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3645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该中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大黄7、瓜蒌6、白薇3、白头翁8、鸦胆子6、厚朴8、白茅根4、大腹皮10、茯苓5、巴戟天6、玉米须4、石韦6、鸡内金1、猪苓6、当归7、牡蛎9、生地4、火麻仁6、番泻叶6、地龙7、附片10、合欢皮6、细辛9、槟榔4、羌活3、鸡血藤10、血竭5、钩藤15、胆南星5、天麻6、玄参6、桑螵蛸7、葛根6、丹皮2、浮萍7、半边莲6、仙鹤草10、三棱6、艾叶4。该中药治疗红丝疔效果明显,无副作用。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红丝疔又名赤疔、血箭疔、红线疔、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疔、血丝疔、红丝疮、红丝血箭疔、红演儿、紫疥斑。病因火毒凝聚,或因破伤感染诱发。轻者局部红肿热痛,继而则见有红丝起于伤肿处,并沿手臂或小腿迅速向心走窜;严重者,全身寒热,头痛乏力,食纳减少。通常采用西药方法治疗,但是效果多不是很好,且西药多有一定的副作用,病人十分痛苦。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本中药治疗红丝疔效果明显,无副作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5]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06]大黄7、瓜萎6、白薇3、白头翁8、鸦胆子6、厚朴8、白茅根4、大腹皮10、茯苓5、巴戟天6、玉米须4、石韦6、鸡内金1、猪苓6、当归7、牡蛎9、生地4、火麻仁6、番泻叶6、地龙7、附片10、合欢皮6、细辛9、槟榔4、羌活3、鸡血藤10、血竭5、钩藤15、胆南星5、天麻6、玄参6、桑螵蛸7、葛根6、丹皮2、浮萍7、半边莲6、仙鹤草10、三棱6、艾叶4。
[0007]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如下:
[0008](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将大黄、瓜萎、白薇、白头翁、鸦胆子、厚朴、白茅根、大腹皮、茯苓、巴戟天、玉米须、石韦、鸡内金、猪苓、当归、牡蛎、生地、火麻仁、番泻叶、地龙、附片、合欢皮、细羊、模柳、宪活、鸡血藤、血竭、钩藤、胆南星、天麻、玄参、桑螺銷、揭根、丹皮、浮萍、半边莲、仙鹤草、三棱、艾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与水按照重量比1:10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5分钟。
[0009](2)将所述步骤(I)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80分钟后,过滤得到第一滤液及滤渣。
[0010](3)将所述步骤(2)中所得滤渣与水按照重量比1:6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钟,然后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及滤渣,将第一滤液与第二滤液混合,获得药物的汤剂。
[0011]本发明的药理及效果如下:
[0012]本发明选取大黄、瓜萎、白薇、白头翁、鸦胆子、厚朴、白茅根、大腹皮、茯苓、巴戟天、玉米须、石韦、鸡内金、猪苓、当归、牡蛎、生地、火麻仁、番泻叶、地龙、附片、合欢皮、细辛、槟榔、羌活、鸡血藤、血竭、钩藤、胆南星、天麻、玄参、桑螵蛸、葛根、丹皮、浮萍、半边莲、仙鹤草、三棱、艾叶,多味中药制成中药汤剂。
[0013]其中,大黄: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
[0014]瓜萎: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0015]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0016]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
[0017]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0018]厚朴: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
[0019]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0020]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0021]获茶:利水,渗湿利尿。
[0022]巴戟天: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
[0023]玉米须:利尿消肿,清肝利胆。
[0024]石韦:利尿通淋,清热止血。
[0025]鸡内金:健脾消食,涩精止遗,消癥化石。
[0026]猪苓:利水渗湿。
[0027]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0028]牡蛎:平肝息风,养阴。
[0029]生地: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0030]火麻仁:润燥滑肠,利水通淋,活血。
[0031]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导滞,止血。
[0032]地龙:清热熄风,平肝降压,洛络通痹,清肺平喘,利尿通淋。
[0033]附片: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温阳逐寒。
[0034]合欢皮:安神解郁,活血消痈。
[0035]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0036]槟榔: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
[0037]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止痛。
[0038]鸡血藤:活血舒筋,养血调经。
[0039]血竭: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
[0040]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0041]胆南星:清火化痰,镇惊定痼。
[0042]天麻: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
[0043]玄参:清热解毒,养阴。
[0044]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0045]葛根: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0046]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0047]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0048]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0049]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0050]三棱:祛瘀通经,破血消癥,行气消积。
[0051]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0052]将上述多味中药原料经过煎煮制备成汤剂,对于治疗红丝疔效果显著。
[0053]临床资料:
[0054]为表明本发明药物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经过100例红丝疔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100例病例均来源于青岛市黄岛区中医院。
[0055]治疗组:按随机方法选取50例,在原治疗基础上,停用所有治疗药物,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21天。
[0056]对照组:按随机方法选取50例,利用头孢克洛胶囊治疗21天。
[0057]两组在病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0058]服用方法:
[0059]治疗组:每日早晚各一次服用本发明药物的汤剂300毫升,餐后服用,疗程为21天。
[0060]对照组:给予头孢克洛胶囊,每日3次,每次I个,餐后服用,疗程为21天。
[0061]观察指标和方法
[006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0063]治疗组,治愈48例,好转2例,无效O例,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治愈25例,好转5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0%。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64]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65]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0066]大黄7、瓜萎6、白薇3、白头翁8、鸦胆子6、厚朴8、白茅根4、大腹皮10、茯苓5、巴戟天6、玉米须4、石韦6、鸡内金1、猪苓6、当归7、牡蛎9、生地4、火麻仁6、番泻叶6、地龙7、附片10、合欢皮6、细辛9、槟榔4、羌活3、鸡血藤10、血竭5、钩藤15、胆南星5、天麻6、玄参6、桑螵蛸7、葛根6、丹皮2、浮萍7、半边莲6、仙鹤草10、三棱6、艾叶4。
[0067]治疗红丝疔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如下:
[0068](I)按照上述重量份配比将大黄、瓜萎、白薇、白头翁、鸦胆子、厚朴、白茅根、大腹皮、茯苓、巴戟天、玉米须、石韦、鸡内金、猪苓、当归、牡蛎、生地、火麻仁、番泻叶、地龙、附片、合欢皮、细羊、模柳、宪活、鸡血藤、血竭、钩藤、胆南星、天麻、玄参、桑螺銷、揭根、丹皮、浮萍、半边莲、仙鹤草、三棱、艾叶,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将该混合物与水按照重量比1:10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5分钟。
[0069](2)将所述步骤(I)中的混合物及水煎煮80分钟后,过滤得到第一滤液及滤渣。
[0070](3)将所述步骤(2)中所得滤渣与水按照重量比1:6的比例混合,再煎煮60分钟,然后过滤得到第二滤液及滤渣,将第一滤液与第二滤液混合,获得药物的汤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红丝疔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制成: 大黄7、瓜萎6、白薇3、白头翁8、鸦胆子6、厚朴8、白茅根4、大腹皮10、茯苓5、巴戟天.6、玉米须4、石韦6、鸡内金1、猪苓6、当归7、牡蛎9、生地4、火麻仁6、番泻叶6、地龙7、附片10、合欢皮6、细辛9、槟榔4、羌活3、鸡血藤10、血竭5、钩藤15、胆南星5、天麻6、玄参6、桑螵蛸7、葛根6、丹皮2、浮萍7、半边莲6、仙鹤草10、三棱6、艾叶4。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4288628SQ20141052899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0日
【发明者】薛文婷, 杨丽丽, 薛杰君, 孙晓云 申请人:薛文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