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878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即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
背景技术
单个型毒蜂蜇伤是指被单个毒蜂(主要指蜜蜂、马蜂、黄蜂)蜇成的轻度伤害,其症状表现为局部灼痛,红肿,或形成水泡。目前,国内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药物以西药为主,在中医处理或用火罐拔出毒液,但存在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不够满意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使用药物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该药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猪胆汁适量。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配比量中药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过120目筛的细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适量猪胆汁,搅和调至稀湖状,即成搽剂药物。—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药物配方原料价格低廉,取料容易,可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其治疗思路是消热解毒、消肿止痛。在原料配方上遵循药性经属,偏重清热解毒,兼顾整体平衡。药物中垂盆草具有消热解毒、消肿作用,山白菊具有清热解毒、疏风作用,五香藤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卜芥具有解毒退热、消肿作用,猪胆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上述中药原料经辨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尤其将药物直接投向创面,从而有效地发挥出消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以达到治愈单个型毒蜂蜇伤之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原料配方新颖、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使用方法I、本药物为外用搽剂药物。2、用量每日4次,每隔2-3小时进行I次,每次用量视创面大小而定。3、方法用药棉球蘸上药物搽患处,每次反复搽5-6遍,即可。注意事项I、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有刺激的食物。2、禁止内服。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的原料组合为垂盆草、山白菊各18克,五香藤、卜芥各13克,猪胆汁适量。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配比量中药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过120目筛的细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适量猪胆汁,搅机调至稀湖状,即成搽剂药物。实施例2 : —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的原料组合为垂盆草、山白菊各20克,五香藤、卜芥各15克,猪胆汁适量。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配比量中药原料前4味焙干研成过120目筛的细粉末,混合后再加入适量猪胆汁,搅和调至稀湖状,即成搽剂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实验过程2005年至2010年,采用该技术方案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患者共4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67岁, 其中10-30岁患者35例,占79%。在44例患者中,42例为蜇伤当天就诊,另2例为蜇伤后2_3天就诊。按上述技术方案治疗,3天为一疗程,治疗二个疗程即停止。诊断标准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所治疗的疾患,其症状确定为局部灼痈,红肿,或形成水泡。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该疾病症状是否消失,具体分为以下三级痊愈一患者用药后,疾病诸症状完全消失;好转一患者用药后,疾病诸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效一患者用药后,疾病诸症状毫无消失。治疗结果用本发明药物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患者44例,用药2天痊愈8例,用药3天痊愈9例,用药4-6天痊愈25例,用药二个疗程后好转2例。一疗程内治愈率为38 %,二疗程内治愈率为95%,有效率为100%。在蜇伤当天就诊的42例患者中,经二个疗程治疗,41例痊愈,治愈率占97 %;不在蜇伤当天就诊的2例患者中,经二个疗程治疗,I例痊愈,治愈率占50%。由此分析,本发明药物对蜇伤后当天就诊患者治疗效果要远远好于不在蜇伤后当天就诊患者。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 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猪胆汁适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即一种治疗单个型毒蜂蜇伤的搽剂药物。该药物是由下述原料制成的垂盆草、山白菊各18-20克,五香藤、卜芥各13-15克,猪胆汁适量。它具有原料配方新颖、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吸收快、效果好的特点。
文档编号A61K36/888GK102764351SQ201210266068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4日
发明者叶福兰, 姚晨慧, 朱大明 申请人:叶福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