁开8-12cm进针,穿刺针与脊 柱矢状面成55-60度,经同侧椎间孔进入椎间盘。由于该穿刺路径远离椎管,所以损伤椎管 内硬脊膜及血管和神经根的机会极少,比较安全,操作简单。但缺点是因为关节突关节的阻 挡,只能对椎间盘中央区进行穿刺,而仅对椎间盘穿出的部分进行准确的靶位穿刺则比较 困难。同时,由于髂骨翼的阻挡,对腰5骶1椎间盘进行穿刺也难度较大。二、后路穿刺,一般从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1. 5cm垂直进针,在X光或CT透视下穿 刺,针尖贴小关节内缘进入到侧隐窝,从而进行下一步操作。如仅进行盘外操作,则可直接 注入药物或进行治疗。如欲进行盘内或穿出物内穿刺,则可继续进针。该穿刺路径相对较 短,容易到达椎间盘的突出部位,从而满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精确的靶位穿刺的 要求。但该方法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该方法为椎管内穿刺,手术风险大,尤 其是采用目前通用的锐针穿刺时,容易损伤椎管内的硬脊膜、神经根及马尾神经,从而造成 严重的后果。而采用钝头的硬膜外穿刺针虽相对安全,但却不易进行椎间盘内穿刺的操作。 2、手术中需反复调整穿针的方向和角度,使操作烦琐,并且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创伤。在进行后路穿时,虽然术前要在X光或CT下作准确的穿刺定位,在具体操作中针尖还是容易抵到 神经根,为了避免损伤神经根,通常要将穿刺针向后退至椎管外甚至皮下,然后改变方向重 新穿刺,有时常需进行多次反复方能成功,这样一来不但延长了手术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反 复穿刺所致的手术损伤和风险。3、目前的穿刺针均为直针,在进行后路侧隐窝穿刺时对一 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穿刺比较容易,但对中央型或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突出物穿刺 则较为困难,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使用。由此可见,后路穿刺能够准确地到达穿出的间盘组织,从而有效地对穿出物进行 微创治疗,符合当前的微创治疗目标和原则,但当前所使用的穿刺针均存在着诸多不足,使 得后路穿刺受到了限制。因此,研究一种新的、适合腰椎间盘后路操作的穿刺针颇有现实意 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刺创伤小,能轻松对中央型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 患者进行突出物穿刺的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包括由外管针和与其配套的针芯嵌套组成的外针, 所述外针的针尖向一侧弯曲形成弧形勺状式针尖结构,勺状式针尖的顶点位于外管针的内 壁与中心线之间,还包括从外管针内穿出的内针,其穿出部分具有4 6度的侧向偏角,所 述内针由内管针和内针针芯嵌套组成,内针的针尖为一具有30 45度倾角的斜面。上文中,所述外管针和内管针分别配有针芯和内针针芯,在使用管针穿刺前,将与 之相配合的针芯衬入管针中,可防止穿刺时人体组织进入管针内;所述外针的针尖向一侧 弯曲形成弧形勺状式针尖结构,勺状式针尖的顶点位于外管针的内壁与中心线之间,从而 使从外管针内穿出的内针具有4 6度的侧向偏角,当外管针置入到侧隐窝后,将其勺状斜 面转向穿出的椎间盘,再置入内针,可顺利地实现穿出物穿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管针和内管针的针座上均开有凹口定位标记,以便医 生掌握针尖方向;所述勺状式针尖的勺状面朝向与外管针的凹口定位标记处于同一侧,所 述内管针针尖的斜面朝向与内管针的凹口定位标记处于同一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外管针与内管针的针体上均设有刻度标记,以便医生控制进 针深度。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在临床穿刺过程中,首先使用外针进行硬膜外穿刺至针尖 到达侧隐窝,如果仅作椎间盘外的治疗,可以拨除针芯,从外管针内注入相应的药物进行治 疗。如果要进行椎间盘内穿刺及治疗,则拨除外管针内的针芯,从外管针内缓慢置入内针, 当内针的针尖抵达外管针的针尖时,轻轻旋转内针,使内针针尖的斜面朝向与外管针的勺 状斜面相对,以便内针可以顺利的穿出外管针,继续向前推进内针,进针的深度根据治疗的 要求而定,当内针到达预定深度后,缓慢拨出内针针芯,可通过内管针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当所有治疗完成后,可首先置入内管针的针芯,然后拨除内针,再置入外管针的针芯,拔除 外针。其中,所述外管针为勺状式针尖,使穿出外管针的内针部分具有4 6度的侧向偏角, 在使用内针穿刺时,若其针尖抵到神经根需退回重新穿刺时,只需将内针退回至外管针内, 原位适当旋转外管针,再重新置入内针即可避开神经根。[00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勺状式针尖的外管针进行硬膜外穿刺,勺状式针尖比较 钝,对人体组织损伤较小,相对安全。2、本实用新型中的外管针为勺状式针尖,使穿出外管针的内针部分具有4 6度 的侧向偏角,在内针针尖抵到神经根需退回重新穿刺时,只需将内针退回至外管针内,原位 适当旋转外管针,再重新置入内针即可避开神经根,大大降低了反复穿刺所致的手术损伤 和风险。3、本实用新型中内针穿出外管针的部分具有4 6度的侧向偏角,在将置入到侧 隐窝后的外管针的勺状斜面转向穿出的椎间盘后,置入内针,可顺利地实现穿出物穿刺。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推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管针的主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管针针芯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针的主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管针的主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针针芯的主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针的主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管针内穿插内管针的主剖视图。其中1、外管针;2、针芯;3、外针;4、勺状式针尖;5、内针;6、内管针;7、内针针 芯;8、凹口定位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7所示,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包括由外管针1和与 其配套的针芯2嵌套组成的外针3,所述外管针1的针体为长直圆形,长8. 5cm,直径1. 6mm, 外管针1的针尖向一侧弯曲形成弧形勺状式针尖4,其长度为2mm,勺状式针尖4的顶点位 于外管针1的内壁与中心线之间,还包括从外管针1内穿出的内针5,其穿出部分具有5度 的侧向偏角,所述内针5由内管针6和内针针芯7嵌套组成,内针的针尖为一具有30度倾 角的斜面,所述内管针6的针体为长直圆形,长15cm,直径0. 7mm ;所述外管针1和内管针6 的针座上均开有凹口定位标记8 ;所述勺状式针尖4的勺状面朝向与外管针1的凹口定位 标记8处于同一侧,所述内管针针尖的斜面朝向与内管针6的凹口定位标记8处于同一侧; 外管针1与内管针6的针体上均设有刻度标记。使用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外针穿刺在临床穿刺过程中首先用外针穿刺。于皮肤上作好穿标记后,以利多卡因行局 部浸润麻醉至肌层,首先用外针穿刺,当针尖到达黄韧带时有明显的阻滞感,稍用力突破黄 韧带后有明显落空感,而针尖的勺状面设计有助于增加穿刺时的阻滞感和落空感,使针尖 进入椎管内时更明确。此时可取出针芯,回抽无脑脊液流出,同时显示为负压,而注射器与
5针座连接处的气泡搏动可进一步证实针尖位于硬膜外间隙。快速注入2ml生理盐水,一方 面可以推开椎管内的硬膜囊和硬膜外组织,从而避免穿刺时损伤;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激发 试验,如患者出现与原来一致的疼痛,可证明穿刺的间隙确实为病变间隙。上述步骤完成后,将针芯重新置入外管针中,继续向前进针约0.5cm,使针尖到达 侧隐窝(可经C臂机透视证实),在此过程中应保持针尖的勺状开口斜面朝向外侧,从而可 以有效地避免刺破硬脊膜囊或伤及神经根。如患者出现同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应及时停止 进针,因为针尖已触及神经根;如果针尖遇到有弹性阻力时也应停止进针,说明此时针尖已 抵达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再次拨除针芯并回抽证实未发生硬膜囊穿破后引起的脑脊液外 漏。此时第一步骤已完成,如果仅作椎间盘外的治疗,可以拨除针芯,从外套管内注入相应 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重新置入针芯,缓慢拨除外针。第二部,内针穿刺如果要进行椎间盘内穿刺及治疗,可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以下操作。拨除外针的针芯,从外针的外管针内缓慢置入内针,当内针的针尖到达外针针尖 同一水平时,外针针座上的凹口定位标记应正好平内针针体的IOcm标记处。此时轻轻旋转 内针,使得内针针座上的凹口定位标记朝向与外针针座上的凹口定位标记相反,以便使内 针针尖的斜面与外管针的勺状斜面处于相对的位置上,从而保证后续操作中内针针尖可以 顺利地穿出外管针。继续向前推进内针,进针的深度应根据治疗的要求而定,如果要行椎间 盘穿刺,可进针约1-1. 5cm,此时针尖约位于椎间盘的中后1/3交界处。如果仅作椎间盘的 突出部分穿刺,则进针约0.5cm,具体的进针深度可由内针上的标记刻度算出(内针上平外 管针针座凹口的标记刻度减去IOcm即为内针的进针深度),由于内针针尖为30度的平滑斜 面,因此可以顺利地刺入椎间盘组织。当内针到达预定深度后,缓慢拨出内针针芯,可通过 内管针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当所有治疗完成后,可首先置入内针针芯,然后拨除内针,再置 入外针的针芯,继而拨除外针,所有步骤完成。其中,所述外管针为勺状式针尖,使穿出外管 针的内针部分具有5度的侧向偏角,在使用内针穿刺时,若其针尖抵到神经根需退回重新 穿刺时,只需将内针退回至外管针内,原位适当旋转外管针,再重新置入内针即可避开神经 根。上文中,当内针从外管针中穿出时,其穿出部分与外管针之间的具有5度侧向偏 角,在将置入到侧隐窝后的外管针的勺状斜面转向穿出的椎间盘后,置入内针,可顺利地实 现穿出物穿刺。
权利要求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包括由外管针(1)和与其配套的针芯(2)嵌套组成的外针(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针(3)的针尖向一侧弯曲形成弧形勺状式针尖(4),勺状式针尖(4)的顶点位于外管针(1)的内壁与中心线之间,还包括从外管针(1)内穿出的内针(5),其穿出部分具有4~6度的侧向偏角,所述内针(5)由内管针(6)和内针针芯(7)嵌套组成,内针(5)的针尖为一具有30~45度倾角的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针(1) 和内管针(6)的针座上均开有凹口定位标记(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勺状式针尖 (4)的勺状面朝向与外管针的凹口定位标记处于同一侧,所述内管针针尖的斜面朝向与内 管针的凹口定位标记处于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其特征在于外管针(1)与内 管针(6)的针体上均设有刻度标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间盘后路穿刺套针,包括由外管针和与其配套的针芯嵌套组成的外针,所述外针的针尖向一侧弯曲形成弧形勺状式针尖结构,勺状式针尖的顶点位于外管针的内壁与中心线之间,还包括从外管针内穿出的内针,其穿出部分具有4~6度的侧向偏角,所述内针由内管针和内针针芯嵌套组成,内针的针尖为一具有30~45度倾角的斜面。本实用新型通过从外管针内穿出的具有4~6度侧向偏角的内针进行椎间盘内穿刺及治疗,穿刺损伤小,能轻松对中央型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突出物穿刺,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推广。
文档编号A61B17/34GK201675990SQ20102020296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6日
发明者孙怡, 徐耀增, 王旭东 申请人:王旭东;徐耀增;孙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