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877阅读:2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白芍药12—15份,柴胡15—20份,酸枣核25—30份,莲须8—10份,麻仁25—30份,茯苓20—25份,留行草12—15份,荔枝核25—30份,乌药20—25份,郁金25—30份。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3%,治愈率达到90%。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
[0002]【背景技术】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小肠主传化物,泌别清浊;大肠能吸收水分,排泄糟柏。胃肠病辩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症的辨识和分析,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胃肠病的证候有胃气虚证、肠燥津亏证、寒滞胃肠证、胃热炽盛证、饮留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等多种类型。本发明主要研究的是临床常见的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该证型系因邪气侵扰,或内脏气机失调,致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症候,临床表现有脘腹痞胀疼痛,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或腹胀痛剧,肠鸣走窜不定,矢气频作,矢气后胀痛得减,或胀痛剧而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苔厚,脉弦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本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肠气机阻滞不畅而致。目前,西医治疗该病治标不治本,副作用极大,且容易形成依赖性。
[0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理气和胃、疏肝健脾”治疗原则,提供一种能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采用该中药不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复发,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对身体健康还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0004]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白芍药12 —15份,柴胡15 — 20份,酸枣核25— 30份,莲须8 —10份,麻仁25— 30份,茯苓20— 25份,留行草12 —15份,荔枝核25—30份,乌药20—25份,郁金25— 30份。本发明的加工工艺为:将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饭后用开水溶化服用,有部分不溶物为正常现象,混匀后全部服下,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7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腥、冷、辣、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合理减压,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尽量避免熬夜。
[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白芍药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的功效;采用的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采用的酸枣核具有平肝理气、和胃运脾的功效;采用的莲须具有清心通肾的功效;采用的麻仁具有补中益气、疏通血脉、滋润五脏的功效;采用的茯苓具有补脾肺、舒结气的功效;采用的留行草具有消肿胀、行经血的功效;采用的荔枝核具有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采用的乌药具有顺诸气、宣脾肺的功效;采用的郁金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的功效;采用的夏枯草具有清肝火、散郁结的功效。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3%,治愈率达到90%。下面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06]表一:患者人员结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胃肠气滞证型胃肠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白芍药12—15份,柴胡15—20份,酸枣核25—30份,莲须8—10份,麻仁25—30份,茯苓20— 25份, 留行草12—15份,荔枝核25— 30份,乌药20— 25份,郁金25— 30份。
【文档编号】A61P1/14GK103736005SQ201310715219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孙丽 申请人:孙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