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65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医疗器材,且特别是有关一种充气护套。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长时间卧床的病人,身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对于手术中或手术后的病人,这种血液停滞的状况特别容易发生,且大多发生于病人的下肢部位。此外,血液的停滞会造成病人的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这些血管附近的组织坏死,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病人死亡。因此,对于患有下肢水肿、血液循环不良或静脉栓塞的病人,可能需要借由外部医疗器材压迫下肢部位来改善病人下肢的血液循环。习知用来改善病人下肢血液循环的医疗器材是一种气体加压装置,将加压装置固定于需施压的人体部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状况并减少血栓的形成。这类加压装置通常会具有一种可充气的护套来包裹病人的下肢,并将此充气护套内的腔体分别连通至外部的输气设备。这些腔体经充气后会膨胀,且各腔体的充气量可个别由外部的输气设备控制,对充气护套包覆的人体部位施加不同的压力,借以改善血液循环并减少血栓的形成。然而,习知的充气护套在人体上的固定方式并不方便,例如在护套本体两侧分别设置多个相对的扣环与扣带,这种设计对使用者来说并不易穿戴,因此会增加穿戴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充气护套。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充气护套包含挠性体、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气室。其中,挠性体为纺织纤维或皮革,该挠性体具有本体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 本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延伸部位于本体部的第一侧。第二延伸部位于本体部的第二侧,其中第一延伸部的长轴线与第二延伸部的长轴线错开。第一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二固定部置于第二延伸部上。气室设置于本体部中。进一步地,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三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二侧,其中该第三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三延伸部上;以及一第四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一侧,其中该第四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四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包含多个勾部,设置于该第一延伸部上;以及多个环部,设置于该第三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第二固定部包含多个勾部,设置于该第二延伸部上;以及多个环部,设置于该第四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五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一第三侧,其中该第三侧位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间。进一步地,还包含一第三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五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五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0012]进一步地,该第一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三延伸部的面积,该第二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四延伸部的面积。进一步地,还包含一镂空区域,设置于该挠性体上。进一步地,还包含一图案部,设置于该挠性体的一表面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具有多个勾部,该挠性体具有多个环部, 该些勾部与该些环部可相互地结合与分离。进一步地,还包含一密封接合线,设置于该气室上,使得该气室具有至少一腔体。进一步地,还包含一输气口,设置于该气室上,其中该气室经由该输气口充气及排气;一输气连接头;以及一管路,连通该输气口与该输气连接头。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充气护套。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一种充气护套包含挠性体、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气室。其中,挠性体为纺织纤维或皮革,该挠性体具有本体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 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分别位于本体部的对角两端。第一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延伸部上。 第二固定部置于第二延伸部上。气室设置于本体部中。进一步地,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三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其中该第三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三延伸部上;以及一第四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其中该第四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四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包含多个勾部,设置于该第一延伸部上;以及多个环部,设置于该第三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第二固定部包含多个勾部,设置于该第二延伸部上;以及多个环部,设置于该第四延伸部上。进一步地,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五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一侧,其中该第五延伸部位于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之间。进一步地,还包含一第三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五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五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三延伸部的面积,该第二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四延伸部的面积。进一步地,还包含一镂空区域,设置于该挠性体上。进一步地,还包含一图案部,设置于该挠性体的一表面上。进一步地,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具有多个勾部,该挠性体具有多个环部, 该些勾部与该些环部可相互地结合与分离。进一步地,还包含一密封接合线,设置于该气室上,使得该气室具有至少一腔体。进一步地,还包含一输气口,设置于该气室上,其中该气室经由该输气口充气及排气;一输气连接头;以及一管路,连通该输气口与该输气连接头。在使用时,第一固定部用以将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挠性体上,且第二固定部用以将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挠性体上。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此充气护套的第一延伸部的长轴线与第二延伸部的长轴线错开,且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将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挠性体上,这样的设计可让使用者方便地利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将此充气护套稳固地包覆人体部位。

图1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的前视图;图2绘示图1的充气护套的后视图;图3绘示图1的充气护套的使用示意图;图4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的前视图;图5绘示图4的充气护套的后视图;图6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的前视图;图7绘示图6的充气护套的后视图;图8绘示图7的充气护套的使用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0充气护套110第一侧[0043]112■.Μ-一固定部114第一延伸部[0044]120第—二侧122第二固定部[0045]124第—二延伸部130气室[0046]132第-一腔体134第二腔体[0047]136第—三腔体140输气连接头[0048]142第-一管路144第二管路[0049]146第—三管路148管路[0050]150输气口152第一输气口[0051]154第—二输气口156第三输气口[0052]160挠性体162本体部[0053]170密封接合线172密封接合线[0054]174透气孔200充气护套[0055]210■.Μ-一侧212第一勾部区域[0056]214第-一环部区域216第一延伸部[0057]218第—Ξ延伸部220第二侧[0058]222第—二勾部区域224第二环部区域[0059]226第四延伸部228第二延伸部[0060]230气室232第一腔体[0061]234第—二腔体236第三腔体[0062]240镂空区域250 i性体[0063]252本体部300 充气护套[0064]310第-一侧312 第一固定部[0065]314第-一延伸部320 第二侧[0066]322第—二固定部324 第二延伸部[0067]330第—三侧332 第三固定部[0068]334 第五延伸部340 气室[0069]350 挠性体352 本体部[0070]3M:图案部360 输气连接头[0071]362 管路Ll 长轴线[0072]L2 长轴线L3 长轴线[0073]L4 长轴线L5 长轴线[0074]L6 长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图1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100的前视图。图2绘示图1的充气护套100的后视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充气护套100包含挠性体160、第一固定部 112、第二固定部122与气室130。其中,挠性体160包含本体部162、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124。本体部16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0与第二侧120。第一延伸部114位于本体部162的第一侧110,第二延伸部IM位于本体部162的第二侧120,其中第一延伸部114 的长轴线Ll与第二延伸部124的长轴线L2错开。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分别位于本体部162的对角两端。第一固定部11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114上。第二固定部122 置于第二延伸部1 上。气室130设置于本体部162中。上述的挠性体160可以是纺织纤维或皮革,让使用者穿着充气护套100时更为舒适。具体而言,第一固定部112与第二固定部122具有多个勾部,挠性体160具有多个环部,这些勾部与环部可以相互地结合与分离,其中,勾部例如魔鬼毡的刺面,环部例如魔鬼毡的布面。在使用时,使用者仅需先将充气护套100的本体部162接触需施压的人体部位(例如腿部),再将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分别环绕此人体部位,并利用第一固定部112将第一延伸部114固定于挠性体160上,以及利用第二固定部122将第二延伸部124固定于挠性体160上,即可完成穿戴充气护套100。此外,由于第一延伸部114的长轴线Ll与第二延伸部124的长轴线L2错开,因此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在环绕使用者的人体部位后,会分别固定在挠性体160的本体部162的对角两端,增加此充气护套100的固定效果。因此,充气护套100可以让使用者方便且稳固地包覆人体部位。上述挠性体160上的环部是散布在本体部162的表面,用以让本体部162方便地与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22结合。在其它实施例中,环部也可以设置在挠性体160 的部份区域,例如,挠性体160仅将环部设置在与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22结合时的表面,依照设计者的需求而定。在本实施例中,气室130具有第一腔体132、第二腔体134与第三腔体136,各腔体间利用密封接合线170隔开。输气口 150设置于气室130上,气室130经由输气口 150充气及排气。充气护套100还具有输气连接头140与管路148,其中,管路148连通输气口 150 与输气连接头140,且输气连接头140的外型对应外部输气设备(未绘示于图)的接头。也就是说,外部输气设备可以利用第一管路142、第二管路144与第三管路146分别透过第一输气口 152、第二输气口巧4与第三输气口 156对第一腔体132、第二腔体134与第三腔体 136充气。气室130中每一腔体的膨胀程度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独立由外部输气设备控制, 以便让充气护套100施加不同的压力于包覆的人体部位,借以改善使用者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设计者可以在同一腔体中分隔成更多的膨胀区域,以增加气室130的加压效果,例如将密封接合线172设置于第二腔体134中,当第二腔体134充气时,密封接合线172的上下两侧会分别产生膨胀,近似两个小腔体分别对包覆的人体部分施压。此外, 为了避免充气护套100包覆人体部位时让使用者的皮肤产生不适,设计者还可以将透气孔 174设置于气室130上。图3绘示图1的充气护套100的使用示意图。如图所示,挠性体160利用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环绕于人体部位后(例如腿部),将第一延伸部114上的第一固定部112与第二延伸部IM上的第二固定部122分别固定于本体部162,其中,例如魔鬼毡的环部散布在本体部162上,供使用者方便地调整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在本体部162的位置,让充气护套100包覆人体部位后不会太紧或太松。此外,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延伸部114与第二延伸部IM分别固定在本体部162的对角两端,增加此充气护套 100在人体部位上的固定效果。应了解到,在以下叙述中,对于气室、输气口与密封接合线等技术内容将不再重复赘述,仅就充气护套的挠性体加以叙述,合先述明。图4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200的前视图,图5绘示图4的充气护套200的后视图。同时参阅图4与图5。充气护套200包含挠性体250、第一勾部区域212、第二勾部区域222、第一环部区域214、第二环部区域2 与气室230。其中,挠性体 250包含本体部252、第一延伸部216、第二延伸部228、第三延伸部218与第四延伸部226。 本体部25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210与第二侧220。第一延伸部216与第四延伸部2 位于本体部252的第一侧210,第二延伸部2 与第三延伸部218位于本体部252的第二侧220。 其中,第一延伸部216的长轴线L3与第二延伸部228的长轴线L4错开,且第三延伸部218 相对于第一延伸部216,第四延伸部2 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8。第一延伸部216与第二延伸部2 分别位于本体部252的对角两端。第三延伸部218与第四延伸部2 分别位于本体部252的另对角两端。第一延伸部216的面积大于第三延伸部218的面积,第二延伸部 228的面积大于第四延伸部2 的面积。第一勾部区域21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216上、第二勾部区域222设置于第二延伸部2 上、第一环部区域214设置于第三延伸部218上与第二环部区域2M设置于第四延伸部2 上,其中,第一勾部区域212与第二勾部区域222具有多个勾部,第一环部区域214与第二环部区域2 具有多个环部。气室230设置于本体部252中。具体而言,第一勾部区域212与第一环部区域214可以相互地结合与分离,同样地,第二勾部区域222与第二环部区域224也可以相互地结合与分离,其中,勾部例如魔鬼毡的刺面,环部例如魔鬼毡的布面。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充气护套200的本体部252接触需施压的人体部位(例如腿部),再将第一延伸部216与第二延伸部2 分别环绕此人体部位,并利用第一勾部区域212与第一环部区域214将第一延伸部216固定于第三延伸部218上,以及利用第二勾部区域222与第二环部区域2M将第二延伸部228固定于第四延伸部2 上,即可完成穿戴充气护套200。此外,由于第一延伸部216的长轴线L3与第二延伸部228的长轴线L4错开,因此第一延伸部216与第二延伸部2 在环绕使用者的人体部位后,会分别固定在挠性体250的本体部252的对角两端,增加此充气护套200的固定效果。因此,充气护套200可以让使用者方便且稳固地包覆人体部位。上述挠性体250上的环部是设置在第一环部区域214与第二环部区域2 的虚线区域内,在其它实施例中,环部可以散布在本体部252、第三延伸部218与第四延伸部2 的表面,方便与第一勾部区域212、第二勾部区域222结合,依照设计者的需求而定。充气护套200还具有镂空区域M0,设置于气室230中的第一腔体232与第二腔体23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232接触使用者的大腿部位,第二腔体234与第三腔体236接触使用者的小腿部位,其中,镂空区域240位于膝盖的背面,这样的设计让使用者的腿部在第一腔体232与第二腔体234充气后仍可方便地弯曲。图6绘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充气护套300的前视图,图7绘示图6 的充气护套300的后视图,同时参阅图6与图7。充气护套300包含挠性体350、第一固定部312、第二固定部322、第三固定部332与气室340。其中,挠性体350包含本体部352、第一延伸部314、第二延伸部3M与第五延伸部334。本体部352具有第一侧310、第二侧320 与第三侧330。其中,第一侧310相对第二侧320,第三侧330位于第一侧310与第二侧320 之间。第一延伸部314位于本体部352的第一侧310,第二延伸部3M位于本体部352的第二侧320,第五延伸部334位于本体部352的第三侧330。第一延伸部314的长轴线L5与第二延伸部324的长轴线L6错开。第一固定部312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14上、第二固定部 322置于第二延伸部3M上、第三固定部332设置于第五延伸部3;34上。气室340设置于本体部352中。充气护套300具有图案部3M设置于挠性体350的表面,供使用者辨别充气护套 300接触的人体部位。当然,充气护套300也具有输气连接头360与管路362,用以连通外部输气设备(未绘示于图)与气室340,让气室340膨胀并施压于包覆的人体部分。具体而言,第一固定部312、第二固定部322与第三固定部332具有多个勾部,挠性体350具有多个环部,这些勾部与环部可以相互地结合与分离,其中,勾部例如魔鬼毡的刺面,环部例如魔鬼毡的布面。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充气护套300的本体部352接触需施压的人体部位(例如脚底),再将第一延伸部314、第二延伸部324与第五延伸部334分别环绕此人体部位,并利用第一固定部312将第一延伸部314固定于挠性体350上,利用第二固定部322将第二延伸部324固定于挠性体350上与利用第三固定部332将第五延伸部334 固定于挠性体350上,即可完成穿戴充气护套300。应了解到,上述的挠性体350可以是第一延伸部314、第二延伸部324、第五延伸部334或本体部352。在本实施例中,挠性体350具有散布的环部,因此第一延伸部314、第二延伸部3M 与第五延伸部334可以分别利用第一固定部312、第二固定部322与第三固定部332相叠结合。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先将脚底接触图案部354,再将第一延伸部314与第二延伸部 324相叠结合于脚背上方,最后将第五延伸部334绕过脚跟将第五延伸部334相叠结合于第一延伸部314或第二延伸部3M上,依照使用者是将第一延伸部314固定于第二延伸部3M 上还是将第二延伸部324固定于第一延伸部314上来决定第五延伸部334的固定位置。图8绘示图7的充气护套300的使用示意图。如图所示,使用者可以将充气护套300的第一延伸部314固定于第二延伸部3 的表面后,再将第五延伸部334固定于第一延伸部314的表面。另一方面,挠性体350因具有散布的环部,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调整各延伸部相互固定的位置,让充气护套300包覆使用者的脚部不会太紧或太松。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与已知先前技术相较,具有以下优点(1)此充气护套的第一延伸部的长轴线与第二延伸部的长轴线错开,且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在环绕使用者的人体部位后会分别固定在挠性体上。因此,充气护套可以让使用者方便且稳固地包覆人体部位。(2)此充气护套还具有镂空区域,设置于气室中的两腔体之间,让充气护套包覆的人体部位在气室充气后仍可方便地弯曲。(3)挠性体因具有散布的环部,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调整各延伸部固定的位置,让充气护套包覆使用者的人体部分不会太紧或太松。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挠性体,为纺织纤维或皮革,该挠性体具有一本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其中该本体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一侧,该第二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二侧,且该第一延伸部的长轴线与该第二延伸部的长轴线错开;一第一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一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一第二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二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以及一气室,设置于该本体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三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二侧,其中该第三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三延伸部上;以及一第四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该第一侧,其中该第四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四延伸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三延伸部的面积,该第二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四延伸部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五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一第三侧,其中该第三侧位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五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五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
6.一种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挠性体,为纺织纤维或皮革,该挠性体具有一本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其中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分别位于该本体部的对角两端;一第一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一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一第二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二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以及一气室,设置于该本体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三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其中该第三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三延伸部上;以及一第四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其中该第四延伸部相对于该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第四延伸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三延伸部的面积,该第二延伸部的面积大于该第四延伸部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该挠性体还包含一第五延伸部,位于该本体部的一侧,其中该第五延伸部位于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护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三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五延伸部上,用以将该第五延伸部可拆卸地固定于该挠性体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气护套,其包含挠性体、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与气室。挠性体为纺织纤维或皮革,该挠性体具有本体部、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本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延伸部位于本体部的第一侧,第二延伸部位于本体部的第二侧,其中第一延伸部的长轴线与第二延伸部的长轴线错开。第一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延伸部上。第二固定部设置于第二延伸部上。气室设置于本体部中。
文档编号A61H23/04GK202086742SQ20112001791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4日
发明者高秉圣 申请人:繁葵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