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280阅读:14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 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导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于出现慢性闭塞性病变或血管夹层的血管进行介入治疗时,为了提高导丝穿越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导丝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微导管可以对导丝提供额外的支撑力,并且两者交替前行,大大提高了导丝穿越病变的能力。在导丝成功穿越后,还需要首先确认导丝处于血管真腔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治疗操作,比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手段。通过微导管向血管远端注射造影剂通过影像学评估导丝是否处于血管真腔是有效的评判手段。通过对现有技术研究,申请人发现,现有的微导管只有一个腔道,在配合导丝进行介入治疗时,当需要导管向血管远端注射造影剂,必须将导丝从微导管中撤出,才可以向微导管内腔注射造影剂,并评判微导管是否在血管真腔内。如果微导管处于血管真腔内,再重新穿入导丝,继续交替前行,多次反复评估,直至完全穿越病变并用同种方法确认微导管处于血管真腔内;若某一次评判微导管不处于血管真腔内,需后撤导丝和微导管,重新寻找路径。因此现有的微导管配合导丝介入治疗时,操作繁琐,导致手术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导管,采用同轴式双腔结构,在配合导丝进行介入治疗时,无需将导丝抽出,即可注射造影剂,操作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导管,包括内管、外管、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外管套在在所述内管外面,且一端与所述内管密封;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内管上与所述外管相密封的一端,且与所述内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且与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内管的轴线相重合。优选地,所述内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外管外面。优选地,所述外管远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优选地,所述内管的管体由金属编织网和高分子塑料组成。优选地,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镍钛合金。优选地,所述高分子塑料包括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酰胺及其共聚物、聚酰亚胺或聚甲醛。优选地,所述外管采用高分子弹性材料。
优选地,所述高分子弹性材料包括医用橡胶、医用硅胶或医用热塑性弹性体。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微导管中,外管套在内管外面,并且一端与内管密封;第一连接件固定在内管上与外管相密封的一端,且与内管相连通;第二连接件固定在外管的侧壁上,且与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相连通。使用该微导管配合导丝穿越病变血管时,导丝穿入在内管的内腔中,该微导管随着导丝在血管内一起运动,当需要注射造影剂时,向第二连接件内注射造影剂,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隙,可以将造影剂注入到血管中,以评判微导管是否在血管的真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微导管在注射造影剂时,无需将导丝抽出,而可以保持导丝在血管内,即可完成注射,操作方便简单,避免了由于导丝穿越时间较长而导致手术时间较长的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图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微导管包括内管I、外管2、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4,其中外管2包覆在内管I上,第一连接件3固定在内管I的一端,第二连接件4固定在外管2的侧壁上。内管I位于外管2的内部,并且一端与外管2相密封。第一连接件3固定在内管2的一端,并且位于内管I与外管2相密封的一端,第一连接件3的轴线与内管2的轴线相重合。内管I的作用是,在配合导丝进行介入治疗时,其内腔可以穿行导丝。内管I的管体由金属编织网和高分子塑料制作而成,耐摩擦,并且具有一定弹性,可弯曲,并且金属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高分子塑料可以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PE)、聚酰胺及其共聚物、聚酰亚胺(PD或聚甲醛(POM)。第二连接件4固定在外管2的侧壁上,并且靠近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与外管2和内管I之间的空间相连通,在需要注射造影剂时,向第二连接件4内注射造影剂,通过内管I与外管2之间的空隙,可以将造影剂注入到血管中,以评判微导管是否在血管的真腔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管2的长度略小于内管I的长度,使得内管I在远离第一连接件3的一端伸出外管2,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该微导管远离第一连接件3的一端的开口的结构近似为锥形结构,这样在穿越病变血管时,就可以减小阻力,提高了该微导管的可穿越性。另外,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外管2上远离第一连接件3 —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5,以方便注入造影液时,可以进行大剂量注入。外管2的材料选择高分子弹性 材料,例如医用橡胶、医用硅胶或医用热塑性弹性体。这样当不需要注射造影液时,外管2可以紧紧地包裹在内管I上,使得微导管的截面积较小,穿越阻力较小,穿越能力较强;而当需要注射造影液时,向第二连接件4加压注射造影液,在压力的作用下,外管2扩张,使得与内管I之间的间隙扩大,保持造影液可以顺畅注入目标血管。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微导管中,外管套在内管外面,并且一端与内管密封;第一连接件固定在内管上与外管相密封的一端,且与内管相连通;第二连接件固定在外管的侧壁上,且与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相连通。使用该微导管配合导丝穿越病变血管时,导丝穿入在内管的内腔中,该微导管随着导丝在血管内一起运动,当需要注射造影剂时,向第二连接件内注射造影剂,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隙,可以将造影剂注入到血管中,以评判微导管是否在血管的真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微导管在注射造影剂时,无需将导丝抽出,而可以保持导丝在血管内,即可完成注射,操作方便简单,避免了由于导丝穿越时间较长而导致手术时间较长的问题。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 所述外管套在在所述内管外面,且一端与所述内管密封; 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内管上与所述外管相密封的一端,且与所述内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且与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轴线与所述内管的轴线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外管外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远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管体由金属编织网和高分子塑料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镍钛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塑料包括聚四氟こ烯、聚こ烯、聚酰胺及其共聚物、聚酰亚胺或聚甲醛。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采用高分子弾性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弾性材料包括医用橡胶、医用硅胶或医用热塑性弾性体。
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导管,包括内管、外管、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外管套在在所述内管外面,且一端与所述内管密封;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内管上与所述外管相密封的一端,且与所述内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外管的侧壁上,且与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微导管在注射造影剂时,无需将导丝抽出,而可以保持导丝在血管内,即可完成注射,操作方便简单,避免了由于导丝穿越时间较长而导致手术时间较长的问题。
文档编号A61M25/00GK102671277SQ20111006186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5日
发明者张久礼, 李 雨, 罗七一, 谢志永, 金巧蓉, 陈康宁 申请人: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