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76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包括一第一管体模块、一第二管体模块及多个透析膜管,该第一管体模块还包括一管座,于该管座一端上套接多个套管,各套管内分别穿设一导管,而该多个透析膜管并联排列且于套管内对应连接该多个导管一端。该第二管体模块还包括一管座,于该管座的一端上套接多个套管,于各套管内分别对应穿设多个导管,且该多个导管一端于套管内分别对应套接各透析膜管另一端,最后,分别于第一管体模块与第二管体模块的套管与透析膜管连接位置上分别设一封阻层,用以阻隔各管座与各套管的间隙。本实用新型利用多管并联及单向通道设计的管体结构,可于同一时间同一区块上进行透析采样,大幅提升其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专利说明】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微透析探针,尤指一种具有多管结构的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微透析技术的应用,建立在透析原理上所发展出来的一项在体内取样的重要技术,随着其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在标靶组织的分布和代谢研究。
[0003]由于微透析技术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分辨特性,在不含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的游离态小分子化合物浓度的状态下,可以不用经过前处理而直接用于测定,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疗效和安全性均具有其重要意义,以作为新药研发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其实施依据,而微透析技术所具体发展的产物便是微透析探针。
[0004]微透析探针的构造类似于人造血管,其基本原理利用微透析探针前端半透膜内外浓度梯度的差异性而产生驱动力,将细胞外液中高浓度成份以扩散方式通过半透膜而被收集,以进一步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而以往传统式的微透析探针以单一透析膜为主,但由于单一透析膜其透析能力有限,若要提高该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也仅能靠物理性方式来提升,然而其效果仍是有限,因此若要解决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问题,势必要另寻他法。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利用多管并联及单向通道设计的管体结构,可于同一时间同一区块上进行透析采样,大幅提升其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0006]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包括:
[0007]—第一管体模块,该第一管体模块还包括:
[0008]一第一管座,为一中空管体;
[0009]多个第一套管,为中空管体,该多个第一套管套接于该第一管座的一端上,且该多个第一套管的管体外露于该第一管座外;
[0010]多个第一导管,为中空管体,分别对应穿设于各第一套管内;
[0011]多个透析膜管,并联排列且各透析膜管一端分别于第一套管内对应连接该多个第一导管的一端并形成连通;
[0012]一第二管体模块,与该多个透析膜管连通,该第二管体模块还包括:
[0013]一第二管座,为一中空管体;
[0014]多个第二套管,套接于该第二管座的一端上,且该多个第二套管的管体外露于该第二管座外;
[0015]多个第二导管,为中空管体,分别对应穿设于各第二套管内,且该第二导管的一端于第二套管内分别对应套接各透析膜管另一端并形成连通;
[0016]一支架,其上的两端分别穿设于该第一管体模块的第一管座及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管座内,且与该多个透析膜管平行排列;
[0017]多个封阻层,分别设于第一套管外露的第一管座与透析膜管连接的位置上,以及第二套管外露的第二管座与透析膜管连接的位置上,用以分别阻隔第一管座、第二管座与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间隙。
[0018]其中该第一管体模块的第一管座另一端上还套接一注入管。
[0019]其中该第一管体模块的多个第一导管另一端连接至该注入管并形成连通。
[0020]其中该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管座另一端上还套接一导出管。
[0021]其中该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套管另一端与该导出管连接并形成连通。
[0022]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利用多管并联及单向通道设计的管体结构,可于同一时间同一区块上进行透析采样,大幅提升其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放大图。
[0026]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剖视图。
[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之一。
[00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之二。
[0029]图中:
[0030]1-第一管体模块
[0031]11-管座12-注入管
[0032]13-套管14-导管
[0033]15-封阻层
[0034]2-第二管体模块
[0035]21-管座22-套管
[0036]23-导管24-导出管
[0037]25-封阻层
[0038]3-透析膜管
[0039]4-支架
[0040]100-微透析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2]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及结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微透析管体结构装设于一微透析探针100,该管体结构主要包括第一管体模块
1、第二管体模块2及多个透析膜管3,如图2所示,其中该多个透析膜管3平行排列,且两端的管体与该第一管体模块1、第二管体模块2相连通,且该多个透析膜管3为一种半透膜,仅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膜管壁,而该第一管体模块I还包括一中空管座11,该管座11内的一端套接一中空注入管12的一端并形成连通,该管座11的另一端则套接多个中空套管13的一端,且该套管13的另一端外露于该管座11之外,于各套管13内部再分别再套设一导管14,各导管14的一端套入该注入管12内,于该套管13内各导管14的另一端则分别对应套接于各透析膜管3的一端,如图3的断面剖视图所示,使于管座11内部注入管12最终于该多个透析膜管3形成连通状态,之后该套管13于外露管座11及透析膜管3位置上设有一封阻层15,用以阻隔该管座11与该套管13间的间隙,于本实施例中该封阻层15为封胶所构成。
[0043]续参阅图2。而第二管体模块2还包括一管座21,于该管座21相对应于第一管体模块I位置的一端上套设有多个中空套管22的一端,且该套管22的另一端外露于该管座21之外,于各套管22内部再分别再套设一导管23,于该套管22内各导管23的一端则分别对应套接于各透析膜管3的另一端,管座21的另一端则套接一导出管24,该多个套管22的一端与该导出管24导接并形成连通状态,致使该各透析膜管3与该导出管24也形成连通,于该套管22于外露管座21及透析膜管3位置上设有一封阻层25,用以阻隔该管座21与该套管22间的间隙,于本实施例中该封阻层25为封胶所构成;最后,于该第一管体模块I及第二管体模块2间还设有一支架4,如图4的结构剖视图所示,该支架4为一实心柱体,支架4的两端分别延伸的该第一管体模块I的管座11与第二管体模块2的管座21内并与该多个透析膜管3并列排列,借此避免该第一管体模块I及第二管体模块2因拉扯或折叠而造成该多个透析膜管3断裂。
[0044]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剖视图。如图所示,当利用该微透析探针100进行透析程序时,灌流液自该第一管体模块I的注入管12 (如图示虚线箭头所示)导入该多个所连接的导管14,以导入该多个透析膜管3,在此同时,于该多个透析膜管3外的小分子因扩散作用分别进入该多个并列排列的透析膜管3内,通过多管并联透析的模式,以增加其欲回收的小分子量;而通过该多个透析膜管3的透析液则继续导入到第二管体模块2,再依序通过该导管23,最后再导入所连接的导出管24,致使完成整个微透析程序。
[00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管体模块,该第一管体模块还包括: 一第一管座,为一中空管体; 多个第一套管,为中空管体,该多个第一套管套接于该第一管座的一端上,且该多个第一套管的管体外露于该第一管座外; 多个第一导管,为中空管体,分别对应穿设于各第一套管内; 多个透析膜管,并联排列且各透析膜管一端分别于第一套管内对应连接该多个第一导管的一端并形成连通; 一第二管体模块,与该多个透析膜管连通,该第二管体模块还包括: 一第二管座,为一中空管体; 多个第二套管,套接于该第二管座的一端上,且该多个第二套管的管体外露于该第二管座外; 多个第二导管,为中空管体,分别对应穿设于各第二套管内,且该第二导管的一端于第二套管内分别对应套接各透析膜管另一端并形成连通; 一支架,其上的两端分别穿设于该第一管体模块的第一管座及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管座内,且与该多个透析膜管平行排列; 多个封阻层,分别设于第一套管外露的第一管座与透析膜管连接的位置上,以及第二套管外露的第二管座与透析膜管连接的位置上,用以分别阻隔第一管座、第二管座与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管体模块的第一管座另一端上还套接一注入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管体模块的多个第一导管另一端连接至该注入管并形成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管座另一端上还套接一导出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并联式微透析管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管体模块的第二套管另一端与该导出管连接并形成连通。
【文档编号】A61B10/00GK203619594SQ201320814836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谢砚如, 蔡东湖, 陈昌阳 申请人: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